溪頭遺址

溪頭遺址

溪頭遺址,位於福建省閩侯縣白沙鎮溪頭村,是福建省繼曇石山遺址發掘之後,又一處新石器時代遺址。

基本介紹

流傳歷史,考古發掘,文物研究,

流傳歷史

據當地人介紹,這裡曾發掘過17座新石器時代的墓葬,遠古時,白沙人就懂得用蛤殼作為防腐材料鋪在墓穴中,讓4000多年前的遺骨至今仍完整無損。這裡的墓葬有單人仰肢葬、側臥朝南或朝西的雙人葬,也有一個墓穴中有六個身高一米七八以上的集體葬。多式樣的墓葬,反映了白沙鎮先民遠古葬俗文化的多樣化。溪頭遺址距曇石山遺址15公里,距閩江約2公里,處於閩江支流花雲溪流域。遺址是高出水面約2米的緩坡丘岡,總面積10000多平方米。

考古發掘

1974年複查,1975年10月,福建省博物館為配合廈門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教學實習進行第一次發掘。1979年10月至1980年1月,福建省博物館進行第二次發掘。兩次發掘共開探方61個,揭露面積1548平方米,共發現墓葬51座,灰坑32個,還有大量石、骨、貝、陶質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具等遺物300件。

文物研究

采自遺址灰坑的陶片,經上海博物館用熱釋光法測定,其年代距今4000年左右。遺址出土的植物孢粉遺存,經採集樣快科學鑑定,有蕨子類的鳳尾蕨、里百、水龍骨、海金砂、紫萁、金毛狗、觀音座等種類;有草本、灌木花粉種類的百合等科屬等。出土的動物骨骼,經鑑定有鱉、葉猴、豪豬、、犀、梅花鹿、象等種類。可見4000年前,這裡曾是古木參天,蕨類遍地,灌木叢生,野獸成群,一片生機盎然的景象。與曇石山遺址一樣,溪頭遺址中也有大量的貝殼堆積,這裡的貝殼主要以蜆為主,還有魁蛤、牡蠣、小耳螺等。至今魁蛤、牡蠣、小耳螺仍棲息於福建沿海。說明4000年前海潮可以延伸至白沙一帶,這些貝殼是先民就地採食後遺棄的。先民這種食用貝殼、海產、淡水魚的習慣一直延續至今。遺址中的生產工具主要有石錛,此外還有石箭鏃、骨箭鏃和陶網墜等,大型工具極罕見,說明當時的生產力水平相當低下,人們的食物來源主要依靠捕撈、採集和狩獵。遺址發現的50餘座墓葬,以單人豎穴土坑葬為主,均無葬具,墓坑多以貝殼充填。墓葬的隨葬品也多寡不一,反映當時的貧富分化的社會現象正在產生。溪頭遺址大大豐富了曇石山遺址內涵,為曇石山文化的確切年代,提高了科學依據。歷史考古挖掘證實,4000多年前白沙瀕臨東海,溪頭村已有古人類居住。從事漁獵和原始農耕。經過數千年的歷史滄桑,白沙逐漸遠離海洋,成為閩江航運的一個主要港口。
溪頭遺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