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修過程
元初,元世祖
忽必烈就曾詔修宋史,但因體例、年號不一而未成。
至正五年(1345年)十月成書,只用了兩年半的時間。至正六年(1346年)在
江浙行省予以刊刻。
主要內容
《宋史》中《
本紀》四十七卷,《
志》一百六十二卷,《
表》三十二卷,《
列傳》二百五十五卷,共四百九十六卷,是中國二十四史中最龐大的一部史書。
《宋史》卷帙浩繁,共兩千多人的列傳,比《
舊唐書》列傳多出一倍,《周三臣傳》將
韓通、
李筠、
李重進同列,橫跨
五代至宋初,彌補過去新舊五代史之不足。
《志》共有十五志(天文、五行、律歷、地理、河渠、禮、樂、儀衛、輿服、選舉、職官、食貨、兵、刑、藝文),約占全書三分之一,僅次於《列傳》,份量在二十四史中也是很大的,《職官志》詳細地記述了
宋朝從中央到地方各級官僚機構的組織情況,《
食貨志》、《兵志》亦編得好,敘述之詳,為二十四史中所僅見。
《食貨志》十四卷,相當於《舊唐書·食貨志》的七倍。
作品目錄
本紀
卷一 本紀第一 太祖一
卷二 本紀第二 太祖二
卷三 本紀第三 太祖三
卷四 本紀第四太宗一
卷五 本紀第五 太宗二
卷六 本紀第六 真宗一
卷七 本紀第七 真宗二
卷八 本紀第八 真宗三
卷九 本紀第九 仁宗一
卷十 本紀第十 仁宗二
卷十一 本紀第十一 仁宗三
卷十二 本紀第十二 仁宗四
卷十三 本紀第十三 英宗
卷十四 本紀第十四 神宗一
卷十五 本紀第十五 神宗二
卷十六 本紀第十六 神宗三
卷十七 本紀第十七 哲宗一
卷十八 本紀第十八 哲宗二
卷十九 本紀第十九 徽宗一
卷二十 本紀第二十 徽宗二
卷二十一 本紀第二十一 徽宗三
卷二十二 本紀第二十二 徽宗四
卷二十三 本紀第二十三 欽宗
卷二十四 本紀第二十四 高宗一
卷二十五 本紀第二十五 高宗二
卷二十六 本紀第二十六 高宗三
卷二十七 本紀第二十七 高宗四
卷二十八 本紀第二十八 高宗五
卷二十九 本紀第二十九 高宗六
卷三十 本紀第三十 高宗七
卷三十一 本紀第三十一 高宗八
卷三十二 本紀第三十二 高宗九
卷三十三 本紀第三十三 孝宗一
卷三十四 本紀第三十四 孝宗二
卷三十五 本紀第三十五 孝宗三
卷三十八 本紀第三十八 寧宗二
卷三十九 本紀第三十九寧宗三
卷四十 本紀第四十 寧宗四
卷四十一 本紀第四十一 理宗一
卷四十二 本紀第四十二 理宗二
卷四十三 本紀第四十三 理宗三
卷四十四 本紀第四十四 理宗四
卷四十五 本紀第四十五 理宗五
卷四十七 本紀第四十七 瀛國公二王
表
卷二百一十 表第一 宰輔一
卷二百一十一 表第二 宰輔二
卷二百一十二 表第三 宰輔三
卷二百一十三 表第四 宰輔四
卷二百一十四 表第五 宰輔五
卷二百一十五 表第六 宗室世系一
卷二百一十六 表第七 宗室世系二
卷二百一十七 表第八 宗室世系三
卷二百一十八 表第九 宗室世系四
卷二百一十九 表第十 宗室世系五
卷二百二十 表第十一 宗室世系六
卷二百二十一 表第十二 宗室世系七
卷二百二十二 表第十三 宗室世系八
卷二百二十三 表第十四 宗室世系九
卷二百二十四 表第十五 宗室世系十
卷二百二十五 表第十六 宗室世系十一
卷二百二十六 表第十七 宗室世系十二
卷二百二十七 表第十八 宗室世系十三
卷二百二十八 表第十九 宗室世系十四
卷二百二十九 表第二十 宗室世系十五
卷二百三十 表第二十一 宗室世系十六
卷二百三十一 表第二十二 宗室世系十七
卷二百三十二 表第二十三 宗室世系十八
卷二百三十三 表第二十四 宗室世系十九
卷二百三十四 表第二十五 宗室世系二十
卷二百三十五 表第二十六 宗室世系二十一
卷二百三十六 表第二十七 宗室世系二十二
卷二百三十七 表第二十八 宗室世系二十三
卷二百三十八 表第二十九 宗室世系二十四
卷二百三十九 表第三十 宗室世系二十五
卷二百四十 表第三十一 宗室世系二十六
卷二百四十一 表第三十二 宗室世系二十七
列傳
卷二百四十五 列傳第四 宗室二 漢王元佐 昭成太子元僖 商王元份 越王元傑 鎮王元偓 楚王元侢 周王元儼 悼獻太子 濮王允讓
卷二百四十六 列傳第五 宗室三吳王顥 益王頵 吳王佖 燕王俁 楚王似 獻愍太子茂 鄆王楷 肅王樞 景王杞 濟王栩 徐王棣 沂王〈木咢〉 和王栻 信王榛 太子諶(弟 訓 附)元懿太子 信王璩 莊文太子愭 魏王愷 景獻太子詢 鎮王竑
卷二百四十七 列傳第六 宗室四 子淔 子崧 子櫟 子砥 子晝 子潚 師{睪卄} 希言 希懌 士珸 士〈亻褭〉 士〈山穹〉 士皘 士群 不棄 不尤 不{百心} 善俊 善譽 汝述 叔近 叔向 彥倓 彥橚 彥逾
卷二百四十八 列傳第七 公主
秦國大長公主 太祖六女 太宗七女 真宗二女 仁宗十三女 英宗四女神宗十女 哲宗四女 徽宗三十四女 孝宗二女 光宗三女 魏惠獻王一女 寧宗一女 理宗一女
卷二百四十九 列傳第八
范質(字 旻 兄子 杲 附)
王溥(父 祚 子 貽孫 附)
魏仁浦(子 鹹信 孫 昭亮 附)
卷二百五十一 列傳第十
韓令坤(父 倫 附)
慕容延釗(子 德豐 從子 德琛 附)
符彥卿(子昭願 昭壽 附)
卷二百五十三 列傳第十二
折德扆(子 御勛 御卿 孫 惟昌 惟忠 曽孫 繼閔 繼祖 繼世 玄孫 克行 來孫 可適 附)
馮繼業王承美李繼周孫行友(子 全照 附)
卷二百五十八 列傳第十七
曹彬(子 璨 瑋 琮 附)
潘美(李超 子 浚 附)
卷二百六十五 列傳第二十四
李昉(子 宗訥 宗諤 孫 昭述 等附)
呂蒙正張齊賢(子 宗誨 孫 皋 憲 附)
賈黃中
卷四百八十八 列傳第二百四十七 外國四交阯大理
卷四百八十九 列傳第二百四十八 外國五占城真臘蒲甘邈黎三佛齊闍婆勃泥注輦丹眉
卷四百九十 列傳第二百四十九 外國六天竺于闐高昌回鶻大食層檀龜茲沙州拂菻
卷四百九十一 列傳第二百五十 外國七流求國定安國渤海國日本國党項
卷四百九十二 列傳第二百五十一 外國八吐蕃
卷四百九十三 列傳第二百五十二 蠻夷一
卷四百九十四 列傳第二百五十三 蠻夷二
卷四百九十五 列傳第二百五十四 蠻夷三
卷四百九十六 列傳第二百五十五 蠻夷四
考訂著作
宋史記250卷(明王維儉)北京圖書館藏抄本
宋史稿170卷(清陳黃中) 未見傳本
宋史札記(清
李慈銘) 二十五史三編第7冊第935-949頁
宋史地理志考異1卷(近人
聶崇岐) 二十五史補編本第6冊據
稿本史學叢書二集影印廣雅本 二十五史補編第6冊 叢書集成第11冊
宋史
藝文志宋史新編藝文志歧異表(上海書報合作社編) 中國歷代藝文志本
宋大臣年表2卷(
萬斯同) 二十五史補編第6冊據稿本
北宋經撫年表2卷(近人吳廷燮) 景杜堂鉛印本 二十五史補編第6冊據稿本分5卷
南宋制撫年表2卷(近人吳廷燮) 景杜堂鉛印本 二十五史補編第6冊
宋史孝宗紀補脫1卷(清盧文弨)
群書拾補本 脫文已見百衲本宋史
宋史李重進列傳傳注1卷( )
黃氏逸書考附刊本 二十四史訂補第12冊第269-273頁
宋史忠義傳王稟補傳(近人
王國維) 學術叢編二集本
觀堂集林卷22 二十四史訂補第12冊第261-269頁
廣倉學社叢書本
宋人世系考2卷(清勞格) 讀書雜識卷9-10
宋史翼40卷(清
陸心源) 潛園叢書本 二十五史三編第7冊第479-934頁
宋史外國傳地理考證1卷(清
丁謙) 浙江圖書館叢書一集本 二十五史三編第7冊第950-963頁
西夏藝文志1卷(近人王仁俊)
西夏文綴附刊本 二十五史補編第6冊
西夏志略二十四史訂補第12冊第273-375頁
西夏紀(戴錫章) 二十四史訂補第12冊第375-697頁
西夏書事42卷(清吳廣成) 二十四史訂補第12-13冊民國印本
各種版本
主要有下列幾種:
公元1480年(明
成化十六年)的成化本(
朱英在廣州按元
刻本的抄本刻印,後來的版本大都以此為底本):
明萬曆北京國子監本(北監本);
1934年上海商務印書館
百衲本(1958年
縮印本個別卷帙有抽換)。由於百衲本是用至正本和明成化本配補影印而成,又同殿本作了對校,修補和改正了某些錯字,是一個較好的版本。
1977年
中華書局出版《宋史》標點校勘本,是以百衲本為工作本,同時吸收
葉渭清《元槧宋史校記》和
張元濟《宋史校勘記》稿本的成果,參校了殿本和局本,是如今較好的版本。但中華書局校點本中亦有不少錯誤,故百衲本仍不可廢。
特點
《宋史》的特點是史料豐富,敘事詳盡。兩宋時期,經濟繁榮,文化學術活躍,雕版印刷盛行,編寫的史書,便於刊布流傳。
科舉制的發展,形成龐大的文官群,他們的
俸祿優厚,有很好的條件著述。加之統治者重視修撰本朝史,更促成宋代史學的發達。
元末修撰的這部宋史,是元人利用舊有宋朝國史編撰而成,基本上保存了
宋朝國史的原貌。
宋史對於宋代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民族關係、典章制度以及活動在這一歷史時期的許多人物都做了較為詳盡的記載,是研究兩宋三百多年歷史的基本史料。例如,從《宋史·
食貨志》中,不僅可以看到兩宋社會經濟發展的概況和我國各民族、各地區之間經濟聯繫的加強,還可以看到宋代高度發展的精神與物質文明。天文志、
律曆志、五行志等,保存了許多天文氣象資料、科學數據以及關於地震等自然災害的豐富史料。
因此元朝修《宋史》時,擁有足夠的資料。以志來說,《宋史》共十五志,一百六十二卷,約占全書三分之一篇幅,僅次於列傳。其例目之多,分量之大,也是二十五史所僅見。其中的《職官志》,詳細地記述了宋朝從中央到地方各級官僚機構的組織情況,還包括職官的食邑、蔭補、俸祿等,從中可以看出宋朝專制主義
中央集權的加強。此外,《地理志》、《職官志》、《
食貨志》、《兵志》編得也比較好。《宋史》的志書基本上能反映當時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各方面的情況。
優點
《宋史》儘管
疏漏較多,但仍保存了不少已失散的
原始資料,是了解和研究兩宋歷史的重要史書。明清以來,不少人對《宋史》加以糾正或補充。
成書的有明朝
柯維騏的《
宋史新編》二百卷,合宋、遼、金史為一編,以宋為正統。《宋史新編》訂正了《宋史》的一些錯誤,但史料的豐富遠不及《宋史》。
清末
陸心源的《
宋史翼》四十卷,根據歷代
碑文及私人筆記, 增補《宋史》列傳七百八十三人,附傳六十四人。
儘管《宋史》存在不少缺點,但是它卷帙浩繁,比《
舊唐書·列傳》多出一倍;敘事詳盡,就史料的學術價值而言詳勝於略。同時《宋史》的主要材料是宋代的國史、實錄、日曆等書,這些
史籍如今幾乎全部佚失了,而《宋史》是保存宋代官方和私家史料最有系統的一部書。
《宋史》的體例完備,融會貫通了以往紀傳體史書所有體例,紀、傳、表、志俱全,而且有所創新。如外國和
蠻夷分別列傳,這就分清了國內的民族和國外的鄰邦的界限。《宋史》的列傳比前代史書都豐富,共收入兩千多人。“
五代史”中未列傳的重要人物,如
韓通,《宋史》把他和為擁周反宋的
李筠、
李重進一同列入《周三臣傳》里,既彌補了“五代史”的不足,又反映了韓通等三人的歷史作用,這種處理是十分恰當的。
《宋史》是研究遼、宋、金代歷史的基本史籍之一。在現存的宋代重要史料中,唯有《宋史》貫通北宋與南宋,保存了三百二十年間的大量歷史記錄,很多史實都是其他書中所不載的。
特別是《宋史》的天文、五行、律歷、地理、河渠、禮、樂、儀衛、
輿服、選舉、職官、
食貨、兵、刑和藝文十五志,記錄了一代天文曆法、典章制度、社會經濟、行政
沿革、圖書目錄等等,雖間失蕪雜,為後代治史者所訾議,然其敘述之詳,為
二十四史中所僅見。《宋史》列傳有忠義傳,在儒林傳外,又有道學傳,也反映了宋代的一些歷史特點。
缺點
《宋史》的最大缺點是比較粗糙。由於成書時間短,只用了短短兩年零七個月,而且時值元朝瀕臨崩潰的前夕,因此編纂得比較草率。編寫中對史料缺乏認真鑑別考訂,資料也沒有精心裁剪;書的結構比較混亂,編排失當,從整體來看,北宋詳而南宋略,如《文苑傳》里,北宋文人達八十一名,而南宋僅有十一名;《循吏傳》里,南宋竟無一人。此外,
寧宗以後的史實多缺而不載。列傳雖然占的篇幅很大,入傳的人物有兩千八百多人,但缺漏的人物仍然不少。如南宋後期抵抗蒙古軍守合州有功的
王堅,其英勇程度,不減唐朝的
張巡守
睢陽,但在《宋史》中卻無專傳,其事跡只散見於《宋史》、《
元史》的本紀和列傳中。又如生祭
文天祥的
王炎午,終身面不向北的
鄭思肖,愛國詩人
劉克莊等,也都沒有列傳。有的還出現一人兩傳的現象,如《宋史》列傳一百一十六有《李熙靖傳》,二百十二又有《李熙靖傳》。還有列傳的編排不以時間為序,造成了前後順序的混亂。
《宋史》尊奉
道學(理學)的思想傾向很明顯。在《儒林傳》之前,首列《道學傳》,記載了兩宋的道學家,如
周敦頤、
程顥、
程頤、
張載、
邵雍、
朱熹等,突出了道學的地位。再有
忠義、
孝義、
列女三傳也都是宣揚道學思想的。其中《
忠義傳》里的人物竟有二百七十八人之多。這些內容雖旨在宣揚封建的倫理道德,但為後世研究理學,提供了寶貴的材料。
《宋史》否定
王安石變法,尊崇道學,將變法派
呂惠卿、
曾布、
章敦等人列入奸臣傳,南宋權奸
史彌遠禍國殃民,卻未被列入奸臣傳。這也反映了元朝史官認識問題的局限性。
史學價值
《宋史》的主要史料來源是宋代的國史、實錄、日曆等宋朝史官的原始記述,而這些史籍如今幾乎全部佚失了,在其他書中雖然也有引用,但取捨、詳略各不相同,加上在記載宋朝歷史的各種文獻中,只有《宋史》比較全面、系統地反映了政治、經濟、軍事、思想、文化等各個方面的狀況,內容廣泛而豐富,史料價值相當高。
史家普遍認為,《宋史》是保存宋朝官方史料和私人著述最系統全面的一部史書,具有相當高的史料價值。要想了解宋朝歷史便不可能脫離《宋史》,後世眾多的修訂之作,雖然確實各有其長處,但卻不能取而代之或者與之並行於世。
宋代文治、武功略遜漢唐,然經濟的發達、文化的昌明、思想的繁榮則遠超漢唐,近代大史學家
陳寅恪認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經數千年之演變,造極於天水一朝。而要了解這一光輝燦爛的時代,《宋史》將是一部很好的入門參考書。
比較
《宋史》和《金史》都是由元朝史官編寫的,都是官修正史。然而,《宋史》和《金史》兩書中的一些記述,尤其是關於
宋金之間戰事的記載,卻有不少差異。
《宋史》的編者以南宋遺民為主,《金史》的編撰者則以金國遺民為主,但是遼、金、宋三史的審核權及最終決定權則掌握在蒙古史官手中。
《宋史》便是
元朝史官在宋代官修史書的基礎上稍加排次整理修訂而成,《金史》則基本來源於原金朝史官所撰寫的金國的國史、實錄、日曆。
在對待宋金兩國以及《宋史》、《
金史》中與宋金戰事相關的描述上,元朝史官的態度是中立的,基本上不存在
厚此薄彼的問題,而且在保留宋朝史官記載和金國史官記述的同時,在人物傳記的結尾加入了作為
局外人的元朝史官的客觀評判。所以,我們也就可以理解為什麼同樣是元朝中央政府組織史官編撰的官修正史,關於
宋金戰事的某些記載,《宋史》和《金史》卻存在一些差異。
《宋史》缺少前期整理,而後期修撰時間又相當倉促。故《宋史》修撰者面對數量龐大、毫無整理的
原始史料,匆匆急就,致使《宋史》在史料的裁剪、編次、修飾、檢校,以及文字的修飾、全書體例等方面相當粗糙。儘管存在一些問題,但《宋史》卻是保存宋代官方史料和私人著述最系統全面的一部史書,因而具有相當高的史料價值。關於這些,以往的史家早已指出。
《
金史》不提蒙古對金國的威脅,關於
宋金兩國在1140年前後發生的諸多戰役的記載,也是漏洞百出、自相矛盾。
《金史》記事經常避重就輕、為尊者諱,甚至刻意地隱瞞金國軍隊的敗績,片面地誇大金國將領的戰績,這些在《金史》卷七七《
宗弼傳》關於1140年宋金戰事的描述中有很明顯的體現。
作者介紹
蔑里乞・脫脫
脫脫(1314年-1355年),亦作
托克托,亦作脫脫帖木兒,蔑里乞氏,字大用,蒙古族蔑兒乞人 脫脫幼養於
伯顏家,從
浦江吳直方學。元朝
元統二年(1334年),脫脫任同知
宣政院事,遷中政使、同知樞密院事、
御史大夫、中書右丞相。當時伯顏為中書右丞相,權傾朝野,向為
元順帝所忌,脫脫恐受其累,與順帝密謀逼退伯顏。
至正一年(1341年)脫脫為相,大改伯顏舊政,復
科舉取士。至正三年(即1343年),脫脫主編《
遼史》、《宋史》、《
金史》,任都總裁官。至正四年(即1344年),脫脫因病辭職,到至正九年(即1349年)復出為相,發行新
鈔票“
至正交鈔”,並派
賈魯治理
黃河,成績斐然卓著,贏得水患災民的民心,上賜號
答剌罕(意謂:自在),被讚譽為“賢相”。至正十二年(1352年)九月,脫脫親率大軍鎮壓鎮壓
徐州芝麻李紅巾軍起義,執意屠城,軍事成就卓著,功封
太師。至正十四年(1354年),脫脫被派往討伐高郵(今屬江蘇)
張士誠起義軍,正酣戰即將攻陷士誠之際,為朝中
彈劾,功虧一簣。事因皇太子不滿“未授冊寶之禮”,而支持
康里人
哈麻彈劾脫脫,致使脫脫於至正十五年(1355年),革職流放雲南,後被
中書平章政事哈麻假傳元順帝
詔令自盡。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昭雪復官。脫脫的死使得他殫精竭慮修補元王朝統治的堤壩付諸東流,也成為元王朝走向崩潰滅亡的轉折點。
阿爾拉·阿魯圖
阿爾拉·阿魯圖,(生卒年待考),蒙古族,蒙古阿兒剌部人。元朝末期重臣。
元順帝(
元惠宗)孛兒只斤·妥歡貼睦爾執政時期,中書右丞相蔑里乞·
脫脫於元至正四年(公元1344年)農曆5月因病辭職,由阿爾拉·阿魯圖繼任中書右丞相。
阿爾拉·阿魯圖繼脫脫之後,主持了纂修遼、金、宋三史,頒《
至正條格》等工作,特別是三史中的《宋史》部分,是由阿爾拉·阿魯圖主持的。
雖然在參與修纂《宋史》的人之中,阿爾拉·阿魯圖名為都總裁,但他素不識漢字,因而並沒有參與實際編修,但他在財政、管理、史料提供上給予了莫大支持,因此在元至正五年(1345年農曆10月),三史皆修成,中書右丞相阿魯圖奏進。《宋史》在三史中雖然是最後完成,但只歷時兩年半。
阿爾拉·阿魯圖主持《宋史》的修撰,在時間上是相當倉促的,因而不可避免地存在許多問題和缺陷,儘管如此,《宋史》仍為極其重要的史書,為二十四史之一,仍然發揮著不可取代的作用。在這一方面,阿爾拉·阿魯圖功不可沒。
其他
影響
歷代屢有重修宋史之議。明代
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
王洙完成《
宋史質》100卷,嘉靖三十四年柯維祺編有《
宋史新編》200卷,
王惟儉有《宋史記》250卷。清代
陳黃中編《宋史稿》219卷、
陸心源編《
宋史翼》40卷,朝鮮的
李算也編了一部148卷的《
宋史筌》。這些改訂之作,雖然改進了《宋史》的某些缺點,但沒有一部能夠取代《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