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彥約

曹彥約

曹彥約(1157~1228)南宋大臣。字簡甫,號昌谷,南康軍都昌(今屬江西)人。淳熙八年進士。曾從朱熹講學,後受人之召,負責漢陽軍事,因部署抗金有方,改知漢陽軍。後累官寶謨閣待制、知成都府。嘉定初,為湖南轉運判官,鎮壓郴州(今湖南郴縣)瑤民起義,後任利州路(今屬陝西)轉運判官兼知利州,發漕司儲糧減價糶與饑民、通商蠲稅,並論兵柄財權並列之弊。寶慶元年,擢為兵部侍郎,遷禮部侍郎,不久又授為兵部尚書,力辭不拜,後以華文閣學士致仕,卒謚“文簡”。

基本介紹

  • 本名:曹彥約
  • 字號:字簡甫
    號昌谷
  • 所處時代:南宋
  • 民族族群:漢人
  • 出生地:南康軍都昌
  • 出生時間:1157
  • 去世時間:1228
人物生平,家庭環境,解圍安陸,上書言弊,經幄管見,人物評價,滿門風華,

人物生平

家庭環境

曹彥約的叔祖曹省,曾任岳州(今湖南嶽陽)士曹,後調任雍丘(今河南杞縣)丞。曹彥約之父曹興宗,字伯起,宋紹興二十四年(1154)進士,歷官崇陽尉,岳州司理參軍等職。“所至政聲籍甚”,被上贈以光祿大夫。都昌縣誌《重修儒學記》中稱:曹興宗“講學之懿,修行之篤,傳諸其家以及其鄉之人者,盡宋之季年,衣冠相望,猶有可考者。”可見曹家詩書孝義傳家的影響了。

解圍安陸

曹彥約於南宋淳熙八年(1181)中進士,歷官建平縣(今安徽郎溪)尉、桂平軍(今湖南桂陽)錄事參軍、司法參軍,知樂平縣,江西安撫司京湖宣撫司主管機宜文字,權知漢陽軍事。開禧年間,金兵“重兵圍安陸,游騎闖漢川。”而郡兵寡弱,形勢危急。曹彥約登高一呼,積極組織地方武裝,招募鄉勇,加強水陸防禦,制定周密作戰計畫。他先派趙觀迎戰金兵,在漁民大力配合之下,“斬其先鋒”,“焚其戰艦”。接著又遣黨仲升偷襲金營,殺敵千餘,“民賴以安。”曹彥約也因救援安陸,大敗金兵而升任漢陽知軍。“開禧北伐”失敗後,史彌遠等主張與金議和,遭到曹彥約堅決反對。曹彥約上疏給宋寧宗義正詞嚴予以批駁,深得皇上賞識。但終因孤掌難鳴,朝廷還是與金重開和局——簽訂了《嘉定和約》。

上書言弊

嘉定二年(1209),曹彥約升為湖南轉運判官,後改利州(今四川廣元)轉運判官兼知州。其時正值饑荒,糧食奇缺,餓殍遍地。他果斷決定:“減價遣糶,勤分免役,通商蠲稅。”通過這些救災措施,“民賴以濟”。他征對當時四川邊境各司並列,兵權不一,互相推諉,不堪防衛的狀況,作《病夫議》上奏,歷數各種弊端,痛陳醫治良策。主張用人“求一賢者而盡付之兵權。”不應“雖信而用之,又以人參之;雖以事權付之,又從中御以系維之。”對軍隊和民勇,要進行整頓和訓練,要正本固源。認為:“本原一壞 ,百病間出。”、“忠義民兵利在戰鬥。”、“若其恃勇貪利,犯上作亂,則又不止於大軍而已。”必須“磨之以歲月,漸之以禮義”。要求“擇知書者以為教導。”萬不可有僥倖獲勝得功的心態。《病夫議》切中邊境要害,提出可行解決方略,是頗有見地的。雖不蒙上採信,但曹彥約拳拳報國之心是上蒼可鑑的。不久,曹彥約受命回江西,任安撫使兼知隆興府(今南昌),為服務桑梓出力。
宋理宗即位,曹彥約被提為兵部侍郎兼國史院修撰,不久遷禮部侍郎、寶謨閣學士兼侍讀。授兵部尚書,曹彥約以年高力辭,於是改寶章閣學士、知常德府。其時國事日非,奸佞當道,曹彥約深感不安,多次上書直言,“勸上講學,防近習”“倚忠直如耆龜,去邪佞若蟊賊。”應該“謹定省以為長樂,開王社以篤天倫,孝友之行,宜足以取信於天下。”抨擊“下情未通,橫歛未革。”抨擊行賄貪污之風,抨擊不負責任,相互詆毀。其言辭耿直激烈,不避嫌疑。

經幄管見

慶元元年到三年(1195~1198)曹彥約常侍講筵,“殫心啟沃”,以太祖、太宗、真宗三朝事跡為寶訓,反覆闡明,以為效法。他將所講內容輯為一書《經幄管見》,共四卷(已收入《四庫全書》史部史評類)“旁證經史而歸之於法誡。”《四庫全書總目》評價很高:“其間奏議,大都通達政體,可見施行。所論兵事利害,尤確鑿有識,不同於摭拾游談。其應詔陳言二封事,乃慶元、寶慶間先後所上,於當日苟且玩偈之弊,反覆致意,切中窾要,亦可證其耿直之概。惟儷詞韻語,稍傷質樸。然不事修飾而自能詞達理明,要非學有原本者不能也。”他還存有文學著作《昌谷集》二十二卷,收入《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還有著作《昌穀類稿》六十卷、《輿地綱目》十五卷、《星鳳樓法帖》等。1228年,曹彥約病逝,上贈少保,賜號“文簡”,歸葬縣北龜山,崇祀都昌鄉賢祠,又入白鹿洞書院宗儒祠、紫陽祠和朱子祠,《宋史》卷四百一十上有傳,又列清同治都昌縣誌卷九人物誌·名臣傳。
曹彥約像曹彥約像

人物評價

曹彥約歷官孝宗、光宗、寧宗、理宗四朝,任上政績顯著,體恤民情,學問淵博,敢於直言,多謀善斷。大凡政治、經濟、軍事、教育均有涉獵。《宋史》稱他:“可與建立事功,”朱熹道統繼承人、女婿黃乾稱其為“豪傑之士”。人論學統,以黃乾為第一;論經濟大略,以曹彥約為第一。他最後以文華閣大學士致仕歸。 曹彥約還是一位詩人,其名已收入《江西曆代文學藝術家大全》。在《偶作》,他教人讀聖賢之書,信孔孟之說。在《贈楊伯洪》詩中:“扁舟下峽七經年,猶憶西民困備邊。已病一夫空有議,誤謀元帥本非賢。公朝慮蜀天常近,之子憂時火未燃。遇合卻留經濟用,此行應不愧登仙。”寫出當時自己的情狀和憂慮。而在一些迎來送往的題贈之作中,卻充滿了情義和友誼,如《祭劉仲明文》:“二十餘年,手足弟兄。有財共用,有田共耕。”“生不同姓,居不同州”。“慰我寂寥,問我窮愁。別久不見,貽書置郵。”

滿門風華

其兄曹彥純,字粹甫,與弟同學於朱熹,也是白鹿洞的學生,並有時名。
其弟曹彥繼,也是都昌的文化人。
曹彥約有四子,在父親的言傳身教之下,四兄弟角力並進,或從政,或從教,皆為名士。長子士況,讀書刻苦,有士大夫操行。宋寧宗嘉泰二年,(1202)以士行徵召為官,所至政績斐然,累官至郎中,以朝散大夫辭官歸居。次子士規,孝敬父母,友愛兄弟,知書達禮,嘉定七年(1214)以孝友徵辟為迪功郎,官太平縣主簿。三子士袞,授丞務郎,後遷知重慶府。四子士冕,字端可,號陶齋,由幕僚仕至州郡,曾以奉議郎知德化縣。(今九江縣)士冕自幼聰慧,勤於書法,見識高明,得父真傳,均為書壇高手,所著《法帖譜系》二卷,每條都詳敘摹刻始末,訂其異同工拙,以資參考。
曹彥約之侄曹士中,宋嘉定四年(1211)進士,任福建泉州僉判。
曹彥約之孫曹愚,字伯明,由廷臣薦編國史,後改知萍鄉,贈朝列大夫。
南宋都昌曹氏,是為名門望族。曹氏子弟,在曹彥約中進士後,由科舉入仕途者達十多人,在都昌縣是少見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