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彥(南宋抗金將領)

王彥(南宋抗金將領)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41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王彥(1089年—1139年),南宋抗金名將,字子才,延州綏德(今陝西綏德)人,八字軍首領。靖康之變後,為河北招撫使張所部下都統制,入太行山創建“八字軍”,部眾十多萬人,屢破金兵,名振河朔。

建炎元年(1127年)九月,率裨將岳飛等強渡黃河,取得新鄉大捷。二年,親赴臨安行在,請求北伐,為朝中主和派排擠,充御營平寇統領,稱病致仕。四年,為川陝宣撫處置使張浚前軍統制,在川陝地區平定叛亂,並與金兵、偽齊軍作戰,屢得勝利。

紹興五年,改知荊南府。七年,被投降派解除兵權,以洪州觀察使知邵州。九年,病死於任上,時年五十。

基本介紹

  • 本名:王彥
  • 字號:字子才
  • 所處時代:南宋
  • 民族族群漢族
  • 出生地:延州綏德(今陝西綏德)
  • 出生時間:1089年
  • 去世時間:1139年
  • 主要成就:宋朝抗金名將
人物生平,慨赴國難,計議北伐,保衛川陝,鬱鬱而終,史籍記載,

人物生平

慨赴國難

王彥年輕時性格豪放,愛讀兵書,後受父命赴京師,隸弓馬子弟所,經宋徽宗親試,授為清河尉。後入涇原軍中,兩次隨种師道西夏,立有戰功。
靖康年間,金兵圍攻汴京。王彥慨然棄家赴河北,討賊報國,投在河北招撫使張所帳下,被破格提拔為都統制。當時岳飛在王彥麾下,任裨將
建炎元年(1127年)九月,王彥率岳飛七千人強渡黃河,進攻衛州新鄉縣的金兵。激戰一天后,宋軍收復新鄉,取得渡河以來的第一次大捷。金人以為宋軍主力來到,便出動幾萬精兵將王彥軍隊團團圍住。此時,張所已被貶逐嶺南,河北西路招撫司撤銷,王彥等人已成孤軍。王彥見眾寡不敵,又無外援,遂突圍而出。由於形勢嚴峻,有幾位裨將帶兵而逃,岳飛也因抗金方法策略不同而離開。王彥轉戰幾十里,入共城(今河南輝縣西山,並派遣心腹聯絡兩河豪傑,結成聯盟,共同抗金。
金人十分懼怕王彥,懸賞購求其首。王彥為預防發生意外,夜裡經常換地方睡覺。部下為他抗金的一片赤心所感動,都在面上刺“赤心報國,誓殺金賊”八字,以示忠於王彥、忠於宋廷。“八字軍”的名聲逐漸傳播開來,兩河義軍紛紛回響,傅選孟德焦文通等都來歸附,隊伍擴大到十幾萬人,金軍屢次進行圍剿都沒有成功。

計議北伐

王彥一方面加緊練兵,同時派人聯繫東京留守宗澤,約定日期,準備大舉伐金。宗澤接到王彥書信,即召其至東京議事。
建炎二年(1128)五月,王彥率精銳萬人渡河前往開封,金人派重兵尾隨,但始終不敢交戰。七月,宗澤去世,王彥按照部署將所部兵馬交給東京留守司,自率親兵赴行在,請求北上抗金。王彥先見執政黃潛善汪伯彥,力陳兩河忠義民兵正引頸盼望王師,請朝廷順應民心,出兵北伐。當時朝內主和派得勢,朝廷已派遣宇文虛中為宋祈請使,赴金議和。汪黃二人大為惱怒,取消了王彥晉見宋高宗的安排,封王彥為武翼郎、閣門宣贊舍人,充御營平寇統領。當時范瓊為平寇前將軍,王彥知范瓊有反逆之意,大為失望,遂稱病致仕
建炎四年(1130年),張浚宣撫川、陝,舉王彥為前軍統制。同年,金國大將完顏婁室占領潼關,張浚打算在富平與金軍決戰,諸將都表示同意,唯有王彥和曲端反對。王彥認為應屯兵利、閬、興、洋四州,堅守陣地,張浚不聽。王彥便要求到地方任職,於是改任利路鈐轄官,又改金、均、房州安撫使,知金州(今陝西安康)。後來時局變化如王彥所料,張浚兵敗富州,涇原等地統統丟失。

保衛川陝

紹興元年(1131年),王彥先後平定了李忠、桑仲等部入蜀反賊,李忠逃奔劉豫,桑仲被部下所殺。是年冬天,王彥與關師古打敗偽齊郭振率領的數千騎兵,活捉郭振,收復秦州。
紹興三年(1133年),完顏宗弼率金兵入侵川、陝。張浚召令王彥、吳玠劉子羽等會於興元(今陝西漢中)禦敵。二月,金兵攻打饒風關,王彥與吳階抵抗失利,遂各退兵,王彥收羅余兵奔達州(今四川達縣)。五月,王彥打敗劉豫的部將周貴,收復金州,張浚報請授王彥保康軍承宣使,兼宣撫司參議,王彥不受。
紹興五年(1135年)四月,王彥改知荊南府,並任歸、峽、荊門(今湖北荊門)、公安軍安撫使荊南一帶由於戰亂,土地荒蕪,王彥於此措置屯田。從四川買牛近兩千頭,讓官兵耕種。並造田八百五十頃,改善了軍隊給養。

鬱鬱而終

紹興六年(1136年)二月,張浚奏請王彥任行營前護副軍都統制,督府參謀軍事。六月,王彥率八字軍臨安,被解除軍職,授職浙西、淮東沿海制置副使,以所部軍兵屯通州(今江蘇南通)料角。
紹興七年(1137年)正月,王彥因派軍將追捕逃亡軍士,與解潛軍發生矛盾,兩軍軍士交斗於市。朝中有人劾其“軍政不肅”,貶官秩二等。王彥內心不安,自請辭官。二月,復為洪州觀察使,知邵州(今湖南邵陽)。高宗還親自召見王彥:"因為你善於管理百姓,所以讓你擔任行政長官"。
紹興九年(1139年),王彥病死於任上,時年五十。王彥死後,“八字軍”歸於劉錡統制。紹興十年(1140年)五月,劉錡率“八字軍”在順昌府大敗完顏宗弼的女真主力軍,取得“順昌之戰”的勝利。
紹興二十九年(1159年)正月,高宗下詔,特贈王彥為安遠軍節度使。
王彥和北宋末年的抗金鬥爭
《長治縣誌》載:王彥年輕時性情豪爽,為人正直,喜歡攻讀軍事韜略之類的書籍,又練得了一身好武藝。其父見他頗有才幹,就讓他去京師投軍,考取了武河尉(下級軍官)。當時,西夏人不斷在西北地區侵擾,王彥曾隨名將种師道守衛西北,與西夏作戰,立下戰功。
王彥的一生,大部分是在抗金鬥爭中度過的。
靖康元年(1126年),金兵大舉向北宋進攻,長驅南下,渡過黃河,直逼汴京。宋欽宗及其左右奸臣主張逃跑,李綱等主戰派則堅決主張抵抗。士兵和下級軍官都擁護李綱,準備戰鬥。年輕的王彥不忍看祖國江山殘遭蹂躪,聞知京都告急,慨然棄家出走,投身到抗金的行列。由於他出眾的武藝和出色的才幹,受到河北招撫使張所的器重,任都統制。
形勢卻越來越糟。靖康二年(1127年)四月,汴京終於被金兵攻陷,徽、欽二帝被金兵擄去。五月,宋廷立康王趙構為皇帝,即宋高宗,改元建炎。以李綱為首的主戰派提出“雪恥禦侮”、“收復失地”的正確主張,派張所、傅高聯絡各地義軍,規劃收復河東、河北。
張所命王彥帶領岳飛、張翼、白安民等11員將領率軍7000人,渡過黃河,與金兵作戰。這一仗,打敗了金兵,收復了衛州(今河南新鄉)等失地。自此王彥的部隊成為一支抗金的重要力量,他們多次重創金兵,使金兵十分震恐。
為了圍困王彥軍,金兵調遣幾萬大軍,不斷加強對王彥軍的攻勢。王彥知道敵眾我寡,不能久戰,便斷然突圍出城。突圍後,轉移到了共城(今河南輝縣一帶)西山,即太行山一帶。
在此國家生死存亡的緊要關頭,中原人民紛紛奮起自救,其中以太行山的人民抗金鬥爭最為活躍。他們以大山為依託,沿山築寨,巧妙出擊,對金兵構成極大威脅。
當時太行山上的義軍組織很多,最有名的是梁興領導的“太行忠義社”,義士們“心協力齊,奮不顧死”,屢敗金兵。 王彥的軍隊進入太行山區後,與太行“忠義社”等各路義軍領袖歃血為盟。聚集到這裡的人越來越多,且十分忠勇堅決。在王彥的節制下,創建起了有名的抗金人民武裝“八字軍”。
“八字軍”的標誌,就是在面部刺著“赤心報國,誓殺金賊”八字,以表示他們誓與金人血戰到底的決心。他們官兵團結,作戰英勇,同甘共苦,後來兩河忠義社的首領傅選、孟德、劉澤、焦文通所領導的19寨,都聽從王彥的號令,最興盛時士兵達十萬餘人。兵寨連綿數百里,鼓角之聲相聞。此後,凡散在河東、並、汾、澤州和河北懷、衛、相州的一帶抗金的人民武裝,也都接受王彥的指揮。他們千方百計地進擊金軍,在金人下令強制河北人民剃頭蓄髮之後,更激起廣大漢族人民的激烈反抗,“八字軍”的隊伍也得以日益壯大。
“八字軍”和太行人民英勇的抗金鬥爭,使金兵聞風喪膽。女真統治者十分害怕這支人民武裝力量,他們曾以重金懸賞王彥的頭。王彥為防避這種陰謀暗算,有時一夜之間要更換好幾個住地。
但“八字軍”和王彥的名字又是敵人最害怕的。在一次金軍召集的軍事會議上,一個被指定擔任指揮的金軍將領,一聽說要他和王彥的“八字軍”交戰,嚇得連忙下跪,哭著說:“王都統的兵力強如鐵石,不能戰啊!”金軍不敢和王彥正面作戰,只好派些散兵堵截王彥運糧的道路。對此王彥早有準備,他派兵在運糧道上設伏,等敵兵進入了埋伏圈中,圍而全殲。八字軍和太行忠義社等義軍,以太行山為依託,沿山築寨,巧妙出擊,取得了一個個勝利。《宋史·岳飛傳》載:“……梁興會太行忠義及兩河豪傑等,累戰皆捷,中原大震。”
在勝利面前,王彥絲毫不敢懈怠,而是加緊練兵,時刻準備大舉反攻金兵,收復失地。如今在太行山南部地區,仍遺留著許多當年義軍的寨堡殘跡。
但以宋高宗為首的一夥投降派,在國家和民族的危難時刻,並非是真正的抗金,他們懼怕人民的武裝要甚過害怕金軍。一方面,他們千方百計消解農民義軍的力量,另一方面又想通過投降議和來維持東南半壁的統治。一次,宗澤召王彥到京城商議軍務,王彥到京後,朝廷中正在就“主戰”還是“議和”的問題,進行著激烈爭論。王彥了解到這個情況,向朝中大臣大講兩河人民的忠義之師,如何奮力抗金,正在“引頸以望王師,願因人心,大舉北伐”!他的這些慷慨之詞,代表著主戰派的意見,不但沒有被朝廷採納,而且被“降旨免對”。
更令他想不到的是,朝廷這時卻改命王彥為武英郎、閣門宣贊舍人,充御營平寇統領。這個差事,意味著他不能再赴抗金前線,何況是在范瓊的管轄之下。范瓊是個投降派,王彥知道範瓊在抗金中“有逆節”,不願赴任,只好佯稱有病,要求改調其他地方。本來,王彥所統率的“八字軍”曾多次與愛國將領宗澤聯繫,興師伐金,並計畫向河東地區進軍,收復山西失地,到太原去建立抗金根據地。由於投降派的百般阻撓,大好的時機,眼睜睜就將付之東流。王彥不願隨范瓊,朝廷又改命了他的職務,讓他在川陝宣撫處置使張浚部下任前軍都制,他只好帶領“八字軍”的一部分軍隊南下去了。
此後一個時期,王彥雖也曾多次率軍與金兵作戰,但因同時奉朝廷之命與所謂“盜賊”(即饑民暴動武裝力量)頻繁交鋒,花去很多精力。張浚因王彥作戰有功,曾要任他為保康軍承宣使兼宣撫司參議,王彥卻之不受。
王彥在軍務繁忙之中,對於所任的地方政務也認真從事,居官廉潔,儘自己所能為老百姓辦一些有益的事。紹興五年(1135年),他在荊南府任公安軍安撫使時,見荊南田地荒蕪,無人耕種,就採取屯田法,專門派人到蜀地買回1700多頭牛,教授官兵耕種,開墾荒地850頃,使他所轄部隊的糧食需用,基本上做到了自給。
早在紹興元年(1131年)六月,正當王彥率“八字軍”萬人奔赴抗金前線,抵達鎮江時,母親病逝。他準備回家奔喪,高宗不許。之後,控制朝廷的投降派,給王彥捏造了所謂“軍政不肅”的罪名,把他貶職二等,解除了兵權,迫使他離開了抗金前線。直到紹興三年(1133年)二月,他才復任洪州觀察使,知邵州,也只是管管地方上的行政而已。
王彥一生的夙願就是馳騁疆場,抗金殺敵,盡忠報國,然而壯志未酬,竟被剝奪了兵權,遺恨無窮。
紹興九年(1139年),王彥死於任上, 終年49歲。
王彥是在“但悲不見九州同”的滿腔悲憤中,離開人世的。
在這裡,我們還要附筆提說關於“陸登守潞州”的故事 。
話說北宋末年,金兵圍攻潞州。潞州守將姓陸名登,手下有兵5000人,堅守城池40餘日,金兵屢攻不下,反傷了許多將士。金元帥兀朮十分惱怒,便親率幾十萬大軍,以排山倒海之勢向潞州城壓來。陸登一方面修書,差人星夜前往相鄰州府求援,一方面積極迎敵。他披掛上馬,與兀朮在城外激戰。兀朮人多勢眾,勸陸登投降,陸登痛罵,撤回城中。
陸登率軍鎮守城池,兀朮乘夜色強攻,已到城門外。陸登令火炮、火箭打下去,金兵死傷無數,死屍狼籍。但城門終於被兀朮攻開,金兵一擁而進。時值天亮,陸登率領將士與金兵展開了激烈的巷戰,最後退回到衙門內。金兵蜂湧而來,將衙門團團圍住。陸登心想,城已破,我焉得生?遂自刎殉國而亡。
兀朮率一群金兵湧進衙門來,看見陸登人雖亡,身體卻昂然挺立,大駭。進衙入後堂,見一婦人屍首,橫倒在地,知是陸登夫人為丈夫盡節而死。兀朮為陸登夫婦的忠義烈舉所感動,遂將襁褓中陸登的兒子收為義子,將陸登夫婦合葬在城外土山上。以後,陸公子在金營長大成人,練得一身好武藝,人稱“雙槍將陸文龍”。當他從王佐說書中得知自己的身世後,毅然棄金歸宋,替父報仇,為國盡忠。……
話本《說岳全傳》中,就有這陸登堅守潞州、為國盡忠的故事。
此後,這個鐵馬金戈、動人心魄的故事,進而又並被藝人們演繹為在國人中深有影響的戲劇《八大錘》。《八大錘》包括《潞安州》、《乳母教槍》、《斷臂說書》等多出戲曲。幾百年來,陸登、陸文龍以及“王佐斷臂”的故事,就這樣一直在中國的戲劇舞台上,在百姓的口碑中,廣為流傳。
然而,陸登、陸文龍之事,史籍上卻無記載。如此壯烈的故事,難道竟完全出自於向壁虛構嗎?這就不能不與北宋末年太行山人民奮起保家衛國的史實聯繫起來看。
前面說過,以潞州為中心的太行山南部,曾是當年抗金鬥爭最為活躍的地區。何況在潞州,也真有如陸登那樣悲壯慷慨的抗金志士,他就是潞州知府張確。
史載,當金兵初犯中原之時,潞州知府張確就曾上書於宋廷,奏書中說:“河東天下根本,安危所系。……敵既得叛卒,勢必南下。潞(州)城百年不修築,將兵又皆戌邊,臣生長西州,頗諳武事,若得秦兵十萬,猶足以抗敵。不然,惟一死報國耳。”
但張確的多次建議和要求,竟沒得到任何反應,“累書不報”,北宋朝廷竟未向潞州增發一兵一卒!
果然,第二年金兵從太原一路打下來,張確只好孤城堅守。金兵先是勸降,張確不為所動。金兵圍城,一次次猛烈進攻,潞州孤立無援,漸漸守城不支了。有人曾勸張確,不如從城東突圍,到東山里可以逃命。張確怒斥道:“確守土,當以死報國。頭可斷,腰不可屈!”
最後,潞州城破,張確等一應戰死,為國捐軀。潞州一失,等於打開了通向中原的門戶,金兵一路打下去,直趨汴京,徽、欽二帝直落得個如豬狗也似地被金人擄去,並客死異國的可悲下場……
從王彥,到太行義軍,到張確……上黨人物的堅毅剛烈、盡忠報國,卻壯志難酬,不禁令人唏噓。隨之還會想起杜甫的兩句詩:
出師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淚滿襟。

史籍記載

《宋史 卷三百六十八 列傳第一百二十七》
王彥,字子才,上黨人。性豪縱,喜讀韜略。父奇之,使詣京師,隸弓馬子弟所。徽宗臨軒閱試,補下班祗應,為清河尉。從涇原路經略使种師道兩入夏國,有戰功。
金人攻汴京,彥慨然棄家赴闕,求自試討賊。時張所為河北招撫使,異其才,擢為都統制。使率裨將張翼、白安民、岳飛等十一將,部七千人渡河,與金人戰。敗之,復衛州新鄉縣,傳檄諸郡。
金人以為大軍至,率數萬眾薄彥壘,圍之數匝。彥以眾寡不敵,潰圍出。諸將散歸,彥獨保共城西山,遣腹心結兩河豪傑,圖再舉。金人購求彥急,彥慮變,夜寢屢遷。其部曲覺之,相率刺面,作“赤心報國,誓殺金賊”八字,以示無他意。彥益感勵,撫愛士卒,與同甘苦。未幾,兩河回響,忠義民兵首領傅選、孟德、劉澤、焦文通等皆附之,眾十餘萬,綿亘數百里,皆受彥約束。金人患之,召其首領,俾以大兵破彥壘。首領跪而泣曰:“王都統砦堅如鐵石,未易圖也。”金人乃間遣勁騎撓彥糧道,彥勒兵待之,斬獲甚眾。益治兵,刻日大舉,告期於東京留守宗澤。
澤召彥會議,乃將兵萬餘渡河,金人以重兵襲其後而不敢擊。既至汴京,澤大喜,令彥宿兵近甸,以衛根本。彥即以所部兵馬付留守司,量帶親兵趨行在。時已遣宇文虛中祈請使議和。彥見黃潛善汪伯彥,力陳兩河忠義延頸以望王師,願因人心,大舉北伐。言辭憤激,大忤時相意,遂降旨免對,以彥為武翼郎、閣門宣贊舍人,差充御營平寇統領。時范瓊為平寇前將軍,彥知瓊有逆節,稱疾不就,乞致仕,許之。
樞密院事張浚宣撫川、陝,奏彥為前軍統制。浚與金酋婁宿相持於富平,欲大舉,初至漢中,會諸將議,彥獨以為不可,曰:“陝西兵將上下之情,皆未相通,若少不利,則五路俱失。不若且屯利、閬、興、洋,以固根本,敵入境,則檄五路兵來援,萬一不捷,未大失也。”浚幕府不然其言。彥即請為利路鈐轄,俄改金均房州安撫使、知金州。
時中原盜賊蜂起,加以饑饉,無所資食;惟蜀富饒,巨盜往往窺覬。桑仲既陷淮安、襄陽,乘勢西向,均、房失守,直搗金州白土關,眾號三十萬。仲,彥舊部曲也,以申櫝請於彥曰:“仲於公無敢犯,願假道入蜀就食耳。”彥乃遣統領官門立為先鋒擊之。賊銳甚,立戰死。將士失色,或請避之。彥叱曰:“樞相張公方有事關陝,若仲越金而至梁、洋,則腹背受敵,大事去矣。敢言避者斬!”即勒兵趨長沙平,阻水據山,設伏以待。賊見官軍少,蟻附搏戰。彥執幟一麾,士殊死斗,賊敗走。彥休士進擊,追奔至白磧,復房州
紹興元年九月,權京西南路副總管李忠反,擾京西,遂攻金州諸關。賊眾皆河朔人,驍果善戰,彥與戰不利,關陷。彥退屯秦郊,令將士盡伏山谷間,焚秦郊積聚,偽若遁者。秦郊距郡城二十里,路坦夷,彥募敢死士麾幟,設奇以待。閱再宿,賊至秦郊,官軍逆戰,大敗之,追襲至秦嶺,遂復乾祐縣以歸。忠走降劉豫
初,桑仲既敗還襄陽,乃鳩集散亡陷鄧州,凶焰復熾。南攻德安,西據均陽,分眾三道:一攻住口關,一出馬郎嶺,一搗洵陽,前軍去金州不三十里。彥曰:“仲以我寡彼眾,故分三道以離吾勢,法當先破其堅,則脆者自走。”遣副將焦文通御住口,自以親兵營馬郎。相持一月,大戰六日,賊大敗,仲為其下所殺。又有王辟、董貴、祁守中阻兵窺蜀,勢雖不及桑仲,然小者猶不減數萬,彥悉討平之。
是冬,偽齊秦鳳經略使郭振以數千騎掠白石鎮,彥與關師古並兵御之,賊大敗,獲振,復秦州。張浚承制以彥節制商、虢、陝、華州軍馬。
三年正月,兀朮入侵,浚召彥與吳玠劉子羽會於興元。撒離曷自上津疾馳,不一日至洵陽。統制官郭進死之,彥退保石泉縣。金人入金、均,彥趨西鄉。二月,金人攻饒風關,彥與吳玠御之,不能卻,關破,彥收余兵奔達州。五月,彥遣兵至漢陰縣,與劉豫將周貴戰,大敗之,復金州。浚承制進彥保康軍承宣使宣撫司參議,彥不受。
五年四月,差知荊南府,充歸、峽、荊門公安軍安撫使。彥因荊南曠土措置屯田,自蜀買牛千七百頭,授官兵耕,營田八百五十頃,分給將士有差。六年二月,知襄陽府京西南路安撫使,彥以岳飛嫌辭。浚奏彥為行營前護副軍都統制、督府參謀軍事。
六月,以八字軍萬人赴行在。至鎮江,聞母喪,上疏乞解官,不許。詔免喪服,趣入對,遂以為浙西、淮東沿海制置副使,以所部屯通州之料角。七年正月,彥因遣將捕亡者於解潛軍中,軍士交斗於市,言者論其軍政不肅,貶秩二等。彥不自安,乞終余服。二月,復洪州觀察使、知邵州。彥入辭,帝撫勞甚厚,曰:“以卿能牧民,故付卿便郡,行即召矣。”九年,卒於官,年五十。
彥稱名將,當建炎初,屢破大敵,威聲振河朔。時方撓於和議,遽召之還,又奪其兵柄而使之治郡,士議惜之。彥事親孝,居官廉,子弟有戰功,不與推賞。將死,召其弟侄,以家財均給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