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甸社會福利基金會

伊甸社會福利基金會是台灣慈善團體之一,創辦人是劉俠。全省已有約1000名之工作人員,其中含近四成的身心障礙員工。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伊甸社會福利基金會
  • 創辦人:劉俠
  • 發源地:台灣
  • 人數:1000名
  • 宗旨:服務弱勢.見證基督
機構宗旨,創辦人,機構發展,服務對象,職能,關愛發展遲緩兒,早期療育,關愛兒童,安養老人,國際雙福,外籍配偶關懷,主持活動,“心旅行”,象圈工程計畫,成員,

機構宗旨

服務弱勢.見證基督.推動雙福.領人歸主

創辦人

  • 簡介
劉俠,一位罕見的奇女子,也是一位用血、淚和生命參與台灣身心障礙福利史的鬥士。出生年月日:1942年2月28日逝世年月日:2003年2月8日
出生地:中國陜西省扶風縣杏林鎮
學歷:台北市北投國小畢業1954年甚以此學歷為榮,
這表示以後的學問都是她自個兒修的
伊甸社會福利基金會
  • 本名
劉俠(1942/2/28-2003/2/8)
因不足月出生,身體羸弱,老母期望她威武雄壯一點,
故取名 「俠」。
  • 筆名
杏林子 

機構發展

已故的輪椅作家--劉俠女士(筆名杏林子1942年2月28日-2003年2月8日),因著上帝的呼召及一顆愛身心障礙者的心,捐出多年稿費,和六位志同道合的朋友,於1982年12月1日創辦了屬於身心障礙朋友的伊甸園-「伊甸基金會」。
伊甸秉持「服務弱勢、見證基督、推動雙福、領人歸主」的理念,提供身心障礙朋友各項社會福利服務,並傳達基督救贖的訊息,落實福利與福音並重的使命。
伊甸創會時僅有二位半職人員,全國已有2100多名工作者,其中有300多位是身心障礙者;透過社會大眾、政府、企業、民間團體、志工的協助,在全台共有19縣市80個服務據點提供區域化的身心障礙福利服務,另外,伊甸也將台灣經驗傳達到馬來西亞的檳城(1991)及吉隆坡(2000);另外,也在越南胡志明市(2005)、永隆市(2005)、茶溫縣(2006)設立海外辦事處。
在伊甸家園,有五千七百位身心障礙接受專業社工與就輔人員的服務,其中有900位進入機構接受服務,他們因身體的健康失衡,而使得家庭經濟和夫妻關係受到失衡的纏困。
自1985年起,伊甸率先關懷視障者權益,成立「盲人喜樂合唱團」,為視障者開啟了心靈之窗;二年後,則為了爭取身心障礙者權益,將輪椅開上街頭;而為了成全身心障礙者「行」的權利,伊甸當起了公辦民營的復康巴士司機;又在「愛無國界、救援無礙」的信念下,當起台灣另類外交的親善大使,進行輪椅捐贈的國際救援行動。因著「支持全球反地雷、愛心輪椅送殘友」的活動,伊甸結合921災後重建、創造災民就業機會的援助計畫,開設了「南投921庇護工場」,為國際合作與災後重建搭起前所未有的橋樑。
為了回響全球推動「無障礙環境」理念,從台灣未來的接班人-大專院校學生開始推動「校園友善城市陣線聯盟」,期盼將國內經驗與國際合作做最好的結合;伊甸相信在全面向國際社會發聲的同時,不僅是提高台灣在世界上的能見度,更充分表達伊甸參與亞太地區身心障礙福利推動之決心。隨著社會結構的變遷、多元文化融合,外籍配偶在台的人口數日趨攀升,
2002年8月起伊甸開辦「新移民服務」,提供外籍配偶及其家人一系列關懷及成長活動,招募培訓雙語志工,協助輔導並爭取相關權益,實際關懷「台越兒」之服務。
台灣身心障礙人口已高達百萬,而其中高達七成以上是因後天因素造成,伊甸將繼續爭取弱勢族群權益,增進社會大眾對身心障礙同胞的正確認知,並倡導更合理的社會福利政策與爭取社會福利預算,使得上帝的伊甸國度得以在台灣土地上實踐。
伊甸社會福利基金會
榮譽證書榮譽證書
伊甸社會福利基金會

服務對象

伊甸的服務對象是「失能家庭」。當家庭成員遭逢意外成為身心障礙者,不但本身受苦,家人往往也因為突如其來的衝擊,在心理、婚姻或經濟上陷入困境,破壞家庭原有的功能,成為所謂的「失能家庭」。
伊甸針對容易造成失能家庭的弱勢兒童、身心障礙青少年、成人與金齡長者,新移民與國內外地雷受害者提供協助,期能「幫助一個人,活了一個家」。

職能

關愛發展遲緩兒

在台灣,每年有二萬二千多名發展遲緩的孩子出生,對這些孩子而言,只要及早接受療育,三歲以前的療效是三歲以後的十倍,但是這些孩子平均每個月的療育費用都不是一般家庭所能負擔。為了不讓孩子因家庭經濟而耽誤了早期療育的黃金時機,伊甸提供了「0~6歲發展遲緩兒家庭社區服務方案」,包括:專業團隊聯合評估、就醫、保險、療育、托育或就醫交通等費用的補助與親身服務。
畢竟,孩子的成長是不能等待的!伊甸社會福利基金會推出全台遲緩兒通報專線,自1994年以來,服務了七萬人次的發展遲緩兒童家庭。
服務內容
1、社區化家庭服務
.建立早期通報系統
.社會資源聯結
.專業團隊聯合評估
.臨時托育
.居家照顧 
.親職講座.經濟補助
.權益爭取.入學轉銜.在宅服務

早期療育

.設立早期療育中心(教室).提供發展遲緩兒童特教及復健服務

關愛兒童

伊甸已送出2,938台兒童專用輪椅給國內身心障礙兒童
為成年身心障礙者重建自信
領有身心障礙手冊者全國約有81萬人,其中成年身心障礙朋友占80%,服務範圍從大台北地區,延伸到桃園、新竹、台中、苗栗、南投、宜蘭、高雄、基隆、屏東、馬來西亞檳城與吉隆坡。服務方式更強調尊重個別差異、回歸社區、科技套用等的現代服務理念。
服務內容:
.評選制度 .職前適應班 .個案管理服務 .在職進修   .心理輔導
.志工服務 .家庭重建 .心靈重建 .福音關懷 .經濟補助
.職業訓練 .庇護工場 .自強商店 .重殘養護 .轉銜服務
.醫療復健 .職業輔導評量.支持性就業 .庇護性就業 .居家照顧

安養老人

「老殘本一家」台灣社會高齡化的結果,每年將有20%失能老人產生,台灣地區的老年人口超過一百七十萬,而每十個老人中,就有一個人面臨獨居問題。面對這樣迫切的需求,伊甸自1996年起,投入「老人及長期照護」的福利服務規劃,針對有獨立生活能力的老人,舉辦「休閒活動」、開辦「老人大學」;針對需要人協助生活照顧的老人,推出「居家照顧」服務,並鼓勵民眾成為服務園丁,走向居住安養的社區模式以及社工輔導。
服務內容:
.電話關懷 .陪同就醫 .社區服務 .諮詢服務 .輔具服務
.居家照顧服務.心理協談 .休閒服務 .居服員訓練 .老人大學
.日扥養護 .送餐服務 .獨居老人個案管理

國際雙福

伊甸馬來西亞分會第一個服務據點於1991年在檳城成立,第二個服務據點於2000年在吉隆坡成立,藉由提供服務同時,將基督的福音帶入,領人歸主。伊甸基金會馬來西亞服務中心的服務對象,不限年齡,除聽語障、視障朋友須提供轉介外,對於其他身心障礙朋友本會皆盡所能的提供服務。在當地已設立兒童保育院、電腦職訓班、才藝教室並提供就業服務、輔具及諮商服務等。
在全球如火如荼展開反地雷運動之際,伊甸基金會自1997年3月開始積極推動「愛無國界~支持全球反地雷」活動,得以非政府組織進入國際社會。兩年來以觀察員身份,分別赴莫三鼻克、布魯塞爾、渥太華、約旦、日本等國地參加國際反地雷組織反地雷組織會議,並於1998年7月正式成為聯合國國內唯一國際反地雷組織的台灣代表,該組織於1997年榮獲諾貝爾和平獎,伊甸每年定期舉辦相關反地雷議題的活動,匯集台灣民眾的力量,籌募輪椅來代替因誤踩地雷而失去腳的朋友,讓他們可以走出斗室,開始上學、復健、接受職業訓練、工作,重新展開新的生活。截至2003年12月,伊甸已送出4,308台輪椅給全球布雷數最多的阿富汗、高棉、約旦、韓國、越南、莫三鼻克、馬來西亞、薩爾瓦多等國。
另外,於2001年亦著手規劃並推動台灣友善城市運動(Taiwanese campuses Campaign to be
Barrier-Free)簡稱TCBF,期待藉此呼應聯合國經濟社會合作事務委員會(United Nations Economic and Social
Commission for Asia and the
Pacific)在亞太地區推行的身心障礙十年計畫,號召國內外青年學子參與關懷身心障礙者的人權困境,俾使首字原為「Taiwanese」的TCBF,進而轉為「跨越國際」「Trans-nationalee」的TCBF。不僅國內外超過二萬名的大專院校學生以坐輪椅拄拐杖方式體驗身心障礙者的生活不便,亦進而在學校推廣校園無障礙。
服務項目
.輪椅贈送  .國際救援 .友善城市推動 .參與國際社會
.國際志工服務
.英文網站服務 .國內外國際合作 .國際差傳
.宣教庇護

外籍配偶關懷

由於社會結構的變遷、外籍配偶在台的人口數日趨攀升,伊甸基金會自91年8月成立外籍配偶服務專線,提供外籍配偶及其家人一系列關懷、成長服務。辦理婚姻成長活動、生活輔導適應班及訓練外籍新娘種子志工,幫助他們克服語言和文化上的差異、學習適應生活並完整社會資源的取得,讓社會上更多的外籍新娘能夠受惠。也藉由外籍朋友志願加入我們的服務團隊,讓他們在這塊土地上建立和諧的家庭,得到全人的關懷。  
服務內容
.專線電話服務.生活適應課程.定期性聯誼活動.個案協談.雙語志工及培訓
.越語翻譯及檔案翻譯

主持活動

“心旅行”

目的
改變生命“心旅行”繼舉辦以學生為主要族群的服務學習營隊,希望提供志工更多不同型式的服務方案,進一步為沒有寒暑假的上班族及退休後仍想參與服務活動的民眾,結合志工服務與自助旅行的過程與精神,配合伊甸「象圈工程計畫」,補助全台各地弱勢社區之教會、小校、及村里辦公室,推展其社區學童課
後照顧方案,讓服務者為受助單位疏緩其人力窘境,並體驗台灣各地不同 的生活樣貌,也讓受助學童經驗更多的外界刺激與教育資源。

象圈工程計畫

2006年起,伊甸基金會與《遠見》雜誌開始合作的「小學生‧大未來系列」專題,探討偏遠國小存廢的嚴峻課題;2007年,除了教育,進一步關懷弱勢學童的民生問題,「快樂早餐」應運而生;2008年培力在地學校與社群,成立「象圈工程計畫」,持續至今,提供弱勢學童上課前、下課後的照顧服務。
  • 學習大象精神
    象群生態是所有動物中最為和睦的美好典範。
    成年的大象群,在遷徙或遭逢危險時,會立刻圍成圓圈,將小象們包圍起來,避免小象受到傷害,要是小象不幸受傷,大象們會兩兩一組,輪流用自己的身體,夾住小象的身體兩側,保護它直到康復,就算小象的母親不在或過世,旁邊的阿姨們會立刻接手照顧,然後由整個象群守護著小象免於受到傷害,直到獨立。
    那人類呢?全台灣的弱勢社區內有超過16個萬家庭失能的學童,面臨缺乏照顧、疏忽對待,甚至是基本的早餐都沒有;四點放學後,他們的生命便進入了生命的黑夜。
  • 服務內容
    營養健康補助
    由學校結合社區家長、廚工及早餐店,提供家境貧困之學童營養早餐。
    課後輔導
    結合社區組織,打造課後學習場所,透過陪伴、接納與輔導,讓孩子不僅學習課業,感受關懷,也學習生活自理能力。
    多元才藝學習
    對偏鄉弱勢的孩子來說,才藝學習是遙不可及的夢想,透過音樂、體育、民俗等才藝課程,讓孩子發揮潛能,增加自信。
    品格教育
    透過品格教育,教導學童正確價值觀、道德觀、思考模式,並改善人際關係與品性。
    親職教育
    邀請失能家庭的家長參與親子活動、講座等活動,教導教養觀念、溝通技巧等,增強親子互動關係。
    社區象圈培力
    鼓勵社區組織善用在地資源,提出「因地適宜」的服務內容,並提供象圈經驗交流,讓象圈社區彼此協助,學習分享。
  • 小象感謝你
    弱勢社區裡的孩子們,因你我的愛心圈成溫暖的象圈,守護他們健康快樂的成長。孩子們不只課業上進步了,心也溫暖了,還學會了分享與感謝;他們珍惜來於自社會上許多叔叔阿姨們的愛心,很想親口說聲:「謝謝您。」

成員

林美專 高屏島區區長室
鐘淑美 高雄市交通服務中心
李宓 越南服務中心
吳淑慈 基隆社資中心
洪春蓮 基隆社資中心
李蓮 基隆社資中心
林貴瑜 基隆市服務中心
周美華 基隆市服務中心
王文娟 基隆市服務中心
林威豪 溫馨家園
高文琴 東港早療中心
李宏平 南區按摩組
陳奕達 北區按摩中心
李欣怡 喜樂傳播中心
張璦玲 新移民家庭成長中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