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溱(1014—1068),字濟叔,江蘇揚州人。寶元元年(1038)戊寅科狀元。曾任亳州通判、直集賢院,出知蘄、蕪、舒州。英宗治平二年(1065)後起知池州、江寧府。神宗即位後,知杭州,改知開封府。期間,精識過人,辯訟立斷。改樞密直學士、提舉醴泉觀後,病逝於任上,終年55歲,追贈禮部侍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呂溱
- 主要成就:宋仁宗寶元元年(1038)戊寅科狀元
- 籍貫:江蘇揚州
- 字:濟叔
人物簡介,《宋史·呂溱傳》,
人物簡介
寶元元年戊寅(1038年)科登進士第310人:呂溱,字叔濟。揚州人,世居歙州歙縣。寶元元年進士第一名,初授將作監丞、亳州通判。歷翰林學士,龍圖閣直學士、知開封府。終樞密直學士。李絢,字公素。邛州依政縣人。寶元元年登進士第二名,初授大理評事、邠州通判。嘗以左正言、知制誥奉使契丹。累遷龍圖閣直學士、起居舍人、權知開封府,仕至判吏部流內銓。祖無擇字擇之,初名煥斗,河南上蔡人,戊寅科呂溱榜進士第三。
呂溱中狀元後,任亳州通判。直集賢院,同修起居注。因參與進奏院宴飲之事受牽連,出知蘄、楚、舒三州,後復修起居注。
皇祐四年(1052),儂智高反叛,呂溱勸仁宗不要封鎖訊息,而應“一方有警,使諸道聞之,共得為備。”進知制誥,又出知杭州,入為翰林學士,呂溱上疏論宰相陳執中貪戀富貴,行為奸邪,仁宗不聽,將他的疏奏退還。呂溱說:“論人之過而不讓其人知道,是背後中傷大臣。我要拿去給他本人看,使他好為自己辯解。”後陳執中罷相,呂溱以侍讀學士之職知徐州,赴任前,仁宗賜宴資善堂為他送行。任滿徙成德軍,因與興都轉運使李參不和,及豪侈放任,簡於政事被彈劾,貶知和州,分司南京。
英宗治平二年(1065)三月,呂溱起知池州,江寧府。十一月離任入京,拜給事中,集賢院學士,加龍圖閣直學士。神宗即位,呂溱再知杭州,改知開封府。期間,呂溱精識過人,辯訟立斷,豪惡為之斂跡,政績頗佳。改樞密直學士,提舉醴泉觀後,呂溱不幸病逝於任,享年55歲。朝廷追贈禮部侍郎,神宗詔書中有“呂溱立朝最孤,知事君之節,絕跡權貴,故中廢十餘年,人無言者……”對呂溱家貧子幼,神宗詔令朝廷優厚安撫。
呂溱性格開朗,思維敏捷,善於議論,其言論頗為當時名流所推許。然而,又很持重,在杭州接送賓客,不過寥寥數語,人稱之為“七字舍人”。
《宋史·呂溱傳》
呂溱,字濟叔,揚州人。進士第一。通判亳州,直集賢院,同修起居注。坐預進奏院宴飲,出知蘄、楚、舒三州。復修起居注。
儂智高寇嶺南,詔奏邸毋得輒報。溱言:“一方有警,使諸道聞之,共得為備。今欲人不知,此何意也。”進知制誥,又出知杭州,入為翰林學士。疏論宰相陳執中奸邪,仁宗還其疏。溱曰:“以口舌論人,是陰中大臣也。願出以示執中,使得自辨。”未幾,執中去,溱亦以侍讀學士知徐州,賜宴資善堂,遣使諭曰:“此特為卿設,宜盡醉也。”詔自今由經筵出者視為例。
徙成德軍,時方開六塔河,宰相主其議。會地震,溱請罷之,以答天戒。溱豪侈自放,簡忽於事。與都轉運使李參不相能,還,判流內銓,參劾其借官麴作酒,以私貨往河東貿易,及違式受饋贐,事下大理議。溱乃未嘗受,而外廷紛然謂溱有死罪。帝知其過輕,但貶秩,知和州。御史以為未抵罪,分司南京。起知池州、江寧府,復集賢院學士,加龍圖閣直學士、知開封府。
時為京尹者比不稱職,溱精識過人,辨訟立斷,豪惡斂跡。嘗以職事對,神宗察其有疾色,勉以近醫藥,已而果病。改樞密直學士、提舉醴泉觀,遂卒,年五十五。贈禮部侍郎。帝悼念之,詔中書曰:“溱立朝最孤,知事君之節,絕跡權貴,故中廢十餘年,人無言者。方擢領要劇,而奄忽淪亡,家貧子幼,遭此大禍,必至狼狽。宜優給賻禮,官庀其葬,以厲臣節。”敕其婦兄護喪歸。
溱開敏,善議論,一時名輩皆推許。然自貴重,在杭州接賓客,不過數語,時目為“七字舍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