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武(約公元前545年—約公元前470年),字長卿,春秋末期齊國樂安(今山東省北部)人。中國春秋時期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尊稱兵聖或孫子(孫武子),又稱“兵家至聖”,被譽為“百世兵家之師”、“東方兵學的鼻祖”。
孫武大約活動於公元前六世紀末至前五世紀初,由齊至吳,經吳國重臣伍員(伍子胥)舉薦,向吳王闔閭進呈所著兵法十三篇,受到重用為將。他曾率領吳國軍隊大敗楚國軍隊,占領楚國都城郢城,幾近覆亡楚國。
其著有巨作《孫子兵法》十三篇,為後世兵法家所推崇,被譽為“兵學聖典”,置於《武經七書》之首。他撰著的《孫子兵法》在中國乃至世界軍事史、軍事學術史和哲學思想史上都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並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哲學等領域被廣泛運用。被譯為英文、法文、德文、日文,該書成為國際間最著名的兵學典範之書。
基本介紹
人物生平,齊國貴族,軍旅生涯,飄然高隱,主要成就,軍事成就,政治成就,親屬成員,人物評價,總評,歷史評價,歷史爭議,故里,死因,主要著作,後世影響,軼事典故,訓女兵,傳家酒,後世紀念,墓地,景點,藝術形象,
人物生平
齊國貴族
孫武祖上有確切的世系從舜的後代虞閼父開始。周武王伐紂時,虞閼父當周國陶正之官,執掌陶器的製作,管理從事制陶的百工。由於其管理有方,器用齊備,周武王將長女大姬嫁給閥父之子滿,把他封到今河南淮陽縣一帶,建立陳國,周王並對滿賜以媯姓。滿稱為胡公,當了陳國的第一代君主。
從胡公滿開始,經過十代十二個國君的世襲傳授,到桓公時,陳國發生了內亂。陳厲公之子完,因內亂不得立,而奔往齊國,他是孫武的直系祖先。陳完在齊國積極活動,至四世孫田桓子(田無宇)已官為“上大夫”。田桓子(田無宇),生五子:田武子(田開)、田僖子(田乞)、陳昭子(田昭)、田書、子亶。其中田書於昭公十九年(公元前521年)因伐莒有功,齊景公封樂安,賜姓孫氏,孫書(田書)便是孫武的祖父,孫書生憑,憑生孫武。
軍旅生涯
公元前512年(吳王闔閭三年),與伍子胥商議,準備向西進兵。這時,伍子胥“七薦孫子”,使得闔閭同意了接見孫武。在隱居時,孫武已經寫成《孫子兵法》。他帶著自己所著的兵法來見吳王,闔閭暗自讚嘆。吳王任命孫武為吳將,並常常與孫武探討各種各樣的軍事及政治問題,都能獲得滿意的答案。
公元前508年(吳王闔閭七年),吳國採用孫子“伐交”的戰略,策動桐國,使其叛楚。然後,又使舒鳩氏欺騙楚人說:“楚若以師臨吳,吳畏楚之威勢,可代楚伐桐。”十月,吳軍乘楚人不備擊敗楚師於豫章;接著又攻克巢,活捉楚守巢大夫公子繁。
公元前506年(吳王闔閭九年),吳軍採取孫子”因糧於敵”的策略,吃了楚人的食物而繼續追趕。最後在孫武、伍子胥的直接指揮下,經過五次大戰,只用了十幾天工夫,就攻入了楚都郢。
闔閭去世後,由夫差繼位,他立志要報仇雪恨。孫武、伍子胥等大臣繼續輔佐夫差,努力積蓄錢糧,充實府庫,製造武器,擴充軍隊,經過三年,吳的國力得到恢復。
公元前494年(勾踐三年),越王勾踐進攻吳國。吳軍由伍子胥、孫武策劃,在夜間布置了許多”詐兵”,分為兩翼,點上火把,向越軍襲擊,越軍很快大敗。接連吃了幾次敗仗後,勾踐只得向吳屈辱求和。
飄然高隱
孫武五十多歲的時候,至交好友伍子胥被殺,孫武不再為吳國的對外戰爭謀劃出力,轉而隱居鄉間,修訂其兵法著作。伍子胥被殺後不久,孫武可能也因憂國憂民和鬱郁不得志而謝世了,他的卒年當在公元前480年(衛莊公元年)左右。從退隱到壽終,孫武一直沒有離開吳國,死後則葬於吳都郊外。
主要成就
軍事成就
公元前532年(周景王十三年)的齊國內亂後,孫武毅然到了南方的吳國,潛心鑽研兵法,著成兵法十三篇。公元前512年(衛靈公二十三年),經吳國謀臣伍子胥多次推薦,孫武帶上他的兵法十三篇晉見吳王。在回答吳王的提問時,孫武議論驚世駭俗,見解獨特深邃,引起了一心圖霸的吳王深刻共鳴,連聲稱讚孫武的見解,並以宮女180名讓孫武操演陣法,當面試驗了孫武的軍事才能,於是任命孫武以客卿身份為將軍。公元前506(周敬王十四年),吳楚大戰開始,孫武指揮吳國軍隊以三萬之師,千里遠襲,深入大國,五戰五捷,直搗楚都,創造了中國軍事史上以少勝多的奇蹟,為吳國立下了卓著戰功。
政治成就
孫武強調戰爭的勝負不取決於鬼神,而是與政治清明、經濟發展、外交努力、軍事實力、自然條件諸因素有聯繫,預測戰爭勝負主要就是分析以上這些條件如何。孫武不僅相信世界是客觀存在的,而且認為世界上的事物都在不停地運動變化著,強調在戰爭中應積極創造條件,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促成對立面朝著有利於自己的方向轉化。
正是因為孫武在軍事科學這門具體科學中概括和總結出了異常豐富、多方面的哲學道理,確立了他在春秋末期思想界中與孔子、老子的並列地位,被並稱為春秋末期思想界上空的三顆明亮的星體。孫武的軍事理論並非沒有缺點、錯誤的東西,但遠遠超出了同時代的兵法著作,也以其卓越的見識深深影響了後世,受到古今中外軍事家的廣泛推崇。
親屬成員
姓名 | 關係 | 簡介 |
田書 | 孫武的祖父 | 孫武的祖父田書系田完五世孫,齊大夫,因伐莒有功,齊景公賜姓孫氏,改稱孫書,食采樂安(今山東省北部)。 |
孫馮 | 孫武的父親 | 父親孫馮,齊卿。齊景公時,孫武為避齊國內亂奔至吳國,隱居山林,一面種田,一面習武和研究軍事理論。 |
人物評價
總評
孫武和他的軍事思想享譽古今、蜚聲中外,對後世影響極為深遠,在世界軍事史上亦有著極高的地位。他的《孫子兵法》被國際上認為它是“世界古代第一部兵書”,現在不僅于軍事領域,而且在經濟、體育等方面,都受到了關注和套用。
歷史評價
《太史公自序》:“非信廉仁勇不能傳兵論劍,與道同符,內可以治身,外可以應變,君子比德焉。”
《漢書·刑法志》:孫武、闔廬,世之善用兵者也。知或學其法者,戰必勝;不曉什伯之陳,不知擊刺之術者,強使之軍,軍覆師敗,無其法也。
《孫子十家注》:聖人之用兵,戢而時動,不得已而用之。吾觀兵書戰策多矣,孫武所著深矣!
《唐太宗李衛公問對》:朕觀諸兵書,無出孫武;孫武十三篇,無出虛實。夫用兵識虛實之勢,則無不勝焉。”“吾謂不戰而屈人之兵者,上也。百戰百勝者,中也。深溝高壘以自守者,下也。以是較量,孫武著書,三等皆具焉。”
《樊川文集》:其孫子所著十三篇,自武死後凡千歲,將兵者有成者、有敗者,勘其事跡,皆與武所著書一一相抵當,猶印圈模刻,一不差跌。
《三蘇策論 孫武論》:古之言兵者,無出於孫子矣。利害之相權,奇正之相生,戰守攻圍之法,蓋以百數,雖欲加之而不知所以加之矣。
《明實錄》:以朕觀之,武之書雜出於古之權書,特未純耳。其曰‘不仁之至’、‘非勝之主’,此說極是。蓋武之書必有所授,而武之術則不能盡如其書也。
戚繼光:愚嘗讀孫武書,嘆曰:兵法其武庫乎!用兵其取諸庫之器乎!兵法其藥肆乎!用兵其取諸肆之材乎!...數年間余承乏浙東,乃知孫武之法,綱領精微莫加矣。第於下手詳細節目,無一及焉,猶禪者上乘之教也。
尉繚子:有提十萬之眾而天下莫當者,誰曰桓公也。有提七萬之眾而天下莫當者,誰曰吳起也。有提三萬之眾而天下莫當者,誰曰武子也。
韓非:境內皆言兵,藏孫吳之書者家有之,而兵愈弱,言戰者多,披甲者少也。
司馬遷:世俗所稱師旅,皆道孫子十三篇,吳起兵法,世多有,故弗論,論其行事所施設者。”[5]“ 非兵不強,非德不昌,黃帝、湯、武以興,桀、紂、二世以崩,可不慎歟!《司馬法》所從來尚矣,太公、孫、吳、王子能紹而明之,切近世,極人變。
班固:春秋之後,滅弱吞小,並為戰國……雄傑之士因勢輔時,作為權詐以相傾覆,吳有孫武,齊有孫臏,魏有吳起,秦有商鞅,皆禽敵立勝,垂著篇籍。當此之時,合縱連衡,轉相攻伐,代為雌雄。齊愍以技擊強,魏惠以武卒奮,秦昭以銳士勝。世方爭於功利,而馳說者以孫、吳為宗。時唯孫卿明於王道,而非之。
王充:孫武、闔廬,世之善用兵者也。知或學其法者,戰必勝;不曉什伯之陳,不知擊刺之術者,強使之軍,軍覆師敗,無其法也。
曹操:聖人之用兵,戢而時動,不得已而用之。吾觀兵書戰策多矣,孫武所著深矣!孫子者齊人也,名武,為吳王闔閭作兵法一十三篇,試之婦人,卒以為將,西破強楚,入郢,北威齊晉。後百歲余有孫臏,是武之後也。審計重舉,明畫深圖,不可相誣。而但世人未之深亮訓說,況文煩富,行於世者失其旨要,故撰為《略解》焉。
諸葛亮:孫武所以能制勝於天下者,用法明也。
劉勰:“孫武兵經,辭如珠玉,豈以習武而不曉文也。
李世民:朕觀諸兵書,無出孫武;孫武十三篇,無出虛實。夫用兵識虛實之勢,則無不勝焉。”“吾謂不戰而屈人之兵者,上也。百戰百勝者,中也。深溝高壘以自守者,下也。以是較量,孫武著書,三等皆具焉。”
杜佑:語有之曰:‘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誠謂得兵術之要也。以為孫武所著十三篇,旨極斯道。故知往昔行師制勝,誠當皆精其理。今輒捃摭與孫武書之義相協並頗相類者纂之,庶披卷足見成敗在斯矣。
杜牧:自古以兵著書列於後世、可以教於後生者,凡十數家,且百萬言。其孫子所著十三篇,自武死後凡千歲,將兵者有成者、有敗者,勘其事跡,皆與武所著書一一相抵當,猶印圈模刻,一不差跌。
歐陽修:武之書本於兵,兵之術非一,而以不窮為奇,宜其說者之多也。”
歐陽修:武之書本於兵,兵之術非一,而以不窮為奇,宜其說者之多也。”
蘇洵:孫武十三篇,兵家舉以為師。然以吾評之,其言兵之雄乎!今其書,論奇權密機,出入神鬼,自古以兵著書者罕所及。……吳起與武一體之人也,皆著書言兵,世稱之孫吳。然而吳起之言兵也,輕法制,草略無所統紀,不若武之書辭約而意盡,天下之兵說皆歸其中。
蘇軾:古之言兵者,無出於孫子矣。利害之相權,奇正之相生,戰守攻圍之法,蓋以百數,雖欲加之而不知所以加之矣。
何去非:言兵無若孫武,用兵無若韓信、曹公。武雖以兵為書,而不甚見於其所自用;韓信不自為書,曹公雖為而不見於後世,然而傳稱二人者之學皆出於武,是以能神於用而不窮。竊嘗究之,武之十三篇天下之學兵者所通誦也,使其皆知所以用之,則天下孰不為韓曹也?韓曹未有繼於後世,則凡得武之書伏而讀之者,未必皆能辦於戰也。武之書、韓曹之術皆在焉,使武之書不傳,則二人者之為兵,固不戾乎武之所欲言者;至其所以因事設奇,因而不窮者,雖武之言有所未能盡也。驅市人白徒而置之死地,惟若韓信者然後能斬陳余;遏其歸師與之死地,惟若曹公者然後能克張繡。此武之所以寓其妙,固有待乎韓曹之儔也。”陳直中:“自六經之道散而諸子作,蓋各有所長,而知兵者未有過孫子者。
戴溪:孫武之書十三篇,眾家之說備矣。奇正、虛實、強弱、眾寡、饑飽、勞逸、彼己、主客之情狀,與夫山澤、水陸之陣,戰守攻圍之法,無不盡也。微妙深密,千變萬化而不可窮。用兵,從之者勝,違之者敗,雖有智巧,必取則焉。可謂善之善者矣。然武操術,有餘於權謀而不足於仁義;能克敵制勝為進取之圖,而不能利國便民為長久之計;可以為春秋諸侯之將,而不可以為三代王者之佐也。
鄭友賢:求之而益深者,天下之備法也。叩之而不窮者,天下之能言也。為法立言,至於益深不窮,而後可以垂教於當時,而傳諸後世矣。儒家者流,惟苦《易》之為書,其道深遠而不可窮。學兵之士,嘗患武之為說,微妙而不可究,則亦儒者之《易》乎!蓋《易》之為言也,兼三才、備萬物,以陰陽不測為神,是以仁者見之謂之仁,智者見之謂之智,百姓日用而不知。武之為法也,包四種、籠百家,以奇正相生為變,是以謀者見之謂之謀,巧者見之謂之巧,三軍由之而莫能知之。迨夫九師百氏之說興,而益見大《易》之義,如日月星辰之神,徒推步期輝光之跡,而不能考其所以為神之深。十家之注出,而愈見十三篇之法,如五聲五色之變,惟詳其耳目之所聞見,而不能悉其所以為變之妙。
朱元璋:以朕觀之,武之書雜出於古之權書,特未純耳。其曰‘不仁之至’、‘非勝之主’,此說極是。若虛實變詐之說,則淺矣。苟君如湯武,用兵行師,不待虛實變詐而自無不勝。然虛實變詐之所以取勝者,特一時詭遇之術,非王者之師也,而其術終亦窮耳。蓋用仁者無敵,恃術者必亡,觀武之言與其術亦有相悖。蓋武之書必有所授,而武之術則不能盡如其書也。
戚繼光:愚嘗讀孫武書,嘆曰:兵法其武庫乎!用兵其取諸庫之器乎!兵法其藥肆乎!用兵其取諸肆之材乎!及讀諸將傳又悟曰:此固善握器而妙用材者乎?學者欲求下手著實工夫之門,莫逾於此。數年間余承乏浙東,乃知孫武之法,綱領精微莫加矣。第於下手詳細節目,無一及焉,猶禪者上乘之教也。
黃道周:孫子兵法,十有三篇。婦人可試,法令為先。左右視手,背後心前。申令既熟,笑則斬焉。斬而易隊,赫然肅然。大威齊楚,千古名傳。
魏源:《易》其言兵之書乎《亢》之為言也:“知進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喪,所以動而有悔也。”吾於斯見兵之情。《老子》其言兵之書乎“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先。”吾於斯見兵之形,孫武其言兵之書乎“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善用兵者,“無智名,無勇功”。吾於斯見兵之精。故夫經之《易》也,子之《老》也,兵家之《孫》也,其道皆冒萬有,其心皆照宇宙,其術皆合天人、綜常變者也。
歷史爭議
故里
孫武的故里問題,前人已有成說,即《史記·孫子吳起列傳》的“孫子武者,齊人也”。史學界至今仍有爭議,廣饒說、惠民說、博興說、臨淄說並存。今人在探究孫子故里的過程中,對孫子故里的定位出現了“祖居地”與“出生地”的分歧。持“樂安說”者以“祖居地”為故里,依據孫武的祖父孫書“食采于樂安”,而認定樂安就是孫武的故里。持“非樂安說”者以“出生地”為故里,認為“出生並長期生活的地方即為故里”。
廣饒說
孫武,齊國樂安人,歷史上只此一種說法。從宋代歐陽修《新唐書·宰相世系表》、鄧名世《古今姓氏書辨證》到清代孫星衍《孫子兵法序》、等史書記載甚明。新發現的唐代《貞觀氏族志》以及孫處約、孫起、孫壬林等墓誌碑銘,進一步證實了史書所載先秦齊國樂安縣邑與世居東漢青州樂安郡(孫氏郡姓出處)“與齊同姓”的孫武后裔為同一地面上的孫氏望族。經歷史學家考證,這一望族所居住的同一地面正是今廣饒縣。民國七年(1918年)所撰修的青州《樂安縣誌》和二十五年(1936年)《續修廣饒縣誌》上亦均載孫武為邑人。通過考證和新發現的史料,專家、學者一致認為先秦齊國樂安地面主體在今廣饒縣,孫武故里樂安在廣饒縣信而有據。以弘揚孫子思想為主題的中國廣饒孫子國際文化節每年在孫子故里廣饒縣舉辦。
惠民說
1987年,為編纂《惠民縣誌·人物誌》,惠民縣人民政府有關部門開展了孫子故里的考證工作並成立了專門孫子研究籌備小組。經過軍事科學院戰略部、北京大學專家查閱有關正史,認定孫子故里在惠民縣這一傳統成說是確鑿無疑的。1989年5月22日至25日由惠民縣人民政府召開首屆“孫子兵法國際學術討論會”。此後歷屆舉辦的《孫子兵法》國際學術研討會,惠民縣都以孫子故里的身份受邀與會,並且惠民縣定期舉行海峽兩岸孫子兵法辯論賽,受到了兩岸人民的關注。
樂安說
臨淄說
據《左傳·襄公二十八年》和《山東通志》知,孫武的祖父陳文子家居臨淄魚里。若按現代意義上的故里概念而論,臨淄魚里即是孫武故里。
死因
孫武終老說的最早依據就是《唐太宗李衛公問 對》所記載的:“若張良、范蠡、孫武,脫然高引,不知所往。”其後《曲品校錄·能品》也說:“孫子十三篇,興吳,吳幾霸矣。功成身隱,蓋不欲為胥江之怒濤耳。”而且,尤其值得重視的是東漢《越絕書·記吳·地傳》明確記載:今江蘇省蘇州市相城區“巫門外大冢,吳王客齊孫武冢也,去縣十里”。那么孫武顯然是飄然高隱,終老吳地了。
關於孫武的結局,也有的史書說他是被殺戮而死的。《漢書·刑法志》稱:"孫、吳、商、白之徒,皆身誅戮於前,而功滅亡於後。"顏師古注"誅戮"的人名云:"孫武、孫臏、吳起、商鞅、白起也。"唐李筌《太白陰經·善師篇》亦承襲其說,謂"孫、吳、韓、白之徒,皆身被刑戮,子孫不傳於嗣"。此說把孫武與吳起、商鞅、韓非、白起並列在一起,可知他晚年的景況必然不妙。在伍子胥被殺以後,孫武可能受到牽連。他或者因與伍子胥同樣諍諫,激怒了夫差而遭不幸,或者就因為他是伍子胥的知友,夫差誅殺伍子胥後遷怒於他。不過,孫武被"誅戮"之說始見於《漢書·刑法志》。《史記》本傳既沒有記載,《漢書》也未言其原委和出處,故這個說法還可存疑。
主要著作
孫武一生的著作,主要是兵法十三篇,號為《孫子兵法》,總計五千餘字。除此之外,孫武還有一些論兵法的著作。不過由於它們游離於十三篇之外,所以後來大多失傳了。
《孫子兵法》闡述了戰爭中制勝敵人的規律,軍隊應該怎樣組織和建設,作戰時必須遵循的戰略原則,臨陣擊敵的戰術技巧,一些特殊的戰鬥方法,以及軍隊的後勤工作等,《孫子兵法》短短的13篇5000字,體現了孫武完整的軍事思想體系。
後世影響
孫武的一些軍事觀點和治軍思想,為後世的軍事家傳誦和套用,它是中國軍事史上一份珍貴的歷史遺產。他編寫流傳至今的《孫子兵法》是中國現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統的兵書,北宋神宗時,被列為《武經七書》之首,被譽為兵學聖典。全書共分計、作戰、謀攻、形、勢、虛實、軍爭、九變、行軍、地形、九地、火攻、用間十三篇,5900餘字。《孫子兵法》揭示了戰爭的規律,論述了戰爭論、治軍論、制勝論等多方面的法則,具有樸素的唯物論和辯證法思想,被譽為“兵經”、“兵家鼻祖”。其宏富的思想內涵和精闢的辯證哲理,為古今中外軍事家、政治家所重視。《孫子兵法》已有英、日、德、法、俄、捷、朝等文譯本,國際上認為它是“世界古代第一部兵書”,現在不僅于軍事領域,而且在經濟、體育等方面,都受到了關注和套用。
軼事典故
訓女兵
孫子晉見吳王之後,呈上所著兵書十三篇。吳王看後,讚不絕口。為考察孫子的統兵能力,吳王挑選了100多名宮女由孫子操練。孫武把宮女分為左右兩隊,指定吳王最為寵愛的兩位美姬為左右隊長,同時指派自己的駕車人和陪乘擔任軍吏,負責執行軍法。但宮女們不聽號令,捧腹大笑,隊形大亂。孫武便召集軍吏,根據兵法,斬兩位隊長。吳王見孫武要殺掉自己的愛姬,馬上派人傳命說:寡人已經知道將軍能用兵了。沒有這兩個美人侍候,寡人吃飯也沒有味道。請將軍赦免她們。孫武毫不留情地說:“臣既然受命為將,將在軍中,君命有所不受。”孫武執意殺掉了兩位隊長,任命兩隊的排頭充當隊長,繼續練兵。當孫武再次擊鼓發令時,眾宮女前後左右,進退迴旋,跪爬滾起,全都合乎規矩,陣形十分齊整。闔閭失去愛姬,心中不快。孫武便親見闔閭說:“令行禁止,賞罰分明,這是兵家的常法,為將治軍的通則。對士卒一定要威嚴,只有這樣,他們才會聽從號令,打仗才能克敵制勝。”聽了孫武的解釋,吳王闔閭怒氣消散,便拜孫武為將軍。在孫武的訓練下,吳軍的軍事素質有了明顯提高,最終成為春秋五霸之一。
傳家酒
公元前506年(周敬王十四年),武率軍出奇不意,逆淮而上,直插漢水,意取楚都。然,隔岸觀之,敵眾我寡,六萬吳軍千里奔襲,疲態日現,軍心日糜。武察,計上心來。
一日,大戰將至,武喚自釀美酒列于軍前,頓酒香四溢,沁人心脾。軍士大喜。武命全軍皆品之。聞其香,酒興大起。品其妙,數日之勞頓盡消也。軍心大振。見狀,武命人撤去美酒,正色道,此等美酒,及天降甘霖,待吾軍完勝,方可痛飲之!翌日,鼓聲四起,吳軍勢如猛虎,五敗楚軍,終攻破郢城,大勝而歸。武將此美酒,戰車載之。與楚域大宴全軍。此後,武每勝必賜此美酒于軍士。更將此酒作為貢品,獻於吳王闔閭。王大喜,驚為天露。後,此酒因武而得名,孫武傳家酒後人稱其“孫武宴”。
一日,大戰將至,武喚自釀美酒列于軍前,頓酒香四溢,沁人心脾。軍士大喜。武命全軍皆品之。聞其香,酒興大起。品其妙,數日之勞頓盡消也。軍心大振。見狀,武命人撤去美酒,正色道,此等美酒,及天降甘霖,待吾軍完勝,方可痛飲之!翌日,鼓聲四起,吳軍勢如猛虎,五敗楚軍,終攻破郢城,大勝而歸。武將此美酒,戰車載之。與楚域大宴全軍。此後,武每勝必賜此美酒于軍士。更將此酒作為貢品,獻於吳王闔閭。王大喜,驚為天露。後,此酒因武而得名,孫武傳家酒後人稱其“孫武宴”。
後世紀念
墓地
孫武墓地位於今蘇州市相城區元和鎮境內,即歷史記載的孫武墓所在地。蘇州是孫武的第二故鄉和功成名就之地,相城區更是孫武的歸隱終老之地。據《越絕書》、《皇覽》、《輿地紀勝》、《天下名勝志》、《吳門表隱》以及《吳縣誌》等文獻資料記載和考證,孫武墓位於相城區,這也得到了海內外學術專家及孫武后裔的認可。2005年5月,相城區人民政府建了孫武墓園,供後人瞻仰、朝聖。
景點
地點 | 所在地區 | 簡介 |
---|---|---|
山東廣饒 | 位於廣饒縣城西北隅,占地面積8萬平方米,是全國樂安孫氏公認的祭奠先祖孫武的宗祠。 | |
山東廣饒 | 位於廣饒縣城東新區,孫武湖畔,以孫子文化為依託,以弘揚兵聖文化為目的國家級AAAA景區。 | |
山東廣饒 | 位於廣饒縣城東新區,依託孫武湖天然水上優勢,以生態觀光、孫武兵家文化為主題脈絡,按照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和國家級旅遊度假區標準進行規劃的景區。 | |
山東惠民 | 位於惠民縣千年宋城牆、護城河以西,孫子文化旅遊區內 | |
山東惠民 | 位於山東省惠民縣城文化區內 | |
孫武子亭 | 江蘇蘇州 | 1955年,蘇州市人民政府出資重新。“文化大革命”期間,孫武子亭受到損害。1984年,孫武子亭又修葺一新。 |
孫子故里森林公園 | 山東惠民 | 位於惠民縣石廟鎮。距離惠民縣城18公里。始建於1950年,1984年國家林業部批准並公布為自然保護區,總經營面積11500畝。 |
藝術形象
1996電視劇《東周列國·春秋篇》飾演者:王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