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綬

宋綬

宋綬(991年—1041年1月27日),字公垂。 趙州平棘(今河北趙縣)人。北宋名臣、學者及藏書家。因平棘為漢代常山郡治所,故稱常山宋氏,後人稱“宋常山公”。

景德二年(1005年),召試中書,為大理評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賜同進士出身,累遷戶部郎中,權直學士院宋仁宗初年,因忤劉太后,出知應天府。明道二年(1033年),拜參知政事景祐四年(1037年),罷為權判尚書都省。後以禮部尚書河南府

康定元年(1040年)三月,因疏陳攻守十策,被召為知樞密院事。九月,拜兵部尚書兼參知政事。十二月(1041年1月),宋綬去世,年五十。追贈司徒侍中諡號“宣獻”。後加贈太師中書令尚書令,追封燕國公。

宋綬藏書甚豐,手自校理,博通經史百家。筆札精妙,傾朝學之,號稱“朝體”。其書法森嚴,實傳鐘(鐘繇)、張(張芝)古學。時朝廷大議論,多為他所裁定。著有《天聖鹵簿記》等,《全宋詩》錄其詩五首。

基本介紹

  • 本名:宋綬
  • 別稱:宋宣獻
  • 字號:字公垂
  • 所處時代北宋
  • 民族族群:宋人(漢族)
  • 出生地:趙州平棘
  • 出生時間:991年
  • 去世時間:1041年1月27日
  • 主要作品:《天聖鹵簿記》等
  • 主要成就:書法,藏書
  • 官職兵部尚書參知政事
  • 追贈司徒侍中太師中書令
  • 爵位:燕國公(追封)
  • 諡號:宣獻
人物生平,博洽明敏,就讀秘閣,仕途坎坷,屢議朝政,出知河南,疏畫十策,病卒任上,主要成就,文學,史學,書法,藏書,個人作品,人物評價,軼事典故,區處後事,挾書入廁,家族成員,史料記載,

人物生平

博洽明敏

宋綬生於宋太宗淳化二年(991年),其父宋皋,曾任尚書度支員外郎、直集賢院等職。宋綬幼時聰明機敏,額有奇骨,深受外祖父楊徽之的器重和寵愛;宋綬的母親楊氏也知書達禮,經常親自訓導兒子,宋綬因此博通經史百家,所寫的文章為時人所推崇。

就讀秘閣

鹹平三年(1000年),楊徽之去世,遺奏請求錄用宋綬補太常寺太祝,獲朝廷準許。
景德二年(1005年),宋綬十五歲時,被召到中書省考試,宋真宗喜愛他的文章,升他為大理評事,準他隨意到秘閣讀書。
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宋綬再參加學士院考試,任集賢院校理,與父宋皋同職。後被賜同進士出身,升大理寺丞。

仕途坎坷

真宗東祭汾陰(今山西萬榮縣)時,召宋綬同行,與錢易陳越劉筠等負責蒐集所過之處的方誌、風土人物、歷史掌故,每停留一地他們就將這些內容上奏真宗。將要在亳州(今安徽亳州)太清宮(今河南鹿邑太清宮)祭祀時,任命宋綬為簽書亳州判官事,又進升為左正言同判太常禮院。很久之後,又任判三司憑由司。曾提建議說:“去年下大赦釋放逃犯罪人,但過期沒向朝廷報告執行情況的州府多達六十八州。請在各選派官員專門考核監督執行,規定半個月時必須上報。”於是被脫掉枷鎖釋放者達三千二百人,免除積欠錢達數百萬。
升任知制誥,任吏部流內銓史館修撰玉清昭應宮判官。累遷至戶部郎中、權直學士院,參與編修《真宗實錄》,進升左司郎中,後擔任翰林學士侍讀學士勾當三班院。最初受朝廷指示讀唐史,堅持向三班學者求教,然後謹慎地向宋仁宗講述。因同修國史,升中書舍人
天聖七年(1029年),玉清昭應宮因火災被燒毀,宋綬被免去翰林、侍讀兩學士的頭銜。一年後,又復職翰林學士。國史修成後,宋綬升任尚書工部侍郎兼侍讀學士。
當時劉太后(章獻明肅皇后)仍稱制,每五日前往承明殿一次,垂簾聽政,裁決大事,而仁宗卻未曾單獨接見臣下。宋綬上奏說:“唐朝先天(712年—713年)年間,唐睿宗太上皇,每五日上朝一次,處理軍國大事,任免三品以下的官吏,裁決各種服苦役的刑罰。現在也應參照先天年間的制度,令群臣在前殿上奏匯報,若不是軍國大事,任免官吏之類都可直接聽取皇帝的旨意。”奏書上呈後,因違背太后意願,宋綬被降為龍圖閣學士,出京知應天府(今河南商丘)。

屢議朝政

明道二年(1033年),劉太后去世,仁宗想起宋綬當日的話,便將他召回,準備重用,但遭宰相張士遜阻止,只復職翰林侍讀學士。仁宗下詔議定章獻明肅皇后和章懿太后(李宸妃神主祔廟的禮節,宋綬據《春秋》典例,請求另築一宮,取名奉慈廟,專門安置兩太后的神主,這些建議大多都被仁宗採用。
朝廷開始設定端明殿學士,命宋綬擔任,宋綬堅決辭謝。又說:“帝王統治天下,最重要的是總攬權柄。而近十年來,政令都出自簾帷之後的皇太后。自從陛下親自處理各種事務,朝廷內外,都翹首盼望您的聖明之政,因此您應該懲辦違令犯法者,革除弊政,讓百姓耳目一新。而今賞罰號令,沒有比以往更差的了,難道不是三公大臣不能推心盡力來輔佐陛下的統治嗎?從前太后執政時對於提拔官吏,做得太吝嗇,而有的邪惡佞幸小人,卻能被破格提拔超升,輿論認為是太后的恩典。如今對官吏的恩賞政策雖然施行,但人們卻又說是出自大臣,若非大臣們互相勾結欺瞞陛下,怎會如此?拉幫結黨作為朝廷的一大弊病,古今都一樣。或者窺測陛下的旨意,再密令下官依此陳奏;或者傳達聖旨時附會自己的主意,以此決定官吏的升降進退。大臣施恩攬權,小人買官逐利,此風漸長,有害國家政治。太宗曾說:‘國家無外憂必有內患。外憂不過是邊疆戰爭,都可預防;邪惡之人共同勾結為內患,就極為可怕。’真宗也說:‘唐朝朋黨非常嚴重,王室因此衰弱。’希望陛下思祖宗的訓示,念王業的艱難,整頓綱紀,現在正是時候了。”張士遜罷相後,仁宗任命宋綬為參知政事(副相)。
當初,朝廷下詔停止修建各種寺廟道觀,而章惠太后(章惠皇后)卻將舊宅第改作道觀,諫官御史都提出此事。仁宗說:“這是太后的中財產,諫官、御史批評此事難道是要博取名聲?”宋綬進諫說:“他們怎知此是太后所作所為呢?只是見到大興土木違背最近的詔令,就上奏議論。而且這事只是有些疑似,他們還指責為過借,要是陛下有大缺失,近臣雖不說,然而傳到四方都知,成為聖明政治的拖累,又怎能忽視?太祖曾說:‘唐太宗被諫官詆毀,還不以為愧。’陛下為何不做到行為無過錯,使得諫官們沒有話可說呢?”
同年,郭皇后被廢后,仁宗命宋綬起草詔書說:“應當求得品德和門第高貴的人,以便與的名義相符。”後來仁宗左右侍從引富人陳氏的女兒入宮,宋綬說:“陛下難道要將下賤的人來作為後宮的主人,這不是與前日詔書的話相矛盾嗎?”幾日後,宰相王曾上奏,也勸諫此事。仁宗說:“宋綬也如此說。”當時大臣們相繼勸諫,終使仁宗未立陳氏為皇后。
當時仁宗年紀已大,天下也太平日久,宋綬考慮到貪圖安樂之風有所增長,便說:“人心沉溺於安逸過久,災患禍害便會在疏忽時發生。所以應在無事時設防,在還未萌芽時便將變亂消滅。事來了再應付,難道不危險嗎?臣希望陛下能整頓、勉勵各級部門,不因天下太平便自己怠惰。”又上奏說:“駕馭下級之道有三點:辦事堅守原則,當機立斷,周密地事先分析。能堅持原則則奸人不能改變他,能果敢決斷則不會被邪惡迷惑,能周密地謀劃則事情不能擾亂他。希望陛下記住這三點。若能在後宮中深居簡出,聲樂口味能與六氣相調和,節斂和宣洩能順隨四時變化,保養聖體,那便是宗廟社稷的福氣。”後轉任吏部侍郎

出知河南

當時,宰相呂夷簡、王曾多次在議政時意見不同。宋綬大多支持呂夷簡,而參知政事蔡齊頗支持王曾,政事因此依違不能決定,四人便於景祐四年(1037年)同時被罷免。宋綬以尚書左丞資政殿學士之職留下侍奉仁宗,給他講課,權判尚書都官省。
寶元元年(1038年),加職資政殿大學士,又以禮部尚書之職出任知河南府(今河南洛陽)。

疏畫十策

康定元年(1040年),三川口之戰爆發,大將劉平石元孫等兵敗被俘,仁宗親下手詔向居守在外地的大臣們詢求攻守的計策。宋綬謀劃了十件大事奏陳仁宗,因而再次被召為知樞密院事。九月,升任兵部尚書參知政事。宋綬再次拜副相時,母親尚在人世。及至他得病後,無法處理政事,但仍堅持飲食起居自力,並安排好自己的後事。

病卒任上

康定元年十二月二十二日(1041年1月27日),宋綬去世,享年五十歲,仁宗親往祭奠,為他輟朝兩日,追贈司徒兼侍中,謚宣獻。
任相及宰執時期
官銜
任期
明道二年十月戊午(1033年11月20日)—景祐四年四月甲子(1037年5月9日)
樞密院
康定元年三月戊寅(1040年5月7日)—九月戊午(10月14日)
參知政事
康定元年九月戊午(1040年10月14日)—十二月癸卯(1041年1月27日)
任相及宰執時期參考資料

主要成就

文學

宋綬是北宋時期著名的文學家,《宋史》稱他“博通經史百家,文章為一時所尚”,他的文章受到當時名臣士大夫的稱羨,歐陽修在為他撰寫的祭文中評價他“望系朝廷重,文推天下工。…翰墨時爭寶,詞章晚愈新。”“西崑體”主要詩人、著名文學家楊億稱讚他的文章“沈壯淳麗,尤善鋪賦”,自以為不及,楊億在北宋文壇頗有成就,連他都這樣讚揚宋綬,可見宋綬的文學在當時確實造詣頗深。

史學

宋綬可以被稱為史學家,范鎮蘇頌都曾肯定他的史學成就,他曾數次參與過史書的編纂,如:
  1. 同修《真宗實錄》:乾興元年(1022年)十一月,翰林學士承旨李維翰林學士晏殊修《真宗實錄》,時任知制誥的宋綬也在不久後與翰林侍講學士孫奭及度支副使陳堯佐同修,至天聖二年(1024年)三月成書,共一百五十卷,起藩邸至乾興元年(1022年),記載真宗一朝二十六年史事。
  2. 同修太祖、太宗、真宗《三朝國史》:天聖五年(1027年)二月,參知政事呂夷簡與樞密副使夏竦奉命修《真宗國史》,時任翰林學士的宋綬與樞密直學士劉筠、陳堯佐同修,宰臣王曾任提舉。天聖六年(1028年)六月,朝廷命別修志傳,委命宋綬看詳,帝紀則專委呂夷簡與夏竦。至天聖八年(1030年)書成,合太祖、太祖《正史》為《三朝國史》,共一百五十卷,參與編修的宋綬等人受賞遷官,並獲賜衣服等。
  3. 同修《節國朝會要》:據《郡齋讀書志》記載:“《節國朝會要》十二卷,右皇朝章得象被詔以國朝故事因革制度編次,宋綬、馮元、李淑、王舉正、王洙同修,得象監總。”明道二年(1033年),又特命宋綬看詳修撰。至慶曆四年(1044年)書成,共一百五十卷,雖然宋綬在該書還未完成的時候便去世,但最初由其典領,有發凡體例、奠定規模之功,亦作出了不小的貢獻。
  4. 編修《中書總例》:例是朝廷各個機構臨時處理事務的行政措施,久之則相沿成例。朝廷最高行政機構中書門下常參照例來處理政務。明道二年(1033年),宰相呂夷簡命宋綬編修《中書總例》,至景祐二年(1035年)九月書成,共四百九十一冊。書成後,仁宗特地降詔褒諭,呂夷簡也自豪地對人說:“自吾有此例,使一庸夫執之,皆可為宰相矣。”《中書總例》的編成,有助於幫助管理中央各部門的工作。
  5. 編纂《唐大詔令集》:此書最終雖然是在宋綬之子宋敏求手上完成的,但宋綬任知制誥兼史館修撰時,著實為此書作了許多前期工作。他最初將唐朝歷代君王頒布的詔令冊文等進行彙編,還沒有分類,他便因病去世,宋敏求在此基礎上加以完成。故而宋綬對於此書有開創之功。《唐大詔令集》詳細記載了唐代各種制度的因革興廢,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
此外,在宋仁宗即位之初,劉太后(章獻明肅皇后)臨朝聽政,命宋綬為仁宗選定讀物,宋綬遂錄唐朝謝偃《惟皇戒德賦》,又錄《孝經》和《論語》的重要內容、唐太宗所撰《帝范》二卷、唐玄宗開元年間臣僚所獻《聖典》、《君臣聖理論》等。

書法

宋綬亦為一位出色的書法家,他筆札精妙,《宣和書譜》稱其“作字尤為時所推右,…嘗為小字正書,整整可觀,真是《黃庭經》、《樂毅論》一派之法”,並說“國初稱能書者,惟李廷中與綬二人而建中之字肥而重濁,或為時輩譏評,謂有五代以來衰亂之氣。至綬則無間言,蓋其書富於法度,雖清瘦而不弱,古人所難到者。而議者又謂世之作字,於左右布置處或枯或秀,惟綬左右皆得筆,自非深造考特未易知。”他的書法因而受到當時許多宦學名流的羨慕和讚嘆。傾朝學之,號稱“朝體”。書法森嚴,實傳鐘(鐘繇)、張(張芝)古學。黃庭堅稱:“宋宣獻用徐季海(徐浩)擺落右軍(王羲之)父子規模,自成一家。”天聖五年(1027年)夏竦所撰《慈孝寺碑》,仁宗親自篆額,為宋綬所書。劉太后(章獻明肅皇后)聽說宋綬書法頗負盛名,特命他作楷書一千字,以作為仁宗書法學習的楷模,他去世後,仁宗多取其千字文、墨跡藏於禁中。《宣和書譜》進一步指出:“其後佐我仁祖,以參大政,亦基於此。”把宋綬能登宰輔的原因歸結於他的書法成就。由此可見,宋綬的書法不僅對其本人的仕途有著積極的影響,其在中國書法史上也是有一定的地位。

藏書

宋綬家富藏書,至二萬餘卷。曾得畢士安藏書,畢氏精於校讎,頗多善本,卒後藏書盡歸於他。宋綬的外祖父楊徽之,藏書甚多,因其無子,所以楊徽之去世後,其藏書也悉數贈予宋綬。
宋綬得畢士安、楊徽之兩家所贈之書,多為秘閣所不及。他重視校讎圖書,他:“校書如掃塵,一面掃,一面生。故有一書,每三四校,猶有脫謬。”南宋藏書家葉夢得評其“本朝公卿名藏書家如宋宣獻、李邯鄲,四方士民如亳州祁氏、饒州吳氏、荊州田氏,皆見其目,多止四萬卷。唯宣獻擇其甚精,只兩萬許卷。而校讎詳審,皆勝諸家。”至其子宋敏求時,藏書益富。惜所藏圖書在元符(1098年—1100年)年間為火焚毀,盪為煙塵,史稱“文獻一劫”。

個人作品

宋綬著述頗多,《天聖鹵簿記》十卷、《內東門儀制》五卷、《五服敕》一卷(與劉筠等合撰)、《歲時雜詠》二十卷、《常山祐殿集》三卷、《本朝大詔令》二百四十卷,其中大部分已佚,今有制詞四篇、詔誥冊文四篇、奏議十二篇、書信傳記四篇、序記碑銘五篇、詩文六篇流傳。《全宋詩·卷一百七十四》錄其詩五首。
宋綬在中書館閣時編撰的《歲時雜詠》,收錄有魏晉唐朝的名詩佳作,按一年四季時令編排而成,共有古詩一千五百零六首,初厘定為十八卷,後增為二十卷。該書保留了大量宋代以前詩人的歲時章什,被時人稱為廣博。
宋綬還著有《契丹風俗記》,詳細記載了他的出使行程路線,包括從中京至木葉山(今內蒙古翁牛特旗東部)路途中的各館驛名稱和相互之間的距離,以及所經過地方的風俗。此書得以流傳,是現代研究遼代交通地理的珍貴文獻資料。

人物評價

楊億續資治通鑑長編》引):沈壯淳麗,尤善鋪賦,吾不及也。
宋庠贈司徒兼侍中宋宣獻輓詞四首):一世文為伯,三階象有光。何言隆棟吉,忽嘆夜舟藏。襚禮朝頒冊,哀音路過喪。善人今不與,神理太茫茫。
文彥博:①宣獻公文學德望為一代宗師。②精勁有法,遠出前輩。
歐陽修宋宣獻公輓詞三首):望系朝廷重,文推天下工。清名畏楊綰,故事問胡公。物議垂為相,風流頓已窮。仁言博哉利,獻替有遺忠。識度推明哲,風猷藹縉紳。何言止中壽,遂不秉洪鈞。翰墨時爭寶,詞章晚愈新。哭哀文伯母,悲感路傍人。結髮逢明主,馳聲著兩朝。奠楹先有夢,升屋豈能招。贈服三公袞,兼榮七葉貂。春風笳鼓咽,松柏助蕭蕭。
范鎮《宋諫議敏求墓志銘》):維宣獻公,昔天聖中。實為史官,一代宗工。典常物則,備於厥躬。紀錄記述,太平之風。
蔡襄司徒侍中宋宣獻公輓詞五首):重器推隆棟,馳光逐逝川。人應騎尾宿,歲亦在辰年。文思精天下,忠謀盡帝前。唯無豐室累,清白是家傳。
朱長文續書斷·序》):下至於五代,天下罹金革之憂,不遑筆札山,神宋受命,聖聖繼明,雲章宸翰,藝出天縱,炳如日月,發如龍鸞。天下多士,向風趨學,間有俊哲,自為名家。...真草則楊少師、王御史、李西台、宋宣獻、石曼卿、周子發、蘇子美、蔡君謨,鹹有遺蹟可以觀述。
黃庭堅論書):近世士大夫書,富有古人法度唯宋宣獻公耳。
吳處厚青箱雜記):朝廷台閣之文,則其氣溫潤豐縟,乃得位於時,演綸視草者之所尚也。故本朝楊大年、宋宣獻、宋莒公、胡武平所撰制詔,皆婉美淳厚,過於前世燕、許、常、楊遠甚,而其為人,亦各類其文章。
米芾《書史》):宋宣獻公作參政,傾朝學之 ,號曰朝體。
王稱東都事略》):綬資性孝謹,清介寡言,經史百家莫不通貫。家藏書二萬卷,楊億嘗稱其文淳麗,尤善詞賦,自以為不及也。綬筆札精妙,仁宗嘗取其所書藏禁中。
李燾續資治通鑑長編·》):授性孝謹清介,言動有常。為兒童時,手不執錢。後博通經史百家,文章為一時所尚。朝廷有大議論,多所裁定。凡論前人文章,必正其得失;至當世之作,則未嘗議也。...藏書萬餘卷,手自校讎。筆札尤精妙,上嘗取所書千字文,及卒,多收其字帖藏禁中。
樓鑰:短小精悍,才氣絕人,自言治行之偉如此,人品真可與文饒相上下。
脫脫宋史):宋綬博洽明敏,若谷務長厚,博文習吏事,當仁宗時,先後與政,僅能恭慎寡過,保有祿位,施及後嗣。

軼事典故

區處後事

宋綬再次拜副相時,母親尚在人世。宋綬得病後,無法處理政事,但仍堅持飲食起居自力,並安排好自己的後事。

挾書入廁

謝絳曾經說:“與宋公垂(宋綬)同在史院任職的時候,他每次入廁一定帶上書。讀書的聲音,清脆響亮,遠近都能聽見。他的好學竟到了如此地步。”

家族成員

輩分關係姓名簡介
先世
曾祖
宋龜符
官至平棘縣令,後贈太師中書令
父親
宋皋
官至尚書度支員外郎、直集賢院,後贈太師、中書令、譙國公。
母親
楊氏
楊氏,翰林侍讀學士楊徽之之女,封鄭國太夫人
——
配偶
畢氏
宋真宗時宰相畢士安之女,封常山郡太夫人。
子輩
兒子
字次道,官至龍圖閣直學士,卒贈禮部侍郎
字仲謨,官至少府監
家族成員參考資料

史料記載

東都事略·卷五十七·列傳四十》
宋史‧卷二百九十一·列傳五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