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敏求(北宋史地學家、藏書家)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宋敏求(1019年—1079年5月9日),字次道,趙州平棘(今河北省趙縣)人。北宋大臣。

燕國公宋綬之子,北宋寶元二年(1039年)賜進士,宋仁宗朝歷任館閣校勘、集賢校理、知太平、毫州,累遷至工部郎中。宋英宗治平中,同修起居注、知制誥。宋神宗熙寧中,除史館修撰集賢院學士,加龍圖閣直學士。元豐二年(1079年)去世,年六十一歲,追贈禮部侍郎。

宋敏求家藏書富,熟於朝廷典故,編著有《唐大詔令集》,地方志《長安志》,考訂詳備。筆記《春明退朝錄》,多記掌故時事,又補有唐武宗以下《六世實錄》。

基本介紹

  • 本名:宋敏求
  • 字號:字次道
  • 所處時代:北宋
  • 民族族群:漢人
  • 出生時間:1019年
  • 去世時間:1079年5月9日
  • 主要作品:《唐大詔令集》、《春明退朝錄》、《長安志》
  • 主要成就:編定《唐大詔令集》,為研究唐代法制史的重要資料
  • 籍貫:趙州平棘
  • 官職:龍圖閣直學士、史館修撰
  • 追贈:禮部侍郎
人物生平,主要成就,史學,藏書,軼事典故,親屬成員,個人作品,

人物生平

宋敏求生於宋真宗天禧三年(公元1019年),父親宋綬官至兵部尚書、參知政事,也是著名學者。
天聖二年(1024年),以父蔭為秘書省正字。寶元二年(1039年)召試學士院,賜進士及第,初任館閣校勘。慶曆四年(1044年),因參加蘇舜欽進奏院的集會,被調離京城,出任集慶軍判官。王堯臣宋祁編修《新唐書》,因宋敏求熟習唐朝故事,故上奏請他擔任編修官。後因祖母去世服喪,仁宗下詔令他住在家中修史。服喪完畢,任同知太常禮院。
當時,朝臣石中立父子相繼病故,其孫石祖仁對服喪的禮節感到疑惑,便交給禮院裁定,禮官們援引依據不一,宋敏求提議應服喪三年,辭去官職,服斬衰,判寺宋祁也贊同他的看法,於是將此定為制度。後升任集賢校理,又應宋庠的徵辟,隨他出任西京(今河南洛陽)通判。後於群牧度支判官任上墜馬傷足,被降為亳州(今安徽亳州)知州。
宋英宗即位後,受召擔任《仁宗實錄》檢討官。治平元年(1064年),以工部郎中同修起居注,次年,加知制誥、判太常寺。
治平四年(1067年),宋英宗崩,殯喪期間,有人說血緣關係較疏遠的皇族宗室成員在喪期也可以婚嫁,宋敏求認為先皇帝還沒有出殯,絕不可以婚嫁。一年後,又有人這么說。宋敏求說宗室普遍服喪,由穿喪服降到穿練服時,便可以嫁娶婚姻了。因為他的說法前後矛盾,被貶職為絳州(今山西新絳)知州。王珪范鎮乞求朝廷留下他,以便讓他完成《仁宗實錄》,宋神宗說:“典禮制度,是國家大事,而謬誤到如此地步,哪能沒有責任。”宋敏求的議論最初本沒錯,但曾公亮痛恨禮院裡的劉瑾附和宋敏求的說法,所以要藉此除去他。當年冬,宋敏求又被詔令回京。《仁宗實錄》修畢,遷右諫議大夫。
王安石討厭呂公著,故誣陷呂說過“韓琦想要利用人心,如當年趙鞅在晉陽起兵,藉此驅逐君主身邊的惡人奸臣”的話,將呂公著貶為潁州知州。宋敏求草擬詔書時,王安石要他在詔書中說明呂公著的罪狀,而宋敏求卻只說他敷陳失實。王安石發怒,告之宋神宗此事,神宗命陳昇之修改詔書,宋敏求請求解除自己官職,未準。
熙寧三年(1070年),李定自秀州判官升任御史,宋敏求將委任詔書封回不發,遂免去知制誥一職,以本官右諫議大夫升為朝請大夫。其後主持賢良方正的考試時,因孔文仲對答時言語切直不阿,便將他評為優等。王安石更加惱怒,罷免了孔文仲。人們都為宋敏求擔憂,而宋神宗卻處處保全他。次年,授史館修撰、集賢院學士。
熙寧七年(1074年),鄧潤甫對皇帝進言:“近來大臣們多喜歡互相攻訐告發,這並非國家的好現象,應該提拔任用敦厚的人,以改變這種淺薄的風氣。”於是升宋敏求為龍圖閣直學士。熙寧十年(1077年),又命他修著仁宗、英宗兩朝國史。
元豐二年(1079年)四月六日,宋敏求病逝於京城春明坊私第,享年六十一歲,追贈禮部侍郎。
宋敏求家中藏書達三萬卷,他大都粗略閱讀誦習過,所以對朝廷典故很熟悉,士大夫們每有疑議,必前來請求指正。他又補修了唐武宗以下的《六世實錄》共一百四十八卷,其他的著作也很多,學者們大都參考這些書。他曾建言“:河北、陝西、河東等地的舉子,性格厚朴紮實,但辭藻卻不工巧華麗,所以中進士的較少。請下令轉運使選擇那些有品行材藝武略的人,特例給他們升官,使人材能充分發揮其作用,而士子們有可以進升的途徑。又各州郡只有學校而無學官,所以學生士子容易離開本鄉本土到外面去拜師求學,請求在各州縣設立學官。”後來朝廷多能實行他的建議。

主要成就

史學

1.編定《唐大詔令集》130卷,該書由宋綬纂輯,但“未次甲乙,未為標識”,宋敏求在此基礎上“緒正舊稿,厘十三類”,於宋神宗熙寧三年(1070年)九月整理成書,內容關涉到唐代政治、經濟、法律、選舉、行政管理等,為研究唐代法制史的重要資料。
2.著有《長安志》20卷,為地市志之宗。該書考訂詳備,詳於記載長安城郭、宮殿、坊市等,是我國古代有關長安地誌的重要著作,對研究長安的歷史地理有較大參考價值。
3.筆記有《春明退朝錄》,書中多記唐宋典章故實,史料翔實可信,歷來為史家所重視和採擷。至於其民情風俗、官場應酬、書畫題記、詩話詞評等時有著錄,頗具文學史研究價值。
4.補有唐武宗以下《六世實錄》148卷,參與了《新唐書》的撰寫工作,又受命完成《仁宗實錄》。

藏書

宋敏求家藏書數量極多,晁說之曾言:“惟是宋宣獻家,四世以名德相繼,而間有畢叢相、楊文莊二家之書,其富蓋有王府不及者。”其父宋綬即為藏書大家,所藏書籍有兩萬卷之多,宋敏求時又多方尋求,家藏遂增至三萬餘卷。所藏內容豐富,多楊徽之、宋綬手澤及四朝賜札,另有自宋初至神宗熙寧年間的報狀,所藏唐人詩集特為完備,為一般藏書家所不及。此外,宋敏求不僅藏書數量多,而且質量精審,退朝後常與子侄們一同校勘書籍,曾雲“校書如掃塵,隨校隨有。”故世之蓄書,多以宋氏所藏為善本。

軼事典故

宋敏求家藏書富,收羅唐人詩集、先人手跡與四朝賜札尤多。藏書唯謹,或繕寫別本,以備出入。學者蘇頌論其所藏“最號精密”,又樂於借給他人,居於春明坊時,士大夫中喜愛讀書之人,多願居往其側,以方便借閱其藏書,致使周圍地價大昂。
當時的一些名臣士大夫多與之交遊,以求借閱。歐陽修就曾多次向宋敏寫信求借書。劉恕是司馬光編寫《資治通鑑》的主要助手,為了編修《通鑑》,他特地繞道毫州求借覽,宋敏求為劉恕置辦酒飯款待,劉恕“晝夜口誦手抄,留旬日盡其書而去。”王安石也曾長期借閱他所藏的唐人詩集,“介甫在館閣時,僦居春明坊,與宋次道宅相鄰.次道父祖以來藏書最多,介甫借唐人詩集,日閱之,過眼有會於心者必手錄之,歲久,殆錄遍或取其本鏤行於世謂之百家詩選。”
惜所藏圖書在元符中被火所毀,盪為煙塵,史稱“文獻一劫”。

親屬成員

祖父:宋皋,度支員外郎
父親:宋綬,兵部尚書、參知政事,贈燕國公
母親:畢氏,畢士安孫女,常山郡太夫人
妻子:畢氏,畢士安曾孫女,京兆郡君
兒子:宋慶曽、宋匪躬、宋弄孫及其次早亡、宋尚賢、宋正功、宋表微、宋揆方、宋處仁
女兒:宋氏適贊善大夫王佑、宋氏適大理寺丞呂希純

個人作品

《春明退朝錄》、《長安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