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書

正書

書體名。也叫楷書真書。相傳正書始於東漢王次仲,完備於三國锺繇。舊時指"經"﹑"史"一類的書。別於小說﹑戲曲一類的"閒書"。

基本介紹

定義,釋義,辨析,類別,影響,

定義

亦稱“楷書”、“正楷”、“真書”。字型名。明代張紳《書法通釋》云:“古無‘真書’之稱,後人謂之正書、楷書者,蓋即隸書也(即隸楷),但自鐘繇以後,二王變體,世人謂之‘真書’。”為了端正草書的漫無準則和減省漢隸的波磔,由隸書發展演變而成。始於漢末,為魏晉通用至今的一種字型。筆畫平整,形體方正, 故名。《宣和書譜》稱:“在漢建初有王次仲者,始以隸字作楷法。所謂楷法者,今之正書也。人既便之,世遂行焉。於是西漢之末,隸字石刻間染為正書。降及三國锺繇,乃有《賀克捷表》, 備盡法度,為正書之祖,晉王羲之作《樂毅論》、《黃庭經》,一出於世,遂為今昔不貲之寶。”

釋義

正書的"正"有"正大"的含義:正者。規 則端正;大者,通行無礙。正書自古以來稱為真 書、楷書,現在正書的含義已經擴大其外延, 包 含了篆、隸、楷三種書體。
這意味著凡通用的、 規整的書體都可以稱為正書。以前通行字型為大 小篆,漢至魏晉以隸書行天下。篆書、隸書完成 了它們的歷史使命.楷書則作為成熟的書體套用 至今.今之正書已經和古之真書不同,是相對於 行草書而言的。 中華民族的祖先從大自然中窺見了表達思維 的天地之心的象形文字,奠定了中國人的獨特的 思維方式。

辨析

古代的正式公文,碑誌中,一般都有篆額, 內容則需要工整的隸書楷書,正書有行草書所 不能替代的功用性與藝術性。正書如茶,行草如 酒。正書需要的是神閒氣靜,藹然敬遠;而行草 書則抑揚起伏.曲折迂迴。 正書是書法之本,是書法藝術活水源頭。當 代書風急功近利者多,平實者少;浮躁者多,潛 入者少。正書有兩大功能,一是對社會有實用價 值的意義;一是對人心有靜化功能的意義。搦一 管,端正靜坐,神澄意定,翰墨幽香, 自淨其 意。正書的提倡是書法由亢奮期開始進入集體靜 思的階段.是書法的需要,更是社會風氣的需要。

類別

正書所包含的三種字型,都是隨著時代的需要而演變,實用性便是其演變的最主要動力。在國家政治上,實用文字便成為治國之禮器。夏代用古文字,商代用甲骨文,周代通行大篆,秦李斯創小篆統一了天下文字,漢代刪繁就簡,推行程邈整理的隸體,王次仲變隸之方形為長方形,奠定楷書法則。正書的演變由此定型,通用至今。正書的源流變化之中,始終貫穿三個原則: "簡易"、 "變易"、 "不易"、 "簡易"。 《易經》曰: "易簡,則天下之理得。"凡文字演變都是由繁雜變成簡便的過程; "變易", 文字如果不能適應時代的要求,就會阻礙社會的 發展,反之則推動社會的進步,所謂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變通是書體演變發展的歷史必然: "不易"是儘管文字產生很大的變化,其內在的精神是不變的,每一種字型的演變過程中都遵循漢字的象形特徵,以象形、指事、轉注、假借、形聲、會意為造字原則。 "簡易"、 "變易" 象徵三種書體的演化及特點, "不易"則反映文字的核心不變,反映大自然的天地之心不變。
以上是正書所包含的三種字型的發展與流變之關係,而正書與行草書的關係則是相生的、互動的關係。欲學草書,須精正書,此可說是唯一途徑。正書像儒,是社會的需要;行草像道,是人精神自由的需要。正書猶如禮,行草猶如樂。 故君子敬以直內,義以方外。正書靜而行草動, 正書是立德、立功、立言的需要,行草則需要超越功利思想而再漆於自由精神的需要。靜觀是超越功利的書學基礎,沒有正書之靜,則無法有行草之動。 《書譜》雲,先平正後險絕,復歸平正。正是此意。正書與行草書是書法藝術的一體之兩面,一莊重一散淡,一靜穆一靈動。尼採在 《悲劇的誕生》中論及古希臘藝術精神有兩種, 一是端莊靜穆的阿波羅精神,一是狄奧尼修斯的 放曠不羈的酒神精神,正書與行草書的內在精神恰好與此二種精神相符合。

影響

文字的出現使得先民對文字的發明奉 若神明,如對至尊。篆書取圓勢象徵天,上緊下 松,給人一種強烈的崇高感;隸書取方勢象徵 地,左右擴展,有平正承上之用;楷書取長方 形,八法齊備,以活脫脫人的形象來呈現。蘇東 坡《論書》云:書必有神、氣、骨、肉、血,五 者缺一,不為書。篆、隸、楷三種字型隱含了宇 宙間之大秘密:天、地、人三才悉備。篆代表了 遠古時期的人們對大自然天的敬畏感.所以篆字 圖形有如天上的星辰;隸 代表了人開始進入了自身 的生存環境,對大地廣袤 的思考;而楷書出現的時 期就是被認為人類自身開 始覺醒的時期,是人文精 神的第一次凸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