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中國的文字始於黃河中游的“仰韶文化時期”,書法藝術也從
甲骨文開始。歷經2000多年的沿襲和發展,不同時期的書法藝術都表現著不同特定時期的社會經濟發展和人們的價值取向。
歷史
史前時期
距今八千多年前,黃河流域出現了磁山、斐
李崗文化,在斐李崗出土的手制陶瓷上,有較多的符號。這種符號,是先民們的交際功能、記事功能與圖案裝飾功能的混沌結合。這些雖不是真正的漢字,但卻是漢字的
雛形。
緊接著距今約六千年前的
仰韶文化的半坡遺址,出土了有一些類似文字的簡單刻畫的
彩陶。這些符號已區別於花紋圖案,把漢文字的發展又向前推進了一步。這可以說是中國文字的起源。
接著有
二里頭文化和二里崗文化。二里頭文化考古發掘中發現有刻畫記號的陶片,其記號共有二十四種,有的類似殷墟
甲骨文字,都是單個獨立的字。二里崗文化已發現有文字制度。這裡曾發現過三個有字的骨頭,兩件各一個字,一件十個字,似為練習
刻字而刻。這使得文明向前又邁進了一大步。
原始文字的起源,是一種模仿的本能,用於形象某個具體事物。它儘管簡單而又混沌,但它 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審美情趣。這種簡單的文字因此可以稱之為史前的書法。
殷商漢末
在書法的萌芽時期(
殷商至漢末三國),文字經歷由
甲骨文、古文(
金文)、
大篆(
籀文)、
小篆、
隸書(八分)、
草書、
行書、
楷書等階段,依次演進。在書法的明朗時期(晉南北朝至隋唐),書法藝術進入了新的境界。由篆隸趨從於簡易的
草行和楷書,它們成為該時期的主流風格。大書法家
王羲之的出現使書法藝術大放異彩,他的藝術成就傳至唐朝倍受推崇。同時,唐代一群書法家蜂擁而起,如:
歐陽詢、
顏真卿、
柳公權等大名家。在書法造詣上各有千秋、風格多樣。
唐代
唐代的書法理論在三國、
兩晉、南北朝基礎上更加精密、完善。如:
孫過庭的《書譜》、
張懷瓘的《書斷》、《書儀》及張彥遠的《法書要錄》都被後人奉為準則,對後世書論的創作產生了深遠影響。五代、宋、遼、金、元的書法是對晉、唐時期書法的追述與繼承,這一時期由於戰亂和政局不穩,呈現出複雜局面。書法家轉向以書法抒發個人的情感意趣的軌道。出現了北宋的"宋四家",元代的
趙孟頫等名家。書法理論也獲得了發展,出現了如:《墨池篇》、《書史》、《宣和書譜》、《翰墨志》、《廣川書跋》、《法書考》、《翰林要決》等理論著作。給當時及後世書法家的藝術創作提供了參考的文樣和理論的指導。
清明時期
明代書法藝術基本上是繼宋、元帖學書法而後加以發展。而今人論及清代書法時,每以"帖學"、"碑學"劃分為前後兩期,大致以嘉慶道光之際為分期點。也就是以十九世紀二十年代以前為帖學時期,之後為碑學時期。這種劃分是否合理當另當別論。不過,宋元之後,以二王書學為中心的所謂碑帖學時代,至今已轉入最低潮,而學習漢魏以前的篆隸書法的作者,則逐漸增長,當是無可否認的事實。這時也是名家輩出、各領風騷。而這時的書法理論比前代更有成就,《書筏》、《
藝舟雙楫》、《書概》、《
廣藝舟雙楫》等理論著作相繼產生。
明清的書法作品如同繪畫一樣傳世、遺留的較多。當前見諸於市面上出現的也較多。中國的書法和繪畫作品,至遲從魏晉以來,一直被歷代宮廷和民間作為藝術品珍藏起來,成為人們的精神食糧,但在流傳中竟出現了作品的真贗問題,困惑著收藏家、鑑賞家。而在歷史上也曾經有過贗品的官案。明清時,由於部分沿海城市的工商業先後發展起來,書畫的需求便日漸增多,明間製造贗品便應運而聲。什麼"蘇州片"、"河南造"、"湖南造"、"後門造",鋪天蓋地,無孔不入。這也是困擾收藏家、
鑑賞家難題所在。明清的作品雖然流傳很多,但裡面魚目混珠、濫竽充數者也大有其作。因此,對於當下藝術市場中的
收藏家、收藏界來說,購買、收藏這部分作品時應保持謹慎的態度。
起源
簡介
書法是漢字的書寫藝術。它不僅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而且在世界文化藝術寶庫中獨放異采。漢字在漫長的演變發展的歷史長河中,一方面起著思想交流、文化繼承等重要的
社會作用,另一方面它本身又形成了一種獨特的
造型藝術。
起源時間
近代經過考證,關於中國文字起源,
賈湖遺址文化已出現了原始文字性質的符號,距今8000—9000年,早於安陽殷墟的甲骨文卜辭4000多年,是迄今為止人類所知最早的文字雛形。近40餘年,又陸續有許多發現。
類型
世界上各民族的文字,概括起來有三大類型,即表形文字;表意文字;表音文字。漢字則是典型的在表形文字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表意文字。象形的造字方法即是把實物畫出來。不過畫圖更趨於簡單化、抽象化,成為突出實物特點的一種符號,代表一定的意義,有一定的讀音……
我們的漢字,從圖畫、符號到創造、定型,由古文
大篆到
小篆,由篆而
隸、
楷、
行、
草,各 種形體逐漸形成。在書寫套用漢字的過程中,逐漸產生了世界各民族文字中獨一的、可以獨立門類的書法藝術。
商至西漢
概述
篩選淘汰中定型,書法藝術開始了有序發展。
各種書法體簡介
甲骨文
古漢字一種書體的名稱,也是現存中國最古的文字。刻在
甲骨上,先用於卜辭(殷代人用龜甲、獸骨占卜。占卜後把占卜時期、占卜者的名字、所占卜的事情用刀刻在
卜兆的旁邊,有的還把過若干日後的吉凶應驗也刻上去。學者稱這種記錄為卜辭),是對未來事情結果的占卜,盛於殷商。甲骨文發現於1889年,是殷商晚期王室占卜時的記錄,發現於河南省安陽小屯村一帶,距今已3000多年。
甲骨文是
中國書法史上的第一塊瑰寶,其筆法已有粗細、輕重、疾徐的變化,下筆輕而疾,行筆粗而重,收筆快而捷,具有一定的節奏感。筆畫轉折處方圓皆有,方者動峭,圓者柔潤。其線條比陶文更為和諧流暢,為中國書法特有的線的藝術奠定了基調和
韻律。甲骨文結體長方,奠定漢字的字型。
甲骨文的結體隨體異形,任其自然。其章法大小不一,方圓多異,長扁隨形,錯落多姿而又和諧統一。後人所謂參差錯落、穿插避讓、朝揖呼應、天覆地載等漢字書寫原則,在
甲骨文上已經大體具備。
金文
古漢字一種書體的名稱。商、西周、春秋、戰國時期銅器上銘文字型的總稱。興盛於周代。金文為中國書法史上的又一豐碑。依附於青銅器,鑄鼎意在“使民知神奸”,故是一種宗教祭祀的禮器。金文也被稱為鐘鼎文、器文、古金文,和青銅器一起鑄成的銘文線條,較之於甲骨文更為粗壯有力;文字的象形意味也更為濃重。最早的金文見於商代中期出土的青銅器上。資料雖不多,年代都比
殷墟甲骨文早。周代是金文的黃金時代,出土
銘文最多。
石刻文
石刻文產生於周代,興盛於秦代。東周時期秦國刻石文字。在10塊花崗岩質的鼓形石上,各刻四言詩一首,內容歌詠
秦國君狩獵情況,故又稱獵碣。傳說中的最早的石刻是夏朝時的《嶁碑》,刻詩文體格調與《詩經》大小雅相近。字型近於《
說文解字》所載籀文,歷來對其書法評價甚高。
簡帛墨跡
書法藝術最重真跡,但秦漢以前的書法中的真跡,一般只有在簡帛盟書中才能見到。古代的簡冊,以竹質為主,編簡的繩用牛筋、絲線、
麻繩。考古發現,最早的
簡帛墨跡,有湖北雲夢出土 的
秦簡,山西侯馬出土的戰國盟書(盟書即寫於石策或玉策上的文字),長沙馬王堆出土的戰國帛書。
中國書法經甲骨文、金文,至
春秋戰國時期,由於諸侯割據,因此殷商以來的文字,在諸侯各國走上了不同的發展道路,這一時期,書法的形態和技巧亦呈現了一種百家爭鳴的局面。如北方的
晉國的“蝌蚪文”,吳、越、楚、蔡等國的“鳥書”,筆畫多加曲折和拖
長尾。
春秋戰國時期的金文已不似西周金文那種濃厚的形態,替之以修長的體態,顯示出一種圓潤秀美,如《
攻吳王夫差鑒》。這時期留存的大量墨跡,為簡、帛、盟書等。
秦代書法
簡介
春秋戰國時期,各國文字差異很大,是發展經濟文化的一大障礙。
秦始皇統一國家後,丞相
李斯主持統一全國文字,這在
中國文化史上是一偉大功績。秦統一後的文字稱為秦篆,又叫小篆,是在金文和石鼓文的基礎上刪繁就簡而來。著名書法家李斯主持整理出了小篆。《繹山石刻》、《
泰山石刻》、《
琅琊石刻》、《會稽石刻》即為李斯所書。歷代都有極高的評價。
變革時期
秦代是繼承與創新的變革時期。《
說文解字序》說:“
秦書有八體,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蟲書,五曰摹印,六曰署書,七曰書,八曰隸書。” 基本概括了此時字型的面貌。
由李斯秦之小篆,篆法苛刻,書寫不便,於是隸書出現了。“隸書,篆之捷也”。其目的就是為了書寫方便。到了西漢,隸書完成了由篆書到隸書的蛻變,結體由縱勢變成橫勢,線條波磔更加明顯。
隸書的歷史意義
隸書的出現是漢字書寫的一大進步,是書法史上的一次革命,不但使漢字趨於方正楷模,而且在筆法上也突破了單一的中鋒運筆,為以後各種書體流派奠定了基礎。秦代除以上書法傑作外,尚有詔版、權量、瓦當、貨幣等文字,風格各異。秦代書法,在我國書法史上留下了輝煌燦爛的一頁,氣魄宏大,堪稱開創先河。
求度追韻
——東漢至南北朝
兩漢書法
兩漢書法分為兩大表現形式,一為主流系統的漢石刻;一為次流系統的瓦當璽印文和簡帛盟書墨跡。
“後漢以來,碑碣雲起”是漢隸成熟的標記。在
摩崖石刻中(刻在山崖上的文字)尤 以《石門頌》等為最著名,書法家視為“神品”。於此同時蔡鯊的《嘉平石經》達到了恢復古隸,胎息楷則的要求。而碑刻是體現時代度與韻的最主要的藝術形式,中以《
封龍山》、《西狹頌》、《孔宙》、《乙瑛》、《史晨》、《張遷》、《曹全》諸碑尤為後人稱道仿效。可以說, 每碑各出一奇,莫有同者。北書雄麗,南書朴古,體現了“士”、“庶”階層的不同美學追求。東漢
碑刻上的隸書已經登峰造極,字型方正,法度謹嚴、波磔分明。
至於
瓦當璽印、
簡帛盟書則體現了藝術性與實用性的聯姻。書法藝術的繁榮期,是從東漢開始的。東漢時期出現了專門的書法理論著作,最早的書法理論提出者是東西漢之交的
楊雄。第一部書法理論專著是東漢時期
崔瑗的《草書勢》。
漢代書法家可分為兩類:
一類是草書家,以
杜度、崔瑗、
張芝為代表,張芝被後人稱之為“草聖”。漢代創興草書,草書的誕生,在書法藝術的發展史上有著重大意義。它標誌著書法開始成為 一種能夠高度自由的抒發情感,表現書法家個性的藝術。草書的最初階段是
草隸,到了東漢時期,草隸進一步發展,形成了章草,後由張芝創立了今草,即草書。
魏晉
三國時期三國時期:
隸書開始由漢代的高峰地位降落衍變出
楷書,楷書成為書法藝術的又一主體。楷書又名
正書、
真書,由
鐘繇所創。正是在三國時期,楷書進入刻石的歷史。三國(魏)時期的 《薦季直表》、《宣示表》等成了雄視百代的珍品。
兩晉時期:
晉時,在生活處事上倡導“雅量”“品目”藝術上追求中和居淡之美,書法大家輩出。
二王(王羲之、
王獻之)妍放疏妙的藝術品味迎合了
士大夫們的要求。人們愈發認識到,書寫文字,還有一種審美價值。其中,最能代表魏晉精神、在書法史上最具影響力的書法家當屬王羲之,人稱“書聖”。王羲之的行書
《蘭亭序》被譽為“
天下第一行書”。論者稱其筆勢以為飄若浮雲,矯若驚龍,其子王獻之的《洛神賦》字法端勁,所創“破體”與“一筆書”為書法史一大貢獻。加以
陸機、衛瑾、
索靖、王導、
謝安、鑒亮等書法世家之烘托,南派書法相當繁榮。
南朝宋之羊欣、
齊之王僧虔、梁之
蕭子云、陳之智永皆步其後塵。
兩晉書法最盛時,主要表現在行書上,
行書是介於草書和楷書之間的一種字型。有代表作“三希”,即《伯遠帖》、《
快雪時晴帖》、《中秋帖》。
南北朝時期:
南北朝時期,
中國書法藝術進入北碑南帖時代。此時的南北朝分為南北兩派,如北碑南帖,北楷南行,北民南土,北雄南秀,皆是差異之處。
北朝褒揚先世,顯露家業,刻石為多。而在北朝碑刻書法之中,以北魏、東魏最精,風格亦多資多彩。代表作有《張猛龍碑》、《敬使君碑》。碑帖的代表作有:《真草千子文》。
而南北兩派最著名的代表作,則是南梁《
瘞鶴銘》、北魏《鄭文公碑》。此二者可謂南北雙星。
北派書寫者多為庶人,書不具名,故書法時冠冕,被譽為“書中之聖”,北派
王右軍。
隋唐五代
隋朝書法
隋結束南北朝的混亂局面,統一中國,也是中國較為安定的時期。南帖北碑的發展至此也混契約流,正式完成了楷書之形式,在中國書法藝術史上占據承先啟後的地位:隋楷上承兩晉南北朝沿革,下開唐代規範的新局。
隋有碑版遺世,多為真書,分四種風格:
2、峻嚴方飭,如《董美人墓志銘》等
3、深厚圓勁,如《信行禪師 塔銘》等
4、秀朗細挺,如《龍藏寺碑》等。
唐代
唐朝書
法簡介
唐代文化博大精深、輝煌燦爛,達到了中國封建文化的最高峰,可謂“書至初唐而極盛。”唐代墨跡流傳至今者也比前代為多,大量碑版留下了寶貴的書法作品。整個唐代書法,對前代既有繼承又有革新。楷書、行書、草書發展到唐代都跨入了一個新的境地,時代特點十分突出,對後代的影響遠遠超過了以前任何一個時代。
唐代書法藝術,可分初唐、中唐、晚唐三個時期。初唐以繼承為主,尊重法度,刻意追求晉代書法的勁美。中唐不斷創新,極為昌盛。晚唐書藝亦有進展。
唐初,國力強盛,書法從六朝遺法中蟬脫而出。楷書以
歐陽詢、
虞世南、
褚遂良、
薛稷四大家為書法主流。此時的書法的總體特點是:結構嚴謹整潔。故後代論書有“唐重間架”之說,一時尊為“翰墨之冠”延至盛唐歌舞昇平,儒道結合,
李邕變右軍行法,獨樹一幟。張旭、
懷素以顛狂醉態,將草書表現形式推向極致。
孫過庭草書則以儒雅見長,余如賀知章,
李隆基亦力創真率夷曠,風骨豐麗之新境界。而
顏真卿一出“納古法於新意之中,生新法於古意之外。”
董其昌謂唐人書取法,魯公大備。到晚唐,國勢轉衰,
沈傳師、
柳公權再變楷法,以瘦勁露骨自矜,進一步豐富了唐楷之法。
到了五代,
楊凝式兼采顏柳之長。上蒴二王,側鋒取態,鋪毫著力,遂於離亂之際獨饒承平之象,也為唐書之回光。五代之際,狂禪之風大熾,此亦影響到書壇,“狂禪書法”雖未在五代一顯規模,然對宋代書法影響不小。
唐代最高學府有六種,即
國子監、
太學、四門學、律學、書學、算學。其中書學,是指專門培養書法家和書法
理論家,是唐代的創舉。歷朝名家輩出,燦若繁星。如初唐的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等;中唐的顏真卿、柳公權等,都是書法大家。晚唐有
王文秉的
篆書,
李鶚的楷書和楊凝式 的“二王顏柳”餘韻。
隋唐五代書法可分為三個階段:
(1)隋至唐初。
隋統一中國,將南北朝文化藝術兼容包蓄,至唐初,政治昌盛,書法藝術逐漸從六朝的的遺法中蟬蛻出來,以一種新的姿態顯現出來。唐初以楷書為主流,總特點是結構謹嚴整飭。
(2)盛唐、中唐階段。
盛唐時期書法,如當時的社會形態追求一種浪漫忘形的方式。如“顛張醉素”(張旭、懷素)之狂草,李邕之行書。到了中唐,楷書再度有新的突破。以顏真卿為代表為楷書奠定了標準,樹立了楷模,形成為正統。至此中國書法文體已全部確定下來。
(3)晚唐五代階段存唐遺風。
公元九零七年,割據者
朱全忠滅唐,建立
後梁,由此歷後唐、後晉、後漢、後周,稱五代。由於國勢衰弱和離亂,文化藝術亦呈下坡之勢。書法藝術雖承唐末之餘續,但因兵火戰亂的影響,形成了凋落衰敗的總趨勢。
五代之際,在書法上值得稱道的,當推楊凝式。他的書法在書道衰微的五代,可謂中流砥柱。另外還有
李煜、彥修等有成就的書家。至此,唐代平正嚴謹的書風已告消歇,以後北宋“四家”繼之而起,又掀起了新的時代波瀾。
宋至明中
宋朝
宋朝書法尚意,此乃
朱大倡理學所致,意之內涵,包含有四點:一重哲理性,二重書卷氣, 三重風格化,四重意境表現,同時介導書法創作中個性化和獨創性。這些在書法上有所體現,如果說隋唐五代的尚法,是求“工”的體現,那么到期了宋代,書法開始以一種尚意抒情的新面目出現在世人面前。這就是,書家除了具有“天然”、“工夫”兩個層次外,還需具有“學識” 即“書卷氣”。北宋四家一改
唐楷面貌,直接晉帖行書遺風。
無論是天資既高的
蔡襄和自出新意的
蘇東坡,還是高視古人的
黃庭堅和蕭散奇險的
米芾,都力圖在表現自已的書法風貌的同時,凸現出一種標新立異的姿態,使學問之氣鬱郁芊芊發於筆墨之間,並給人以一種新的審美意境。這在南宋的吳說、
趙佶、陸游、范成大、
朱熹、文天祥等書家中,進一步得到延伸。然南宋書家的學問和筆墨功底已不能和北宋四家相比了。
宋代書法家代表人物是蘇、黃、米、蔡。
元代
元初經濟文化發展不大,書法總的情況是崇尚復古,宗法晉、唐而少創新。
雖然在政治上,元朝是異族統治,然而在文化上卻被漢文化所同化。與宋不拘常法的意境追求不同,元朝之意表現為刻意求工的開式美的追求。所以,
蘇軾標榜的是“我書意造本無法”,
趙孟頫鼓吹的是“用筆千古不易”。前者追求率意之意,後才強調有意之意。
元朝書壇的核心人物是趙孟頫,他所創立的楷書“趙體”與唐楷之歐體、顏體、柳體並稱“四體”,成為後代規摹的主要書體。 由於趙孟頫的書法思想絕對不逾越二王一步,所以,他的書法對王派書法的精之處頗有獨到的領悟。表現為“溫潤閒雅”、“秀研飄逸”的風格面貌,這也和他信佛教,審美觀趨向飄逸的超然之態,希望獲得一種精神解脫有一定聯繫。在元朝書壇也享有盛名的還有鮮于樞、
鄧文原。雖然成就不及趙孟頫,然在書法風格上也有自已獨到之處。他們主張書畫同法,注重結字的體態。
縱觀元代書法,元代書法的特徵是“尚古尊帖”。其成就大者還在行
草書方面。至於篆隸, 雖有幾位名家,但並不怎么出色。這種以行、草書為主流的書法,發展到了清代才得到改變。有元一代書風,仍沿宋習盛於帖學,宗唐宗晉,雖各有其妙,亦不能以一家之法立於書壇,較之文學,繪畫等藝術門類,尚顯冷落無成得多。
明朝
1、第一階段——明初:
明初書法“一字萬同”,“台閣體”盛行。
沈度學粲兄弟推波助瀾將工穩的小楷推向極致。“凡金版玉冊,用之朝廷,藏秘府,頒屬國,必命之書”,二沈書法被推為科舉楷則。明初書法家有擅行草書的
劉基、工小楷的宋潦、精篆隸的
宋遂和名滿天下的章草名家
朱克,以及祝允明、文徽明、王寵“三子”。
2、第二階段——明中:
明中期
吳中四家崛起,書法開始朝尚態方向發展。
祝允明、
文徵明、
唐寅、
王寵四子依趙孟頫而上通晉唐,取法彌高;筆調亦絕代,這和當時思想觀念的開拓解放有關,書法開始邁入倡導個性化的新境域。
3、第三階段——明末:
晚明書壇興起一股批判思潮,書法上追求大尺幅,震盪的視覺效果,側鋒取勢,橫塗豎抹,滿紙菸雲,使書法原先的秩序開始瓦解;這些代表書家有
張瑞圖、黃道周、
王鐸、倪元瑞等。而帖學殿軍董其昌仍堅持傳統立場。
明中至晚清
明末與清,美學主潮以抒情揚理為旗幟,追求個性與發揚理性互相結合,正統的古典美學與求異的的新型美學並盛。清代書法的總體傾向是尚質,同時分為帖學與碑學兩大發展時期。
明末書壇的放浪筆墨,狂放不羈、憤世嫉俗的風氣在清初進一步延伸,如朱傅山等人的作品仍表現出自我內在的生命和一種不可遇止的情緒表現。這一點在中期“
揚州八怪”的身上又一次復現。
與此同時,晚明的
帖學也同時進一步光大發揚,
姜英、張照、
劉墉、王文治、
梁同書、翁方綱等人在刻意尊傳統的時候,力圖表現出新面貌,或以淡墨書寫,或改變章法結構等。但由於帖學長時期傳承,未有很好地加以清理、認識和調整,某種積弊也日益加深,這就使帖學的頹勢不可避免地出現了。
正此時,金石出土日多,士大夫從熱衷於尺牘轉而從事金石考據之學。一時朝野內外,學碑才趨之若鶩,最後成為清朝書壇的發民主流。加之
阮元、
包世臣、
康有為大力
張揚,碑學作為一種與帖學相抗衡的書學系統而存在。當時著名的書家,如
金農、
鄧石如、
何紹基、
趙之謙、
吳昌碩、
張裕釗、康有為等,紛紛用碑意寫字作畫,達到了盡性盡理、璀璨奪目的境地。在書法諸體中,草書與碑學風貌距離最遠,最具實踐難度,其實踐價值也最高,故
引碑入草應為碑帖結合的高級形態。
李志敏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就深刻洞悉這一發展趨向,在汲取前輩書家碑帖結合實踐經驗的基礎上,率先明確提出“
引碑入草”的命題,並進行了開創性的嘗試和探索。
歷代書法家
主詞條:書法家、書法、中國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