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以一定物質材料和手段創造的可視靜態空間形象的藝術。包括建築、雕塑、繪畫、工藝美術、設計、書法、篆刻等種類 。它通稱美術,是對美術在物質材料 和手段上的把握。
造型即創造形體 ,是美術的主要特徵 。 造型藝術一詞源於德語,德國文藝理論家G.E.萊辛最早使用這一概念。中國20世紀以後才廣泛使用它並將書法、篆刻納入其外延。
造型藝術的特徵是與其相對的概念——音響藝術相比較而言。區別在於前者以可視的物質材料表現形象;後者以語音和樂音表現形象或情感。另外前者總存在於一定空間中,以靜止的形式表現動態過程,依賴
視覺感受,又被稱為空間藝術、靜態藝術、視覺藝術。與之相對的音響藝術稱時間藝術、動態藝術、聽覺藝術。造型藝術的上述特徵都是由其使用的材料和表現手段決定的,造型藝術的概念將其通通包容在內,故而被認為最適當的名稱。至於造型藝術的分類,T.利普斯將其分為形象藝術 、抽象的空間藝術 。
範圍
造型藝術包括建築、雕塑、繪畫、工藝美術、設計、書法、篆刻等種類。它通稱美術,是對美術在 物質材料和手段上的把握。造型即創造形體,是美術的主要特徵。造型藝術一詞源於德語,中國20世紀以後才廣泛使用。它並將書法、篆刻納入其外延。造型藝術的概念將其通通包容在內,故而被認為最適當的名稱。至於造型藝術的分類,T.利普斯將其分為形象藝術、抽象的空間藝術 。後者也常簡稱空間藝術,但比普通意義的空間藝術狹窄。形象藝術指再現自然或社會的具體形象和觀念形象化的繪畫、雕塑,抽象的空間藝術指以抽象的空間和體積構成的工藝美術和各種設計等。造型藝術的特點為再現,M.弗爾沃林將其又區分為再現自然和再現觀念的兩種,分別稱物體造型和觀念造型。並認為,
舊石器時代的造型藝術是物體造型;
新石器時代以後,隨著
抽象思維的發展,才形成觀念造型。之後,在造型藝術發展史上這兩種類型並存,各自發展又相互融合。
歷史起源
史前時代的古物,很少有象從多陀納(Dordogne)洞穴中發掘出來的那些馴鹿期的雕刻那樣引人注意。在那些人類和動物的遺骸以及石制和骨制的用具中,我們曾經發見過許多鹿角的碎片,上面有雕刻的花紋。那些雕刻大概都是臨摹動物的,因為很清晰又很正確,使人立刻能夠作動物學上的鑑定。何者是野馬、馴鹿、山羊、野牛,不會弄錯的。其中尤以一把鹿角短刀為最有特色,刀柄上刻了一匹正在跳躍的馴鹿圖形,手工之精美,就是現代藝術家也不過如此。我們已經說過,雕刻的材料是馴鹿的角;而照專家的判斷,鹿角是只有在新鮮的時候才能雕刻的,所以我們斷定那位無名的藝術家是與法國南部的那些馴鹿同時代,換言之,就是那幅圖形是屬於最遠的古代的。自從部歇爾德柏爾德(Boucher dePertheo)的這個發見以後,我們對於人類種族的年代的觀念,已經有了顯著的增進;但是沒有人曾預期太古時候的人就有這樣的藝術成績。這種藝術工作和太古時代的文明太不相配了,自然就有人故意把這種不方便的發掘物斥為贗品。1但是說贗品是必須有證明的,而發掘時的情形卻沒有可以使人懷疑的地方。2如果不是有些旅行家在現代的野蠻人中,也看到有同樣的藝術活動,則此馴鹿時代的藝術工作,恐怕也將和其他未獲解決的史前時代的問題一樣擱置在一邊了。最原始的民族卻有如此卓拔的才能來創造逼真自然的寫實作品,實在是奇怪的。
發展歷程
“造型藝術”一詞在17世紀歐洲開始被使用時,主要泛指具有美學意義的繪畫、雕塑、文學和音樂等藝術樣式,是一個為了與具有實際用途的工藝美術等形式相區別而提出的藝術概念。18世紀德國美學家萊辛在他的美學著作《
拉奧孔》中,就通過對雕塑作品《拉奧孔》與詩歌(文學)的比較分析,將"造型藝術"概念放在視覺的空間藝術範疇裡面,文學等非
空間性的非視覺性的藝術形式則被排除在造型藝術的概念之外。在五四運動前後,中國的美術界和
文藝理論研究開始普遍使用這一概念。
從人類發展的歷史來看,造型藝術是最為古老的文化現象之一。除早期人類所使用的甚為粗糙的砍聽器和刮削器等石器工具外,考古工作者在許多原始文化遺址的發掘中,都發現了造型藝術的蹤跡。1879年,
西班牙人在阿爾太
米拉石洞中發現了一批由紅、黑、黃、暗紅等顏料畫成的野牛、野豬和野鹿的
岩畫,總數達一百五十多個。據考證,它們屬於舊石器時代,距今已有1、5萬年以上。1940年,法國人在
蒙蒂尼亞附近發現了由各種顏色的鹿、牛、野馬構成的山洞岩畫《拉斯科洞窟
壁畫》。該壁畫也屬舊石器時代,距今約有1萬多年。在
中國新石器時代的磁山、裴
李崗等遺址中,都發現了有花紋裝飾的陶器。到了公元前4000年左右,在兩河流域已經出現了動物和人物的陶像。正是從人類原始狀態下的造型藝術活動開始,造型藝術伴隨著人類的文明演進,從簡單的上古岩畫逐漸地豐富和發展,衍變成了由現代繪畫、雕塑、攝影和建築、工藝美術等藝術形式共同組成的一個龐大的藝術家族。人們所看到的諸如美麗的《蒙娜麗莎》油畫、宏偉的故宮建築和神秘乃至複雜的某些現代主義雕塑作品,它們都起源於我們祖先在岩石上用箱石畫下的那頭野牛,或者是一塊陶片上的波浪符號。
審美特徵
在造型藝術的領域中,由於所使用的物質材料和表現手段的不同,不同的藝術種類的美學特點各有差別。例如繪畫與雕塑,攝影與繪畫,雕塑與工藝美術,它們彼此間的差異性也許是天壤之別。雖然它們同屬造型藝術範疇,但是我們對它們的審美要求則各有不同。然而儘管造型藝術的各個門類都有自己的個性特徵,我們從中還是能夠發現一些共性的東西,加萊辛所說,"美是造型藝術的最高"法律"。
歸納起來,造型藝術的審美特徵主要有如下幾點:
1.造型性:空間物質形式作為一種空間藝術形式,造型藝術的審美特徵首先是它的造型性。造型性是造型藝術最為基本的特徵。它是指藝術家使用一定的物質材料和手段,在一定的空間中塑造出藝術形象。由於這種藝術形象是直接的空間存在形式,因此人們的視覺可以毫無障礙地感受到它們的存在,從而引發審美感覺。在繪畫和
攝影藝術中,藝術家用
線條、色彩、色調和拘留在平面空間中創造著或平面感或立體感的二度形象;在雕塑、
建築藝術和工藝美術中,藝術家們則用泥土、木石、金屬為材料,在立體的空間中創造出具有實在物質性的三度形象。造型藝術的物質媒介決定了其作品的靜態的永久性,它總是以靜示動,寓靜於動,以無聲示有聲,在一種永久的物質形態中表達深刻的歷史和審美蘊涵。
2.到達頂點之前的永固性與瞬間性:造型藝術由於塑造的是可視的空間性的靜態形象,因此就其本質而言,它是不適合表現事物的運動和過程的。所以,藝術家通過使用一定的物質材料和手段而塑造出的藝術形象,只能是藝術形象運動過程中的某一瞬間的凝固,是它(或他)在瞬間構形象展現。萊辛在《拉奧孔》中曾談到:"繪畫由於所用的符號或模仿媒介只能在空中配合,就必然要完全拋開時間……"造型藝術在審美特徵上的瞬間性,說明它只是一種空間藝術而非時間藝術。正因為此,
造型藝術家在創作中必須學會觀察時間生活與事物過程,學會在事物過程的動與靜的交叉點上捕捉瞬間形象。姿勢表情儘管可以暗示某一顯出特徵的動作,卻只應表現出那個動作的開始或準備,或者說,一種意圖,否則就是表現出動作停頓回到靜止狀態。一種蘊藏著整個世界的一切可能性在內的精神處在靜止和獨立自主的狀態,對於雕刻的形象是最理想的。
3.從再現到表現:造型藝術的另一個審美特徵是長於再現而力求表現。從傳統角度看,造型藝術是長於再現而拙於表現的。萊辛曾說過,繪畫所處理的"是一個眼見的靜態,其中各部分是在空間中並列而展開的。繪畫由於所用的符號或模仿媒介,只能在空間中配合,就必然要完全拋開時間;所以持續的動作,正因為這是持續的,就不能成為繪畫的題材。繪畫只能滿足於在空間中並列的動作或是單純的物體,這些物體可以用姿態去暗示某一種動作。"無庸置疑,造型藝術在再現事物的形象方面具有更大的確定性。
作為一種靜態的造型,它不同於文學藝術可以通過語言直接抒發人物的內心世界,表述人物的思想感情。也不像音樂等時間藝術,直接表現作者濃烈真摯的情感。然而造型藝術的現代發展卻打破了傳統的再現的藩籬,日益由再現轉向表現。這種表現性是指藝術家通過造型藝術的創作活動來表現和傳達自己的某種意識及情感傾向。關於這一點,法國現代派畫家馬蒂斯曾說過:"我們對繪畫有更高的要求,它服務於表現藝術家內心的幻想。"無論是在繪畫、雕塑、攝影,還是在建築、工藝美術等造型藝術門類中,人們不僅可以看到這些造型藝術本身的外在形象,往往還可以通過它們去感受藝術家或作者們的意識和情感。在文藝復興時期的宗教繪畫中,人們可以體會到
藝術大師們將充滿宗教理想的世界拉向人間的人文傾向。
在
羅丹的雕塑《加萊義民》中,人們可以理解作者對義民悲慘命運的無限同情。在現代主義的
藝術作品里,人們可以發現藝術家對現存世界的嘲弄直至批判。造型藝術之所以會成為觀眾與藝術家們進行心靈交流的媒介,重要的是因為,藝術家總是要根據自己的某種意識或帶著某種情感去選擇創作主題,並且要根據自己的這種傾向去創作自己的作品。同時,還要把這種傾向溶入作品之中。正是由於這~點,人們在欣賞造型藝術作品時,可以在理性上與情感上接近藝術家,同樣,造型藝術也成了藝術家意識與情感傾向的凝結物。造型藝術的再現性主要是指造型藝術家傾向於使用再現生活的方式來表現自己的意識與情感傾向。繪畫中的寫實傾向。建築中的功能主義設計、新聞攝影、非抽象雕塑等,都屬於此範疇。這種再現性的造型藝術的價值在於某種"藝術的真實",對欣賞者的欣賞不會造成障礙。造型藝術的表現性主要是指造型藝術家傾向於使用非現實的抽象方式來表現自己的意識與情感傾向。繪畫雕塑中的現代主義、建築中的非美傾向、實用藝術
中非均衡設計等,均在此列。在表現性的表現中,形式本身意義超過了造型藝術品的主題意義,觀眾的自我欣賞和體味的意義超過了作品的一般意義。此類作品的出現,對觀眾的欣賞和理解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由於表現性的表現往往將造型作品變成了一個多義的符號對象,所以它也往往對觀眾的欣賞活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造型藝術由於其先天的再現性藝術的特徵,總是力圖打破再現的藩籬而努力走向表現,去追求和建構一個深遠的意味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