坤,經常和“乾”一起組詞成“乾坤”,象徵天地,陰陽,父母等;坤是八卦之一,在易經中,乾代表“至陽、健進”的事物,坤則是“至柔、順承”的象徵,一陽一陰、一剛一柔、一動一靜,互為彌補,相得益彰。
《周易.易經》六十四卦之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坤
- 外文名:one of the Eight Diagrams
- 中文拼音:kūn
- 基礎象徵:地
- 象徵方位:西南
- 象徵人物:母,女性及女性長輩
原文
初六:履霜,堅冰至。
六二:直,方,大(7);不習(8),無不利。
六三:含章(9),可貞(10)。或從王事(11),無成有終。
六四:括囊(12),無咎無譽。
六五;黃裳(13),元吉。
上六:龍戰於野,其血玄黃(14)。
用六(15):。利永貞。
讀解
人類由遠古的採集、狩獵的生存方式,過渡到相對穩定和有保障的從事農牧商業的生存方式,是從漂泊、冒險、為生存而掙扎向安居樂業、休養生息的巨大飛躍。在這個飛躍過程中,必定會產生人類對大地無盡的親情。西方傳說中的巨人,只有緊貼大地才會獲得無窮的力量。可見,對大地的親情是一種具有普遍性的人類情感。
上有神聖幽遠的蒼天可以崇仰,下有廣袤堅實的大地可以依靠,於是,人類的肉體和靈魂便有了寄居之所,尋到了永恆的園。世事的推移,人間的滄桑,在永恆的天與地之間,像一條動著的河流,晝夜不捨地向前奔騰。生命的律動,就在天、地、人的交融感應中顯現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