詔令

詔令

詔令是以皇帝名義發布的公文的統稱。民間則一般稱為“聖旨”。大體上可分兩大類:一是發布重大制度、典禮、封賞的文書;二是日常政務活動的文書。概括起來有制、詔、誥、敕、旨、冊、諭、令、檄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詔令
  • 外文名:Imperial edict(英文)、命令をかける(日文)
  • 拼音:zhào lìng
  • 注音:ㄓㄠˋ ㄌㄧㄥˋ
基本釋義,其它信息,中國歷代詔書,西周,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

基本釋義

  1. 號令。
  2. 皇上發布命令。
  3. 文體名。古代帝王﹑皇太后或皇后所發命令﹑文告的總稱。包括冊文﹑制﹑敕﹑詔﹑誥﹑策令﹑璽書﹑教﹑諭等。

其它信息

是皇帝頒布的重大制度,加皇帝的印璽;詔書是政務文告。“制”和“詔”相比,制書要比詔書級別高些。
起初是用以指告誡之文,後用以封贈,明清一至五品的以誥命授予。清代又以誥命特指受封贈的婦人。
是用以封贈較低級官的一種文書,清代封贈六品以下官或婦人用敕命。明清官吏受封贈的文書統稱為誥敕。
宋以後專指皇帝的意見、命令為旨,一般稱“聖旨”。
是帝王封爵的策令,凡立皇后、立太子、封王尊賢都用冊書。
皇帝施於臣下的文書,亦稱諭旨、上諭。
皇帝的命令。
古代帝王作徵召、曉諭、申討之類的緊急文書,多插上羽毛,稱為“羽檄”(俗稱“雞毛信”),後泛稱緊急之類的文書為“檄”。

中國歷代詔書

說文解字》解釋“詔”:“告也,從言從召。”鄭玄為“詔”作注,謂“詔,告也”。詔書有一定的格式,比如清朝時的詔書起首句一定是“奉天承運皇帝,詔曰”,結尾語為“布告天下,鹹使聞知”或“布告中外,鹹使聞知”,中間則敘述詔告天下事件的內容。清朝時,詔書由內閣擬稿,經大學士定稿進呈,皇帝批閱後,以墨筆楷書,由右至左直寫,寫在大幅黃紙上,中間及紙張接縫處鈐“皇帝之寶”璽。製作完成後的詔書稱為“詔黃”,以極其隆重而繁複的禮儀,送至天安門城樓上宣讀,象徵著布告天下。宣詔禮成,由禮部接詔,立即謄寫或雕板印刷多份,由驛道分送各地,再由地方官員接詔、宣詔。謄寫的詔書,稱為“謄黃”,雕板印刷的詔書,稱為“拓黃”。
註:“奉天承運皇帝”為一個詞,奉天承運為皇帝的修飾定語,為明清兩代採用。以下為中國歷代的詔書簡歷:

西周

詔書在西周時分為“誥命”和“敕命”兩種,原是一種訓誡勉勵的文告。

秦漢

秦始皇於前221年一統天下後,自以為功績勝過三皇五帝,於是定名號為皇帝,自稱為“朕”,命為制,令為詔。秦亡後,漢朝繼起,基本上承襲了秦朝的制度。而其中詔旨的寫作格式,漢代的開頭大多是“某年某月某日,某某皇帝”。
後漢書》卷3《章帝紀》載章帝詔書稱:“中元元年詔書,五經章句煩多,議欲減省。”東漢蔡邕在《獨斷》中有這么一段論述:“秦承周末,為漢驅除,自以德兼三皇,功包五帝,故並以為號。漢高祖受命,功德宜之,因而不改也……漢天子正號曰皇帝,自稱曰朕,臣民稱之曰陛下。其言曰制詔,史官記事曰上。車馬衣服器械百物曰乘輿。所在曰行在,所居曰禁中,後曰省中。印曰璽。所至曰幸,所進曰御。其命令一曰策書,二曰制書,三曰詔書,四曰戒書。”

魏晉南北朝

魏晉南北朝時的詔令與漢代相仿,但皇帝即位詔書中多有“應天順時,受茲明命。”一語。重要原因大概是當時朝代更替頻繁,每幾十年便更替一次,使皇帝都強調其統治乃天意,他人不得違天。

隋唐

唐代詔令分為冊書、制書、慰勞制書、發日敕、敕旨、論事敕書、敕牒七種形式,一般由中書省起草,門下省審核頒行,其中有嚴格規定:“凡制敕宣行,大事則稱揚德澤,褒美功業,復奏而施行之。小事則署而頒之。”(《唐六典》卷8 門下省·給事中條)。所以在頒行的制書之首往往是“門下”兩字,如《肅宗命皇太子監國制》開頭就是“門下,天下之本……”。而天命所歸的話往往見於皇帝的即位詔令中,與魏晉南北朝時略同。而西周時的“誥命”與“敕命”在此時專指帝王授官、封贈的命令。

宋代的詔令雖繼承唐代,但有所變化。宋代皇帝的詔令,不論事情大小,“非經二府者,不得施行”,但此處二府系指中書門下樞密院。詔令起草工作都是由中書門下議,學士為之,故許多重要詔令開頭與唐代一樣,都是“門下”二字。如《宋大詔令集》所載從宋太祖到宋徽宗八位皇帝的即位赦文均以門下置於篇首,同時,《宋大詔令集》中所存的詔令中,以“朕紹膺駿命”或“朕膺昊天之眷命”開頭的亦占有相當比例。

元代蒙古語為國語,故以“國語訓敕者曰聖旨,史臣代言者曰詔書”。蒙文和漢文詔書開頭都使用“長生天氣力里、大福蔭護助里皇帝,聖旨”的套語。其中“長生天氣力里,大福蔭護助里”是蒙文,意為“天眷命”,即“受天眷命皇帝”聖旨。

明太祖自稱法天道、承天命。余繼登《典故紀聞》卷一記載,太祖嘗言:“見人言動皆奉天而行,非敢自專也。”因而其詔書的開頭就是奉天承運,外朝則以奉天殿等三大殿及奉天門為主。
明代詔書通常以“奉 天承運 皇帝制曰”(或“詔曰”或“敕曰”)起始,末尾以“鹹使聞知”對照明太祖於韓宋時期令旨詔書,“皇帝稱旨,吳王令旨”、“奉天承運,吳王聖旨”,可知,若不抬頭其斷句應為“奉天承運,皇帝詔曰”。
另外,明朝規定親王、群臣上表箋,都得有“天眷命,統馭萬方”或是“天受命,君師宇內”等字樣,節日朝賀須用“天永昌”,皇帝郊祀稱自己為“嗣天子臣”,其使用的音樂頭一句就是“荷蒙天地兮,君主華夷”、皇帝結婚的納採制詞首句也是“朕承天序”,皇帝的寶璽則有“皇帝奉天之寶,奉天承運大明天子寶”字樣等等,都認為明朝政權的統治出自天意。此時也形成了非常完備的誥封制度,一至五品官員授以誥命,六至九品授以敕命,夫人從夫品級,故世有“誥命夫人”之說。

偽滿皇宮博物院陳列的溥儀即位詔書
清承明制,其詔書多以“奉天承運皇帝詔曰”開頭,中間為主文,結尾則以“布告天下,鹹使聞知”、“布告中外,鹹使聞知””、“布告中外,鹹使知悉”為多。“中”乃禁中,是京中宮廷,“外”是指外省地方。詔書以外,清代還有制辭(即制書)。其開頭一般是“奉天承運皇帝制曰”云云。
清代詔書多用大幅硬黃紙書寫製成。所謂硬黃紙,是將紙放入黃檗汁浸染至滅白為止,以達到防蟲滅菌的效果。詔書紙高約八九十厘米,橫寬視文字內容長短而定,長者可達五六米,表里二層成長卷式樣,雖大卻十分堅固,不容易破損。
詔書文字為墨筆楷書,均為滿漢合壁,漢文位於右方,豎行往左書寫;滿文位於左方,豎行往右書寫,多用朱圈句讀,與一般文書不加標點不同。紙張接縫處正面正中位置蓋有騎縫印,印用‘皇帝之寶’,正文之後另起一行偏上位置書寫年號及年月日期,並騎年蓋月,鈐用‘皇帝之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