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允則

李允則(953年—1028年),字垂範。太原府盂縣人。北宋將領,濟州團練使李謙溥之子。

李允則以蔭補衙內指揮使,改左班殿直。太平興國七年(982年),受命管理靜戎軍榷場,後出使河東路、荊湖路,擢閣門祗候。宋真宗初年,遷供備庫副使,任潭州知州,到任後大力削減苛捐雜稅,減少百姓負擔,隨後升洛苑副使、滄州知州,組織防禦,擊退契丹的進攻。隨之轉任西上閣門副使和鎮、定、高陽三路行營兵馬都監,鎮守東部邊境。

後來又調任瀛州知州、雄州知州,遷任西上閣門副使。此後歷任四方館引進使、高州團練使。天禧二年(1018年),以客省使身份知鎮州,又遷任知潞州。宋仁宗即位後,領康州防禦使。晚年定居京師,天聖六年(1028年),李允則去世,享年75歲。

李允則勤政惠民,清正廉潔,為官多年,卻“身無兼衣,食無重羞,不畜資財”,且“平易近人,洞知人情,善撫土卒”,守河北邊境20多年,為鞏固邊防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基本介紹

  • 本名:李允則
  • 字號:字垂範
  • 所處時代:北宋
  • 民族族群:漢人
  • 出生地:太原府盂縣
  • 出生時間:953年
  • 去世時間:1028年
  • 主要成就:去除湖南苛政、鎮守北方邊境
人物生平,初入仕途,治理湖南,守備滄州,鎮守雄州,晚年生活,軼事典故,人物評價,家族成員,史籍記載,

人物生平

初入仕途

李允則小的時候因才華出眾而聞名,後來以祖蔭補為衙內指揮使,改左班殿直。因為李謙溥與趙弘殷曾是同居一個里門的鄰居,李允則的叔叔李謙升與趙匡胤是布衣之交,他的祖母閻氏當時也對趙匡胤很好,趙匡胤稱帝後常接老太太到宮中敘舊。所以李氏家族與趙氏皇族的私交甚深。
宋太宗太平興國七年(982年),北宋從幽薊一帶撤兵,並開始在靜戎軍設定榷場,李允則被任命掌管榷場之事。回京之後,又奉命出使河東路,審判刑獄案件,這些都是原來未能解決的案件。又出使荊湖路,考察官吏之政績,與轉運使一同檢查錢帛、器甲、刑獄之事,之後被提升為閣門祗候。負責治理、疏通京師附近各河道,首創了水門和鄭州水磨。
至道三年(997年)八月,西川戍卒劉旴領導士兵起義,軍變被平定後,招撫使上官正上書要求在西川修築城牆,宋真宗一時決定不下來,即派李允則與王承絗、閻承翰一起前往察勘。他們回京後,向宋真宗匯報說西川沒有城的話,確實難以防守,最好還是按照上官正的意見修築城牆。李允則等又上書說,如果部隊分散了則勢力被削弱,戰事發生時無法調度應急,請將軍隊集結起來,駐紮在關鍵、險要之地,這也便於軍事物質的供給。
高溪州蠻田彥伊入侵,皇上派李允則到辰州,與轉運使張素、荊南知府劉昌言一起討論拒敵的方略。李允則認為對待蠻族不足以用兵,就把他們都招降了。

治理湖南

累遷供備庫副使、潭州(今湖南長沙)知州。準備赴任時,宋真宗對李允則說:“我擔任開封府尹的時候,畢士安曾對我說起你的家世,所以現在把湖南交給你去掌管。”
當初,馬氏割據湖南時橫徵暴斂,要潭州人納絹,叫作地稅。潘美統管湖南時,要百姓按房屋納絹,叫作屋稅。營田戶養牛要交納牛錢,每年交納米四斛,牛死以後還要照交不誤,叫作枯骨稅。百姓交納茶葉,開始以九斤為一大斤,後來增加到三十五斤為一大斤。李允則上書請求廢除這三種稅,茶葉規定以十三斤半為定製,這樣百姓負擔減輕多了。
湖南大多是山田,可以種植粟,但這裡的人都很懶惰,不願耕種。於是李允則下令農戶每月要交納馬草,且只準交馬草,不準用其他的代替,這樣山田都得到了開墾。湖南發生饑荒,李允則想先將官倉的糧食發放賑濟饑民後再向朝廷奏報,轉運使堅決不同意。李允則說:“如果先奏報,等朝廷批准後再發放糧食,要一個多月的時間,這樣饑民都要被餓死了。”第二年又要開倉放糧賑濟饑民,轉運使又不同意,李允則就要求以他家裡的財產作抵押,這樣才得到轉運使批准開倉賤價賣糧賑濟饑民。招募饑民中能夠服役的人去服兵役,總計得一萬人。轉運使要求將招募的這些兵員派去防禦邵州蠻,李允則說:“現在蠻族並沒有發兵搗亂,而要興無名之師,則只會增加邊境禍患。再說這些兵士都是新招募來的,他們遭受飢餓,身體羸弱不堪,故不便讓他們去戍守。”於是上奏要求停罷此事。陳堯叟任湖南安撫使,百姓將李允則的政績一一列舉上報,要求他留下來,陳堯叟將此事上奏朝廷。宋真宗將李允則召回京師,與他接連討論了三天,最後說“:畢士安真沒有看錯人哪。”

守備滄州

隨後李允則遷任洛苑副使、滄州知州。李允則在州內到處巡視,看到滄州乃戰略要地,而飲水甚缺,軍民無心守衛。於是,他立即著手整治、疏通浮陽湖,修葺營壘,開挖水井。不久,契丹興兵來犯,老少之人都入住營壘而用水卻不缺乏,又鑿冰代炮,攻擊敵人,契丹只好撤退了。宋真宗又召李允則回京,對他說:“以前有人說你鑿井修屋是勞民傷財,等到現在契丹來侵犯時,才知道你這乃是防患於未然哪。”
轉任西上閣門副使和鎮、定、高陽三路行營兵馬都監,負責河北東路十九個州的軍事,鎮守東部邊境。任命下達之後,李允則請求面見皇上,他表示領兵打仗非其所長,無法擔任邊防之重任。宋真宗說“:你只要為我策劃謀略就行了,不必親自帶兵上陣。”賜給他白金二千兩,以及幃幄、什器等等,並規定凡是下達到各路的宣敕詔令,一定要經過李允則審定同意後才能執行。
鹹平六年(1003年)四月,遼軍由南宰相耶律諾袞、南京統軍使蕭撻凜率領,南下進攻宋朝。北宋大將王超率軍迎戰,在定州大敗,人心震動,李允則即勸王超著喪服向死去的士兵哀悼,以消除眾怒。宋真宗了解到李允則開始時屢次要王超出兵,儘管打敗了,但仍然親自草書詔令褒揚勉勵他。

鎮守雄州

景德二年(1005),宋遼訂立“澶淵之盟”,雙方罷戰講和,兩相修好,李允則即調任瀛州知州,他上書說:“朝廷已同意與契丹議和,即要選擇好鎮守邊關的將領,謹守盟約,對於那些認為不應當與契丹議和的人,請都罷去。”真宗說:“這也是我的意思。”遷任西上閣門副使。何承矩任河北緣邊安撫、提點榷場,在他病時,皇上令他自己擇人代理公務,他上書請讓李允則知雄州
起初,北宋政府禁止榷場買賣珍奇物品,而巡邏的士兵曾搜查到用來交易的珉玉帶。李允則知道此事後說:“這是用我們沒用的東西交換別人有用的東西,可以不要管。”遷任東上閣門使、領獎州刺史。河北已經停止戰爭,李允則仍然不斷地修築城堡,契丹皇帝說:“宋朝還在修城池,加強戰備,他們不會違背和約嗎?”契丹宰相張儉說:“李雄州任安撫使,他是個忠厚長者,不必懷疑他。”不久宋真宗下詔詢問這件事,李允則上奏說:“當初雙方簽訂停戰盟約時,城堡營壘還只修了一半,工事沒有完成,我擔心就此放棄不修,這些都會完全荒廢;再說邊境戰事變化很大,是無法預測的。”宋真宗同意他的意見。
雄州城北面有用作防禦的舊的瓮城,李允則想將它改建,與大城合為一體。於是他就首先建造了東嶽祠,拿出百兩黃金做成供奉的器物,併到處宣揚,當地的居民也爭相獻出金銀器物。過了一段時間,李允則秘密地將這些器物撤走了,對外卻聲稱從北面來了盜匪,於是多次下令在城北抓捕盜匪,並修築城牆,揚言說是要保護東嶽祠。最後關閉城門,開挖壕溝,修建月堤,終於把瓮城里的人全都納入了城中。雄州的百姓原來大多用草蓋屋,李允則派人從西山采來木材,大量修建倉庫營房。他還教給當地人燒陶製磚瓦,修里門乾,建廊市邸舍水磨。城上都用磚壘砌,下面則開挖壕溝,種麻植柳。擴大閻承翰所修的屯田,架設石橋,構築亭榭,建堤修路,以整治與安肅軍廣信軍順安軍之間的交通。
為了舉辦祭祀活動,李允則召集界河的戰船進行競渡比賽活動,讓當地人遊覽觀看,同時將有關水戰的事暗寓其中以教導人們。雄州北面過去因為打仗挖了很多陷馬坑,城上則修樓,用以觀察敵情,可以看到十里以內的情況;自從戰爭停止後,人們都不敢登城樓。李允則說“:既然與契丹講和了,還要這些乾什麼?”因此派人撤掉了城樓,填平了陷馬坑,讓各部隊在上面種植蔬菜,挖井開溝,拓墾田土,種植樹木荊棘,這樣這些地方就自然設定了障礙。他又命令整治街巷,修建佛塔,人們可以登高望遠,三十里以內一目了然。又下令給安撫司,規定在所轄的境內凡有空隙的地方,都種上榆樹。一段時期後,榆樹布滿了塞下。這時李允則對左右官員說“:現在到處布滿了樹林荊棘,是步兵作戰的好地方,而不利於騎兵作戰,這些樹難道只能用來建造房屋嗎?”
雄州一帶過去在上元節時都不燃燈賞玩,李允則在山上張燈結彩,派伶官表演歌舞,讓人們徹夜遊玩。第二天,探子報告說契丹一個首領想偷偷入城觀看。李允則與同僚一起躲在郊外觀察,果然有穿紫色衣服的人入城了。李允則等人即與來人一起到了一家旅舍,都沒有說一句話。李允則派女奴去服侍那紫衣人,讓他喝得酩酊大醉,又把他所騎的騾子放在廊屋下,讓他走了。這個紫衣人是契丹在幽州的統軍。幾天后,這個統軍被契丹誅殺了。
有一次李允則設宴于軍中,這時部隊軍械庫著了火。李允則仍然不停地喝酒作樂,副使請求去救火,他不回答。不久火熄了,下令將所焚燒的東西都埋掉,又暗地裡派人拿著檄文到瀛州,用裝茶葉的籠子運來武器甲冑。不到十天,兵械都已如數運完,沒有人知道這件事。樞密院要求彈劾李允則不救火的罪狀,宋真宗說“:允則對這件事一定有什麼話要說,讓我們先問一問他。”李允則對皇上說“:兵械庫一向戒備森嚴,為什麼剛好在宴會時燒起來了呢?這一定是奸人有意乾的。這時如果我離開宴席去救火,說不定會發生不測之事。”
有一次捕獲了契丹的一個間諜,李允則令放開他,並給予很好的招待。間諜說他是燕京大王派來的,還拿出了他刺探的宋朝沿邊錢糧、兵馬的數量。李允則說:“你所得到的這些情報都是錯的。”他叫主管官員將錢糧、兵馬的實際數字抄給了那個間諜。間諜要求在情報的封口處加了鈐印,李允則給了他很多金銀,然後把他放了。不久,那個間諜又來了,歸還了原來給他的情報,情報原封未動,而且他反而還供出了他們軍隊的數量、錢糧情況、軍隊分布情況等。
一天,有人訴告說被契丹人打傷了,要求官府追究。李允則沒有予以追查,只是給了被打傷的人二千錢,眾人都認為他害怕了。一個多月後,幽州方面派人來質詢這件事,李允則回答說沒有發生這件事。這都是他們的間諜想以打人這件事為據作文章,等到了解這件事是妄報的以後,他們就把間諜殺了。雲翼的戍守士兵逃到契丹,李允則去文要契丹方面督促逃兵回來,契丹說不知道逃兵在什麼地方。李允則說:“在某個地方。”契丹人很驚訝,不敢再隱瞞,只好遣返了逃兵,李允則即將逃兵斬首了。

晚年生活

此後歷任四方館引進使、高州團練使。天禧二年(1018),以客省使身份知鎮州(今河北正定),又遷任知潞州(今山西長治)。宋仁宗即位後,領康州(今廣東德慶)防禦使。
李允則晚年定居京師,有從契丹逃回的人,都讓他們住在自己家裡。李允則死後,才讓他們住到樞密院大程官營里。天聖六年(1028),李允則去世,享年75歲。

軼事典故

李允則還十分重視文化教育事業。宋真宗鹹平二年(999年),李允則任潭州(今湖南長沙)知州時,曾興修“嶽麓書院”,擴大其規模,並請宋真宗賜給諸經釋文義疏、史記玉篇唐韻。因此,四方學者紛至沓來。北宋文學家王禹偁為此寫文記敘。從此,“嶽麓書院”成為北宋四大書院之一,名聞天下。

人物評價

脫脫:允則不事威儀,間或步出,遇民可語者,延坐與語,以是洞知人情。訟至,無大小面訊立斷。善撫士卒,皆得其用。盜發輒獲,人亦莫知所由。身無兼衣,食無重羞,不畜資財。在河北二十餘年,事功最多,其方略設施,雖寓於游觀、亭傳間,後人亦莫敢隳。至於國信往來,費用儀式,多所裁定。

家族成員

祖父:李蕘,原石敬瑭參謀。後晉時因建議石敬瑭不要依附契丹,被外貶為汝州魯山令。
祖母:閻氏。
父親:李謙溥
叔叔:李謙升,曾任如京副使。
弟弟:李允正
妹妹:氏,嫁宋太宗之子趙元僖為妻。
堂兄弟:李允恭,歷任內殿崇班、閣門祗候。

史籍記載

宋史·列傳第三十二》有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