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起岩

張起岩

張起岩(1285年—1354年),字夢臣,祖籍章丘,移家禹城元代著名政治家史學家文學家。他是元朝首屆科舉狀元,仕宦40餘年,他先後在地方和中央擔任過許多重要職務,對元朝中期政治貢獻很大,他的史學、文學造詣極高,善篆隸書,有多種著作傳世。

基本介紹

  • 本名:張起岩
  • 別稱:字夢臣
  • 字號:夢臣
  • 所處時代元朝
  • 民族族群漢人
  • 出生地濟南
  • 出生時間:1285年3月4日(陰曆)
  • 去世時間:1354年
  • 主要作品:《華峰漫稿》、《華峰類稿》、《金陵集》
  • 主要成就:元朝首屆科舉狀元(左榜)
人物生平,人物事跡,人物評價,史籍記載,成就,功績,品德,晚年,元史列傳,張起岩家世,人物詩文,《游金牛山三十韻》,《瞻岱亭記》,

人物生平

張起岩生於累代仕宦之家。其高祖曾官至元帥右監軍權知濟南府,曾祖張福為濟南路軍民鎮撫兵鈐轄權府事,祖父張鐸為東昌錄事判官,父張范官至四川儒學副提舉。
元朝首屆左榜狀元元朝首屆左榜狀元
張起岩於元世祖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生於濟南。其天質穎秀,幼從父學,過目成誦,17歲受察舉,被任命為福山縣學教諭。仁宗延祐二年(1314年),元朝首開科舉,與元仁宗同年同月同日生的張起岩獲左榜狀元及第,授登州同知。在張起岩近40年仕宦生涯中,他先後任集賢院修撰、國子監丞、國史院編修、監察御史,禮部尚書、中書省參議、翰林院侍講、陝西行台御史、中書侍御史、燕南廉訪使、御史中丞,入翰林為承旨,遼、金、宋三史總裁等職務。

人物事跡

張起岩外和中剛、正色立朝,當時便有“歐陽修”之譽。他當福山教諭時,曾短期署縣事,治績卓然。福山百姓說:“如果張教諭做知縣,我們就有福了。他做監察御史時,敢於抗言直諫,曾當面與丞相倒剌沙辯難,疏救因言獲罪的御史,元朝皇帝也為他的勇氣所折服。還有一次,中書省討論天下官吏選授,張起岩以中書省參議身份在座。他推薦了一位在當時很有聲望的大臣,但丞相不同意,張起岩與之爭辯,丞相不悅而起,張起岩也拂衣離座,堅不屈服。因為此事,張起岩得罪了丞相,被貶職。1332年,寧宗死,順宗未立,有人進京告變,說京師以南有某大臣謀反,馬上就要起兵。一時鬧得京師人心浮動。經過詳細調查,根本沒這么回事。當時朝中有人主張寬宥這個告變的“狂人”,張起岩不同意。他說:“當今新主未立,人心惶惶。不誅此人,將無法震懾奸人,穩定民心!”在他的堅持下,處決了這個人,安定了京師形勢。他在燕南廉訪使任上,關心百姓疾苦,主持修治了歷年為害的滹沱河,平息了水患。對那些為害一方的惡霸,他嚴厲打擊,毫不留情,博得了當地百姓極高的讚譽。

人物評價

張起岩不但是一個政治家,他還是一個有極高造詣和成就的歷史學家。他的一生有相當長的時間主持國史編修和遼、金、宋三史的編撰。張起岩博覽群書,學問淵博,尤其熟悉金、遼典章故實、宋儒道學源委。在國史和三史編撰中,他殫心竭力、一絲不苟。別人的稿子他都一字一句地進行修改,最後,高質量地完成了三史修撰。他自己著有元《泰定、天曆兩朝實錄》,史料翔實、立論精當,保留了大量第一手史料。史成,年六十五,遂告老歸。張起岩還是著名的文學家,他才思敏捷、文筆優美,一生留下多種文集。著名的有《華峰漫稿》、《華峰類稿》、《金陵集》等。《元史本傳》藏於家。
張起岩書法張起岩書法
張起岩一生廉潔自守,平生不事產業。為官所得俸祿皆用於周濟同族和師友故人。去世之日,家無餘資。死後加榮祿大夫,諡文穆。

史籍記載

張起岩,字夢臣,祖籍山東章丘;其祖上因避金、宋戰亂遷至山東禹城,起岩就出生在這裡。張起岩在山東安丘任縣尹時,又將家遷至安丘,期間,他參加延祐復科以後元朝首屆科舉考試,成為元朝的第一名狀元。
張起岩出身於官宦之家,其高祖張迪是當時山東割據勢力之一的張榮的元帥右監軍;曾祖張福為濟南路軍民鎮撫兵鈐轄;祖父張鐸為東昌錄事判官;父親張范是四川行省儒學副提舉。
據史料記載,張起岩母親丘氏在要分娩時,忽然見一條數丈長的蛇爬到了其床下,不一會就不見了,丘氏受驚生下了張起岩。張起岩從小便師從其父張范,20歲時,以察舉任福山縣學教諭(元朝在科舉取仕制度恢復之前,官員的主要來源是陰敘和察舉)。張起岩在福山任職期間,適值縣官率人去捕蝗蟲,將縣裡的政務交給張起岩代管,時間一長,由於張起岩言行果斷公允深得民心,百姓都說:“如果張教諭是我們真正的縣尹,我們還有什麼可憂慮的?”後來,張起岩因政績突出升遷為安丘縣尹,舉家遷至安丘。

成就

元延祐乙卯年(1315年),元朝首次開科取仕,深通儒學的張起岩得中榜首,欽點狀元,並授登州知事。但仁宗十分垂愛這位與自己同日出生的狀元,特旨將張起岩改為集賢修撰,轉國子博士,後升任國子監丞,進翰林待制,兼國史院編修。這時,張起岩的母親去世,他回家為母守孝三年,期滿後出任監察御史。當時,中書參政楊廷玉因有錯被台臣糾劾,在朝堂上被奉旨逮捕,丞相倒剌沙痛恨台臣糾劾他的同夥,便誣衊台臣欺君罔上,要求重新授楊廷玉官職。張起岩雖然新任台臣,但他不懼權高勢大的倒剌沙,抗章奏道:“台臣按例糾劾百官,論列朝政,是他們的職責所在。現在他們奉行職責卻被強加罪責,法紀被歪曲,正直的人不敢說話,忠良寒心,這是盛世所不該出現的。況且,世祖皇帝設立台閣,廣開言路,維持治體,皇上即位後下詔沿續祖宗治體。現在台臣遭譴,公論被杜塞,何以維護祖宗治體?”張起岩三上奏章都沒有報到仁宗手裡。張起岩上朝時又與倒剌沙發生激烈廷爭,終於使仁宗感悟。不久,張起岩升任中書右司員外郎,進左司郎中兼經筵官,並拜太子右贊善。期間,張起岩因父親去世守孝,期滿後改任燕王府司馬,升禮部尚書。
《麓台秋月》《麓台秋月》
元文宗即位後,曾親自赴南郊祭天,張起岩任大禮使,他安排的禮儀周密,儀仗威嚴,文宗非常高興,事後賜給張起岩很多物品,改任張起岩參議中書省事

功績

元寧宗死後,燕南突起牢獄之災,有一男子上報稱部使中有人慾圖謀不軌,經查證不實,但謊報者沒有被治罪。主管法司的說:唐朝律法就有謊報者不被治罪的先例。張起岩對此不滿,憤然對同列說:現在君主尚未即位,人情危疑,如果不殺此人,及早處理好這件事,以杜絕奸謀,恐怕有礙大計。元順帝即位後,下令中書省銓選官員,張起岩推薦了一名儒士,右丞相不同意,起岩抬身而起,丞相認為起岩不順從自己。但起岩不畏其權勢,從不趨附。不久,張起岩升任翰林侍講學士、知制誥兼修國史,修前三朝實錄,同時兼任經筵官。御使台上奏請求任命張起岩為浙西廉訪使,順帝不同意。不久,升張起岩為陝西行台侍御史,張起岩即將上任時,又被留任侍講學士,後轉任燕南廉訪使。
張起岩任燕南廉訪使期間,不畏艱險,打擊豪強,百姓拍手稱快。那時,真定一帶百姓深受滹沱河水之害,苦不堪言。張起岩派人修堤築壩,平息了水患,深得百姓擁戴。之後,張起岩升任江南行台御史中丞,拜翰林學士承旨,知制誥兼修國史,知經筵事。時,右丞相別里怯不花因台臣糾劾,被順帝罷官,不久,別里怯不花再度為相,向順帝讒言台臣是非,張起岩在上朝時與別里怯不花據理爭執,聽到的人都認為張起岩理直氣壯。不久,張起岩升任御史中丞,他論事剛直,無所顧忌,常與上官不合。
至正三年(1343年),順帝下詔修遼、金、宋三史,張起岩再次人翰林任總裁官之一。他熟悉金朝淵源典故、宋朝儒道學說源委,加上潛心研究,致使學問深厚醇雅、理致自足,史官中凡有自以為是的,每當立言不當,張起岩總是據理力爭。三史修成,張起岩已是65歲的老人了,於是上書請求告老還鄉,順帝同意,授榮祿大夫
史料記載,張起岩面如紫瓊,美髯方頤,眉目清揚,是雅量君子。他臨政決議,屹若泰山,如有不同意見,爭論得面紅耳赤也不計較,朝廷有時也怕他,知道的人都說他外和中剛,不受別人籠絡,如同歐陽修,名聞四方。

品德

張起岩孝順父母,常常從百里外背米侍奉父母,他還悉心撫養幼弟張如石,教授知識,關懷備至。他曾出錢為20餘位親族辦理葬事,併購買田地送給他們的親屬。而每當得到俸祿和賞賜,總是與親友賓朋共同享用,以至於他死後,廩無餘糧,家無餘財,兩袖清風。

晚年

張起岩博學多才,擅長篆、隸,著有《華峰漫稿》、《華峰類稿》、《金陵集》等著作。
至正九年(1349年),張起岩致仕回鄉後的第四年病逝於家鄉,享年69歲,被追授“文穆”諡號。

元史列傳

張起岩,字夢臣。其先章丘人,五季避地禹城。高祖迪,以元帥右監軍權濟南府事,徙家濟南。當金之季,張榮據有章丘、鄒平、濟陽、長山、辛市、蒲台、新城、淄州之地,歲丙戌,歸於太祖,始終能效忠節,迪與其子福,實先後羽翼之。福仕為濟南路軍民鎮撫兵鈐轄,權府事,生東昌錄事判官鐸,鐸生四川行省儒學副提舉范,范生起岩。初,其母丘氏有娠,見長蛇數丈入榻下,已忽不見,乃驚而誕起岩。
張起岩作品《麓台秋月》張起岩作品《麓台秋月》
幼從其父學,年弱冠,以察舉為福山縣學教諭,值縣官捕蝗,移攝縣事。久之,聽斷明允,其民相率曰:“若得張教諭為真縣尹,吾屬何患焉。”政成,遷安丘。中延祐乙卯進士,首選,除同知登州事,特旨改集賢修撰,轉國子博士,升國子監丞,進翰林待制,兼國史院編修官。丁內艱,服除,選為監察御史。中書參政楊廷玉以墨敗,台臣奉旨就廟堂逮之下吏。丞相倒剌沙疾其摧辱同列,悉誣台臣罔上,欲置之重辟。起岩以新除留台,抗章論曰:“台臣按劾百官,論列朝政,職使然也。今以奉職獲戾,風紀解體,正直結舌,忠良寒心,殊非盛世事。且世皇建台閣,廣言路,維持治體,陛下即位詔旨,動法祖宗。今台臣坐譴,公論杜塞,何謂法祖宗耶!”章三上,不報。起岩廷爭愈急,帝感悟,事乃得釋,猶皆坐罷免還鄉里。遷中書右司員外郎,進左司郎中,兼經筵官,拜太子右贊善。丁外艱,服除,改燕王府司馬,拜禮部尚書。
文宗親郊,起岩充大禮使,導帝陟降,步武有節,衣前後襜如,陪位百官,望之如古圖畫中所睹。帝甚嘉之,賜賚優渥。轉參議中書省事。寧宗崩,燕南俄起大獄,有妄男子上變,言部使者謀不軌,按問皆虛,法司謂:“《唐律》,告叛者不反坐。”起岩奮謂同列曰:“方今嗣君未立,人情危疑,不亟誅此人,以杜奸謀,慮妨大計。”趣有司具獄,都人肅然,大事尋定。中書方列坐銓選,起岩薦一士可用,丞相不悅,起岩即攝衣而起,丞相以為忤己。遷翰林侍講學士、知制誥兼修國史,修三朝實錄,加同知經筵事。御史台奏除浙西廉訪使,不允。已而擢陝西行台侍御史。將行,復留為侍講學士。拜江南行台侍御史,召入中台,為侍御史。
轉燕南廉訪使。搏擊豪強,不少容貸,貧民賴以吐氣。滹沱河水為真定害,起岩論封河神為侯爵,而移文責之,復修其提防,瀹其湮鬱,水患遂息。升江南行台御史中丞,拜翰林學士承旨、知制誥兼修國史、知經筵事。右丞相別里怯不花為台臣所糾,去位。未幾再入相,諷詞臣言台章之非,起岩執不可,聞者壯之。俄拜御史中丞,論事剴直,無所顧忌,與上官多不合。詔修遼、金、宋三史,復命入翰林為承旨,充總裁官,積階至榮祿大夫。起岩熟於金源典故,宋儒道學源委,尤多究心,史官有露才自是者,每立言未當,起岩據理竄定,深厚醇雅,理致自足。史成,年始六十有五,遂上疏乞骸骨以歸,後四年卒。謚曰文穆。
起岩面如紫瓊,美髯方頤,而眉目清揚可觀,望而知為雅量君子。及其臨政決議,意所背鄉,屹若泰山,不可回奪。或時面折人,面頸發赤,不少恕,廟堂憚之。識者謂其外和中剛,不受人籠絡,如歐陽修,名聞四裔。安南修貢,其陪臣致其世子之辭,必候起岩起居。性孝友,少處窮約,下帷教授,躬致米百里外,以養父母;撫弟如石,教之宦學,無不備至。舉親族弗克葬者二十餘喪,且買田以給其祭。凡獲俸賜,必與故人賓客共之。卒之日,廩無餘粟,家無餘財。
先是,至元乙酉三月乙亥,太史奏文昌星明,文運將興。時世祖行幸上京,明日丙子,皇孫降生於儒州。是夜,起岩亦生。其後皇孫踐祚,是為仁宗,始詔設科取士,及廷試,起岩遂為第一人,論者以為非偶然也。起岩博學有文,善篆、隸,有《華峰漫稿》、《華峰類稿》、《金陵集》各若干卷,藏於家。子二人:琳,琛。

張起岩家世

據現有資料,張起岩高祖之高祖前和孫及孫後情況,均不知。 高祖之高祖張逸,因避兵亂,入贅禹城吳氏家,生3子。 高祖張迪,字吉甫,身材魁梧,相貌俊傑,體力超群,善於騎射,能兼拉二強弩。在金朝,任中募版本軍三翼都總領。金人南下,離軍藏身農業。張榮(張榮:歷城人,金末活動於章丘、鄒平一帶的農民起義軍首領。)降元並用錢買得山東行尚書省相後,被其抬至幕下。因戰功,升濟南兵馬鈐轄。又因治濟南戰爭創傷有建樹,被授懷遠大將軍、元帥右監軍、濟南府推官,因此也兼提領歷城縣事,並遷家於濟南。
張榮南征,受命留後。因廉潔公平,被稱為“良吏”。戰後人稀,城內外多閒地,便號召民眾開墾而永為已業,但自己卻分文不取。一生置辦家產,不求多,夠用即可。曾對人說:“我的俸祿足夠吃用,房屋足能遮蔽風雨,哪裡用得著仗勢謀私而成為子孫的累贅、也玷污我的志節呢?”生一子:福。 曾祖張福, 字顯祖, 體魄雄健,有大丈夫氣概。孝敬好學,能背誦《左傳》、《貞觀政要》。又善武,曾與諸侯比箭,一射即中,且身手驍健,被張榮補為列校。
1230年(南宋紹定三年),隨張榮朝見元主於和林,參與伐金議論。並隨張軍取下邳,圍沛縣。攻下沛縣後,被賞白金符。後又隨元軍攻宋蘄黃,立功。歷城縣官為增各路兵員,征濟南2300人,引起齊人騷動。為此,奉命去見元主,陳明利害。元主聽從所言,準按舊制二丁抽一,其餘征法罷行。騷動平息,升濟南軍民鎮撫都彈壓。行中書省建議在正常徵稅額外, 增征銀6兩,可用絲綿按半價折頂。張邦傑命晉見藩王。見後說:“新攻下地方已正式規定賦稅,現又增加數額,民眾將受不了。”藩王聽後隨即罷增。此後,升兵馬鈐轄府事。隨張邦傑朝見元主,上前面陳,請休兵讓民眾安息,以養其力。元主讚許而採納所請。張邦傑死,隨其子張宏朝和休。回後,力請免官歸休。對其子說:“我輔佐三朝山東省政,朝會征伐無不參與,現在我56歲,正是該歸休的時候了。”享年71歲,生5子。
祖父張鑄 (鑄:《元史》張起岩傳作“鐸”,《新元史》張榮傳所附張起岩傳作“鑄”,歐陽玄碑作“鑄山”,今從《新元史》) 字宣卿,號黃台野客,張福三子。1235年(元太宗六年)生。英邁豪爽,幼有奇節。讀書通大義,交友重許諾。雖身為平民,卻以古人自勉,以大任自期。曾取《中庸》、《大學》給其子說:“你們熟讀它們,宰相也可能當。”任歷城縣時,自己領取縣丞俸祿;還把收入分給族人、鄰居。元世祖至元官制推行時,調台監場管勾,不赴。後改博州錄事判官,赴任。又升東昌府錄事判官。為官正直,非義不取。時常傾己賑人,自己匱乏而不後悔,人負己也不怨眼。工於書法,學得黃巧章、米襄陽筆法。
1283年(元世祖至元二十年) 卒,終年49歲。以孫貴,贈禮部侍郎、上騎都尉、齊郡侯。生2子:范、高。 叔父張高,早卒。父張范,字議吉,號孟齊,1252年(元憲宗二年)生。幼聰明機靈,博學強記。父鑄為官清廉節儉,家無非法積存。自己也深深自抑,以知足為修養。曾寄居平原縣德平鎮,在古堤上建房,做學童老師,常10多天不出門,人稱“不下堤先生”。本性不喜奢華,篤學信道,尊重傳聞也推廣自己所知;善善惡惡,是非分明。歷任濰州學正、寧海左翊侍教授、四川等處儒學副提舉。善吟詠,富著述,有《蓬窗稿》、《益齋》、《旅齋》二集。能大小篆隸,行書楷書也尊勁有力體。1328年 (元文宗天曆元年) 卒,終年77歲。因子顯,贈河南江西等處行中書省參知政事、護軍,追封齊郡公。生2子:起岩、如古。 弟如古,任國子伴讀、大司農掾,生2子:順、堅;又1女。 起岩生2子:琳、琛。

人物詩文

《游金牛山三十韻》

回望故山雲,逋客幾汗顏。
逖矣古肥城、岱麓空翠環。
首夏山櫻熟,紅珠瑩堪餐。
佳樹影清密,好鳥聲綿巒。
松露墮清滴,岩雲擁髻鬟。
煙蘿罩虬枝,靈草封法壇。
晴嵐新雨余,飛湍瀉碕灣。
我來脫塵鞅,同游二三子,
欲去還為言。
聞之洒然笑,襟懷豁幽閒。
更愛讀書堂,當年萃衣冠。
中有擢桂仙,聲名藹朝班。
健筆壯精舍,盛世留茲山。
便欲謝簪紱,眠雲弄潺湲。
午風鳴素琴,春醪灑清歡。
題詩約山靈,莫雲迂夫孱。
注釋:逋客指避世之人;隱士;漂泊流亡的人;失意的人。逖為遠。可知張起岩是作為退隱的外來人回頭望遠方自己故鄉的山水,感慨萬千。
張起岩游古肥城,是為了暫時擺脫世事的煩擾,幾個當地人做導遊,介紹了此地當年人文盛況,遊覽以後,飲酒聽琴,心情大悅,為牛山題長詩留念。

《瞻岱亭記》

“邑故魯境,諸山綿亘,林麓連絡,實岱嶽右武,齊魯禮義之鄉,自古云然。”對後學殷殷希望:“徘徊瞻望,仰岱宗立峻極於天,以起聖賢之心,以思參天地贊化育付之重,擴而充之,磊磊落落,以自表現於世。”文中還說自己,“余向至邑,為數日留”。
注釋:光緒《肥城縣誌》卷二《古蹟》載:“瞻岱亭。在學署東北。其地高聳,上有元張起岩碑記。”後面錄《瞻岱亭記》全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