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行政區劃,地理環境,位置境域,地形地貌,氣候,水文,自然資源,淡水資源,海洋資源,土地資源,礦產資源,生物資源,人口民族,人口,民族,政治,經濟,綜述,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社會,教育,科研,文化,衛生,體育,水利,社保,交通,綜述,公路,鐵路,航空,水運,隧道,軌道交通,文化,方言,宗教,飲食,戲曲,地域文化,旅遊,景點,節慶,名人,古代,當代,所獲榮譽,
歷史沿革
沂源縣發現的距今四五十萬年前更新世的“
沂源人”化石,為直立人在中國的例子之一。
山東人文地圖 山東石器時代文明包括距今8500年-7500年的
後李文化,距今7300年-6100年前的“
北辛文化”,以及公元前4300年-前2500年的
大汶口文化與
龍山文化漢字的較早發掘品追溯到濟南市章丘區龍山街道龍山文化的陶片,距今4000年-3500年之間的
岳石文化。
商朝建立之前,商的始祖契都於蕃,相土東都在泰山下。山東西南部曾是商部落的活動中心,也是商王朝統治的中心區域之一;商初有八次遷都,其中前兩次在山東境內。對山東東部未華夏化的東夷人,商王朝通過盟國奄國、薄姑國等對其進行統治。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滅商紂,天下更始。武王首封輔佐有功的姜太公於齊;文王之子曹叔振鐸於曹;武王之弟周公則封於魯。
孔子齊國臨淄,齊國“通商工之業、便魚鹽之利,而人民多歸”,融合“東夷文化”、“因其俗,簡其禮”,“舉賢而尚功”,務實革新、兼容並包,國力相當鼎盛。齊國的工商業與技術如紡織業也非常發達,有“冠帶衣履天下”的美譽。
魯國都於曲阜,魯國秉承周朝禮樂典儀,是尊尚仁義、傳統、倫理、人和的“禮儀之邦”。
曹國建都陶丘,陶丘是中原地區的水陸交通中心和全國性經濟都會,享有“天下之中”的美譽。范蠡助越滅吳後,輾轉至陶,定居經商,被後人尊為“商祖”。
齊魯文化對中華文化的形成和發展有大量貢獻及深遠影響。生於魯都曲阜的孔夫子在這裡開創了儒家思想,成為後來中國社會框架與價值觀的基石。蚩尤(中華先祖之一)、孔子、孟子等都是齊魯兩國對中華文明多方面貢獻的傑出代表。
春秋時期山東境內有許多小一些的諸侯國,僅見於《左傳》的就有55國之多,其中疆域及影響較大的有萊、莒、鄒、滕等國,他們後來多被齊、魯兩國併吞。
戰國時代,齊國成為七雄之一;而今日山東的大部分地區都由齊、魯兩國擁有。
公元前221年,齊國成為最後被秦國吞併的諸侯國。秦並天下,分天下為36郡,其中在山東地區設定了臨淄郡、齊郡、東郡、薛郡、琅邪郡、膠東郡、濟北郡。
秦朝末漢初,項羽分封諸將為王,將齊地劃分為齊、膠東、濟北三國。
西漢初年,山東大部分為齊悼惠王劉肥的封地。漢文帝採納了賈誼“眾建諸侯而少其力”的建議,把齊國一分為七。漢武帝元封五年(106年),劃分天下為十三州,其中在山東地區設定了北部的青州和南部的徐州、兗州。一直延續到西晉時期。青州刺史部下轄平原郡、千乘郡、濟南郡、北海郡、東萊郡、齊郡、淄川國、膠東國、高密國。兗州刺史部下轄泰山郡、山陽郡、濟陰郡、城陽國、東平國。
山東素有“膏壤千里”的美譽,早期就有發達的農業與手工業,秦漢為中國的經濟中心。山東的糧食不斷沿黃河西溯,供應關中。是漢代“絲綢之路”的重要源頭,臨淄、定陶、亢父是全國的三大紡織中心,大量精緻的紡織品自此源源不斷地輸往西域。
東晉十六國北朝時期,至少幾百萬北方人民遷徙往南方、東方,大量北方、西方遊牧民族進入山東、山西、河北、河南等北方等地,北方的民系出現巨大變化,山東地區先後被後趙、前燕、前秦占領。
淝水大戰過後,山東回歸東晉,東晉設定幽州於廣固(今青州),不久被慕容德攻占。義熙六年(410),劉裕平定南燕,復置青州和兗州。
南北朝時期,爭戰頻仍,經濟破壞。劉宋時,增置冀州治歷城。其後入於北魏,改冀州置齊州。北魏亡,屬北齊,不久為北周所並。
隋朝實行郡縣兩級制,山東省分屬15個郡,共166個縣。
唐朝全國設定10個道,以黃河為界,山東省分屬河南道和河北道。
山東恢復發展。當時主要屬於河南道。開元天寶年間,每年都有幾百萬石的粟米運至關中,而青、齊等地的物價仍遠低於中國其他地方。唐代兗州的鏡花綾、青州的仙紋綾,都是馳名全國的精美織品。至唐後期,戰亂又起。
宋朝,山東隸屬於京東路和河北路,後又增置京東西路,曹州、鄆州屬京東西路。北宋末年發生了宋江領導的梁山起義。
金朝設定山東東路及山東西路,東路治益都,西路治東平。金朝剝削嚴重,加上蒙古人不斷侵擾及野蠻統治,社會與經濟處於滯退狀態。金代人口約144萬戶(約1000萬人)。到元代,只有126萬人、38萬戶,與金代相比,人數減少約87%、戶數減少約75% 。
元朝,在山東地區設立了東平行省、濟南行省、山東淮南楚州行省、益都行省、山東行省等。行省下設路、府、州、縣,形成了四級地方行政制度。
明朝開始設立山東布政使司(當時包括遼東、北京、天津及河北)。
明初光復時,山東“多是無人之地”,政府鼓勵人民墾荒。至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耕地面積有7240餘萬畝,是北宋時期的2.4倍,居全國第三位。1421年永樂皇帝遷都北京以後,京杭大運河沿線的濟寧和臨清由於漕運的發展而繁榮起來。
清朝初設定山東省,“山東”才成為本省的專名。到康熙年間,耕地達到9000餘萬畝。
1860年代,煙臺成為山東第一個開放口岸。1895年,在甲午戰爭中,日軍攻占威海,北洋海軍全軍覆沒。1898年,青島和威海分別租借給德國和英國。德國修築了從青島通往濟南的膠濟鐵路(1905年)與津浦鐵路北段(1911年),把山東當作自己的勢力範圍。1899年,義和團從山東興起,攻擊遍布山東省的西方傳教士。
清末,面對俄國和日本的威脅,東北終於向漢族移民開放,加上民國初年張作霖的鼓勵措施,在100年間有為數上千萬的山東農民闖關東謀生,成為東北人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民國
1914年,日軍從德國手中奪取青島。1922年華盛頓會議後歸還中國。1928年,山東省撤銷道這一級,省直轄107個縣。1930年,國民政府從英國手中收回威海。
1937年-1945年抗日戰爭,日軍占領山東鐵路和城市,共產黨則在山東建立起沂蒙等解放區。山東省政府主席何思源早在1945年6月便秘密入魯,並在9月1日返回濟南。
1946年10月下旬,何思源調任北平市長,10月23日,王耀武正式上任山東省政府主席,11月1日,王耀武宣誓就職。在王耀武主魯之初,蔣介石三次蒞濟巡視,並進行頻繁接見與視導,與王耀武長時間私談。
1948年9月24日,陳毅的部隊攻占濟南,在壽光俘虜逃往青島途中的山東省主席王耀武。1949年6月2日,美軍從青島撤退後,解放軍進駐該城。
1949年8月18日,長山列島解放,山東省至此全部解放。
1949年8月,華北人民政府通令,山東部分地區劃出,與河南、河北的部分地區成立平原省。
新中國
新中國成立後,今山東的
菏澤、
聊城等地區劃歸平原省管轄;1952年撤銷平原省,菏澤、聊城、湖西3專區劃歸山東省。
1953年6月,滕縣專區(今滕州)駐地遷往濟寧,成立濟寧專區。7月,撤銷湖西專區和沂水專區,將其所屬縣市分別劃歸濟寧、菏澤和臨沂專區;1954年12月,撤銷
淄博工礦特區,設立淄博市;1958年,萊陽專區更名為煙臺專區。
1960年,撤銷嶧縣,設立
棗莊市;1963年,河南省
東明縣劃歸山東;1964年,
范縣劃歸河南;1965年1月,館陶劃歸河北,河北省的
寧津縣、
慶雲縣劃歸山東;1967年,專區更名為地區,山東轄9個地區,4個省轄市,5個縣級市,107個縣。
![山東 山東](/img/1/8e5/QmN3IWOxMjY1UTYwEzMlZjY4E2NhRDMmBjZ4cjZ0MDM0YjYhRWZiZmYmFGNvMWaw9SbvNmLz9mYlNmYu4GZj5yZtl2ai9yL6MHc0RHa.jpg)
1992年,惠民地區更名為濱州地區,
萊蕪縣升為地級市。
1994年,撤銷臨沂地區、德州地區,設立地級臨沂市、德州市。
1997年,撤銷聊城地區,設立地級聊城市
2000年,撤銷濱州地區、菏澤地區,設立地級濱州市、菏澤市。
2018年12月,撤銷地級萊蕪市,將轄區劃歸濟南市管轄,設濟南市
萊蕪區和
鋼城區。
行政區劃
截至2020年6月,山東省共轄16個
地級市(其中兩個
副省級市),分別是濟南市、青島市、淄博市、棗莊市、東營市、煙臺市、濰坊市、濟寧市、泰安市、威海市、日照市、濱州市、德州市、聊城市、臨沂市、菏澤市。山東省人民政府駐濟南市歷下區省政府前街1號。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山東省位於中國東部沿海、
黃河下游,北緯34°22.9′—38°24.01′、東經114°47.5′—122°42.3′之間。境域包括半島和內陸兩部分,山東半島突出於
渤海、黃海之中,同
遼東半島遙相對峙;內陸部分自北而南與河北、河南、安徽、江蘇4省接壤。山東東西長721.03千米,南北長437.28千米,全省陸域面積15.58萬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山東省境內中部山地突起,西南、西北低洼平坦,東部緩丘起伏,形成以山地丘陵為骨架、平原盆地交錯環列其間的地形大勢。
泰山雄踞中部,主峰海拔1532.7米, 為山東省最高點。黃河三角洲一般海拔2—10米,為山東省陸地最低處。
山東省“山水林田湖”自然稟賦得天獨厚,山地面積22726.80平方千米,占全省面積14.59%,水面面積6988.92平方千米,占全省面積4.49%,林地面積24894.46平方千米,占全省面積15.98%。種植土地面積83845.42平方千米,占全省面積53.82%;湖泊面積1348.55平方千米,占全省面積0.87%。
境內地貌複雜,大體可分為中山、低山、丘陵、台地、盆地、山前平原、黃河
沖積扇、黃河
平原、
黃河三角洲等9個基本地貌類型。平原面積占全省面積的65.56%,主要分布在魯西北地區和魯西南局部地區。台地面積占全省面積4.46%,主要分布在東部地區。丘陵面積占全省面積15.39%,主要分布在東部、魯西南局部地區。山地面積占全省面積14.59%,主要分布在魯中地區和魯西南局部地區。
境內主要山脈,集中分布在魯中南山區和膠東丘陵區。屬魯中南山區者,主要由片麻岩、花崗片麻岩組成;屬膠東丘陵區者,由花崗岩組成。絕對高度在700米以上、面積15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
泰山、
蒙山、
嶗山、
魯山、
沂山、
徂徠山、崑嵛山、
九頂山、
大澤山等。
氣候
山東的氣候屬暖溫帶季風氣候類型。降水集中,雨熱同季,春秋短暫,冬夏較長。年平均氣溫11℃—14℃,山東省氣溫地區差異東西大於南北。全年無霜期由東北沿海向西南遞增,魯北和膠東一般為180天,魯西南地區可達220天。
山東省光照資源充足,光照時數年均2290—2890小時,熱量條件可滿足農作物一年兩作的需要。年平均降水量一般在550—950毫米之間,由東南向西北遞減。降水季節分布很不均衡,全年降水量有60%—70%集中於夏季,易形成澇災,冬、春及晚秋易發生旱象,對農業生產影響最大。
水文
山東省水資源主要來源於大氣降水,多年平均降水量為676.5毫米,多年平均天然徑流量為222.9億立方米,多年平均地下水資源量為152.6億立方米,扣除重複計算多年平均淡水資源總量為305.8億立方米。另外,黃河多年平均入境水量為385.8億立方米,90年代因乾旱入境水量減少為222 億立方米。
自然資源
淡水資源
山東分屬於黃、淮、海三大流域。根據山東1956—2000年實測資料分析, 山東省多年平均年降水量為679.5毫米,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為303.07億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資源量為198.3億立方米,多年平均地下水資源量為165.4億立方米(地表水、地下水重複計算量59.8億立方米)。黃河水是山東主要可以利用的客水資源,每年進入山東水量為359.5億立方米,按國務院辦公廳批覆的黃河分水方案,一般來水年份山東可引用黃河水70億立方米。
長江水是
南水北調東線工程建成後山東省可以利用的另一主要客水資源。根據南水北調水資源規劃,山東省一期將引江水14.67億立方米,二期引江水34.52億立方米。山東省水資源的主要特點是:水資源總量不足;人均、畝均占有量少;水資源地區分布不均勻;年際年內變化劇烈;地表水和地下水聯繫密切等。山東省水資源總量僅占全國水資源總量的1.09%, 人均水資源占有量334立方米, 僅為全國人均占有量的14.9%(小於1/6),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4.0%(1/25),位居全國各省(市、自治區)倒數第3位, 遠遠小於國際公認的維持一個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所必需的1000立方米的臨界值,屬於人均占有量小於500立方米的嚴重缺水地區。
海洋資源
山東近海海域占
渤海和黃海總面積的37%,灘涂面積占全國的15%。近海棲息和洄游的魚蝦類達260多種,主要經濟魚類有40多種,經濟價值較高、有一定產量的蝦蟹類近20種,淺海灘涂貝類百種以上,經濟價值較高的有20多種。其中,
對蝦、
扇貝、
鮑魚、
刺參、
海膽等海珍品的產量均居全國首位。有藻類131種, 經濟價值較高的近50種,其中,海帶、
裙帶菜、石花菜為重要的養殖品種。山東是全國四大海鹽產地之一,豐富的地下
滷水資源為山東鹽業、鹽化工業的發展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此外,山東還有可供養殖的內陸水域面積26.7萬公頃,淡水植物40多種,淡水魚蝦類70多種,其中主要經濟魚蝦類20多種。
土地資源
山東土地利用類型按一級分類共有耕地、園地、林地、牧草地、城鄉居民點及工礦用地、交通用地、水域、未利用土地8大類,其特點是墾殖率高,後備資源少。因受生物、氣候、地域等因素影響,山東省土壤呈多樣化,共有15個土類、36個亞類、85個土屬、257個土種,適宜於農田和園地的土壤主要有潮土、
棕壤、
褐土、
砂姜黑土、水稻土、
粗骨土6個土類的15個亞類,其中尤以潮土、棕壤和褐土的面積較大,分別占耕地的48%、24%和19%。
山東省土地總面積1571.26萬公頃,約占全國總面積的1.63%,居全國第19位。其中,農用地1156.6萬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73.61%;建設用地251.1萬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15.98%;未利用地163.6萬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10.41%。在農用地中,耕地751.5萬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47.8%;園地100.7萬公頃,占6.40%;林地135.7萬公頃,占8.6%;牧草地3.4萬公頃,占0.2%;其他農用地165.3萬公頃,占總面積的10.5%。在
建設用地中,居民點和工礦用地209.3萬公頃,占13.3%;交通運輸用地16.3萬公頃,占1.0%;水利設施用地25.5萬公頃,占1.6%。山東省人均耕地0.08公頃(1.20畝)。
礦產資源
截至2010年底,山東省已發現礦產150種(貝殼砂、球石、彩石不在全國統計範圍內),查明資源儲量的有81種,其中石油、天然氣、煤炭、地熱等能源礦產7種; 金、鐵、銅、鋁、鋅等金屬礦產25種;
石墨、石膏、滑石、
金剛石、藍寶石等非
金屬礦產46種; 地下水、礦泉水等水氣礦產3種。查明資源儲量的礦產地2560處(不含供伴生礦產地數)。
山東查明的礦產資源儲量較豐富,資源儲量在全國占有重要的地位。列全國前5位的有44種,列全國前10位的69種,以非金屬礦產居多。國民經濟賴以發展的15種支柱性礦產山東均有查明資源儲量,其中石油、鐵、鋁、金、鉀鹽、鹽礦、石灰岩等礦產保有資源儲量居全國前10位。據2010年底全國保有資源總量統計,山東列全國第1位的礦產資源有金、鉿、自然硫、石膏等11種;列全國第2位的有菱鎂礦、金剛石等10種;列第3位的有石油、鈷、鋯等10種;列第4位的有耐火粘土、滑石、明礬石等5種;列第5位的有油頁岩、鐵礦等8種;列第6位的有重晶石、鉀鹽等6種;列第7位的有鋁土礦、紅柱石等8種;列第8位的有鹽礦、長石等5種;列第9位的有方解石、石棉等5種;列第10位的有煤1種。
生物資源
山東境內有各種植物3100餘種,其中野生經濟植物645種。樹木600多種,分屬74種209屬,以北溫帶針、闊葉樹種為主。各種果樹90種,分屬16科34屬,山東因此被稱為“北方落葉果樹的王國”。中藥材800多種,其中植物類700多種。
山東是全國
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重點產區,素有“糧棉油之庫,水果水產之鄉”之稱。小麥、玉米、地瓜、大豆、穀子、高粱、棉花、花生、烤菸、麻類產量都很大,在全國占有重要地位。
陸棲野生
脊椎動物500種,其中,獸類73種,鳥類406種(含亞種),爬行類28種,兩棲類10種。陸棲無脊椎動物特別是昆蟲,種類繁多,居全國同類物種之首。在山東境內的動物中,屬國家一、二類保護的珍稀動物有71種,其中國家一類保護動物有16種。
人口民族
人口
2019年,山東省出生人口118.39萬人,出生率11.77‰;死亡人口75.44萬人,死亡率7.50‰;自然增長率4.27‰。截至2019年末,山東省常住人口10070.21萬人。其中,0-14歲人口占總人口的18.06%,15-64歲人口占66.17%,65歲及以上人口占15.77%。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為61.51%,比上年末提高0.33%。
民族
山東省56個民族齊全,主體民族為
漢族,
少數民族人口72.59萬人(截至2010年11月1日),占山東省總人口的0.76%。其中,
回族人口達到53.57萬人,占少數民族總人口的73.8%;
朝鮮族、
滿族、
蒙古族、
苗族、
彝族、
壯族、
土家族、
佤族8個
少數民族人口均超過5000人。濟南、青島、濟寧、德州、 泰安、菏澤、聊城的少數民族人口超過5萬人。山東省少數民族分布相對集中。在過萬人的少數民族中,
回族分布以濟南、德州、泰安、菏澤、聊城五市為主,共占山東省回族總數的67.67%;
朝鮮族分布以青島、威海、煙臺三市為主,占山東省94.50%;
滿族中,青島、濟南、濰坊、威海、煙臺五市占72.93%;
蒙古族中,青島、濟南、煙臺、威海、淄博五市占75.26%。
政治
經濟
綜述
山東是中國經濟最發達的省份之一,中國經濟實力最強的省份之一,也是發展較快的省份之一,2007年以來經濟總量居第3位。
經國家統計局統一核算,2019年,山東省生產總值(GDP)初步核算數為71067.5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5.5%。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5116.4億元,增長1.1%;第二產業增加值28310.9億元,增長2.6%;第三產業增加值37640.2億元,增長8.7%。三次產業結構由上年的7.4∶41.3∶51.3調整為7.2∶39.8∶53.0。人均生產總值70653元,增長5.2%,按年均匯率折算為10242美元。
2020年1月14日,山東省政府印發上述《關於加快膠東經濟圈一體化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要加快
膠東經濟圈青島、煙臺、威海、濰坊、日照等市一體化發展,構建合作機制。
2020年06月12日,為深入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緊緊抓住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機遇,加快
魯南經濟圈臨沂、棗莊、濟寧、菏澤等4市(以下簡稱“4市”)一體化發展。
第一產業
山東耕地率屬全國最高省份,是中國的農業大省,農業增加值長期穩居中國各省第一位。山東不僅栽培植物、飼養畜禽品種資源豐富,而且可資利用的野生動、植物資源也很豐富。山東省的糧食產量較高,糧食作物種植分夏、秋兩季。夏糧主要是
冬小麥,秋糧主要是
玉米、
地瓜、
大豆、
水稻、
穀子、
高粱和
小雜糧。其中小麥、玉米、地瓜是山東的三大主要糧食作物。
2019年,山東省農林牧漁業增加值5476.5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7%。糧食總產量1071.4億斤,增加7.5億斤,連續6年過千億斤。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和農產品地理標誌獲證產品10110個,增長9.1%。
2019年,山東省林地面積355.0萬公頃,活立木總蓄積量13040.5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17.95%。全年豬牛羊禽肉產量698.6萬噸,比上年下降17.7%;禽蛋產量450.6萬噸,增長0.7%;牛奶產量228.0萬噸,增長1.3%。水產品總產量(不含遠洋漁業產量)781.9萬噸。其中,海水產品產量664.8萬噸,淡水產品產量117.1萬噸。年末專業遠洋漁船525艘。
2019年,山東省除險加固大中型病險水庫18座、小型病險水庫1205座、大中型病險水閘61座,防洪治理受災重要河道9條。完成大中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項目43處,新增、恢復、改善灌溉面積246萬畝。綜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285平方公里。健康養殖示範面積11萬公頃,新增國家級、省級水產健康養殖示範場分別為34處和37處。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超過87%,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87%。
第二產業
山東的工業發達,工業總產值及工業增加值據中國各省前三位,特別是一些大型企業較多,號稱“群象經濟”。此外由於山東是中國重要的糧棉油肉蛋奶的產地,因此在輕工業特別是紡織和食品工業相當發達。
2019年,山東省全部工業增加值22985.1億元,比上年增長2.1%。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2%。其中,裝備製造業增長1.4%,高技術產業增長1.7%。規模以上工業營業收入下降0.1%,利潤總額下降8.9%,營業收入利潤率為4.3%。上榜中國企業500強的企業50家,上榜中國製造業企業500強的工業企業83家。入圍中國工業百強縣(市)、百強區的分別有19個縣(市)和12個區。
2019年,山東省具有資質等級的總承包和專業承包建築業企業7714家,比上年增加481家。其中,特級和一級建築企業983家,增加268家。建築業總產值14269.3億元,比上年增長10.6%。
第三產業
2019年,山東省服務業實現增加值37640.2億元,占全省生產總值(GDP)比重為53.0%,比上年提高1.7%;對經濟成長的貢獻率為78.2%。規模以上服務業營業收入比上年增長8.0%。其中,戰略性新興服務業、科技服務業和高技術服務業分別增長10.8%、10.1%和10.8%;網際網路和相關服務、軟體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商務服務業分別增長51.4%、19.7%和16.9%。
2019年,山東省郵電業務總量6499.7億元,比上年增長55.5%。其中,電信業務總量5781.7億元,增長59.0%;郵政業務總量718.0億元,增長35.9%。快遞業務量28.9億件,增長32.1%。光纜線路總長度241.4萬公里,增長3.2%。年末固定電話用戶1185.2萬戶,比上年末增長40.0%;行動電話用戶10785.5萬戶,增長2.0%。電話普及率為每百人119部,比上年增加5部。(固定)網際網路寬頻接入用戶3186.1萬戶,新增301.3萬戶。
社會
教育
2019年,山東省新建改擴建幼稚園5537所,新增學位59.7萬個。新補充中國小教師3.5萬人、公辦幼稚園教師1.0萬人。基本消除66人以上超大班額。國小教育、國中教育、高中教育專任教師分別為44.3萬人、29.3萬人和14.3萬人。中等職業學校專任教師4.8萬人,普通高等學校專任教師11.8萬人。實施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和專業(群)創建計畫,15所高職院校入選。新設立
山東第一醫科大學、
尼山世界儒學中心,籌建
康復大學。ESI綜合排名上榜高校達到21所,其中6所高校進入內地高校綜合排名前100位。
截至2019年末,山東省有研究生培養機構34所,招生4.1萬人,在校生11.5萬人;普通高校146所,招生74.2萬人,在校生218.4萬人;中等職業學校(不含技工學校)391所,招生26.7萬人,在校生73萬人;技工學校181所,招生15.1萬人,在校生35.5萬人;普通高中640所,招生58.8萬人,在校生167.2萬人;普通國中3151所,招生117.3萬人,在校生360.9萬人;普通國小9646所,招生127.9萬人,在校生738.6萬人;特殊教育學校150所,招生數6000人,在校生3.9人;幼稚園23588所,招生129.7萬人,在校生338.1萬人。
科研
截至2019年末,山東省發明專利申請量7.0萬件,發明專利授權量2.1萬件。PCT國際專利申請量2329件,比上年增長32.8%。累計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10.1萬件,增長15.5%;每萬人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達到10.08件,比上年增加1.30件。全年登記技術契約35505項,契約成交額1152.2億元,增長34.5%。平台建設提質增速,國際首個超算科技園開園啟用,首批4家山東省實驗室啟動布局,建成省級“政產學研金服用”創新創業共同體22家。國家創新型產業集群試點11個。院士工作站690家,新增246家。創新創業活力迸發,獲國家科技獎32項。國家企業技術中心189家,新增8家。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庫企業9521家,增長41.6%。科技企業孵化器284家,其中國家級98家,省級186家。眾創空間537家,其中國家級192家,省級345家,服務初創企業和創業團隊3.2萬個。省級創業孵化示範基地和創業示範園區162家,省級示範創業大學10家。年末實有民營經濟市場主體增長15.0%。其中,私營企業增長18.4%,個體工商戶增長14.0%。
文化
2019年,山東省成功舉辦第三屆文化惠民消費季、國際孔子文化節、第十三屆全國美術作品展覽中國畫作品展、全國第十二屆書法篆刻展覽篆書篆刻刻字展等文化活動。推出大型民族歌劇《沂蒙山》,累計完成各類演出86場。年末廣播人口、電視人口綜合覆蓋率分別為99.13%和99.10%。城市影院575家,票房28.8億元。公有制藝術表演團體105個,藝術表演場館93個,博物館575個,公共圖書館154個,民眾藝術館和文化館157個,美術館55個,文化站1819個。出版各類圖書17130種,報紙84種,期刊雜誌264種。國家級、省級文化產業示範園區(基地)分別為17個和171個。國家級、省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分別為173項和751項。國家、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分別為226處和1711處。
衛生
截至2019年末,山東省醫療衛生機構8.4萬所。其中,醫院2615所,比上年末增加36所;基層醫療衛生機構8.0萬所,增加0.2萬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及鄉鎮衛生院中醫藥綜合服務區設定率分別為91.0%和93.9%。人均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經費補助標準由55元提高至69元。組建家庭醫生服務團隊3.0萬個,簽約居民3710.4萬人。
體育
1984年4月1日在美國友人幫助和
山東省旅遊局的大力支持下,首屆
濰坊國際風箏會拉開帷幕。1988年4月1日濰坊被各國推選為“世界風箏之都”;2004年7月,
國際足聯主席
布拉特正式向全世界宣布,淄博為足球的發源地;2007年,第一屆
中國水上運動會在日照舉行;2008年,奧運會
帆船比賽在青島成功舉行;2009年,
蹴鞠入選
中國世界紀錄協會世界最早的足球,成為世界之最;2009年,國家體育總局命名棗莊為“全國健身秧歌城市”;2010年,第二屆中國水上運動會在日照舉行;2010年,第36屆U19
亞洲青年足球錦標賽在淄博舉行;
F1摩托艇世錦賽在臨沂舉辦;2011年,世界盃
滑水賽在臨沂舉辦;2012年,國際體操世界盃在淄博舉辦,
第三屆亞洲沙灘運動會在煙臺海陽舉辦。
臨沂世界盃滑水賽2019年,山東省舉辦第九屆全民健身運動會賽事活動5235項次。舉辦參賽規模5000人以上的馬拉松比賽29場。體育社會組織8234個,新增2283個;村級體育總會37046個。農村健身設施覆蓋率超過90%。10名運動員在9個項目上獲世界冠軍。全國第二屆青年運動會獲金牌115枚。年度全國最高水平比賽獲金牌57枚。
水利
2019年度實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考核結果為優秀。
社保
截至2019年末,山東省職工基本養老、基本醫療、失業、工傷、生育保險參保人數分別為2868.0萬人、2173.8萬人、1366.0萬人、1710.7萬人和1298.8萬人。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參保人數分別為4560.3萬人和7395.8萬人。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月人均2852.5元。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基礎養老金最低標準為每人每月118元,居民基本醫療保險財政補貼標準由490元提高至520元。省內異地就醫聯網即時結算醫院2069家。失業保險金標準平均增長14.3%,1至4級工傷職工傷殘津貼平均增長4.5%。城鎮最低生活保障人數13.3萬人,年人均保障標準6900元,比上年提高492元。農村最低生活保障人數117.8萬人,年人均保障標準5196元,比上年提高613元。各類養老服務機構和設施14105個,養老床位64.4萬張。
交通
綜述
2019年10月15日,交通運輸部確定山東省為第一批
交通強國建設試點地區。
2019年,山東省鐵路、公路、水路共完成旅客運量6.7億人次,比上年增長1.1%;貨運量36.5億噸,增長4.3%。沿海港口貨物吞吐量16.1億噸,增長8.9%。年末民用汽車擁有量2351.0萬輛,比上年末增長9.4%。其中,私人轎車1364.7萬輛,增長9.3%。
公路
截至2018年,公路通車裡程27.6萬公里,比上年增加5051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通車裡程6057.4公里,增加236.5公里。
鐵路
截至2013年,山東省內共有特等火車站4個,分別為
濟南站(客貨運車站)、
濟西站(貨運編組站、全國十大路網級貨運編組站之一)、
濟南西站(京滬高速鐵路客運車站)和
青島站(客運車站)。
2018年,高速鐵路通車裡程1747公里,濟青高鐵、青鹽鐵路等重大項目建成使用。
航空
水運
2015年,全省沿海港口總泊位數達到556個,其中萬噸級以上泊位265個,總通過能力達到6.7億噸。沿海港口年吞吐量達到13.4億噸,居全國第二位,擁有青島、日照、煙臺3個超3億噸大港。內河通航里程達到1150公里,內河港口通過能力達到4567萬噸,吞吐量達到7920萬噸。
青島港
隧道
軌道交通
濟南軌道交通:截至2019年12月,濟南軌道交通運營線路共有2條,為濟南軌道交通1號線、3號線一期,運營里程總計47.7千米,共設車站23座。
同時積極做好
淄博、
煙臺、
濰坊、
臨沂等市軌道交通建設前期工作,力爭到2020年底山東省軌道交通建成運行200公里以上。
文化
方言
根據《
中國語言地圖集》的
漢語方言分區資料,山東一百多個縣市的方言均屬於官話大區(也叫
北方方言)。參考古代清聲母
入聲字和次濁聲母入聲字在今天各地的分化規律,山東各地方言又分別劃歸三個不同的官話小區:冀魯官話、中原官話、膠遼官話。
宗教
佛教和道教在山東有千年以上歷史,伊斯蘭教主要自13世紀隨回族
穆斯林徙居山東後發展的。天主教和基督教主要是在
鴉片戰爭後迅速傳播起來的。
1990年,全山東省信教民眾120萬人,宗教活動場所3040處,宗教教職人員2578人。
飲食
魯菜是中國飲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
八大菜系之一,以其味鮮鹹脆嫩,風味獨特,製作精細享譽海內外。省內地理差異大,因而形成了沿海的
膠東菜和內陸的
濟南菜以及自成體系的
孔府菜三大體系。宋代後,成為“北食”的代表之一。從
齊魯而
京畿,從關內到關外,影響已達黃河流域、東北,有著廣闊的飲食民眾基礎。魯菜是中國覆蓋面最廣的地方風味菜系之一,遍及
京津唐及
東北三省。
戲曲
山東是中國較早有戲劇活動的地區之一。隋代齊倡名動全國,到了唐代參軍戲在山東流行。可以說長期流行的歌舞百戲,俳優活動,是戲曲孕育發展所必不可缺的重要過程。
宋雜劇形成後亦波及山東,金末元初產生用北曲演唱的戲曲形式即
元雜劇,山東是主要流行地區之一,元人
鐘嗣成的《
錄鬼簿》和明初
賈仲明的《錄鬼簿續篇》中記載的山東籍戲曲作家共28人,能歌擅唱者4人。戲曲最盛之地是
東平,單東平籍元曲作家就有
高文秀、
張時起等10人,最突出的當推高文秀,所作《黑旋風雙獻頭》深得人民的喜愛。戲曲到明清時進入蓬勃發展時期。
李開先的《
寶劍記》和
孔尚任的《
桃花扇》成就突出。
地域文化
齊魯文化是先秦時期齊魯國地盤對照至今山東形成和發展的一種地域文化,包括
道家文化、兵家文化、法家文化、
墨家文化以及陰陽、縱橫、方術、刑、名、農、醫等。其中最核心是
儒家文化。據當代作家田茂泉說,進入秦漢以後,齊魯文化逐漸由地域文化演變為一種官方文化和主流文化。
山東齊魯文化分界圖 齊魯文化的淵源,應追溯到距今5000年以前聚居在齊魯之地的古老民族——
東夷族的發展。這個在傳說中曾以
后羿和大
舜為榮的民族。自20世紀以來,大量史前考古挖掘出的文物和數千遺址證明這是一個文化發達早、文明程度高的民族。在齊魯之地上,不僅存在著從8000年前的後李文化到北辛、
大汶口文化,再到
龍山文化直至距今4000年左右的岳石文化這樣一個在文化傳統演變上一脈相承又相對獨立的文化譜系,而且發現了距今5000年左右眾多的城堡遺址和標誌著文明發展程度很高的圖像文字、陶文以及生產的大量精妙絕倫的
蛋殼黑陶及各種手工飾品。在戰國時期,儒學實際上已經占據了
魯國、
齊國兩個國家,實現了儒學齊魯化。秦漢時期,
董仲舒吸收了齊國和魯國的新的思想,形成了新儒學體系,得到統治階級認可,儒學從此由“齊魯之學”發展到“
獨尊儒術”。
旅遊
景點
2019年,山東省旅遊總收入11087.3億元,比上年增長12.1%;接待國內外遊客93809.3萬人次,增長8.6%。新建改建旅遊廁所2033座。新獲國家評定5A級旅遊景區1家,A級旅遊景區1229家。旅行社2630家,星級飯店637家。國家級旅遊度假區4家,省級旅遊度假區42家。全國工業旅遊創新單位3家。國家、省級工業旅遊示範基地分別為1家和20家。國家級、省級工業旅遊示範點分別為39家和337家。青島嶗山區、濰坊青州市、濟寧曲阜市獲評首批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
節慶
名人
古代
當代
所獲榮譽
2020年9月29日,被交通運輸部、財政部確定為“深化農村公路管理養護體制改革試點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