擔任職務
歷任山東省莘縣廣播事業局無線電修理工,山東省聊城市文聯創作室創作員,山東省濟南市文聯創作室創作員,
山東省作家協會文學創作室一級作家,
山東省青年聯合會副主席,山東省殘聯主席團副主席,山東省作家協會副主席,中國殘聯第一屆、二屆、三屆主席團委員,
中國肢殘人協會第三屆、四屆委員會主席,中國殘聯第四屆主席團副主席,中國殘聯第五屆主席團主席。中共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第九屆、十屆全國政協委員,第十一屆全國政協常務委員,第十三屆全國政協常務委員,
中國作家協會全國委員會委員,中國作家協會第九屆全國委員會委員。
2018年9月16日,中國殘疾人聯合會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選舉張海迪為中國殘疾人聯合會第七屆主席團主席。
人物軼事
張海迪,1955年9月16日在濟南出生。小時候因患血管瘤導致高位截癱。從那時起,張海迪開始了她獨特的人生。15歲時,張海迪跟隨父母,下放(山東)莘縣,給孩子當起了老師。她還自學針灸醫術,為鄉親們無償治療。後來,張海迪還當過無線電修理工。她雖然沒有機會走進校園,卻發奮學習,學完了國小、中學的全部課程,自學了大學英語、日語、德語以及世界語,並攻讀了大學和碩士研究生的課程。 1983年張海迪開始從事文學創作,先後翻譯了數十萬字的英語小說,編著了《生命的追問》、《輪椅上的夢》等書籍。2002年,一部長達30萬字的長篇小說《絕頂》問世。《絕頂》被中宣部和國家新聞出版署列為向“十六大”獻禮重點圖書並連獲“全國第三屆奮發文明進步圖書獎”、“首屆中國出版集團圖書獎”、“第八屆中國青年優秀讀物獎”、“第二屆
中國女性文學獎”和五個一工程”圖書獎。從1983年開始,張海迪創作和
翻譯的作品超過100萬字。1983年,《中國青年報》發表《是顆流星,就要把光留給人間》,張海迪名噪中華,獲得兩個美譽,其一是“八十年代新
雷鋒”,其二是"“當代
保爾”。
鄧小平親筆題詞:“學習張海迪,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紀律的共產主義新人!”隨後,使張海迪成為道德力量。張海迪現為全國政協委員,供職在山東作家協會,從事文學創作和翻譯。
人物經歷
成長經歷
張海迪小時候因患脊髓血管瘤導致高位截癱。在殘酷的命運挑戰面前,她沒有沮喪,沒有沉淪,以頑強的毅力與疾病做鬥爭,自學了大學英語、日語、德語,並攻讀了大學和碩士研究生的課程。
1983年,張海迪開始從事文學創作,她以頑強的毅力克服著病痛,精益求精地進行著創作,執著地為文學而戰。先後翻譯了《海邊診所》、《麗貝卡在新學校》、《小米勒旅行記》、《莫多克——一頭大象的真實故事》等數十萬字的英語小說,出版了長篇小說《輪椅上的夢》、《絕頂》。散文集《鴻雁快快飛》、《向天空敞開的視窗》、《生命的追問》。其中《輪椅上的夢》在日本和韓國出版,而《生命的追問》出版不到半年,已重印4次,獲得了全國“五個一工程”圖書獎。在《生命的追問》之前,這個獎項還從沒頒發給散文作品。從1983年開始,張海迪創作和翻譯的作品已超過100萬字。
1983年,《中國青年報》發表《是顆流星,就要把光留給人間》,讓張海迪名噪中華
。
張海迪懷著“活著就要做個對社會有益的人”的信念,以保爾為榜樣,勇於把自己的光和熱獻給人民。她以自己的言行,回答了億萬青年非常關心的人生觀、價值觀問題。
隨後,張海迪成為道德楷模。
張海迪現為全國政協委員,供職在山東作家協會,從事創作和翻譯。
主要事跡
1.1970年,她15歲的時候,跟著父母到農村生活。在農村,她處處為別人著想,為人民做事。她發現國小校沒有音樂教師,就主動到學校教唱歌。她先後讀完了《針灸學》、《人體解剖學》、《內科學》、《實用兒科學》等醫學書籍。學針灸時,為了體驗針感,她在自己身上反覆練習扎針。短短的幾年,她居然成了當地的一個年輕的“名醫”,為民眾無償治療達1萬多人次。有一位耿大爺,他不能說話,並癱瘓了很多年,一直沒有治好。張海迪一面在精神上鼓勵耿大爺增強戰勝疾病的信心,一面翻閱大量書籍,精心為耿大爺治療。後來,耿大爺終於能說話了,也能走路了。
2.張海迪身患高位截癱,而她在病床上,用鏡子反射來看書,最後張海迪以驚人的毅力學會了4國語言,並成功的翻譯了16本海外著作。
3.1983年,《中國青年報》發表《是顆流星,就要把光留給人間》,宣傳張海迪懷著“活著就要做個對社會有益的人”的信念,以保爾為榜樣,勇於把自己的光和熱獻給人民的故事。她以自己的言行,回答了億萬青年非常關心的人生觀、價值觀問題。張海迪名噪中華,獲得兩個美譽,一個是“八十年代新雷鋒”,一個是“當代保爾”。1983 年 5 月,中共中央發出《向張海迪同志學習的決定》,黨和國家領導人
鄧小平、
葉劍英、
李先念等八位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先後為張海迪題詞,表彰她積極進取,無私奉獻的精神。
4.1991 年張海迪在做過癌症手術後,繼續以不屈的精神與命運抗爭。她開始學習哲學專業研究生課 程,經過不懈的努力她寫出了論文《文化哲學視野里的殘疾人問題》。1993 年,她在吉林大學哲學系通過了研究生課程考試,並通過了論文答辯,被授予碩士學位。張海迪以自身的勇氣證實著生命的力量,正像她所說的“像所有矢志不渝的人一樣,我把艱苦的探詢本身當做真正的幸福。”她以克服自身障礙的精神為殘疾人進入知識的海洋開拓了一條道路。
5.張海迪多年來還做了大量的社會工作。她以自己的演講和歌聲鼓舞著無數青少年奮發向上,她也經常去福利院,特教學校,殘疾人家庭,看望孤寡老人和殘疾兒童,給他們送去禮物和溫暖。她為下鄉的村里建了一所國小,幫助貧困和殘疾兒童治病讀書,還為災區和孩子們捐款,捐獻自己的稿酬六萬餘元。她還積極參加殘疾人事業的各項工作和活動,呼籲全社會都來支持殘疾人事業,關心幫助殘疾人,激勵他們自強自立,為殘疾人事業的發展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6.張海迪曾三次應邀出訪過日本、韓國,舉辦演講音樂會。她的自強不息的奮鬥歷程也鼓舞著不同民族的人民。1995 年,她曾作為中國政府代表團成員參加了第四次
世界婦女大會。1997 年被日本 NHK 電視台評為世界五大傑出殘疾人。
7.張海迪曾當選共青團第十一屆中央委員(增選),並長期擔任
中國殘疾人福利基金會理事,
中國殘疾人聯合會主席團委員,
山東省殘疾人聯合會副主席,
山東省青年聯合會副主席等職務。海迪在本職崗位和社會工作中自強不息,以滿腔的熱忱和高尚的品格服務社會,奉獻人民,在廣大人民民眾中有很高的聲譽和威望,是一個經得起時間考驗的好典型。她是中國一代青年的驕傲,也是中國殘疾人的傑出代表人。
8.2008年11月13日,張海迪當選新一屆中國殘聯主席。
2013年3月當選政協十二屆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
9.活著就要做個對社會有益的人
張海迪說:“我像顆流星,要把光留給人間。”她懷著這樣的理想,以非凡的毅力學習和工作,唱出了一首生命的讚歌。 “活著,就要為人民做事。”張海迪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有一位耿大爺癱瘓了3年,一直沒治好。張海迪一面在精神上鼓勵耿大爺增強戰勝疾病的信心,一面翻閱大量書籍,精心為耿大爺治療。後來,耿大爺終於能說話了,也能走路了。這時張海迪深深體會到為人民服務的幸福。張海迪同志把為社會、為人民做事,當成最大的幸福。她的崇高精神,閃爍著共產主義的光芒。
榮譽稱號
張海迪先後被授於各種榮譽稱號:1981 年獲莘縣廣播局先進工作者;
1982 年獲聊城地區“模範共青團員”稱號;
1982 年獲聊城地區“三八紅旗手”稱號;
1983 年共青團山東省委授予“模範共青團員”稱號;
1983 年山東省政府授予“勞動模範”稱號;
1983 年3月7日共青團中央授予“優秀共青團員”稱號;
1989 年中宣部授予“優秀青年思想工作者”稱號;
1990 年山東團省委授予“十大傑出青年”稱號;
1991 年中國殘聯授予“自強模範”稱號;1992 年濟南市政府記大功一次;
1993 年全國婦聯授予“巾幗建功標兵”稱號,並再次授予“三八紅旗手”稱號;
1995 年山東省委宣傳部授予“模範黨員文藝工作者”稱號;
1997 年山東省委宣傳部授予“十佳文藝工作者”稱號;
1997 年被日本
NHK 評為“世界五大傑出殘疾人”;
2000 年被國務院授予“全國勞動模範”稱號;
2001 年被新華社《環球》雜誌評為“環球二十位最具影響力的世紀女性”; 2010年4月28日,在北京大學百年講堂正式公布的首屆“中國心靈富豪榜”中,入選“心靈富豪風雲榜”十大人物;
2011年4月2日,e活網最佳顧問獎。
2013年03月24日張海迪因其在文學創作領域的傑出成就和為推動中國殘疾人事業進步所作貢獻,被
英國約克大學授予榮譽博士學位。
2016年12月,當選中國作家協會第九屆全國委員會委員。
2017年6月19日,國際殘奧委會宣布,張海迪獲得國際殘奧委會主席參選提名。
2018年12月,連任康復國際主席,任期為2020年至2024年。
獲獎狀況
1983年3月7日,團中央舉行命名表彰大會並授予張海迪“優秀共青團員”光榮稱號,並作出向她學習的決定。
1992 年中國作協莊重文學獎;
1994 年全國首屆奮發文明進步獎長篇小說一等獎;1997 年全國“五個一工程”圖書獎;
1998 年獲山東省“精品工程獎”和“山東省十佳文藝工作者”稱號;
1998 年全國第二屆奮發文明進步圖書獎和個人特別獎;
1999 年全國第三屆優秀婦女讀物獎;
1999 年全國第四屆外國文學作品優秀圖書獎;
2002 年10月長篇小說《絕頂》被中宣部和國家新聞出版署了列為向“十六大”獻禮重點圖書;
2002 年 12 月《絕頂》獲全國第三屆奮發文明進步圖書獎;
2003 年 10 月《絕頂》獲首屆中國出版集團圖書獎;
2003 年 12 月《絕頂》獲第八屆中國青年優秀讀物獎;
2003 年 12 月《絕頂》獲第二屆中國女性文學獎;
2003 年 12 月《絕頂》獲中宣部“五個一”工程圖書。
2012年中國殘聯主席張海迪獲“
亞太殘疾人權利領袖獎”。 張海迪在接受採訪時表示,這個獎顯示了國際社會對中國殘疾人事業的關注,也是對中國在亞太殘疾人事務發展中所作貢獻的肯定。她說,要與中國殘疾人工作者、與亞太地區乃至全世界致力於社會融合、人類發展的同仁們一起,積極推動《殘疾人權利公約》的切實履行,促進社會融合與進步,為殘疾人兄弟姐妹們創造幸福美好的生活。
人物榮譽
2019年1月,被評為2018年度十大女性新聞人物。
人物報導
快樂
快樂是很難的,我們常常為了短暫的
快樂,愁苦多年,張海迪更難。張海迪看上去很快樂,哪怕是在最痛的時候,她也能做出一副燦爛的笑臉。但張海迪說,她從來沒有一件讓她真正快樂的事。
張海迪身份是作家,但寫作是非常痛苦的,她得了大面積的褥瘡,骨頭都露出來了,但她還在寫。她又做過幾次手術,手術也是非常痛苦的,她的鼻癌是在沒有麻醉的情況下實施手術的,她清晰地感覺到刀把自己的鼻腔打開,針從自己皮膚穿過。第一次聽說自己得了癌症,她甚至感到欣喜--終於可以解脫了。張海迪說:我最大的快樂是死亡。但是,她卻活了下來。
她寫小說,畫油畫,跳芭蕾,拍電視,唱歌,讀碩士……甚至,她很喜歡香水,她活得有滋有味。主持人朱軍問她,你這樣坐著是不是很難受,她說,是的,非常難受,可我已經這樣坐了40年了。作為政協委員,她的提案是在高校推行無障礙設施。"我很痛苦,但我一樣可以讓別人快樂",張海迪說這話的時候,詩意從她身邊瀰漫開來。
"20年過去了,回想起來,面對媒體我始終非常平靜,當你突然面對那么多的閃光燈、笑聲、掌聲,調整自己最重要,該做什麼還是做什麼,我的心始終像一泓碧水,那么藍,那么深。"
"還有一個脆弱的海迪。像我這樣一個殘疾女性,身上被弄髒後又無能為力的那種懊惱是你們根本無法想像的。有時我甚至想,沒有我多好。有時出差住在高樓,我就去那裡往下看一看,我常想,假如我真的這么掉下去了,就什麼都結束了,再也不用承受什麼痛苦了,我甚至盼望可以安樂死。"
"回過頭來想,我的確是個非常頑強的海迪,殘疾對於人類來說是個大痛苦,但總是需要有人來咀嚼,我感謝生活給了我一支能說話的筆,它讓我去傾訴了,去抗爭,我不僅活著,而且在寫作中放飛了心靈。"
"今天坐在這面窗前,看著眼前這一大片青草地,我希望能夠像你們一樣,用雙腳一步一步地感受大地的溫馨、親切,找回我以前曾經擁有過的走路的感覺……"
5歲的 時候,張海迪因患脊髓血管瘤造成高位截癱,但她身殘志堅,勤奮學習,熱心助人,被譽為" 當代
保爾"。
在殘酷的命運挑戰面前,張海迪沒有沮喪和沉淪,她以頑強的毅力和恆心與疾病做鬥爭,自學了大學英語、日語、德語和世界語,並攻讀了大學和碩士研究生的課程。1983年3月7日,共青團中央在北京舉行命名表彰大會,授予被譽為"80年代新雷鋒"的張海迪同志"優秀共青團員"稱號。1983年張海迪開始從事文學創作,先後翻譯了《海邊診所》、《小米勒旅行記》和《麗貝卡在新學校》,創作了《向天空敞開的視窗》、《
生命的追問》、《
輪椅上的夢》等一百多萬字的作品。現為山東省作家協會文學創作室一級作家。1993年張海迪通過考試和論文答辯,獲
吉林大學哲學碩士學位。1994年參加
遠南運動會。1997年入選日本
NHK"世界五大傑出殘疾人"。1998年起擔任
中國肢殘人協會主席。2000年獲得
全國勞動模範稱號。
從我們認識張海迪開始,轉眼間20年過去了。20歲以下的人,很少有人還記得張海迪。現代醫學延續了張海迪的生命,但是,靠一次次手術延續的生命,究竟會有多少光澤呢?20年前,張海迪扼緊命運咽喉的時候,還是血氣方剛的青年,20年過去了,她是不是還在敲命運的門?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張海迪的內心世界。
名聲
20年前,張海迪擁有了顯赫的名聲。這樣的名聲對於一個演員,一個明星來講,是求之不得的。可惜張海迪不是,張海迪擁有堅強的意志和脆弱的靈魂。
她是作家,可是她說:"這些年我非常清楚,我文學之外的名聲要大 於文學創作的本身……"。她說,"我從來不去在意那些事情,我只在意文學創作的本身。我怎么樣能夠把我的作品寫的更好……"但是,誰都看得出,她在意的。她總覺得自己的作品不夠好,總覺得自己的書暢銷,是因為自己的名聲而不是因為自己的作品,所以,她一直在不停地壓榨自己。但是,作為一名殘疾人,她能夠接觸到的社會實在是太有限了,於是,她只好拚命地向自己內心去挖掘,去幻想,在這樣的壓榨和無奈中,張海迪越發痛苦。身體上的痛苦別人看得見,她也說的出來,而這種內心的痛苦,張海迪是說不出的,就算說也來,也沒有人會去關心。
散步
散步其實很簡單,只需要三樣道具:閒散的心情,怡人的景色以及健康的雙腿。這三樣,張海迪都沒有,但她照樣可 以散步,她有丈夫
王佐良。
她們的散步是這樣的:王佐良推著張海迪,這樣,腿就有了。為避開圍觀的人群,散步的地點就選在自己家裡,這樣,閒散的心情也有了。至於怡人的景色,在張海迪的嘴裡。靠在丈夫背上,張海迪不斷的描述自己想到的風景,一棵樹,是柳樹,柳葉是綠的,一片湖,湖水是藍的,一根電線桿,一陣狂風,一場疾雨……景色在張海迪的描述中歷歷在目。
20年的光陰,夫妻倆就是這樣,一個背,一起說,相濡以沫。10多年,王佐良沒有外出理過發,他的髮型全是張海迪親自做的。20年,張海迪活在詩意里,活在自己單純的世界裡,王佐良是那個讀詩的人。
提到自己的丈夫,海迪說:“他是一位非常沉靜的人。回顧自己20年的婚姻生活,我感覺很欣慰。我們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上都取得了成績,我們坦然地面對生活,從不理會各種猜測,我想時間會證明一切,而且我自己也很奇怪,結婚這么多年了,當他前往加拿大學習的時候,遠隔重洋,我們的書信還會和當年一樣,真實而浪漫。
愛情
平靜地舉行婚禮
“他就是我少女夢想中的那個人。”張海迪和王佐良是經朋友介紹認識的,然後兩人一直保持通信聯繫。1982年,兩人在張海迪被家喻戶曉前結了婚。他們沒有舉行婚禮,一切都在平靜中度過。
“當時我的公公、婆婆在上海,他們也有過一點障礙,但很快就消除了。我先生回家說明我的情況,小心地問:‘行嗎?’他們只是淡淡地說:要做好心理準備,要面對很多困難。後來的實踐證明,我的公公、婆婆都是那么好的上海老工人,他們信任兒子,他們也信任了我。”
1991年1月,張海迪被診斷出患了基底細胞癌,王佐良陪著張海迪赴上海中山醫院做無麻醉手術。手術前,張海迪對王佐良深情地說:“如果我活下來,當然非常幸運,我希望還能和你在一起生活,但如果我死去,也是時候了。這么多年拖累你,我跟朋友們講了,如果我死了,讓他們給你找一個健康的、比我更好的女人。”王佐良握著張海迪的手,眼睛濕潤了。
有次張海迪問王佐良:“你對我厭倦過嗎?”王佐良俯下身子,在張海迪的額頭上輕吻了一下,握著她的手說:“我永遠都不會的。”
“為什麼?”
“因為你每天都給我新的熱情和活力。”
少女時代就喜愛畫畫的張海迪在寫作之餘還創作了許多油畫。為了張海迪的那些油畫,王佐良又變成了一個木匠。張海迪的油畫有時需要配舊船板那種顏色的畫框,王佐良就用棕色、黑色鞋油混在一起塗染,效果極佳。有幾幅油畫在韓國展出時,被一位大商人看中,願意出高價求購,但被張海迪婉言謝絕了,因為這幅畫包含著佐良對自己的深深感情。
共同澆灌愛情之花
1998年上半年,張海迪和王佐良合作,共同翻譯了美國當代作品《莫多克——一頭大象的真實故事》,這本書獲得了第四屆全國優秀外國文學圖書獎。“讀《莫多克》的時候,我一次次地流下了眼淚。我覺得,遇到那些哀傷的段落我會譯不下去的,我感到力不從心。於是我請愛人王佐良與我一同翻譯,這是我們十幾年來第一次合作。只有一本原文書,我每天下午翻譯我的章節,他就在夜晚進行工作,我將那些傷感的章節‘讓’給了他。”
兩個相愛的人,每天都想著為對方做點什麼。張海迪雖然只能靠輪椅移動,但她還是儘可能地做一些家務活,比如掃地、擦桌子什麼的。她還喜歡做飯,但家裡廚房太小,輪椅進不去,她就讓王佐良代替她“操作”,做她配製的菜。
對自己的丈夫,張海迪飽含著深情說道:
“他是一位非常沉靜的人。回顧自己20多年的婚姻生活,我感覺很欣慰。我們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上都取得了成績,我們坦然地面對生活,從不理會各種猜測,我想時間會證明一切。而且我自己也很奇怪,結婚這么多年了,當他前往加拿大學習的時候,遠隔重洋,我們的書信還會和當年一樣。我從來不相信沒有愛情的婚姻能生存下去,如果沒有不斷更新的愛情,婚姻的花朵就會枯萎。”
“我先生是一個非常非常優秀的男性,我對社會做些什麼事情,沒有任何一點點障礙,他會大力地支持我,很多匯款都是他幫我寄出去的,包括寄東西。現在很多朋友,他們收到我的書,都是我先生寄的。”
“我當然渴望有一個孩子,女孩,非常漂亮,我甚至在清晨的陽光中見過她。在我非常痛苦的時候,我曾跟我愛人說,如果我們有孩子,現在也該上大學了。想到這些我的確有一絲傷感。”
將來一起上敬老院
讓對方更長久地愛自己,把自己當做終身的伴侶,張海迪說這其實也需要智慧和努力。“美好的家庭生活需要創建和創新,才能夠讓生活中沒有厭倦。”
張海迪是個聰明而善解人意的女子,深知生活需要激情,需要樂趣。她家中總是收拾得特別乾淨,還變著法子增加小擺設。他們曾經收養了一隻小狗,取名“板凳”。夫妻倆對它疼愛備至,讓人覺得它就是他們的孩子。
一次,張海迪問王佐良:“我們沒有孩子,等我們老了,該怎么辦呢?”王佐良將張海迪的手放在自己的手心裡,平靜地說:“到那時,我們一起上敬老院。”
對自己的晚年,張海迪有著很美麗的憧憬:“在一棵樹下我坐著,我穿著紅毛衣,要穿鮮紅的毛衣。我頭髮已經白了,我的腿上要蓋上一條非常漂亮的毯子。在我的頭頂是石榴樹,在我的身邊是綠湖。”
張海迪對自己的婚姻生活相當滿意,她說:“要是能打分的話,我的婚姻生活至少應該是八、九十分。”
國籍
十八大後,張海迪的國籍遭到質疑,有人稱其或為德國國籍。張海迪對此著文回應:有能力澄清自己國籍 讓造謠者無地自容。
在發布的博文中稱:一個人能夠獨立思考是多么重要,而傳播謠言者卻喜歡人云亦云,沒有自己的思想和定力。還有真正的造謠者,他們不是靠勤奮和努力為自己的國家多做些有益的事情,而是惡意地編造各種謠言,混淆人們的視聽,讓浮躁不安的人更加煩亂。
張海迪同時強調,自尊自律是她對自己始終的要求,她對自己和周圍的同志,還有家人甚至有些苛刻,或是有點不近人情。“而我覺得這樣的嚴格要求是正確的,這是我的選擇。為了我父輩的理想,為了做一個正義的人,一個對社會有益的人,我必須這樣做。因此,當我個人受到傷害時我可以不在乎,但是,當我的名字與我的祖國有聯繫的時候,我決不會讓她的名譽受到損害!”
張海迪從自己國籍的事件中也談起傳媒:“信息的透明,公正,真實,是維護信息社會秩序的重要前提。如果信息傳播的媒體,任由不真實的信息傳播,甚至任由對個人進行人身攻擊的信息散布,而不進行必需的澄清和糾正,是嚴重違反國家有關法律法規的行為。網路媒體要取信於社會和網民,首要的是恪守職業道德,不為利所惑,堅守正義的立場,為社會做有益的事,而不是當謠言傳播者的傳聲筒和擴音器。”
部落格中說,為什麼總是有這么多謠言?究竟是誰總在散布謠言?他們為什麼要散布謠言?為什麼隔一段時間這樣的謠言就會如同洪水般一夜之間暴漲?……幾年來,作為一個殘疾女性,面對一撥撥謠言,包括對我的國籍,包括對我身體殘疾的惡意攻擊,我採取的是包容的態度。甚至為了減少人們的關注,我不再寫部落格和微博。但是我的寬容卻使謠言製造者更加肆無忌憚,而輕信謠言的人越來越多,一些人把謠言越編越大,不僅僅是編造國籍的謠言,甚至用一個殘疾女性的痛苦編造謠言,這在文明的國家實在是難以想像的!幾年過去了,沒有人來制止這樣的謠言,也沒有誰來保護我的名譽,因此,我決定重新拿起筆,我願意把最真實的生活告訴大家。
訪談
鳳凰衛視主持人魯豫與張海迪的對話
——真實美麗張海迪(節選)30多年過去了,已經57歲的張海迪,在人們心目中的光環似乎漸漸消去。經歷了癌症的折磨,愛情婚姻的爭議,死亡的挑戰,……依然坦然面對魯豫。她會說些什麼……
張海迪:最早大家知道我的名字的時候,我才26歲,就要57歲了,30多年過去了,時間是真的很快,但我回想一下那些,我就覺得像做夢一樣,而且想想還是覺得像發生在別人身上的事情。
魯豫:你還記得當時你被神話的最厲害的那段時間,你大概每天生活是一種什麼樣的狀況?
張海迪:每天生活不得安寧,我當時每天收到的信,都是用麻袋來裝的,一麻袋一麻袋的送到我的單位,送到我的家裡,那個時候一點辦法沒有。在我家裡,就是成批成批的人,有時多則上百,少則幾十個,或者是幾個人,每天都去,我們一定要見見海迪,我看她一眼行嗎?
魯豫:但是從外人看來,比如從我看來,有一天,張海迪好像就從我的視線消失了,然後就很少聽到她的訊息。就感覺慢慢地,就淡出我們的視線,到底是一種雙向選擇,還是純屬你個人的選擇?
張海迪:大概,我覺得是雙向,因為首先是我覺得我是個人。我個人覺得我應該保持一份清醒的頭腦,特別是我選擇了這個職業,作為作家,是應該在幕後工作的,而不是在前台。因為我不是一個演員,我不是去演戲,因為我的工作應該是大家看不見的,這是我自己的選擇。當大家看不見我的時候,可能正是我在事業的長河裡艱難跋涉的時刻。那么在這個宣傳媒體上,他們對一個人物的宣傳,對我來說,應該是比較長久的了。還經常有什麼一個版一個版地寫海迪了是怎么樣。但是,當時到了1986年,這個情況會好了一些。
(解說)1991年,張海迪接受醫生診斷,得知鼻部患有黑色素癌。於是,她經歷了生命中第6次大手術。
魯豫:那手術過程很痛苦吧?
張海迪:非常痛苦,應該說是從剝離到縫合這段時間,因為這么一點點地方,上海最好的醫生為我治療,已經是作了最大的努力,而且這么一點地方縫了四十多針。很小很小的針,雖然那個線很細但對我來說好像是一根麻繩。但是作為一個女性,我覺得,我承受了男性都難以承受的那種痛苦。這種痛苦不僅僅是皮肉的,最重要的是精神的。當時作完手術以後我的手也很涼,也有些顫抖,但是我沒有叫一聲。我出來的時候,我愛人正在外面等著我,他的手我這么一摸,比我還涼。後來我就跟他講,我說我有一種感覺,如果我要是在白色恐怖時期被敵人抓了去,我什麼也不會說,我說你會說嗎,他說我也不說。我說不,你會說。那個時候不能笑了,因為臉上太疼了,但是我自己知道我能夠忍受世界上最難以忍耐的痛苦。
魯豫:你那個時候一滴眼淚都沒掉過嗎?
張海迪:沒有,從來都沒有因為病痛而掉過眼淚。我這個人是非常富有感情的,但是從來沒有因為病痛掉過淚。總是因為別離,離開了自己親人,離開朋友,然後什麼什麼,眼淚汪汪,就這樣。(解說)手術後,張海迪身體狀況差到了極點,但她依然堅持就讀吉林大學哲學系,攻讀研究生課程。兩年後,獲得學位,成為中國第一位坐著輪椅的哲學碩士。
魯豫:42年跟疾病一直這樣相伴,不知道一種什麼感覺,一種什麼狀態?
張海迪:有的時候我自己想想,偶爾也有熱淚盈眶的時候,自己為自己感動。我當時病了,我堅持十年,二十年,可以堅持,三十年我也可以堅持。真的,如果我能夠堅持四十年的話,我覺得真的是非常非常不容易,因為我要戰勝很多別人根本就看不見的東西,克服很多別人根本想像不到的困惑和障礙。
魯豫:但是你為什麼沒有放棄呢?
張海迪:沒有放棄是,每天都想放棄,但是每天又把它拾起來。我覺得像一團小火焰一樣把它拾起來。這個小火種我吹一吹,我又讓它變成我心靈的篝火,越吹越大,越吹越大,讓它繼續燃燒。
魯豫:一直以來,張海迪被人們視作英雄式的人物,而在我們心目當中總覺得英雄和常人不一樣,不食人間煙火,沒有七情六慾。但張海迪和每一個平凡的女性一樣,從小就對愛情充滿了幻想,充滿了追求。當然她品嘗過愛情的幸福,也遭受過失戀的打擊。不過她說即使翅膀斷了,心也要飛翔。(解說)1970年,張海迪跟隨父母,來到山東聊城莘縣農村。在那裡,少女時代的張海迪情竇初開,有了初戀。
張海迪:有一天我喜歡一個男孩子,那個男孩子非常非常喜歡我,就是在我們那個小小的縣城裡。但是經歷了幾年之後。讓我沒有想到的,有一天就是他忽然帶著一個女孩子到我家,一直到我都記著那個女孩子。那是個冬天,因為她從外地來,穿著一件很少見的毛大衣,毛毛領子,我就覺得就像冬妮婭穿的那個衣服一樣。他進來了以後說,啊,海迪,這是我的表妹。那天還是一起去看電影,他們推著我去看電影。但是當時我非常敏感的就是這個女孩子,她真的也非常漂亮,那么健康。就是從這天以後,我的感覺就是,我喜歡的那個男孩子,他真的疏離了我。我就覺得,真的那個地方太小了,那個我的殘疾太重了。那么就是說他在做現實的,和想像中的愛情決擇的時候,他必定要偏向社會世俗的一些方面,我能理解。我願意把這痛苦自己咀嚼掉,我相信到這個時候我就不會痛苦了,果真是這樣。經歷了非常大的痛苦。有的時候我的朋友推我去看電影,去露天劇院看電影。看電影的時候,我這個朋友去了,我真的很想看看他,很想再看他一眼。但不一定是面對面的,他不敢對我的眼睛,我更不願意看見他的眼睛,我願意遠遠的默默的看一看。後來就是我的朋友推著我,走過一個胡同的時候,正好他在胡同的那頭,他跟那個女孩子,就是他的表妹走在一起,我心裡當時真的像針扎。
魯豫:我太明白那種感覺了。
張海迪:像莎士比亞說的,愛情就是讓人嘗遍天下所有的滋味,如果真的一開始就是甜蜜的話,不經歷這種疼痛的話,一個女性她就不是完整的。
魯豫:那後來呢,除了感情這種疼痛,感覺其他的滋味嘗過嗎?酸甜苦辣你應該都嘗過,包括甜美。
張海迪:甜美的確是有過,這裡面還有就是我經歷的。像我有一個男性的朋友,當時去看我的時候,他給我留下一句話,讓我就想了好幾年。他說,海迪,等我下次再來的時候,你一定會覺得真的你獲得了幸福,就這么一句話,當時我們都非常的隱晦。後來幾年之後,他在很遠的地方,也是知識青年,在黃河軍馬場,在那個地方,他給我寄來一封信,這封存信裡面夾了個照片,這個照片看了以後,我接著就撕了。
魯豫:為什麼?
張海迪:因為(照片上)他跟一個女性站在一個樓房的台階上,他站的高一點,女性站的低一點。他後面寫的什麼呢,就是說,海迪,我已經結婚了,我的愛人是做什麼什麼的。寄給我這樣的照片,我想他很可能期待我的祝福。而這就好像一把利劍一下子扎了我一下,就是那種疼痛就是甚至讓我全身都猛的一下子抽搐了,讓我就從那個幻夢中一下子回到了現實,並且一瞬間會覺得現實是是如此冷酷。我一次一次的追求,一次一次的又失掉了。
(解說)張海迪的丈夫是
王佐良,在
山東師範大學教外語。兩人的結合是在1982年。他們沒有舉行婚禮,一切都在平靜中度過。
魯豫:記得在90年代初期的時候,報紙上曾經有過一陣子爭論,張海迪到底應不應該結婚,對於這些爭論張海迪自己是一笑至之,她說早在1982年,她家喻戶曉之前,就已經結婚了,經歷過將近20年的婚姻生活,我們以外人的角度來看,如果不是那張輪椅,這對夫婦跟中國千百萬平凡的夫婦沒有太大的差別。在見張海迪之前,我心裡一直有點顧慮,我怕她不願意談到自己的情感經歷和家庭生活,但海迪非常的坦率,在做這個訪問的時候,海迪的先生和妹妹都在家裡,海迪也完全不避諱我們,不時指揮自己的老公幫自己墊一下墊子,或者倒一杯咖啡,我能夠感覺到海迪是這個家庭的中心,倒不是因為全家人由於她的病情,而要圍著她轉,而是海迪身上就有這樣一種力量,把周圍的人凝聚在一起。
(解說)張海迪夫婦沒有孩子。10年,他們收養這隻小狗,取名“板凳”。夫妻倆對它疼愛倍至,讓人覺得它就是他們的孩子。關於張海迪,我聽到過這樣兩種聲音,有的人說,像她這樣一個聰明的有才氣的女子,卻要承受身體上這么大的痛苦,老天實在是太不公平了。也有人說,張海迪什麼都有了,有名氣,有地位,出了那么多書,還要求什麼呢。但海迪跟我說,她願意放棄所有這一切,只希望能有一個健康的,正常的身體。我想這一點普通人是很難理解的。海迪在一起我們談到了死亡,我問她如果自己來撰寫自己的墓志銘,她會寫些什麼?海迪說,她會這么寫,這裡躺著一個不屈的海迪,一個美麗的海迪!
個人名言
1.每個人的生命都是一隻小船,理想是小船的風帆。
2.活著就要做個對社會有益的人。
3.即使翅膀斷了心也要飛翔。
4.我是一個有理想的人,不願意一生無所作為,做一個無聊的人。不多學些東西,我就不舒服。我願把我的一生獻給我喜愛的事業。我的腿雖然不好,可是多年我一直是那樣的樂觀,對美好的生活充滿激情。
5.我像顆流星,要把光留在人間。
6.在人生的道路上,誰都會遇到困難和挫折,就看你能不能戰勝它。戰勝了,你就是英雄,就是生活的強者。
7.像所有矢志奮鬥的人一樣,我把艱苦的探尋本身當做真正的幸福。
8.一個人要奮鬥,內在的力量才是永恆的,總是依靠別人鼓勁是不會長久的。
9.在困境裡,要樹立信心,相信一切都會過去,還要自我鼓勵,以樂觀的心態戰勝困難。
10.天才都是在痛苦中誕生的。
11.今天我們的生活依然需要澎湃的激情,一個人有了激情才會熱愛生活,才有生活的動力。
12.如果沒有不斷更新的愛情,婚姻的花朵就會枯萎。
13.假如真的有假如的話,我是一個健康的人的話,我想我會做的比,比今天還要好。
14.如果我能站起來的話,我想我試試跳舞,真的,這是我內心深處的一種最大的願望。雖然我這么多年沒有跳過舞,但是我一直沒有停止生命的舞蹈,我想生命的舞蹈可能比現實的舞蹈更美麗。
15.作為女性,應該寵辱不驚,或者說榮辱不驚,這是一種人生境界。
16.當你突然面對那么多的閃光燈、笑聲、掌聲,調整自己最重要,該做什麼還是做什麼,必始終像一泓碧水,那么藍,那么深。
17.我感謝生活給了我一支能說話的筆,它讓我去傾訴了,去抗爭,我不僅活著,而且在寫作中放飛了心靈。
18.我們活著,就要為人民做事。
19.只要心還在跳,就要努力學習。
20.我不能碌碌無為地活著,活著就要學習,就要多為民眾做些事情。既然是顆流星,就要把光留給人們,把一切奉獻給人民。
21.即使跌倒一百次,也要一百零一次地站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