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曾廣福
- 外文名:guangfu zeng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莘縣
- 出生日期:1913
- 逝世日期:1998
- 職業:政府官員
- 信仰:共產主義
- 主要成就:全國農業勞動模範
個人成就,榮譽,人物經歷,趕夜路,當車夫,人民的錢,不說瞎話,不發災難財,麥堆里的鼾聲,千金難買,紀念館,
個人成就
194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董社莊農業生產合作社主任、生產大隊黨支部書記,莘縣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是中共九大至十二大代表,第一、三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三屆全國政協委員。1943年與三戶農民成立農業生產互助組。1951年創辦董杜莊農業生產合作社。1956年起帶領民眾剷除沙丘、平整土地、打井開渠、植樹造林,先後將千畝鹼窪地改造成良田,將500畝沙荒地改造成果園。1964年全大隊在耕、播、運輸、加工等方面基本實現了機械化。1979年獲全國勞動模範稱號。其二兒子是著名的計生先進人士曾昭起,曾昭起歷任冠縣縣委書記、聊城地委專員、山東國資委主任等,在1991年任冠縣縣委書記時期,曾發起並領導駭人聽聞的“百日無孩運動”。
榮譽
第一、三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二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共九大至十二大代表。他一生十多次受到毛澤東等中央領導同志的接見,作為全國人大代表、黨代表、政協委員、全國勞模。
人物經歷
國慶55周年之際,莘縣的幹部民眾又懷念起已去世6年的開國勞模曾廣福。他一心為民眾辦好事的事跡,雖已過去幾十年,至今仍光彩照人;他實事求是不說瞎話的作風,至今鼓舞著當地的幹部民眾;他危機時刻挺身而出的英雄壯舉,至今讓人肅然起敬。他一生十多次受到毛澤東等中央領導同志的接見,多次當選為全國人大代表、黨代表、政協委員、全國勞模,從不驕傲自滿,以實際行動實踐了毛主席為他的題詞:“你是共產黨員,又是勞動模範,要起橋樑和帶頭作用。”
趕夜路
1952年7月,擔任初級農業合作社社長的曾廣福,到新鄉市開會。回來時,乘火車到安陽,會務組發給他5萬元(合新幣5元)路費,讓他自己搭車回家。錢一到手,曾廣福就打開了小算盤:這5萬元不是個小數目,不能隨便花,得派個正經用場。考慮之後,他走進了商店,走來走去往貨架上看,看到了雨傘和手電筒。他想,這兩件東西不錯,飼養員夜裡照看牲口,需要照個亮;陰天下雨收拾草料,也需要個擋雨的家什。買下之後還剩下一點錢,思謀半天,最後又買了100雙筷子。他的想法是,我是代表民眾來開會的,回去一家發一雙筷子,也算是個紀念。
東西買完了,腰包空了,天也傍黑了,曾廣福甩開大步興沖沖地上了路。心裡想,夜裡趕路,不花住宿費,不挨太陽曬,一舉兩得。
一滴水沒喝,一口飯沒吃,曾廣福連續奔走一夜加一上午,終於走完了135公里路,帶著兩腳血泡回到了董杜莊。
當車夫
1953年秋的一天,曾廣福接到緊急通知,讓他到聊城參加一個會議。當時莘縣到聊城剛通車不久,只有幾輛木炭客車,運行很不正常。為了不誤開會,縣政府臨時雇了一輛人力車,送曾廣福去聊城。這下可難壞了曾廣福:坐吧,讓別人拉著自己,這種事從來沒有辦過;不坐吧,車已經雇好,錢也開出去了,沒法退。正在猶豫間,幾位領導同志不由分說,把他推到車上。車夫拉起來就走,曾廣福在車上如坐針氈,渾身難受。
剛出北關,曾廣福從車上溜下來,對車夫說:“你回去吧,我腿腳利落,自己走著去比坐車還快哩。”車夫不乾:“不行,政府雇了我,我剛出城就回去,沒法交代。”曾廣福說:“外行拉架子,比劃比劃是那個回數就行唄!”車夫說:“到聊城40公里,你一個人得走到啥時候?還是上車吧!”曾廣福執意不肯,說:“你要真過意不去,就陪著我走,你拉空車,我步攆,看誰走得快。”車夫無奈,只得同意。
兩個人說著話走了一二公里路,曾廣福問:“你這車好拉不?叫我試試。”車夫剛一松把,曾廣福的一雙大手就把他推進車廂里,自己拉起車來一溜小跑。不管車夫如何叫喊,都無濟於事。車夫看曾廣福不坐車鐵了心,只好作罷。
人民的錢
1955年7月,曾廣福接到一張350元的匯票,寄款單位是全國人大常委會辦公廳,說明欄中寫的是“全國人大代表津貼”。
當時,350元可以蓋好幾間新房,有些人勸他蓋房子,也有的說他“你整天為公事跑腿,鞋不知磨破了多少雙,應該買輛腳踏車”;還有的勸他“把錢存到銀行里,以後給兒子辦喜事”。
曾廣福誰的話也沒有聽,他說:“我的房子還能住幾年,不用翻修;腳踏車是個新式玩意兒,現在還不是咱莊稼人騎的,等日子過好了,大家都騎上了腳踏車,你們不讓我買我也買;兒女還小,結婚成家還早哩。這幾百元錢雖說是匯給我的,實際上是人民的錢,應該用在公事上。”於是,他把350元錢原封不動地交給了合作社的會計,算作集體收入。後來,全國人大又陸續寄來2000多元,曾廣福除外出開會花去300元外,其餘全部交給了集體。
其實,這不是他交的第一筆款。1949年,他當選為全省勞模,獎給他200斤小米,就都分給了大伙兒,自己一粒沒留。1954年,他出席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發給他一條毛毯,他給了村裡的貧困戶。
不說瞎話
1958年秋後,大躍進的風越刮越烈。地區要樹一批高產典型,考慮到知名度,決定樹董杜莊。
一天,地縣領導專程來找曾廣福,在一片已經收穫的花生地旁,問曾廣福:“這花生畝產多少斤?”“500斤!”
領導提示說:“這么好的花生秧怎么才能收500斤?我到別村去了,人家那裡畝產5000斤。”
曾廣福憨笑中透著機靈:“那可能是人家的種子好,明年我們也用他們的種子。”
領導又啟發說:“過秤的時候你可能不在家,這花生肯定不止500斤。”曾廣福說:“我親自過的秤,錯不了!”於是,董杜莊這個典型泡了湯,地區改樹台前作典型,成績是畝產穀子5000斤。地區組織到台前參觀,曾廣福量了台前的谷穗長度,又查了每畝的棵數,和台前的人爭論開了:“你們的穀子每畝棵數和我們差不多,谷穗沒有我們的大,為什麼我們每畝800斤,你們每畝5000斤?你們既然產量比我們高5倍多,為什麼愛國糧比我們賣得少?”問得人家無言以對。
回到村里,一位村幹部告訴他,省城來的一位記者到董杜莊轉了一圈,寫了一篇畝產萬斤糧的稿子,說是近幾天就見報。曾廣福一聽火了:“馬上派人到濟南找那個記者,稿子不許發表。今後不管哪裡的記者來寫稿,黨支部要嚴格把關,一句瞎話也不能說!”
不發災難財
1959年,大躍進興起的集體食堂辦不下去了,民眾的生活成了問題。曾廣福不顧打成右傾的危險,利用人大代表的身份,一次又一次地向上級反映民眾生活困難的情況。終於,上級給董杜莊公社發下了15萬斤救濟糧。
糧食來了,曾廣福主張馬上根據各隊的困難情況發下去,儘快解決民眾餓肚子的問題。不料,縣裡派來的駐社工作組組長卻不同意,一直拿“停一停”、“等一等”這樣的話搪塞。
停了一段時間,函丈村一年一度的古會到了,工作組長下令動了救濟糧,派人磨麵,準備到古會上賣丸子、賣包子趁機賺它一筆錢。曾廣福一聽火了,立即找到工作組長,質問道:“國家給的救濟糧,你擋著不發,民眾餓得眼冒火星子你不管,反而要拿救濟糧賺大錢,發國難財,這種做法我堅決反對!”
工作組長也來了硬的:“我是工作組長,你是公社副書記,你得聽我的!”曾廣福針鋒相對地反駁道:“我是全國人大代表,有權監督你,你要是真敢拿著人民的救命糧賺黑心錢,我就把你告到北京去!”
工作組長害怕了,救濟糧很快發到民眾手裡。
麥堆里的鼾聲
1963年,小麥大豐收,原來的打麥場太小,必須擴大。一天下午,十幾個勞力你來我往擔水潑場,乾到天黑,還有一畝大的一片沒有潑完,只好收工。
第二天一早,大家擔著水桶來到場邊,卻見場已全部潑完了。大家還在納悶,忽聽場那頭麥秸堆里傳來打鼾聲,跑過去一看,是曾廣福。只見他渾身濕漉漉的,兩腳全是泥。原來他為了搶時間,一個人幹了一通宵。
場壓好了,小麥開始上場。曾廣福打捆、裝車、拉車,汗水濕透了褂子、褲腰,他也顧不得擦一擦。別人下晌吃飯,他自己看場,讓人家捎兩個乾糧來墊肚子。夜裡,他東場轉到西場跑個不停,誰也不清楚他在哪裡睡的覺,反正他白天黑夜都沒有進過家門。
三天后,麥子全部上場,曬打開始了,曾廣福卻不見了。後來,有人看到場邊上有一堆麥子一動一動的,扒開一看是曾廣福。只見他臉色發黃,渾身發抖,原來他發開了瘧疾。大伙兒要送他回家休息,他卻死活不肯。一位社員提來一瓦罐涼開水,他捧起來咕咚咕咚喝了一氣,用褂子抹了抹嘴,大手一揮:“沒事了,來,翻場!”
千金難買
改革開放初期,一天中午,一輛小轎車停在曾廣福家門口,車上下來一位幹部模樣的人,見了曾廣福很有禮貌地說:“省里來咱地區商談業務,涉及到你們企業,想請你面談一次。”曾廣福一聽與本鄉企業有關,便爽快地上了車。
車沒有進地區機關,卻進了一家豪華飯店。一進門,酒宴已擺好,一群穿著花里胡哨的人正在恭候。曾廣福頓時警覺起來。那位幹部模樣的人說話了:“今天在場的都是地區和省里領導的子女親戚,有事作難了,想請您老幫一把。”
曾廣福裝作滿不在乎地說:“沒有外人,擺這陣勢幹啥?有啥事,儘管說。”
“河南的一位朋友急需鋁錠,托我們幫忙。我們幾個啥關係都找了,就是辦不成。聽說國家計委有您的熟人,想以咱聊城地區需要為由,勞您大駕往北京跑一趟。如實在脫不開身,寫封信也行。”曾廣福一聽明白了,原來是伙“倒爺”。他故意問:“要多少?”“100噸,少了不嫌,多了更好。”
曾廣福又問:“有啥說法嗎?”對方趕緊說:“好處費10萬元,怎么樣?要不行,再加兩萬活動費也可以。”
曾廣福一聽笑了,他伸出三個手指頭說:“你們趁早別在我身上費勁了,‘曾廣福’這三個字,搬座金山來也買不走!”
說到這個份上,這伙“倒爺”才知道今天請錯了菩薩。
紀念館
為了讓勞模精神一代又一代的傳承下去,莘縣修建了全國農業勞動模範曾廣福紀念館。紀念館占地21.9畝,由大門、平台、主展館、文化長廊等組成,主展館建築面積148平方米,主要展示曾廣福同志一生中有紀念意義的物品,相關照片、有關事跡等。紀念館以翔實的資料,豐富的史實,生動地再現了全國勞模曾廣福同志光輝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