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半島

山東半島

山東半島,是中國最大的半島,在山東省東部、膠萊谷地以東,伸入渤海、黃海間,東西最長290公里,南北最寬190公里,最窄50公里,總面積26600平方公里,界劃以河口區新戶鎮與霑化區交界和日照嵐山口與嵐山頭蘇魯交界處的繡針河口兩點連線以東的部分。半島三面臨海,北面與遼東半島渤海灣相望,東部與韓國隔海相望。

山東半島因為地理上的原因,山東半島地區與東北和韓國聯繫緊密。歷史上有大批民眾自水路乘船移民東北。創造了豐富多彩的北辛文化、白石文化、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和與夏代同期的岳石文化

山東半島屬中朝準地台膠遼台隆。屬暖溫帶濕潤季風氣候。該範圍又稱膠東半島。半島三面臨海,北面與遼東半島渤海海峽相望,東部與韓國隔黃海相望。重要的城市有青島煙臺威海濰坊日照東營等。山東半島共有1處國家旅遊度假區、3處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

基本介紹

區域範圍,地質環境,地質地貌,地形地貌,土壤分布,氣候,水文情況,自然資源,礦產資源,植物資源,發展歷史,經濟,地域文化,東夷文化,齊文化,賢哲文化,港口文化,名勝古蹟,蓬萊閣,嶗山,劉公島,崆峒島,

區域範圍

位置境域
山東半島位於山東省東部、膠萊谷地以東,伸入渤海、黃海間,東西最長290公里,南北最寬190公里,最窄50公里,總面積26600平方公里,約北緯35°05′~37°50′,東經119°16′~122°42′,三面環海,隔海與遼東半島和日本相望。
界劃以河口區新戶鎮與霑化區交界和日照嵐山口與嵐山頭蘇魯交界處的繡針河口兩點連線以東的部分。半島三面臨海,北面與遼東半島渤海灣相望,東部與韓國隔海相望。
山東半島山東半島

地質環境

地質構造
半島屬中朝準地台膠遼台隆。太古代片麻岩和片岩等深變質結晶岩廣泛出露,白堊紀末有廣泛的火山岩噴發和酸性岩漿侵入活動。中新世以後,渤海總體大幅度下陷,成為華北—下遼河沉降帶拗陷最深的大型新生代斷裂—拗陷盆地。上新世末,特別是第四紀以來渤海海峽斷裂下陷,山東半島形成。全區被北北東—北東和北北西—北西兩組斷裂分割,形成大小不一的斷塊,經長期剝蝕分割,形成較破碎的低緩丘陵。

地質地貌

地形地貌

少數山嶺突出丘陵之上。半島南部的嶗山主峰嶗頂海拔1133米,為半島最高峰。中北部的牙山、崑嵛山、偉德山以及羅山、大澤山、艾山等,多為近北東走向。山地丘陵間有桃村地塹盆地、萊陽斷陷盆地和膠萊凹陷平原等。沿海有寬窄不等的帶狀平原,以蓬(萊)黃(縣)掖(縣)平原面積最大。
山東半島海岸蜿蜒曲折,港灣岬角交錯,島嶼羅列,是華北沿海良港集中地區。膠州灣的青島(見青島市)、芝罘灣的煙臺(見煙臺市)、威海灣的威海(見威海市)萊州灣的東營和廣利(見東營市)、石島灣的石島和龍口等均為中國著名港口。
山東半島沙嘴沙灘發育。沙洲發育之地,島陸相連形成陸連島,如煙臺附近的芝罘島等。沿海島嶼除渤海海峽的廟島群島外,均分布於近陸地帶,較大者有象島、莫邪島、杜家島、田橫島、劉公島、雞鳴島、崆峒島、褚島、蘇山島和南黃島等。

土壤分布

山東半島地帶性土壤為典型棕色森林土(俗稱山東棕壤),一般分布在緩坡地和排水良好的平地,多已闢為農田和果園,發育成熟化的耕作土。低山丘陵中上部殘積、坡積物上的粗骨棕壤土層淺薄,質地較粗,多種植花生、甘薯等作物。半島的果樹栽培以蘋果、梨、葡萄為主,著名者有煙臺蘋果、萊陽茌梨、平度大澤山葡萄。

氣候

山東半島氣候屬暖溫帶濕潤季風氣候。1月均溫-3~-1℃,8月(最熱月)均溫約25℃,極端最高溫約38℃。10℃以上活動積溫為3800~4100℃。年降水量650~850毫米,半島南側在800毫米以上;西北側濱海平原約600毫米。年降水量約60%集中於夏季,且強度大,常出現暴雨。
降水年均相對變率約20%。年均相對濕度在70%以上。半島東側南部沿海4~7月多海霧,年均霧日30~50天。半島東北側煙臺、威海等地冬季多降雪。

水文情況

山東半島西以泰山為界與黃河接壤,北以黃河南堤為界,西南部與淮河流域相接。半島東半部三面臨海,西連華北大平原,屬溫暖帶季風氣候,其氣候特徵與淮河流域相近,夏熱多雨,冬寒少雪,春旱多風,秋旱少雨,東部及沿海受海洋影響。該地區多年平均年降水量為688毫米,且時空分布極不均勻,多年平均年蒸發量在 1000-1200毫米之間。
山東半島各水系均屬獨流入海的山溪性河流。因此大都源短流急,雨季流量大,枯季流量小甚至乾涸。山東半島分膠東東部、膠東北部、膠東南部、東南沿海、膠濰彌河、黃河神仙溝、小清河等8個水系。

自然資源

礦產資源

山東半島礦產資源在山東省占有重要的地位,已探明的各種礦產資源,為發展山東經濟和礦業開發奠定了雄厚的物質基礎。國民經濟賴以發展的15種支柱性重要礦產都已探明儲量,其中石油、鐵礦、鋁土礦、金礦、鉀鹽、石灰岩、礦鹽等礦產居全國前10位。
現已探明的保有儲量列全國前10位的礦產有58種,列全國前5位的有36種,其中金礦、自然硫、石膏、玻璃用砂岩等8種礦產居全國第一位;石油、鈷礦、菱鎂礦、金剛石等7種礦產居全國第二位;晶質石墨、滑石、鋰鹽、鹼用灰岩等8種礦產居全國第三位。
山東半島礦產資源分布廣且儲量巨大,在全山東省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其中,石墨、滑石、藍寶石、膨潤土、透輝石、硅藻土、玻璃用石英岩、玻璃用砂等礦產是山東省特有優勢礦產,儲量占比為全省的100%。金礦、銀礦、銅礦和石材類飾面用花崗岩等也是本地區的重要礦產和優勢礦產。

植物資源

山東半島位於暖溫帶,有種子植物134科526屬1100種。分別占我國種子植物科、屬、種的44.5%、1.76%、44%。如加上引種栽培類群,種數在1700種左右。南方的熱帶區系成分和東北的長白區系成分在此交匯,使本區的植物區系具明顯的過渡性。屬的地理成分分析表明,區系成分以溫帶性質屬為主,但也殘存有不少熱帶性質屬,有溫帶和熱帶的雙重性質。
天然植被為暖溫帶落葉闊葉林,主要樹種有櫟類,如麻櫟、檞、枹等樹,以麻櫟最多,但常因放養柞蠶而伐去主幹呈灌木狀,構成山地丘陵特殊的“柞嵐”景觀。針葉樹以日本赤松為代表。植物區系中有亞熱帶成分,如苦木、山胡椒、三椏烏藥等;還有東北區系成分,如蒙古櫟、遼東櫟、赤楊等。20世紀初引種了黑松、日本落葉松等樹種。山東半島開發歷史悠久,原生植物破壞殆盡。

發展歷史

山東半島一帶自遠古以來就有人類的生存繁衍,據考古發現,這一帶在六七十萬年前就有“沂源猿人”活動。青島、平度、膠州、蓬萊、日照等地都有舊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的遺址發現,如北辛莊文化、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和東嶽石文化等。
山東半島是早期人類活動地域,有許多氏族部落。大的氏族部落有萊夷部落和齊部落等。萊夷部落在山東半島的東部。夏代萊夷部落建立萊子國,其先民被稱做東夷。東夷人的生存和生活方式是農耕和漁獵,殷商時期,萊夷和齊部落被統稱為東夷。周朝建立後,山東半島地區逐漸被納入了周朝的版圖,太公姜尚受封於此地,建立了齊國。
明初,朱元璋雖然統一了中原,但遼東仍為元朝殘餘勢力納哈出所控制,直到洪武十九年征服納哈出,永樂元年招撫奴爾乾諸部,明朝才最後完成了對東北的統一。在明初的一二十年內,明政權與朝鮮政權的陸路往來並不暢通,因此,地處渤海前沿的山東半島變成為中朝兩國人員往來和物資交流最便捷的通道。在明初十幾年內,兩國自登萊一代往返的人員和商品之多,均超過了宋元時期。

經濟

山東半島經濟開發較早。公元前8世紀的春秋時代,漁鹽業已逐步發展。戰國時代,冶鐵業和絲麻紡織已有較高水平。漢代成為著名的東方穀倉。唐代登州萊州是對外交往的重要港口。明清時期,膠州成為中國北方最大的貿易口岸。鴉片戰爭以後經濟畸形發展,青島,威海先後被德國和英國割占。1949年以後,半島地區優勢條件才得以發揮,成為全國著名的花生、果品、水產品和柞蠶絲生產基地。青島、威海、煙臺現正建設經濟技術開發區
山東半島城市群是廣義經濟概念,是山東半島經濟發展一體化的城市群。
山東省政府2011年1月6日晚間通報,國務院已正式批覆《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發展規劃》,這標誌著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建設正式上升為國家戰略,成為國家海洋發展戰略和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青島將被培育成國家級中心城市,成為山東省和黃河流域經濟社會發展的“龍頭”城市。
37º經濟帶示意圖37º經濟帶示意圖
山東半島城市群將在新的歷史形勢下趕前爭先,以長江三角洲城市群為示範,以建設世界級城市群為目標,助力37°經濟帶領跑中國經濟。山東半島應該承擔起謀劃區域發展新棋局的歷史重託,站在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的國家戰略平台上,著力打造中國經濟由東北向西北帶狀發展的戰略支撐點,形成內陸與沿海連結的新經濟支撐帶,發展大交通大流通,努力成為37º經濟帶主引擎。

地域文化

東夷文化

山東半島是早期人類活動地域,有許多氏族部落。大的氏族部落有萊夷部落和齊部落等。萊夷部落在山東半島的東部。夏代萊夷部落建立萊子國,其先民被稱做東夷。東夷人的生存和生活方式是農耕和漁獵,創造出山東半島早期的以農耕和漁獵為基本形態的東夷文化。殷商時期,萊夷和齊部落被統稱為東夷。

齊文化

周朝建立後,山東半島地區逐漸被納入了周朝的版圖,太公姜尚受封於此地,建立了齊國,殘存的東夷文化與外來文化不斷融合,形成了齊文化。自周朝起,齊文化取代了東夷文化,成為了先秦時期山東半島地區的主要文化形態。
齊地文化又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自殷商時期,最晚始於公元前1300左右,到齊國建國。此階段的齊地文化主要是氏族和部落文化,稱之為先齊文化。第二階段是自秦以後特別是漢朝到隋朝的800年間。此階段齊或郡或國,但此階段的齊地文化是齊國被秦滅亡後的齊國文化遺存,稱之為後齊文化。

賢哲文化

在春秋戰國和漢唐時期,山東半島出現了很多著名的歷史人物,有思想家、政治家、軍事家、農學家和醫學家等,姜太公與《六韜》、孫武與《孫子兵法》、孫臏與《孫臏兵法》、晏子與《晏子春秋》、管子與《管子》、公羊高與《公羊傳》、淳于意與他所作的病史記錄,齊威王與《司馬穰苴兵法》、賈思勰與《齊民要術》等等,這些賢哲以他們的思想、品行、言論和著作,創造出山東半島千古傳承的賢哲文化。

港口文化

半島的地域環境,以它三面臨水而有別於一般沿海地域,同時又以它的一面接連內陸具有經濟腹地而有別於島嶼。因此它既以陸地為依託,得益於內陸經濟腹地資源,又依託漫長的海岸極其充分地利用著廣泛的海洋資源。在山東半島考古發現的6000多年前的航海文化遺存,表明這裡先民很早就開始了沿岸航海,夏代,海外航行能力進一步提高,建立起一條從山東半島出發,沿渤海海峽經遼東半島到朝鮮半島的海上航線。西周時期,山東半島的萊夷部族已經有了相當豐富的航海經驗。
時至秦朝,秦始皇在位十二年有五次出巡,其中三次出巡山東半島。秦朝齊人徐福東渡日本,成為中國航海史上第一個有名有姓載入史冊的航海家。漢朝漢武帝七次巡海,七次都到了山東半島。山東半島奠定了中國航海業的基礎,也奠定了中國海洋文化的基礎。

名勝古蹟

蓬萊閣

蓬萊閣為“中國古代四大名樓”之一,創修於宋嘉佑六年。它與彌陀寺、龍王宮、子孫殿、天后宮、三清殿、呂祖殿等古建築共同構成一個占地32800平方米、建築面積18960平方米的古建築群。
蓬萊閣蓬萊閣

嶗山

嶗山,位於青島市東部的嶗山區,距市中心40餘公里。是聞名遐邇的海上名山,國務院確定的第一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之一。
嶗山地處北緯36°05′~36°19′,東經120°24′~120°42′,東、南兩面瀕臨黃海,西部與青島市區接壤,北部與即墨市相鄰,總面積446平方公里。海岸線長87.3公里,主峰“巨峰”海拔1132.7米。
嶗山嶗山

劉公島

劉公島位於威海灣口,距市區旅遊碼頭2.1海里,北陡南緩,東西長4.08公里,南北最寬1.5公里,最窄0.06公里,海岸線長14.95公里,面積3.15平方公里,最高處旗頂山海拔153.5米。1985年被命名為國家森林公園。1999年劉公島被建設部命名為“國家文明風景區”。
劉公島劉公島

崆峒島

崆峒島位於煙臺芝罘區東北部海域,與煙臺市區隔海相望,距大陸岸線9.5公里,是距離煙臺市中心最近的島嶼。崆峒列島由12個大小島嶼組成,其中7座主島呈北斗七星狀排列,另有龜島、馬島、佛頭島、天鵝。
崆峒島崆峒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