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發展規劃

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發展規劃

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發展規劃是以臨港、涉海、海洋產業發達為特徵,以科學開發海洋資源與保護生態環境為導向,以區域優勢產業為特色,以經濟、文化、社會、生態協調發展為前提,形成具有較強綜合競爭力的經濟功能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發展規劃
  • 特徵:臨港、涉海、海洋產業發達
  • 導向:科學開發海洋資源與保護生態環境
  • 特色:區域優勢產業
規劃背景,目標定位,規劃意義,規劃詳解,

規劃背景

黨的十七大提出,發展海洋產業,構築現代產業體系。2009年4月,胡錦濤總書記視察山東時強調指出:"要大力發展海洋經濟,科學開發海洋資源,培育海洋優勢產業,打造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總書記的重要指示,總攬全局,立意高遠,精闢深刻,是從全局和戰略高度深謀遠慮的重要部署,為豐富深化區域發展戰略、促進科學發展指明了努力方向,充分體現了對山東工作的親切關懷和殷切期望。全省各級黨委、政府要進一步統一思想、提高認識,切實增強使命感、責任感、緊迫感,把握髮展大局,抓住發展機遇,以科學務實、奮發有為、爭創一流的精神狀態,全力打造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決不辜負胡錦濤總書記的殷切期望和全省人民的重託。
21世紀是海洋的世紀,海洋資源的開發越來越引起世界各國的重視,海洋經濟日益成為一個國家或地區發展的重要增長極。把握海洋經濟發展新趨向,打造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標誌著對省情認識達到了新的高度,標誌著海洋經濟發展將實現新的突破,標誌著我省經濟社會發展站在新的起點、進入新的階段,意義重大而深遠。
早在上世紀90年代初,我省就在全國率先提出建設“海上山東”的發展戰略,並把它與黃河三角洲開發並列為兩大跨世紀工程。再往前推,自改革開放以來,山東歷屆省委、省政府一直都在探索並提出適合當時省情的經濟發展戰略:從“東西結合、共同發展”,到“重點突破、梯次推進”,從實施“東部突破煙臺、中部突破濟南、西部突破菏澤”戰略到規劃建設“一群一圈一帶”(山東半島城市群、省會城市群經濟圈、魯南經濟帶),從“五大板塊”到“一體兩翼”和海洋經濟發展戰略,再到現在提出打造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形成“一區三帶”發展新格局,山東探索發展戰略與合理布局的腳步從未停止,且思路愈加清晰,愈加深化。
“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發展規劃”,國務院以國函[2011]1號檔案批覆,是“十二五”開局之年第一個獲批的國家發展戰略,也是我國第一個以海洋經濟為主題的區域發展戰略。《規劃》的批覆實施是我國區域發展從陸域經濟延伸到海洋經濟、積極推進陸海統籌的重大戰略舉措,標誌著全國海洋經濟發展試點工作進入實施階段,成為國家海洋發展戰略和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
規劃主體區範圍包括山東全部海域和青島、東營、煙臺、濰坊、威海、日照6市及濱州市無棣霑化2個沿海縣所屬陸域,海域面積15.95萬平方公里,陸域面積6.4萬平方公里;山東省其他地區作為規劃聯動區。

目標定位

建設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現代海洋產業集聚區、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海洋科技教育核心區、國家海洋經濟改革開放先行區和全國重要的海洋生態文明示範區。
到2015年,現代海洋產業體系基本建立,綜合經濟實力顯著增強,海洋科技自主創新能力大幅提升,海陸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海洋經濟對外開放格局不斷完善,率先達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總體要求;到2020年,建成海洋經濟發達、產業結構最佳化、人與自然和諧的藍色經濟區,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

規劃意義

加快建設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有利於拓展國民經濟發展空間,維護國家戰略安全;有利於加速形成新的經濟成長,完善我國沿海整體經濟布局;有利於推進海洋生態文明建設,促進海洋經濟可持續發展;有利於提高海洋經濟國際合作水平,深化我國沿海開放戰略。
對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的理解,應該是以海洋經濟為特徵、以海陸統籌一體化發展為基礎。藍色經濟區的建設,是事關全省的重大戰略,其實質是利用沿海優勢,整合海洋資源,發展海洋產業,聯動全省以及全國經濟的科學和諧發展。從這個意義上,“三帶”的重要帶動作用將體現為:以沿海七市為前沿,以全省資源要素為依託,以海帶陸、以陸促海、內外聯動,形成連線長三角和環渤海地區、溝通黃河流域廣大腹地、面向東北亞全方位參與國際競爭的重要增長極,推動全省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為建設經濟文化強省、服務全國發展大局作出更大貢獻。

規劃詳解

陸海空間布局全面最佳化調整  ——《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發展規劃》摘登·布局篇
提示:提升膠東半島高端海洋產業聚集集聚區核心地位,壯大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海洋產業聚集集聚區和魯南臨港產業聚集集聚區兩個增長極;最佳化海岸與海洋開發保護格局,構築海岸、近海和遠海三條開發保護帶;最佳化沿海城鎮布局,培育青島-濰坊-日照、煙臺-威海、東營-濱州三個城鎮組團,形成“一核、兩極、三帶、三組團”的總體開發框架。
提升“一核”
膠東半島高端海洋產業聚集集聚區,是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核心區域。提升核心區域的發展水平,對於促進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加快發展、最佳化產業結構、提升總體競爭力,具有重要的拉動作用。
核心區以青島為龍頭,以煙臺、濰坊、威海等沿海城市為骨幹,加快提高海洋科技自主創新能力和成果轉化水平,推動海洋生物醫藥、海洋新能源、海洋高端裝備製造戰略性新興產業規模化發展;加快提高園區(基地)、企業載體集聚功能和和資源要素配置效率,推動現代漁業、海洋工程建築、海洋生態環保、海洋文化旅遊、海洋運輸物流等優勢產業集群化發展;加快提高技術、裝備水平和產品附加值,推動海洋食品加工、海洋化工等傳統產業高端化發展,構築現代海洋產業體系,建設全國最重要的海洋高技術產業基地和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高端海洋產業聚集集聚區。
壯大“兩極”
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海洋產業聚集集聚區和魯南臨港產業聚集集聚區,是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的重要增長極。加快培育壯大南北兩個增長極,對於促進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協調發展,提升區域整體實力具有重要作用。
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海洋產業聚集集聚區,建設一批大型生態增養殖漁業區,大力發展現代漁業;加強油氣礦產等資源勘探開發,加快發展海洋先進裝備製造業、生態環保產業;大力發展臨港物流業、濱海生態旅遊業等現代海洋服務業,培育具有高效生態經濟特色的重要增長極。
魯南臨港產業聚集集聚區,積極推動日照鋼鐵精品基地建設,集中培育海洋先進裝備製造、汽車零部件、油氣儲運加工等臨港工業;加強集疏運體系建設,密切港口與腹地之間的聯繫,加快發展現代港口物流業,加強日照保稅物流中心建設,把魯南臨港產業聚集集聚區打造成為區域性物流中心和我國東部沿海地區重要的臨港產業基地。
構築三條開發保護帶
海岸開發保護帶。從海岸線向陸10公里起至領海基線(內水海域界線)之間的帶狀區域,其中內水面積3.59萬平方公里,具有資源環境承載力較強、海洋產業發達、人口城鎮密集等特點,是發展壯大海洋經濟、統籌海陸發展的最重要區域和優先開發區域。重點打造海州灣北部、董家口、丁字灣、前島、龍口灣、萊州灣東南岸、濰坊濱海、東營城東海域、濱州海域九個集中集約用海片區,構築功能明晰、優勢互補的開發和保護格局。
近海開發保護帶。從海岸開發保護帶外部界線向外12海里寬的帶狀區域,其中領海海域面積1.42萬平方公里,擁有豐富的海洋漁業、能源、礦產等資源,是開發海洋資源,培植海洋優勢產業的重點區域。該區加快海洋資源勘查和開發利用,壯大海洋能源礦產資源開發、海洋工程建築等產業;全面規範近海開發利用秩序,擴大人工放流和底播增殖規模,嚴格執行禁漁期和禁漁區制度;加強推行清潔生產,防止海上油氣礦產開採、船舶航行、海上傾廢等造成海洋環境污染。
遠海開發保護帶。從近海開發保護帶外部界線至專屬經濟區外部界線的帶狀區域,海洋生物、海底礦產等資源豐富,開發利用前景廣闊,是海洋經濟發展最具潛力的戰略區域。區內加大資源勘探開發力度,發展海洋捕撈、海底能源礦產開發、海洋工程建築等產業;維護國家海洋權益,切實履行保護海洋環境的國際義務和責任,維護海洋生態系統平衡。
打造三個城鎮組團
青島-濰坊-日照組團。青島市建設成為全國重要的現代海洋產業發展先行區、東北亞國際航運樞紐、國際海洋科研教育中心、濱海旅遊度假勝地和海上體育運動基地。濰坊市重點發展海洋高端高效產業;日照市重點發展現代臨港產業。三市在基礎設施、建設和產業發展等方面對接、互補、融合發展成為現代化城鎮組團。
煙臺-威海組團。進一步提升煙臺、威海的中心城市地位,增強城市綜合服務功能,拓展城市發展空間;統籌組團內各層次城鎮的發展,加強組團內產業分工與協作,推進一體化進程;充分發揮與日韓經貿聯繫密切的優勢,大力發展外向型經濟,促進海洋高端產業集聚發展,建設成為全國重要的海洋產業基地、對外開放平台和我國北方富有魅力的濱海休閒度假區。
東營-濱州組團。合理擴大東營、濱州的城市規模,加強組團內城鎮和產業的分工與協作,突出高效生態和海洋經濟特色,做大做強優勢產業,加快發展循環經濟,著力建設特色海洋產業聚集集聚區,打造成為環渤海地區新的增長區域和生態型宜居城鎮組團。
加快建設海洋產業國家高技術產業基地  ——《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發展規劃》摘登·科教篇
提示:加強海洋科技創新綜合性平台、專業性平台和科技成果轉化推廣平台建設,完善現代海洋教育體系,加強重點學科建設和海洋職業技術教育,加快海洋創新型人才隊伍建設,努力建設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海洋科技、教育、人才中心。
(1)加快海洋重大科技創新平台建設。在海洋生物、海洋化工、新材料、海洋裝備製造技術等優勢領域組建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加快建設或引進船舶製造、工程裝備、儀器儀表等套用技術開發方面的創新平台。通過國家科技計畫、公益性行業科研專項等現有政策渠道,加大對藍色經濟區相關單位開展海洋科研工作的支持力度,形成一批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科技成果。完善國際科技交流合作機制,進一步加強與日本、韓國、俄羅斯、烏克蘭、印度以及歐美等國家和地區的海洋科技交流合作。
(2)強化企業技術創新體系建設。支持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建立多種模式的產學研合作創新組織,推動企業與科研機構建立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實行支持自主創新的財稅、金融和政府採購等政策,完善企業自主創新的激勵和投入機制;制定和實施扶持中小科技企業成長計畫,健全創業投資和風險投資機制,引導企業增加研發投入。
(3)促進海洋科技成果轉化。加快建設海洋科技成果中試基地、公共轉化平台和成果轉化基地,組織實施一批高技術產業化示範工程,促進海洋高技術產業在青島、煙臺、濰坊、威海等地集聚發展,擇優建設海洋產業國家高技術產業基地。完善海洋科技信息、技術轉讓等服務網路,規劃建設青島國家海洋技術交易服務與推廣中心。引導企業制定智慧財產權發展戰略,支持有條件的城市申報國家智慧財產權試點城市。
(4)打造全國重要的海洋教育中心。加強海洋專業學院建設,構建門類齊全的海洋學科體系。支持中國海洋大學鞏固海洋基礎學科優勢,重點發展與海洋經濟密切相關的學科專業,將其建設成為世界一流的綜合類海洋大學。支持山東大學、中國石油大學(華東)及區內其他高等院校結合自身優勢和市場需求,選擇發展特色海洋學科專業,支持高等院校與世界知名大學和科研機構建立合作院校、聯合實驗室和研究所。在中國小普及海洋知識,建設青島海洋教育科普基地。
(5)建設我國海洋高端人才聚集地和高素質人力資源富集區。以兩院院士、泰山學者和山東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為重點,加強創新型海洋科技領軍人才隊伍建設,打造高科技人才培養和集聚基地。在中央引進海外高層次人才“千人計畫”和海洋科教人才出國(境)培訓項目等方面,加大對藍色經濟區的支持力度。建設一批海外留學人員創業園區(基地)和引智示範基地。加快培育專業性海洋人才市場,建設東北亞地區的海洋人才集聚中心和交流中心。
海陸相連空地一體
——《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發展規劃》摘登·基礎設施篇
提示:在沿海中心城市,規劃建設一批公路、鐵路、航空、水運等立體交通體系。
(1)港口。以青島港為龍頭,最佳化港口結構,整合港航資源,加快港口公用基礎設施及大型化、專業化碼頭建設,培植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型港口集團,形成以青島港為核心,煙臺港日照港為骨幹,威海港、濰坊港、東營港、濱州港、萊州港為支撐的東北亞國際航運綜合樞紐。青島港要建設成為現代化的綜合性大港和東北亞國際航運樞紐港。煙臺港要進一步鞏固提升區域性能源原材料進出口口岸、渤海海峽客貨滾裝運輸中心、陸海鐵路大通道重要節點和我國北方地區重要的貨櫃支線港地位,發展成為環渤海地區的現代化大型港口。日照港要提高大宗散貨和油品港口地位,進一步擴大貨櫃業務,服務大宗散貨中轉儲運和貨櫃支線運輸。威海港要建成環渤海地區的貨櫃餵給港和面向日韓的重要港口。東營港、濰坊港、濱州港、煙臺港萊州港區要依據《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發展規劃》確定的功能定位,完善功能,提高吞吐能力,形成分工明確的黃河三角洲港口群。
(2)鐵路。以山東省鐵路主骨架為依託,擴大路網規模,完善路網結構,提高路網質量,打通環海、省際鐵路大通道,加快重點鐵路項目建設,構築沿海快速鐵路、港口集疏運和貨櫃便捷貨物鐵路運輸、大宗物資鐵路運輸和省際間客貨鐵路運輸體系,形成功能完善、高效便捷的現代化鐵路運輸網路。
(3)公路。加快高等級公路建設和普通路網升級改造,最佳化路網結構,形成乾支相連、快速便捷的公路網路。
(4)機場。加快區域內機場建設和改造,科學規劃建設青島新國際機場,增加和開闢國內外航線,形成以青島新國際機場為中心,以煙臺、威海、濰坊、東營等機場為支線的空港格局。
(5)綜合運輸樞紐。整合現有交通資源,加強各種運輸方式的有效銜接,加快綜合運輸樞紐建設,大力發展多式聯運、甩掛運輸等先進運輸方式,實現區域和城鄉客運一體化、貨運物流化。開展渤海海峽跨海通道研究工作。在青島、煙臺、濰坊、威海、日照等中心城市,規劃建設一批公路、鐵路、航空、水運等多種運輸方式、一體化、無縫對接的現代化綜合運輸樞紐工程。
構築安全穩定的能源供應體系
——《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發展規劃》摘登·能源篇
提示:著力構建安全清潔的能源保障體系,提高藍色經濟區發展的支撐保障能力。
(1)風能。有序開發風能資源,重點建設沿海7市大型陸地風電基地和魯北、萊州灣、渤中、長島、山東半島北、山東半島南6個海上百萬千瓦級風電基地。
(2)生物質能。合理規劃建設生物質能電站,鼓勵建設生物質能熱電聯產機組,積極擴大沼氣利用,適度發展非糧燃料乙醇。
(3)太陽能。發展太陽能光伏產業,推進以太陽能為主的新能源城市建設。鼓勵太陽能熱利用,提高太陽能熱利用規模和水平。
(4)海洋能。在乳山榮成、日照等海域規劃建設潮汐能和波浪能發電示範項目,逐步加快海洋能的開發利用步伐。
(5)大力推進地熱能開發利用,適時啟動風光儲輸聯合示範工程項目。
(6)核電。建設海陽、榮成核電項目,規劃建設煙臺核電研發中心,加強區核心電廠址資源的勘察、論證和保護工作,保護和儲備好核電廠址資源。力爭在2020年初步形成兩個核電基地。
(7)燃煤火電。根據“上大壓小”的要求,重點建設60萬和100萬千瓦級大容量、高參數、環保型燃煤電廠,以加強受端電網支撐,保證電網安全可靠運行。
協調支撐現代產業新體系
——《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發展規劃》摘登·產業篇
提示:以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為方向,以發展海洋優勢產業集群為重點,強化園區、基地和企業載體功能,加快發展海洋第一產業,最佳化發展海洋第二產業,大力發展海洋第三產業,促進三次產業在更高水平上協同發展。
重在提高現代海洋漁業綜合效益
現代水產養殖業:(1)以榮成、長島、蓬萊、萊州、膠南等海域為主體,建設總體規模300萬畝以上的淺海優勢海產品養殖基地。(2)以東營、濰坊、濱州等沿海地區為重點,建設200萬畝標準化池塘生態健康養殖基地。(3)以萊州、文登、榮成、無棣、日照東港區昌邑壽光等沿海地區為重點,建設一批優質海水魚工廠化養殖基地和現代漁業示範區。
漁業增殖業:重點在萊州灣東部、廟島群島崆峒列島、榮成、嶗山、即墨近海、海州灣北部等海域建設打造國家級全國重要的海洋牧場示範區。
現代遠洋漁業:重點培育榮成、壽光、蓬萊、黃島等遠洋漁業基地,把中國煙臺鮪魚交易中心打造成為國際性鮪魚產品集散地,建設一批海外綜合性遠洋漁業基地,提高參與國際漁業資源分配能力。到2015年,遠洋漁業年產量、遠洋漁船數量分別提高到40萬噸和600艘左右;到2020年,分別達到50萬噸和650艘左右。
濱海特色農業:在濱海地區因地制宜發展設施蔬菜、優質果品、特色作物等高效農業,推進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認證,培育名牌產品,建設沿海農業休閒觀光走廊。
打造海洋優勢產業集群
海洋生物產業。重點發展海洋藥物、海洋功能性食品和化妝品、海洋生物新材料、海水養殖優質種苗等系列產品,把煙臺、威海、日照、濰坊建設成為國內一流的海洋生物科技與產業基地,把青島打造成為國際一流的海洋生物研發和產業中心。
海洋裝備製造業。把東營、濰坊、威海、日照、濱州打造成特色鮮明的專業性現代海洋裝備及配套製造業基地,把青島、煙臺打造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綜合性海洋裝備製造業基地。
海洋能源礦產業。以青島為中心,適時建設海洋藻類生物能源和非糧燃料乙醇項目。實施黃渤海油氣、龍口煤田、萊州金礦、萊州灣滷水等開發工程,規劃建設國家重要的海洋油氣、礦產開發和加工基地。
海洋工程建築業。把青島、日照、煙臺等建設成為全國重要的海洋工程建築業基地,培育形成新的產業增長點。
現代海洋化工產業。加快建設青島、煙臺、濰坊、威海等海洋新材料產業基地。
海洋水產品精深加工業。在煙臺、威海、青島、日照、濰坊等地建設一批水產品精深加工基地,加快建設榮成、城陽、芝罘等一批全國重要的冷鏈物流基地,提高出口產品附加值,使其成為全國重要的水產品價格形成中心、水產品物流中心和國際重要的水產品加工貿易基地。
提升海洋第三產業的引領和服務
海洋運輸物流業。重點建設青島、日照、煙臺、威海四大臨港物流中心,積極推進東營、濰坊、濱州、萊州等臨港物流園區建設,打造以青島為龍頭的東北亞國際物流中心
海洋文化旅遊業。突出海洋特色,推動文化、體育與旅遊融合發展,建設全國重要的海洋文化和體育產業基地,打造國際知名的濱海旅遊目的地。其中,文化產業全力打造一批海洋文藝精品,建設一批有影響力和帶動力的海洋文化產業園;體育產業加快建設綜合性海洋體育中心和海上運動產業基地;旅遊產業建設長島休閒度假島和榮成好運角旅遊度假區,把青島、煙臺、威海等打造成為國內外知名的濱海休閒度假目的地等,致力於做大做強山東藍色旅遊品牌。
此外,加強與國內外金融機構的業務協作和股權合作,著力發展涉海金融服務業;大力發展軟體信息、創意設計、中介服務等涉海商務服務業,為半島藍色經濟區提供有力支撐。
構築集約節約用海新機制
——《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發展規劃》摘登·海洋利用篇
提示:重點推進海洋資源、土地資源和水資源的高效利用,加快建立科學的資源開發利用與保護機制。加強海洋自然保護區海洋特別保護區、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建設,建立珍稀瀕危物種監測救護網路和海洋生物基因庫
(1)推行海洋表層、中層、底層立體開發方式,提高海洋資源綜合利用效率。加快修編海洋功能區劃,實行海洋功能區劃定期評估制度。堅持發展與保護、利用與儲備並重,加強對重要岸線的監管與保護。制定單位岸線和海域面積投資強度標準規範,嚴禁盲目圈占海域、濫占岸線。嚴格執行圍填海計畫,鼓勵圍填海造地工程設計創新。開發超大型海上建築浮游技術和海底空間利用技術,建設海上水陸兩用飛機場,開展海下大型儲藏基地建設研究。強化海島分類分區管理,建立有居民海島綜合協調管理機制,規範無居民海島使用程式,促進無居民海島合理開發。加強深海地質勘查,尋找新的可開發資源,增強後備資源保障能力。
(2)實行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大力推廣套用節水技術和全過程節水方式,全面推進節水型社會建設。限制發展高耗水行業,支持企業實施節水技術改造。積極推廣農業旱作技術,大力發展節水灌溉農業和節水型水產養殖業。鼓勵有條件的生活小區、工業企業使用海水淡化水、再生水,加快建設一批海水淡化及綜合利用示範城市。
依據海洋生態環境承載力,最佳化生態空間結構,保護海洋生物的多樣性,保持海洋生態系統的完整性。
(3)海洋與漁業保護區建設。加大投入力度,加強海洋自然保護區、海洋特別保護區、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建設,開展海洋特別保護區規範建設和管理試點,加大漁業產卵場、索餌場、洄游通道和重要水產增養殖區保護力度,構建完善的海洋與漁業保護區體系。到2015年,新建和升級各類保護區約80處;到2020年,新建和升級各類保護區約50處。
(4)海洋生態修復與治理。完善海洋資源有償使用和生態補償制度,探索建立國家海洋生態補償機制,支持開展海洋生態補償試點。大力實施檉柳林、海草床、濱海濕地等典型生態系統的保護與修復工程。建立珍稀瀕危物種監測救護網路和海洋生物基因庫,開展典型海域水生生物和珍稀瀕危物種的繁育與養護。加強海洋生物多樣性、重要海洋生態環境和海洋景觀的保護。加快推進海灣生態整治,維護沿海生態環境健康。
(5)海岸帶綜合治理。堅持保護岸線的自然屬性,維護岸線的穩定性,增強岸線資源利用的複合性。對未開發利用的岸線資源,嚴格按照規劃加強管理,確保科學利用。實施破損岸線和沿海灘涂治理修復工程,開展海岸帶綜合整治試點,到2015年和2020年,破損岸線治理率分別達到80%和95%。
(6)海島生態保護。貫徹實施海島保護法,編制海島保護規劃。加強海島水土流失防治,開展海島珍稀野生動物和海洋生物物種救護行動,加快推進生態海島建設,建設一批海島生態保護示範區。科學界定海島功能,禁止不符合功能定位的開發活動,加強海島及其周邊海域生態系統的保護。對領海基點所在海島劃定保護區,禁止任何改變地形、地貌的開發活動。
促進藍色經濟區一體化發展
——《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發展規劃》摘登·機制篇
提示:合理調整青島、煙臺、濰坊、威海等重點城市行政區劃,規劃建設青島西海岸、濰坊濱海、威海南海等海洋經濟新區。擴大縣(市)經濟管理許可權,完善省財政直管縣體制,進一步激活縣域經濟發展活力,賦予經濟強鎮部分縣級經濟管理許可權,努力提高開放性經濟水平。
(1)鼓勵國有大中型企業和各類優勢企業跨區域、跨行業、跨所有制兼併重組,著力培育一批以海洋產業為主體、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型企業集團。大力發展非公有制經濟,放寬市場準入,支持民間資本進入海陸基礎設施建設、公用事業等領域。在擴大國家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點時,對煙臺、濰坊等區內符合條件的城市予以優先考慮。健全完善現代市場流通體系,引進現代交易制度和流通方式,積極發展海洋商品的現貨競價交易和現貨遠期交易。
(2)建立城鄉統一規劃管理機制。改革農村土地管理制度,逐步建立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健全土地承包經營權和農業用海域使用權流轉市場。根據國家統一部署,開展藍色經濟區農村住房建設與危房改造試點和新農保試點。建立城鄉統籌的公共財政制度,加大對農村公共服務投入力度,增強基層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
(3)創新藍色經濟區一體化發展機制,加強區內統籌協調,強化在交通、水利、能源、信息等重大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的合作,統籌基礎設施布局與建設;最佳化配置要素資源,共建共享區域統一市場;推進陸域、流域和海域污染綜合治理,形成陸海一體化環境管理的新機制;統籌產業協調發展,促進區域內部產業錯位發展;完善區域發展政策,探索建立區域經濟利益分享和補償機制。
(4)加快調整進出口貿易結構,推動加工貿易轉型升級,擴大先進技術設備進口,完善重要進口資源儲備體系,建設國家重要資源戰略儲備基地。對區內企業“走出去”給予資金籌措、外匯審核、保險擔保、貨物通關、檢驗檢疫等方面的優惠政策,引導企業積極開展跨國經營。加快推進青島中德生態園建設,研究開展日照國際海洋城、濰坊濱海產業園等中外合作項目。設立中國國際海洋節(青島),舉辦海洋經濟文化(技術)國際博覽會和藍色經濟高峰論壇。
(5)把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作為中日韓區域經濟合作試驗區。爭取建立中日韓循環經濟示範基地,承擔中日韓科技聯合研究計畫。開展中韓海陸聯運汽車直達運輸,積極推進煙臺中韓跨國海上火車輪渡項目前期研究論證工作。加強進出口貿易、食品安全及相關領域的互信互認合作。積極探索與日韓間電子口岸(單一視窗)數據交換標準建設,建立三地電子商務認證體系和物流配送體系。建立東北亞地區標準及技術法規共享平台,實現與日、韓技術標準對接。
(6)加快推進與京津冀長三角地區重大交通基礎設施的互連互通,規劃建設國家高速公路長春—深圳線山東境內段等重大交通項目。積極推動產業分工與協作,促進市場開放融合。規劃建設德州商丘公路、山西中南部鐵路通道等基礎設施項目,形成以山東半島重要沿海港口為核心、輻射帶動黃河流域的綜合交通網路。大力實施“西電東送”工程,積極參與中西部地區煤炭、有色金屬等礦產資源的開發利用。
20億專項資金重點扶持
——《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發展規劃》摘登·政策篇
(1)財政稅收政策。研究制定國家引導和扶持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優惠政策,對藍色經濟區建設給予支持。落實國家關於遠洋捕撈等稅收優惠政策;加大對海洋資源勘探的投入力度,國家現有海洋資源勘探專項向山東傾斜;落實國家風力發電增值稅優惠政策,研究制定支持太陽能、潮汐能等新能源產業發展的財稅優惠政策;研究對區內符合中國服務外包示範城市條件的城市給予稅收優惠政策;對區內符合條件的項目,在安排中央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時給予適當傾斜。圍繞落實國家重點扶持政策,2011年山東省級財政安排10億元專項資金、區內7市共安排10億元專項資金,以後每年省、市兩級財政專項資金都要有所增加,用於支持藍色經濟區建設。整合省級現有專項資金,重點支持列入規劃的交通、能源、水利等重大基礎設施項目建設和海洋產業發展。適時啟動資源稅改革。
(2)投資融資政策。國家在安排重大技術改造項目和資金方面給予支持;設立藍色經濟區產業投資基金;開展船舶、海域使用權等抵押貸款……
(3)海域、海島和土地政策。合理利用海島和海域資源,在圍填海指標上給予傾斜,優先用於發展海洋優勢產業、耕地占補平衡和生態保護與建設。國家在海域使用金分配使用上對山東予以適當傾斜,養殖用海依法減免海域使用金。支持山東開展用海管理與用地管理銜接的試點,積極推動填海海域使用權證與土地使用權證的換髮試點工作,以及憑人工島海域使用權證書按程式辦理項目建設手續試點。實行土地利用計畫差別化管理,對重大建設項目特別是使用未利用地的建設項目,國家在安排用地計畫時予以傾斜;鼓勵對宜農土地後備資源進行開發;區內逐步建立市級土地指標統籌使用和跨市域土地指標統籌使用制度;組織實施國家級重大土地整治工程,支持開展未利用地開發管理改革試點。嚴格執行國家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鈎有關管理政策。
(4)對外開放政策。適當加大對區內出口退稅負擔較重地區的財政支持力度;允許青島前灣、煙臺保稅港區在海關監管、外匯金融、檢驗檢疫等方面先行先試;支持外國籍幹線船舶在青島前灣、煙臺保稅港區發展中轉業務。支持青島口岸發展國際過境貨櫃運輸。在標準化體系和可追溯體系建設以及檢驗檢疫、市場開拓等方面給予政策和資金扶持,支持設立國家級出口農產品質量安全示範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