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劃範圍
根據《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發展規劃》,黃河三角洲經濟區主要包括山東省的
東營市、濱州市全部及濰坊市、
德州市、淄博市、煙臺市部分地區,共19個縣(市、區),陸地面積2.65萬平方公里,約占山東全省面積的六分之一。
“目前區內擁有未利用地近800萬畝,人均未利用地0.81畝,比我國東部沿海地區平均水平高近45%。未利用地集中連片分布,另有淺海面積近1500萬畝,黃河沖積年均造地1.5萬畝,隨著沿海
風暴潮防護體系的建設和完善,
土地後備資源還將逐步增加。”
規劃內容
根據《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發展規劃》,所謂
高效生態經濟是指具有典型生態系統特徵的節約集約
經濟發展模式。在產業類型上,形成由
清潔生產企業組成的循環經濟產業體系;在產業布局上,形成由若干
生態工業園區組成的生態產業群;在生產工藝上,做到無廢或少廢,實現生產過程再循環、再利用,最終表現為整個經濟體系高效運轉,經濟、社會、生態協調發展。該區域主要經濟指標將獲得迅猛增長。去年,該區域地區生產總值為4756億元,預期到2015年達到9300億元,預期2020年達到15000億元。
發展優勢
《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發展規劃》稱,該區域將形成“四點”、“四區”、“一帶”的布局框架。“四點”是指東營、濱州、濰坊港和
萊州港區,“四區”是指東營、濱州、濰坊北部、萊州四大
臨港產業區,“一帶”是指以四個港口為支撐,以四大臨港產業區為核心,以經濟技術開發區、
特色工業園區和高效生態農業示範區為節點,形成
環渤海南岸經濟集聚帶。
地方政策
《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發展規劃》稱,按照相關管理辦法,該區域將建立黃河三角洲產業(股權)投資基金。同時,該區域也將謀求組建
農村商業銀行。
此前,山東省政府曾出台《意見》,將由山東省政府和省直大企業以及區域相關各市(縣、區)和區內大企業共同出資,設立黃河三角洲開發基金。在此基礎上,吸納金融資本、產業投資資本、市場流動資金和國外戰略投資,逐步擴大規模,爭取設立黃河三角洲
產業投資基金,為重點項目、重點企業和成長性好的中小企業提供資金支持。
2008年4月,山東省曾出台政策,山東將在該地區規劃投資15000億元左右,約占全省總投入的20%。
此次國務院審議並通過的《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發展規劃》中沒有涉及具體的投資數額。
天津濱海新區建設曾設立800億元渤海產業基金,黃河三角洲開發也將設立類似基金。
規劃主戰場
東營作為黃河三角洲開發建設的主戰場,將高舉
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建設這個大旗,做好《規劃》的組織實施。濱州相關部門將深入研究和宣傳《規劃》,制定一個好的實施方案,特別是搞好園區和項目的策劃,確保有一個良好的開局。同時,把
藍色經濟區規劃建設作為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建設的重中之重和突破口,科學謀劃,加強督導,強力推進。
規劃通知
根據《國務院關於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發展規劃的批覆》(國函[2009]138號)精神,現將《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印發你們,並就有關事項通知如下:
一、黃河三角洲位於渤海南部的
黃河入海口沿岸地區,土地資源優勢突出,地理區位條件優越,自然資源較為豐富,生態系統獨具特色,產業發展基礎較好,具有發展高效生態經濟的良好條件。加快這一地區發展對於推進發展方式轉變、促進
區域協調發展和培育新的增長極具有重要意義。要認真領會國務院對《規劃》的批覆精神,把《規劃》實施作為應對國際金融危機、貫徹區域發展總體戰略、保護環渤海和
黃河下游生態環境的重大舉措,把生態建設和經濟社會發展有機結合起來,促進發展方式根本性轉變,推動這一地區科學發展。
二、請山東省人民政府做好《規劃》的組織實施工作,認真落實《規劃》提出的各項任務,確保《規劃》目標的實現。要加強《規劃》實施的組織領導,制定具體方案,明確工作分工,完善工作機制,落實工作責任。要按照《規劃》確定的功能定位、空間布局和發展重點,制定和調整相關
專項規劃,切實加強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有序推進重點項目建設。要進一步加大對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的支持力度,推動產業集聚,提升發展實力。要根據《規劃》提出的原則和方向,創新合作方式,加強與周邊地區特別是天津濱海新區和
遼寧沿海經濟帶的緊密合作。
三、請國務院有關部門結合各自職能,從促進全國區域協調發展和保護環渤海、黃河下游生態環境的戰略高度,進一步加強對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建設的支持和指導。要按照《規劃》要求,制定和完善本部門支持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發展的政策措施,做好與相關專項規劃的銜接,在資金安排、項目布局、體制創新等方面給予積極支持。要加強部門之間的溝通協調,指導和幫助地方解決《規劃》實施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為促進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發展創造良好的政策環境。
四、我委將按照國務院批覆精神,對《規劃》實施情況進行跟蹤分析、督促檢查,加強與國家總體規劃及相關專項規劃的銜接,會同山東省人民政府組織開展《規劃》實施評估,及時向國務院報告實施情況。
具體事項
前言 黃河三角洲位於渤海南部的黃河入海口沿岸地區,在
環渤海地區發展中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國家高度重視黃河三角洲可持續發展,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五”計畫、“十一五”規劃綱要中明確要求這一地區大力發展
高效生態經濟。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為進一步推進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發展,完善全國沿海經濟布局,特制定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發展規劃。
本規劃的範圍包括山東省的
東營市、濱州市,濰坊市的寒亭區、
壽光市、
昌邑市,德州市的
樂陵市、
慶雲縣,淄博市的
高青縣和煙臺市的
萊州市,共19個縣(市、區),陸地面積2.65萬平方公里。本規劃是指導黃河三角洲地區今後一個時期發展改革的行動綱領和編制相關專項規劃的依據。規劃的近期目標到2015年,遠景展望到2020年。
一、發展背景
經過多年的開發與保護,黃河三角洲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取得巨大成就,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成效顯著,已具備發展高效生態經濟的良好基礎,具有在新的起點上進一步實現科學發展、建設生態文明的優勢條件,也面臨重大機遇和挑戰。
(一)發展優勢
土地資源優勢突出。土地後備資源得天獨厚,目前區內擁有未利用地近800萬畝,人均未利用地0.81畝,比我國東部沿海地區平均水平高近45%。未利用地集中連片分布,其中
鹽鹼地270萬畝,荒草地148萬畝,灘涂212萬畝,另有淺海面積近1500萬畝,黃河沖積年均造地1.5萬畝,隨著沿海風暴潮防護體系的建設和完善,土地後備資源還將逐步增加,具有吸引要素集聚、發展高效生態經濟的獨特優勢。
地理區位條件優越。位於
京津冀都市圈與山東半島的結合部,與天津濱海新區最近距離僅80公里,和遼寧沿海經濟帶隔海相望,是環渤海地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向西可連線廣闊中西部腹地,向南可通達
長江三角洲北翼,向東出海與東北亞各國鄰近,具有深化國際國內區域合作、加快開放開發的有利條件。
自然資源較為豐富。有已探明儲量的礦產40多種,其中石油、天然氣地質儲量分別達50億噸和2300億立方米,是全國重要的能源基地。地下滷水靜態儲量約135億立方米,岩鹽儲量5900億噸,是全國最大的
海鹽和鹽化工基地。海岸線近900公里。風能、地熱、海洋等資源豐富,具有轉化為經濟優勢的巨大潛力。生態系統獨具特色。處於大氣、河流、海洋與陸地的交接帶,是世界上典型的河口濕地生態系統,多種物質和動力系統交匯交融,陸地和淡水、淡水和鹹水、天然和人工等多類生態系統交錯分布,具有大規模發展生態種養殖業、開展動植物良種繁育、培育生態產業鏈、發展生態旅遊的優越條件。
產業發展基礎較好。經過多年的開發建設,形成了一批競爭力較強的支柱產業、實力雄厚的骨幹企業和市場占有率較高的知名品牌。原油、原鹽、純鹼、溴素、金礦等產量分別達到2774萬噸、2222萬噸、220萬噸、18萬噸和19噸,占全國的15%、37%、12%、85%和6%,
原油一次加工能力、石油裝備製造業產值、黃金加工量、紡織和造紙生產能力分別達到4650萬噸、435億元、90噸、1600萬紗錠和398萬噸,占全國的11%、40%、32%、17%和5%。高技術產業發展勢頭良好,形成了一批國家循環經濟示範園區和示範企業。縣域經濟發展迅速,特色產業初具規模。
(二)機遇挑戰
當前,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發展面臨著良好機遇。經濟全球化和
區域經濟一體化深入發展,國際國內合作交流不斷加強,產業轉移步伐加快,為黃河三角洲壯大特色優勢產業、提升發展水平提供了有利條件;國家高度重視黃河三角洲開發建設,加大對高效生態經濟發展的支持和指導,為黃河三角洲又好又快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政策環境;我國正處於發展方式轉變和經濟結構轉型的關鍵時期,發展高效生態經濟,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為黃河三角洲資源綜合開發利用和可持續發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
同時,黃河三角洲區域經濟發展的結構性矛盾和深層次問題仍然存在,經濟社會與人口、資源、環境協調發展的任務繁重,發展高效生態經濟面臨著較為嚴峻的挑戰。重大交通基礎設施相對滯後,港口建設規模較小、功能較弱、配套能力不強,缺少疏港鐵路及與周邊區域連線貫通的幹線鐵路,內聯外接的高速公路網路尚未形成;產業結構層次偏低,傳統農業比重大,工業技術含量偏低,服務業發展滯後;成陸時間較短,生態環境比較脆弱,淡水資源相對貧乏,近海地區生態保護及堤防修復壓力較大;大企業嵌入式特徵明顯,開放型經濟發展滯後。
(三)戰略意義
推進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發展,有利於實現開發建設與生態保護的有機統一,開創高效生態經濟發展新模式,為其他地區提供有益借鑑;有利於增創區域發展新優勢,加快環渤海地區一體化發展,完善全國沿海經濟布局;有利於加快培育環境友好型產業,保護環渤海和黃河下游生態環境,實現區域可持續發展;有利於拓展發展空間,為我國有效應對國際金融危機衝擊,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發揮重要作用。加快這一地區發展,不僅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迫切需要,也是推進發展方式轉變、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和培育新的增長極的重要舉措。
二、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以資源高效利用和生態環境改善為主線,著力最佳化產業結構,著力完善基礎設施,著力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著力
創新體制機制,率先轉變發展方式,提高核心競爭力和綜合實力,打造環渤海地區具有高效生態經濟特色的重要增長區域,在促進區域可持續發展和參與東北亞經濟合作中發揮更大作用。
(二)發展原則
堅持生態優先,實現可持續發展。牢固樹立生態文明觀念,在保護中開發,科學確定區域功能定位和產業空間布局,積極發展園區經濟,大力發展
高附加值產業和高端產品,維護
渤海灣和黃河下游流域生態安全。
堅持統籌兼顧,推進一體化發展。實行區域發展統一規劃、陸地海洋統一布局、重要
資源統一管理、重大基礎設施建設統一推進,發揮比較優勢,促進生產要素合理流動和最佳化配置。
堅持互利共贏,促進共同發展。加快與天津濱海新區、遼寧沿海經濟帶及山東半島在重大基礎設施建設、產業發展、企業合作等方面的全面對接,提升區域合作層次和水平,促進環渤海地區互動並進、共同繁榮。
堅持改革開放,推動創新發展。著力構建有利於高效生態經濟發展的體制機制,全方位拓展對外開放的廣度和深度,為區域可持續發展提供制度保障和市場空間。
(三)功能定位
全國重要的高效生態經濟示範區。高效利用區域優勢資源,推進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加強以國家重要濕地、
國家地質公園、黃河入海口為核心的生態建設與保護,實現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的有機統一,為全國高效生態經濟發展探索新路徑、積累新經驗。
全國重要的特色產業基地。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推進清潔生產,突破制約
產業轉型升級的關鍵技術,培育一批特色優勢產業集群,構築現代生態產業體系,建成全國重要的高效生態農業基地和循環經濟示範基地。
全國重要的
後備土地資源開發區。發揮鹽鹼地和
灘涂資源豐富的優勢,統籌規劃土地
資源開發利用,合理劃分農業、建設和生態用地,探索土地利用管理新模式,推進土地集約高效開發,為環渤海地區拓展發展空間提供有力的土地資源保障。
環渤海地區重要的增長區域。充分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擴大對內對外開放,重點加強與環渤海地區和東北亞各國的經濟技術交流合作,提升綜合實力和競爭力,協調推進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成為支撐環渤海地區發展的又一重要區域。
(四)發展目標
到2015年,基本形成經濟社會發展與
資源環境承載力相適應的高效生態經濟發展新模式,力爭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翻一番。生態環境不斷改善,節能減排成效顯著;產業結構進一步最佳化,循環經濟體系基本形成;基礎設施趨於完善,水資源保障能力和利用效率明顯提高;
公共服務能力得到加強,人民生活質量大幅提升。
到2020年,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生態環境和經濟發展高度融合,可持續發展能力明顯增強,生態文明建設取得顯著成效,形成競爭力較強的現代生態產業體系,開放型經濟水平大幅提高,社會事業蓬勃發展,率先建成經濟繁榮、環境優美、生活富裕的國家級高效生態經濟區。
三、空間布局
依據總體功能定位和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統籌考慮生態保護、經濟布局和人口分布,最佳化空間結構,形成核心保護區、控制開發區和集約開發區合理分布的總體框架。
(一)核心保護區
主要包括自然保護區、水源地保護區和海岸線自然保護帶,約占區域面積的14%左右。要嚴格限制各類開發建設活動,穩定
生態系統結構,維持生物多樣性等生態服務功能,構築生態安全螢幕障。
自然保護區。要結合主體功能區規劃編制,調整核定保護區面積,實行嚴格的環境保護制度,加大投入力度,完善保護區管理體制,引導人口有序轉移,促進自然保護區生態環境良性發展,實現污染物“零排放”,重點發展生態旅遊業,適度開發綠色食品。
水源地保護區。對河流源頭、沿岸水源涵養區和水庫庫區實行強制性保護,加快實施流域綜合治理,加強庫區周邊植被修復與保護,嚴禁發展有污染的產業,合理安排城鎮建設,嚴格控制人口規模。
海岸線自然保護帶。合理劃分海岸線功能,保護海域資源,實施集中集約用海,搞好淺海護養,加強人工造林,重點發展
濱海旅遊、生態旅遊、綠色種植、健康養殖等產業。
(二)控制開發區
主要包括沿海岸線的淺海灘涂、高效生態農業區以及黃河現行和備用入海流路。綜合開發利用灘涂資源,因地制宜發展農副產品生產和加工、觀光休閒農業等產業,在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相對較強的特定區域,適度發展低消耗、可循環、少排放的生態工業。
淺海灘涂。充分考慮區域生態環境相對脆弱的特點,適度發展養殖業,有序發展原鹽業,加快發展濱海旅遊業,合理開發海水資源、灘海油田和風能,嚴禁發展
重化工業。
高效生態農業區。按照優質、高效的原則,著力發展生態農業,合理利用漁業林業畜牧業生產空間,促進農產品生產向優勢產區集中,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嚴格保護基本農田,加強農田水利工程設施建設,支持黃河三角洲荒鹼地綜合治理,有計畫地對荒鹼地進行開發治理及改造中低產田。到2015年,治理荒鹼地100萬畝,改造中低產田300萬畝,發展節水灌溉面積250萬畝。
黃河入海流路區。在黃河現行流路區嚴格限制生產建設活動。在備用流路區控制城鎮建設和人口遷入居住,實行依法有序利用。
專欄4:高效生態農業區
優質糧棉區。主要分布在樂陵、慶雲、陽信、惠民、高青、
鄒平、博興、
廣饒、利津等區域,潮土類型區重點發展糧食生產,鹽化潮土類型區重點發展棉花種植。
生態漁業區。主要分布在
無棣、霑化、河口、利津、
墾利、壽光、萊州等近海區域。
生態畜牧區。主要分布在利津、墾利、河口、霑化、惠民、陽信、寒亭、壽光、昌邑、樂陵、慶雲、高青等區域。
綠色果蔬區。蔬菜產區主要分布在壽光、廣饒、高青等區域,果品產區主要分布在樂陵、慶雲、霑化、河口、寒亭、萊州、無棣、陽信等區域。
(三)集約開發區
主要包括陸域沿海防潮大堤內以鹽鹼荒灘地為主的成塊連片未利用地和國家級及省級開發區、
城鎮建設用地,是集聚產業、人口的重要區域和推進工業化、城鎮化的重點開發空間。
產業布局。要充分發揮區域內未利用土地資源豐富的優勢,著力發展生態產業和循環經濟,依託“四點”,建設“四區”,打造“一帶”。四點,即東營、濱州、濰坊港和
煙臺港萊州港區,要強化東營港的區域中心港地位,加強萊州港區建設,加快濱州港、濰坊港擴能。四區,即東營、濱州、濰坊北部、萊州四大臨港產業區,要依託港口和鐵路交通幹線,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大力發展臨港物流和現代加工製造業,推動生產要素的合理流動和最佳化配置,促進產業集群式發展。一帶,以四個港口為支撐,以四大臨港產業區為核心,以經濟技術開發區、特色工業園區和高效生態農業示範區為節點,形成西起樂陵、東至萊州的環渤海南岸經濟集聚帶。
四、加強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
(一)推進生態建設
加強生態林、自然保護區、水源涵養區、重要
地質遺蹟、濕地、草地、灘涂和
生物物種資源的保護,維護生物多樣性和植物原生態,恢復和增強生態服務功能。加強
沿海防護林體系工程建設,完善基幹林帶,實施泥質海岸防護林封育試點。構築近海生態防護屏障,促進渤海灣生態環境改善。加快水系林網、道路林網和農田林網建設,因地制宜推進連片成片造林,推行林經間作和棗糧間作。實施城鄉綠化和水系整治,加強
城市園林綠化建設,建設優良人居生態環境。加強對水源地保護區、
礦區地面塌陷區、落地油污染區、海(鹹)水入侵區等生態脆弱區和水土流失、海沙開採退化區的綜合治理。適度增加黃河口生態用水指標,保持河口地區生態平衡。逐步完善生態環境補償機制。建設
海洋自然保護區和特別保護區,實施典型海洋生態系統修復示範工程。到2015年,
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全部達到規範化建設要求,東營、萊州、壽光、昌邑、鄒平、博興、樂陵等基本達到生態市(縣)建設標準。
(二)強化環境保護
堅持預防為主、綜合治理,嚴格執行
環境保護標準和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制度,加強環境共同保護、共同治理,切實提高環境承載能力。加快城市(鎮)垃圾、污水集中處理設施建設,加強對已建成污染處理設施的運行監管。加大工業治污力度,依法關停超標排放企業,杜絕工業污染向農村地區轉移。加強
農村環境保護,以畜禽養殖污染、土壤污染、農村生活垃圾污染治理為重點,有效控制
農村面源污染。加大重點河流污染治理力度,加強
小流域綜合治理。完善生態環境監測預警和監督執法體系,落實污染物減排考核和責任追究制度。加強對海洋工程、
海上油氣勘探開發及海洋傾廢的環境保護監管,實施海洋環境監測預警預報工程。探索建立排污權有償使用和排污權交易市場。力爭到2015年,重點行業及年耗能5000噸標煤、年取水30萬立方米以上的重點企業70%開展
清潔生產審核;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和飲用水源地達標率分別達到90%、98%。
(三)集約節約利用資源
積極探索資源集約節約和持續利用的有效途徑,建立完善資源開發保護長效機制,推進土地、水、礦產和海域資源高效利用。
土地資源。按照功能分區,統籌土地資源的開發利用和保護,推動土地集約化利用、規模化經營。合理確定
新增建設用地規模、結構和時序,提高單位
土地投資強度和產出效益。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前提下,有序推進鹽鹼荒灘地等未利用地集中成片開發,防止亂占濫用。開展基本農田整理、
中低產田改造、撂荒地復墾、鹽鹼澇窪地綜合治理,加快高標準農田建設,提高農業用地綜合效益。引導農民集中居住,推進鄉村適度合併,鼓勵農民
向城鎮搬遷,提高農村建設用地利用效率。
水資源。大力推進節水型社會建設,提高水資源集約利用水平。加大
城市節水力度,強制推行節水設備和器具,鼓勵再生水、中水回用,限制發展高耗水行業,支持企業實施節水技術改造。積極推廣農業旱作技術,大力發展節水灌溉農業,加大雲
水資源開發利用,提高地面蓄水能力。嚴格水資源管理,建立和完善總量控制和定額管理相結合的用水管理制度。推進水價形成機制和水資源管理體制改革,建立水權轉讓制度和水權交易市場。加快更新改造供水配水管網,提高工業用水重複利用率和再生水回用率。到2015年,工業用水重複利用率達到90%,再生水回用率達到80%。
礦產資源。依法管理礦產資源,嚴格開發資格認證和許可管理,嚴禁濫采,杜絕礦產資源流失。加強地質勘查,增強後備資源保障能力,合理開發石油、黃金、滷水和岩鹽等礦產資源。加大對石油、黃金等資源產區發展的政策支持力度,國家安排中央分成的
礦產資源補償費適當對黃河三角洲地區給予傾斜。按國家有關規定建立資源型企業可持續發展準備金,專項用於環境治理與生態恢復、接續替代產業發展和解決相關社會問題。推進東營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試點。鼓勵金融機構設立促進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專項貸款。
海域資源。依據
海洋功能區劃,統籌協調各行業用海,合理利用沿海灘涂資源,開展海岸與近岸海域整治與修復,在圍填海指標和灘涂利用上給予傾斜,適度圍海造地,實現集中集約用海。
(四)發展循環經濟
按照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的原則,建設全國重要的循環經濟示範區。加強工業園區建設,提高園區產業集聚能力,新建工業項目要在園區布局建設,鼓勵現有工業企業向園區轉移,實現集聚生產、集中治污、集約發展。推進國家
循環經濟試點企業加快發展,發展一批新型環保企業,發揮示範帶動作用。加強高效能、可循環技術研發,推廣循環生產模式,加快化工、電力、建材、輕工等行業技術改造,構築生態環保產業鏈。推進環境友好型產業集群發展,建設一批特色生態化工園區,推動清潔生產,加快傳統化工向低排放、可循環、精細化方向轉變。支持延伸石油化工產業鏈,綜合利用海水、滷水和岩鹽資源,推進海水梯級利用、油鹽化工產品接續利用等重大循環經濟項目建設。支持企業兼併重組,整合提升煉化企業,加強與國內外大型石油石化企業集團合作,建設國內競爭力強的新型化工基地。大力加強節能減排,加大節能技術研發和推廣,突出抓好化工、電力等重點行業節能,加強能源生產、運輸、消費各環節的制度建設和監管,健全和落實節能評估審查制度。加強環境準入管理,推進清潔生產審核。全面推行工程減排、結構減排和管理減排,大力削減COD和SO2排放量。
循環經濟示範園區。東營
經濟開發區、勝利工業園、華泰工業園、海科臨港化工工業園、萬達橡膠輪胎工業園,濱州魯北化工生態工業園、西王集團工業園、鐵雄能源工業園,濰坊濱海經濟開發區、壽光渤海精細化工園、昌邑沿海經濟開發區、山東海龍工業園、寒亭建材工業園,萊州銀海工業園,高青經濟開發區,樂陵
高新技術開發區。
節能重點工程。熱電聯產和熱電冷聯產工程,電力、交通運輸等節油工程,燃料乙醇等石油接續替代品生產,石化企業系統能量最佳化,節能建築材料、高效節能照明及節水系統推廣。
按照生態建設和經濟發展協調推進的要求,充分發揮區位和資源優勢,推動
產業結構最佳化升級,形成以高效生態農業為基礎、環境友好型工業為重點、現代服務業為支撐的高效生態產業體系。
(一)加快發展高效生態農業
按照高效、生態、創新的原則,大力發展現代農業和節水農業,建設全國重要的高效生態農業示範區。到2015年,糧食總產量達到700萬噸,畜產品210萬噸,水產品200萬噸,蔬菜980萬噸。
綠色種植業。實施引進、試驗、示範、繁育與推廣工程,推廣立體高效農業、生物質能多層次利用和多能互補等技術,積極發展耐鹼、耐旱、節水、優質、高產、生態、安全種植業。加大中低產田改造力度,推進連片規模開發、集約高效發展。完善良種引進—工廠化繁育—種植—加工—保鮮—銷售產業鏈,提高種植業標準化生產水平,建設全國重要的優質糧棉、特色果蔬生產加工出口、經濟林草基地。
生態畜牧業。發揮牧草資源豐富的優勢,集約化規模化發展奶牛、肉牛、肉羊、肉鴨等畜牧業,加強動物疫病防治,建成一批特色
養殖基地。規劃改良天然草場和規模較大的飼料糧種植區,配套建設畜禽加工和生產安全保障設施,支持現代畜牧業示範園建設,打造飼草種植—飼料加工—畜禽養殖—奶業—屠宰加工—冷藏—銷售產業鏈,促進農工貿一體化、產供銷一條龍發展,推動循環種養、生態養殖和綠色能源建設有機結合。
生態漁業。重點發展水產增殖業、健康養殖業和精深加工,大力發展遠洋漁業和
休閒漁業。實施漁業資源修復行動計畫,保護近海灘涂主要經濟生物資源,加大水域環境管理與治理力度,有效恢復漁業生態。加快淺海灘涂和沿黃鹽鹼澇窪地規模化開發,推進優勢特色水產品標準化生產,建設環渤海地區重要的水產品物流貿易中心。加強漁政漁港設施建設,發展漁港特色經濟。
(二)積極發展環境友好型工業
堅持走
新型工業化道路,以園區為載體,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提升產業整體素質,促進產業集群化發展。到2015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達到6000億元。
高技術產業。加強創新能力建設,大力發展電子信息、生物工程、新材料等產業,培育海洋生物醫藥、海洋功能食品、海洋工程材料、
海水綜合利用等海洋高技術產業,加快形成一批高成長、帶動能力強的骨幹企業,開發一批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核心產品,建設以新型
油田化學品、鹽化工為特色的新材料產業基地。支持東營軟體產業、萊州和壽光種業發展。
裝備製造業。著力提高研發系統設計、加工製造、系統集成和關鍵總成技術整體水平,壯大產業規模,培育優勢品牌,形成技術先進、競爭力強的裝備製造業體系。石油裝備,依託優勢企業,加強技術引進和自主創新,提高石油成套設備研發能力,開發生產系列配套產品,重點發展石油鑽采裝備和石油工程技術服務,形成集研發製造服務於一體的石油裝備高端產業鏈,著力打造特色鮮明、技術高端、國內一流的石油裝備產業基地。在東營設立國家石油裝備工程技術研發中心。加強協作配套,提高汽車發動機、關鍵零部件技術水平,壯大產業集群,打造全國重要的汽車零部件生產基地。按照“專、精、特”的要求,積極發展船舶及海洋工程裝備配套設備和船舶維修等。加快發展紡織裝備、通用飛機及零部件、工程機械、體育裝備器材和風力發電、海水淡化、輸變電設備等製造業。
輕紡工業。加快裝備更新、工藝革新和產品創新,嚴格控制污染,提升紡織、造紙工業技術含量和產品附加值,建設全國重要的輕紡工業基地。開發時尚、健康、個性化高檔家紡服裝產品,培育自主品牌,促進棉紡、化纖、織布、印染、家紡、服裝配套發展。因地制宜推進
林漿紙一體化,積極發展生態造紙。
生物產業。開發耐鹽鹼轉基因植物新品種,開發生物藥物及治療腫瘤、心腦血管、老年病等新型高效藥物,建設中藥種植GAP、生產過程GMP標準化體系。發展L—乳酸、聚乳酸生產。
新材料產業。重點發展熱超導、電子、無機傳熱、環保、高分子等新材料產業。石油裝備。東營重點發展鑽機、磁懸浮抽油機、通井機、鑽井平台等石油機械及油氣集輸設備和油田專用汽車製造業。
汽車及零部件。東營、濱州和濰坊濱海經濟開發區重點推進特種車輛生產,發展船用柴油機、重型發動機、高檔大型發動機等系列產品及特種活塞、OE剎車片、汽車輪胎等製造業。
通用飛機及零部件。重點推進濱州通用航空飛行器及發動機和德州慶雲飛機剎車盤項目建設,帶動機械零部件、橡膠製品、電子、電氣、複合材料等配套產品發展。
設備製造業。發展風力發電、電廠脫硫、海水淡化、燃氣發電、地熱利用等配套設備製造業。
輕紡。建設濱州、東營、淄博高青紡織家紡服裝產業基地,發展壽光、廣饒生態造紙業。
(三)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
按照市場化、產業化、社會化的方向,重點發展
生產性服務業,積極發展消費性服務業,加快構築結構合理、功能完備、特色鮮明的現代服務業體系。
現代物流業。依託交通樞紐、中心城市和重要貨物集散地,完善物流基礎設施,建設一批特色物流園區和集散、存儲、
加工配送中心,重點建設臨港
物流基地,形成多層次、開放式、社會化的物流體系。積極推廣
現代物流管理技術,建立和完善
物流網路和信息平台,提高物流信息化和標準化水平,引導物流企業向專業化、規範化和國際化發展。大力發展第三方物流。鼓勵兼併重組,推動物流企業向物流園區集中,促進物流企業集群化發展,建成環渤海南部的區域性物流中心。
生態旅遊業。按照發展大旅遊、開發大市場、建設大產業的要求,加強旅遊基礎設施建設,推動
旅遊資源整合,突出神奇黃河口、生態
大觀園、夢幻石油城、
黃河水城、武聖故里、宋代古城、世界風箏之都、
摩崖石刻、海島金山寺、濱海漁鹽、棗林等特色,開發生態觀光、文化會展、休閒度假、體育健身和古貝殼自然遺蹟等產品。著力打造黃河入海口、濱海旅遊度假、
紅色旅遊和民俗文化四大精品旅遊線路。支持
黃河口生態旅遊區、黃河水城、
孫子文化旅遊區建設,逐步建成國家級旅遊區。
金融保險業。創新合作發展機制,完善區域金融服務體系。整合
城市商業銀行,引進戰略投資者,支持在黃河三角洲地區設立地方性銀行,條件成熟後適時上市。支持國內外金融機構在區域內開設分支機構。加快發展信託公司信託業務、
金融租賃公司租賃業務,支持符合條件的企業上市和發行債券。豐富保險服務品種,拓展保險市場,進一步發展和完善農業保險體系。
商務服務業。積極發展遠程教育和醫療、數字及網路電視、數據處理等新型信息服務業,規範法律、經濟鑑證類服務,支持發展投資與資產管理、市場調查、工程和管理諮詢、資信服務等服務業,鼓勵發展專業化工業設計,積極發展服務外包。
六、強化基礎設施支撐
加強基礎設施一體化建設,形成配套完善的水利設施、快捷暢通的交通網路和安全清潔的能源保障體系,增強發展高效生態經濟的支撐能力。
(一)加強水利設施建設
加快防風暴潮和引供水體系建設,加大黃河入海流路治理力度,構築生態保護和經濟發展的安全螢幕障,提高水資源供應保障能力。
防潮堤。按照新建和改造加固並重的原則,加大對防潮堤建設的支持力度,高標準規劃建設防潮體系。關鍵岸段堤壩按50年一遇建設,根據實際需要對部分堤壩適當提高標準,充分發揮防潮堤的防潮減災、交通旅遊、生態建設、灘涂增殖、產業開發等綜合功能。到2015年,新建防潮堤400公里,改造加固400公里;到2020年,沿海防潮體系基本建成。
引供水設施。按照興利除害、開源節流的原則,加強水利設施建設,提高水資源保障能力。統籌調配淡水資源,科學利用地表水,合理利用地下水,控制地下水超采。利用
南水北調東線工程引調長江水。按照水量分配指標,在保障河道最低生態用水的前提下提高黃河水利用效率。擴大再生水、海水和微鹹水利用規模。適度建設平原水庫,實施現有水庫加固襯砌增容工程。推進城市河道改造與污水處理設施、景觀建設相結合,提高水利工程綜合效益。實施一批重點河道治理工程和灌區改造工程,重點加強
大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項目建設,增強農田灌排設施抗禦自然災害和防洪除澇排鹼供水能力。大力推進
海水直接利用,適度發展海水淡化。加大黃河口治理力度,完善分洪、退洪設施,提高防洪減災和利用洪水能力。穩定現有黃河入海流路,留足備用流路。
(二)加快交通設施建設
按照統籌規劃、適度超前的原則,加快重大交通設施建設,打通連線京津冀、長三角和東北地區的
陸海通道,形成便捷、通暢、高效、安全的現代綜合運輸網路。
(三)推進能源設施建設
最佳化能源結構,提高利用效率,多渠道、多途徑增加能源供給。穩步發展石油,加強油田調整挖潛,穩定生產規模,加快油氣管網和石油儲備設施建設,鼓勵有實力的企業開展商業儲備,建設區域石油流通樞紐和交易中心。最佳化發展電力,建設超臨界和超超臨界生態環保型燃煤電廠,積極發展熱電聯產,加快城鄉電網升級改造。大力發展新能源,支持在灘涂和淺海建設風力發電站,積極利用生物質能、地熱能、太陽能和潮汐能,實施農村沼氣推廣工程和太陽能、地熱能套用示範工程。
七、加快社會事業發展
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重點,大力發展各項社會事業,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形成覆蓋城鄉、設施完善、適應生態經濟發展的
公共服務體系。
(一)大力發展科技事業
整合區域科技資源,構建開放型
區域創新體系,努力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增強科技對經濟成長的支撐作用。依託黃河三角洲可持續發展研究院等機構,加強創新平台建設。加快建設
中國石油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及其“生態谷”、濰坊濱海科教創新園區,形成一批高水平的科研機構、重點創新和產學研合作平台。構建國家與地方創新聯動機制,加強與國家科研院所、大專院校聯合攻關,重點在河口生態治理、鹽鹼地改良、生態農業、環境保護、循環經濟、
資源綜合利用等關鍵領域和核心技術方面取得突破。加快發展技術市場,培育區域科技創新服務中心和科技中介組織,促進科技成果產業化。支持建設重大創新能力項目,推動黃河三角洲國家可持續發展實驗區建設。
(二)優先發展教育事業
加大教育投入,深化教育改革,最佳化教育結構,促進教育事業協調發展。推動公共教育資源向農村和貧困地區傾斜,實施校舍安全工程和學校標準化建設,以改革農村教師補充機制為重點,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推進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加強職業教育基礎能力建設,整合職業教育資源,推行工學結合、校企合作、半工半讀、頂崗實習培養模式,擴大職業教育辦學規模,鼓勵發展集約化、規模化的職業教育集團,提升職業教育實訓能力。支持地方最佳化
高等教育結構,提升高等教育質量,加強發展高效生態經濟所需人才的培養,提升高等學校創新與服務能力。重視發展學前教育,加快發展成人教育和繼續教育,引導民辦教育健康發展,形成多層次、開放式的
終身教育體系。加強人力資源建設和人才培養,設立區域人才發展專項資金,積極引進國內外優秀人才。
(三)積極發展醫療衛生事業
強化政府責任,動員社會力量參與,進一步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構建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加強城鄉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建設,提高疾病防控、衛生監督服務水平,增強
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理能力。積極發展社區衛生服務,完善以社區衛生服務為基礎的新型城市醫療衛生服務體系。落實公立醫院政府補助政策,加強衛生技術和管理隊伍建設,提高醫療服務水平。完善
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建立健全農村藥品供應和醫療服務網路,提高農村居民醫療保障水平。完善醫療救助制度,切實解決城鄉困難民眾的基本醫療保障問題。建立健全人口計畫生育服務體系和利益導向政策體系,全面開展人口出生缺陷預防,採取綜合措施有效治理
出生人口性別比升高的問題,完善流動人口計畫生育服務和管理。
(四)繁榮文化體育事業
加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加快培育黃河三角洲生態文化,促進文化事業發展。加大基層公共文化設施建設投入力度,建設具有時代氣息和地域特色的標誌性公共文化設施。鼓勵社會力量捐助和興辦公益性文化事業。加強
濰坊楊家埠木版年畫、呂劇等一批國家級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在文物藏品比較豐富的地方建設一批市縣級博物館。加強
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建設,拓展服務功能。充分發揮黃河三角洲地區文化資源優勢,培育和壯大文化企業。實施
全民健身計畫,加強公共體育設施和健身場地建設。實現縣縣有較高水平圖書館和文化館,鄉鎮和街道有規範的綜合性文化站、社區有文化中心,每個行政村擁有適宜的文體活動場所。
(五)完善就業和社會保障體系
建立城鄉統一的
人力資源市場,促進勞動力在地區間、城鄉間合理有序流動。積極拓寬就業渠道,增加社會公益性崗位,鼓勵發展就業容量大的
勞動密集型產業。增加政府財政投入,加大促進就業政策支持力度。完善公共
就業服務體系,加強對
城鎮失業人員、新增勞動力和
農村富餘勞動力的就業服務和
職業技能培訓,重點建設公共技能實訓基地,促進以創業帶動就業。努力擴大社會保障覆蓋面,逐步提高保障標準,逐步建立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福利相銜接的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重點
建設街道(鄉鎮)和社區(村)基層服務平台,完善公共就業和社會保障管理服務體系。加強養老服務設施建設,完善高齡老人津貼制度,以居家養老為基礎,
社區養老為依託,機構養老為骨幹,建立多層次、多元化的
養老服務體系。調整住房供應結構,加快實施保障性安居工程,加大廉租住房、經濟適用住房建設和
棚戶區改造力度,大力發展
公共租賃住房,增加面向中低收入家庭的普通商品住房供應,多渠道解決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難。
八、創新體制機制
進一步深化改革開放,形成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有機結合、良性互動、協調推進的體制機制,為高效生態經濟發展提供強大動力和制度保障。
(一)推進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
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加快轉變政府職能,強化政府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推進政企分開、政資分開、政事分開、政府與市場中介組織分開,減少和規範行政審批。最佳化政府組織體系和運行機制,減少
行政層次,降低行政成本。創新區域經濟管理模式,建立統籌協調、權責一致、精簡高效的管理體制。合理調整行政區劃,推進統一高效開發。完善政務信息發布制度,實現政府行政管理方式向規範有序、公開透明、便民高效的根本轉變。財稅體制改革。圍繞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和功能區建設,調整
財政支出結構,重點支持社會事業發展、自然生態保護與修復、循環經濟發展、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加大對財政困難縣轉移支付力度。
金融改革與創新。按照相關管理辦法,建立黃河三角洲產業(股權)投資基金。組建開發擔保公司,提供融資擔保服務。完善農村信用社管理體制,堅持縣(市)法人地位的長期穩定,組建農村商業銀行。支持辦好郵政儲蓄銀行,引導郵政儲蓄資金回流。支持發展村鎮銀行、小額貸款公司等新型
農村金融組織,建立健全農民小額信用貸款和
農戶聯保貸款制度。積極穩妥發展
產權交易市場。支持在流轉土地使用產權、
林權和海域使用權抵押融資方面先行先試。
土地管理體制改革。在堅持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和節約用地制度的前提下,適應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發展的需要,改革土地管理和
土地利用方式。加強
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管控和引導,積極探索土地利用規划動態管理模式。實行
土地利用計畫差別化管理,對重大項目建設特別是使用未利用地的建設項目,國家在安排用地計畫時予以傾斜。鼓勵對宜農土地後備資源進行開發,新增耕地在保證規劃確定的耕地保有量和基本農田保護面積不減少的前提下,允許在省域內用於占補平衡。組織實施國家級重大土地整治工程。穩步推進
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鈎。強化土地節約集約利用,建立評價與考核制度,將評價結果與
土地利用年度計畫指標的分配相掛鈎。做好土地確權登記工作,規範推進
農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支持開展未利用地開發管理改革試點。
(二)構建開放型經濟體系
構建對外開放平台。支持有條件的省級開發區升級為
國家級開發區,鼓勵開發區創建國家生態工業示範園區。依託東營和萊州臨港產業區,根據實際業務需要設立保稅倉庫、
出口監管倉庫,為設立綜合保稅區創造條件。加快轉變外貿發展方式。大力扶持機電產品、
高新技術產品和有機農產品出口,提高高附加值產品的出口比重,加快建設科技興貿出口創新基地。積極發展進口貿易,擴大能源、重要資源性產品、關鍵零部件、先進技術和設備進口。積極承接國外中高端製造業轉移,促進加工貿易轉型升級,大力發展服務貿易。積極推動與日韓的經貿合作,全面加強與歐美的經貿合作。
提高利用外資水平。結合最佳化產業結構,創新利用外資方式,擴大利用外資規模。利用
國際金融組織貸款和外國政府優惠貸款,支持節能減排和生態建設。積極引進跨國公司和全球行業龍頭企業,設立區域性總部、研發中心和生產基地。鼓勵外資參與企業改組改造和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嚴格限制低水平、高污染、高能耗的外資項目進入。加快“走出去”步伐。依託大企業在境外開發戰略資源,重點加強能源開發合作。創新對外投資和合作方式,推動石油裝備、紡織、化工等優勢產業到境外投資。鼓勵有實力的企業對外承包承攬工程,採用BOT、租賃、承包等多種形式開發境外工程市場。
(三)加強區域合作與交流
主動加強與周邊地區特別是天津濱海新區、遼寧沿海經濟帶等的經濟交流和技術合作,形成優勢互補、錯位發展的新格局。加強規劃對接,發揮各自比較優勢,推動生產要素合理流動和最佳化配置。加強產業對接,積極承接山東東部和天津濱海新區產業轉移,提高產業集中度和協作配套水平,實現互利共贏、共同發展。加強交通基礎設施對接,打通連線周邊地區的通道和出口。有序推動異地聯合興辦開發區,支持慶雲縣和天津
紅橋區合作建設高新技術產業園、樂陵市和天津
塘沽區合作建設循環經濟示範園,打造
承接產業轉移的載體。加強區域間高層互訪,建立定期聯繫機制,推動各層次對口交流與協作。加強與長江三角洲、
珠江三角洲等國內其他地區的經濟聯繫,深化與港澳台地區的經貿合作。
九、規劃實施和保障
山東省人民政府要切實加強對規劃實施的組織領導,制定實施方案,明確工作分工,完善工作機制,落實工作責任,推動規劃實施。要按照規劃確定的功能定位、空間布局和發展重點,制定和調整相關專項規劃,切實加強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有序推進重點項目建設。要逐級建立目標責任考核制度,確保落實規劃目標任務。
國務院有關部門要加強調查研究,指導解決規劃實施中遇到的重大問題,通過現有渠道加大對重大項目、重點工程和特色產業的支持力度,指導和推動土地、金融等重要領域的改革創新。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要加強對規劃實施情況的跟蹤分析和督促檢查,適時組織開展規劃實施情況的評估,並將實施情況向國務院報告。完善社會參與和監督機制,拓寬公眾參與渠道,引導社會力量參與規劃實施和監督。
國家發展改革委
二○○九年十二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