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承接產業轉移,是指在產業轉移過程中,主動做好承東啟西、貫通南北的區位優勢,充分發揮資源優勢、巨大的發展空間和人力資源優勢,積極建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抓住歷史性重大機遇促進
產業聚集,增強經濟總量,提升經濟質量,推進新型工業化進程。
國務院關於中西部地區承接產業轉移的指導意見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國務院各部委、各直屬機構:
產業轉移是最佳化生產力空間布局、形成合理產業分工體系的有效途徑,是推進產業結構調整、
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必然要求。當前,國際國內產業分工深刻調整,我國東部沿海地區產業向中西部地區轉移步伐加快。中西部地區發揮資源豐富、要素成本低、市場潛力大的優勢,積極承接國內外產業轉移,不僅有利於加速中西部地區新型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促進
區域協調發展,而且有利於推動東部沿海地區
經濟轉型升級,在全國範圍內最佳化產業分工格局。為進一步指導中西部地區有序承接產業轉移,完善合作機制,最佳化發展環境,規範發展秩序,現提出以下意見: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緊緊抓住國際國內產業分工調整的重大機遇,以市場為導向,以自願合作為前提,以結構調整為主線,以體制機制創新為動力,著力改善投資環境,促進產業集中布局,提升配套服務水平;著力在承接中發展,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促進
產業最佳化升級;著力加強環境保護,節約集約利用資源,促進可持續發展;著力引導勞動力就地就近轉移就業,促進產業和人口集聚,加快城鎮化步伐;著力深化區域合作,促進要素自由流動,實現東中西部地區良性互動,逐步形成分工合理、特色鮮明、優勢互補的
現代產業體系,不斷增強中西部地區自我發展能力。
(二)基本原則。
——堅持市場導向,減少行政干預。遵循市場規律,尊重各類企業在產業轉移中的主體地位,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注重規劃和政策引導,改善投資環境,完善公共服務,規範招商引資行為。
——堅持因地制宜,加強分類指導。從各地實際情況出發,立足比較優勢,合理確定產業承接發展重點,防止低水平重複建設;進一步最佳化產業空間布局,引導產業集聚,推動重點地區加快發展。
——堅持節能環保,嚴格產業準入。加強生態建設,注重環境保護,強化污染防治,嚴禁污染產業和落後生產能力轉入;發展循環經濟,推進節能減排,促進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提高產業承載能力。
——堅持深化改革,
創新體制機制。深化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突破發展瓶頸,最佳化發展環境,增強發展活力和動力;擴大對內對外開放,加強區域互動合作,建立利益共享機制,實現良性競爭、互利共贏。
二、因地制宜承接發展優勢特色產業
依託中西部地區產業基礎和勞動力、資源等優勢,推動重點產業承接發展,進一步壯大產業規模,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培育產業發展新優勢,構建現代產業體系。
(三)
勞動密集型產業。承接、改造和發展紡織、服裝、玩具、家電等勞動密集型產業,充分發揮其吸納就業的作用。引進具有自主研發能力和先進技術工藝的企業,吸引內外資參與企業改制改組改造,推廣套用先進適用技術和管理模式,加快傳統產業改造升級,建設勞動密集型產業接替區。
(四)能源礦產開發和加工業。積極吸引國內外有實力的企業,大力發展能源礦產資源開發和精深加工產業,加快淘汰落後產能。在有條件的地區適當承接發展技術水平先進的
高載能產業。加強資源開發整合,允許
資源富集地區以參股等形式分享資源開發收益。
(五)
農產品加工業。發揮農產品資源豐富的優勢,積極引進龍頭企業和產業資本,承接發展農產品加工業、生態農業和旅遊觀光農業。推進農業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加快農業科技進步,完善農產品市場流通體系,提升產業化經營水平。
(六)裝備製造業。引進優質資本和先進技術,加快企業兼併重組,發展壯大一批裝備製造企業。積極承接關聯產業和配套產業,加大技術改造投入,提高基礎零部件和配套產品的技術水平,鼓勵有條件的地方發展新能源、節能環保等產業所需的重大成套裝備製造,提高產品科技含量。
(七)現代服務業。適應新型
工業化和居民消費結構升級的新形勢,大力承接發展商貿、物流、文化、旅遊等產業。積極培育軟體及信息服務、研發設計、質量檢驗、
科技成果轉化等生產性服務企業,發展相關產業的銷售、財務、商務策劃中心,推動服務業與製造業有機融合、互動發展。依託服務外包示範城市及省會等中心城市,承接國際服務外包,培育和建立服務貿易基地。
(八)高技術產業。發揮
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
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的示範帶動作用,承接發展電子信息、生物、航空航天、新材料、新能源等
戰略性新興產業。鼓勵有條件的地方加強與東部沿海地區創新要素對接,大力發展總部經濟和研發中心,支持建立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和產業“孵化園”,促進創新成果轉化。
(九)加工貿易。改善加工貿易配套條件,提高產業層次,拓展加工深度,推動加工貿易轉型升級,鼓勵
加工貿易企業進一步
開拓國際市場,加快形成布局合理、比較優勢明顯、區域特色鮮明的加工貿易發展格局。發揮沿邊重點口岸城鎮區位和資源優勢,努力深化國際區域合作,鼓勵企業在“走出去”和“引進來”中加快發展。
三、促進承接產業集中布局
加強規劃統籌,最佳化產業布局,引導轉移產業向園區集中,促進產業園區規範化、集約化、特色化發展,增強重點地區產業集聚能力。
(十)引導轉移產業向園區集中。把產業園區作為承接產業轉移的重要載體和平台,加強園區交通、通信、供水、供氣、供電、防災減災等配套基礎設施建設,增強園區綜合配套能力,引導轉移產業和項目向園區集聚,形成各具特色的產業集群。發揮園區已有重點產業、骨幹企業的帶動作用,吸引產業鏈條整體轉移和關聯產業協同轉移,提升產業配套能力,促進專業化分工和社會化協作。
(十一)規範發展產業園區。統籌規劃產業園區建設,合理確定
產業定位和發展方向,形成布局最佳化、產業集聚、用地集約、特色明顯的產業園區體系。支持符合條件的產業園區擴區升級。支持發展條件好的產業園區拓展綜合服務功能,促進工業化與城鎮化相融合。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園區,大力推進園區整合發展,避免盲目圈地布點和重複建設,防止一哄而起。
(十二)發揮重點地區引領和帶動作用。按照推動形成主體功能區的要求,合理調整產業布局,在中西部地區著力培育和壯大一批承載能力強、發展潛力大、經濟實力雄厚的重點經濟區(帶),促進產業集聚發展,發揮規模效應,提高輻射帶動能力。
四、改善承接產業轉移環境
完善基礎設施保障,加強公共服務平台建設,打破地區封鎖,消除地方保護,為承接產業轉移營造良好的環境。
(十三)完善承接地交通基礎設施。加強區域間交通幹線和區域內基礎交通網建設,加快發展多式聯運,構建便捷高效的綜合交通運輸體系。促進物流基礎設施資源整合和有效利用,完善現代物流體系,進一步降低物流成本。
(十四)強化公共服務支撐。發展跨區域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建立完善公共信息、公共試驗、公共檢測、技術創新等服務平台,規範發展技術評估、檢測認證、產權交易、成果轉化等中介機構。加快
社會誠信體系建設,建立區域間信用信息共享機制。
(十五)改善營商環境。規範政府行為,防止越位和錯位,不得採取下硬性指標等形式招商引資,清理各種變相優惠政策,避免盲目投資和惡性競爭。整頓和規範市場秩序,促進投資貿易便利化。推進依法行政,加強智慧財產權保護,完善法制環境,保障投資者權益。
五、加強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
將資源承載能力、生態環境容量作為承接產業轉移的重要依據,加強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推動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相協調。
(十六)嚴把產業準入門檻。產業承接必須符合區域生態功能定位,嚴禁國家明令淘汰的落後生產能力和高耗能、高排放等不符合
國家產業政策的項目轉入,避免低水平簡單複製。全面落實
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對承接項目的備案或核准嚴格執行有關能耗、物耗、水耗、環保、土地等標準,做好水資源論證、節能評估審查、職業病危害評價等工作。加強承接產業轉移中的環境監測。
(十七)推進資源節約集約利用。加強耕地資源保護,防止在承接產業轉移中侵占基本農田。制定相關行業建設用地控制標準,推廣多層標準廠房建設,提高
土地投資強度和用地密度。加強水資源保護和合理利用,建立和推行用水定額管理制度,大力提高廢污水處理回用率。鼓勵企業採用節能、節水、節材、環保先進適用技術,改造生產流程及實施相關項目建設,降低單位產出的能源資源消耗。鼓勵和支持承接產業轉移園區發展循環經濟。
(十八)加大污染防治和環境保護力度。加強產業園區污染集中治理,建設污染物集中處理設施並保證其正常運行,實現工業廢棄物循環利用。大力推行清潔生產,加大
企業清潔生產審核力度。嚴格執行
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制度,實現污染物穩定達標排放,完善節能減排指標、監測和考核體系。加強對生態系統的保護,著力改善生態環境。
六、完善承接產業轉移體制機制
完善政府管理與服務,提高行政效能,深化
經濟體制改革,推動區域合作向縱深發展,創新產業承接模式,探索建立合作發展、互利共贏新機制。
(十九)深化行政管理和經濟體制改革。加快轉變政府職能,減少行政審批,簡化辦事程式,提高服務效率。推動相關行政許可跨區域互認,做好轉移企業工商登記協調銜接。繼續推進國有企業改革,大力發展
非公有制經濟,進一步放寬市場準入,擴大民間投資的領域和範圍。發展和完善土地、資本、勞動力、技術等要素市場,促進生產要素最佳化配置。加快資源型產品價格和環保收費改革。
(二十)創新園區管理模式和運行機制。鼓勵中西部地區通過委託管理、投資合作等多種形式與東部沿海地區合作共建產業園區,積極探索承接產業轉移新模式,實現優勢互補、互利共贏。支持中西部毗鄰地區之間合作共建產業園區,創新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實現資源整合、聯動發展。
(二十一)加強區域互動合作。推動建立省際間產業轉移統籌協調機制、重大承接項目促進服務機制等,引導和鼓勵東部沿海地區產業向中西部地區有序轉移。充分發揮行業協會、商會的橋樑和紐帶作用,搭建產業轉移促進平台。提升各類大型投資貿易會展活動的質量和水平。在中西部條件較好的地方設立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充分發揮其典型示範和輻射帶動作用。做好產業轉移與對口支援、對口幫扶工作的銜接。
七、強化人力資源支撐和就業保障
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和培訓,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加強人才開發和就業服務,完善
社會保障制度,為承接產業轉移提供必要的人力資源和智力支持。
(二十二)加強
職業技能培訓。加快職業教育基礎能力建設步伐,健全職業教育培訓網路,重點建設一批高水平職業院校,推進公共實訓基地建設。落實就讀
中等職業學校逐步免學費政策和職業培訓補貼政策。支持職業院校面向產業轉移需要,新增和調整相關專業,定向培養中高級技工和熟練工人。落實農民工培訓補貼政策,切實做好農民工培訓工作。
(二十三)完善就業和社會保障服務。健全
就業服務體系,培育和完善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
人力資源市場。鼓勵各地引導社會資金投資建設適合農民工租住的住房,改善農民工居住條件。支持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和返鄉創業,加快建立和完善
社會保險關係轉移接續機制。
(二十四)引進高層次人才。創新高層次人才引進、使用、激勵和服務保障機制,積極為高層次人才搭建創新創業平台。推動人才合理流動,實行來去自由的政策,吸引東部沿海地區和海外高層次人才根據本人意願在中西部地區落戶。
八、加強政策支持和引導
為進一步改善中西部地區投資環境,引導和支持產業有序轉移和科學承接,在財稅、金融、投資、土地等方面給予必要的政策支持。
(二十五)財稅政策。中央財政通過加大轉移支付等政策,支持中西部地區改善民生和促進
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最佳化產業承接環境。對中西部地區符合條件的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和
高新技術開發區公共基礎設施項目貸款實施財政貼息。對投資中西部地區國家鼓勵類產業和外商投資優勢產業的項目,在投資總額內進口的自用設備,按規定免徵關稅。完善和規範物流企業營業稅差額納稅辦法。
(二十六)金融政策。鼓勵和引導金融機構對符合條件的產業轉移項目提供信貸支持。鼓勵金融機構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為東部地區企業併購、重組中西部地區企業提供支持。支持中西部地區金融機構參與全國統一的
同業拆借市場、票據市場、
債券市場、
外匯市場和
黃金市場的投融資活動。鼓勵和引導外資銀行到中西部地區設立機構和開辦業務。有序推進村鎮銀行、貸款公司等新型農村金融機構試點工作。支持符合條件的企業發行企業債券、中期票據、短期融資券、企業集合債券和上市融資。
(二十七)產業與投資政策。修訂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和政府核准投資項目目錄,強化對產業轉移的引導和支持。根據中西部地區產業發展實際,研究制定差別化產業政策,適當降低中西部地區鼓勵類產業門檻,適當下放核准許可權。根據《
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修訂情況,加快修訂《中西部地區外商投資優勢產業目錄》,增加勞動密集型產業類別。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的產業轉移項目,根據許可權優先予以核准或備案。支持在有條件的地方建設國家高技術產業基地。鼓勵省級技術改造等財政專項資金優先用於符合條件的產業轉移項目。支持中西部地區根據產業發展和自主創業的需要,設立
產業投資基金和
創業投資基金。
(二十八)土地政策。在堅持節約集約用地的前提下,進一步加大對中西部地區
新增建設用地年度計畫指標的支持力度,優先安排產業園區建設用地指標。嚴格執行工業用地最低出讓價標準,進一步完善體現國家產業政策導向的最低價標準實施政策。探索工業用地彈性出讓和年租制度。
(二十九)商貿政策。支持在條件成熟的地區設立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海關
特殊監管區域或保稅監管場所。支持有條件的沿邊地區設立邊境經濟合作區、跨境經濟合作區。培育和建設一批加工貿易梯度轉移重點承接地。對加工貿易重點企業給予貸款支持。加大對“大通關”建設和口岸建設的支持力度,推進中西部地區與東部省份的區域通關改革。
(三十)科教文化政策。鼓勵東部地區轉讓先進技術,大力發展跨區域產業技術創新聯盟,促進中西部地區完善產業
技術創新體系。加大對產業園區技術創新體系建設、智慧財產權運用以及自主智慧財產權產業化的支持力度,提高集成創新和再創新能力。鼓勵東部地區高校、科研機構、企業與中西部地區開展多種形式的產學研合作,推動有條件的企業在中西部地區建立研發機構和
中試基地。支持中西部地區高等學校提升人才培養與創新服務能力,結合產業轉移重點辦好特色專業。支持中西部地區文化產業振興發展,加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合理開發利用和保護歷史文化資源,營造良好的人文環境。
引導和支持中西部地區承接產業轉移,是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和促進中部地區崛起戰略的重大任務。各地區、各部門要進一步統一思想,提高認識,切實加強工作指導,認真落實各項政策措施。中西部地區要結合自身實際,制定具體實施方案,完善各項配套措施,有序推進承接產業轉移工作。國務院有關部門要按照職能分工,加強協作配合,在政策實施、體制創新等方面給予指導和支持,注意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推動中西部地區承接產業轉移工作健康開展。
示範區
背景
國家設立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主要是基於以下背景:
其一
我國區域經濟格局正在發生重大變化,有序推進產業轉移勢在必行。具體地說,一方面,珠三角、長三角和
環渤海等沿海地區要素成本持續上升,傳統產業的發展優勢在減弱,外延型發展方式難以為繼,加之受國際金融危機的嚴重衝擊,加快經濟轉型和結構調整刻不容緩;另一方面,廣大中西部地區基礎設施逐步完善,要素成本優勢明顯,產業發展空間相對比較大。在此背景下,加快東部沿海地區產業向中西部地區轉移,形成更加合理、有效的區域產業分工格局, 已成為國家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政策取向和重要任務。這是國家設立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的一個重要出發點。
其二
設立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是落實胡錦濤總書記指示精神而採取的具體行動。2008年初,胡錦濤總書記來皖視察時指示,安徽“要充分發揮區位優勢、 自然資源優勢、勞動力資源優勢,積極參與
泛長三角區域發展分工,主動承接沿海地區產業轉移,不斷加強同兄弟省份的橫向經濟聯合和協作。”胡總書記站在區域協調發展的戰略高度,提出了安徽要積極參與泛長三角分工合作的重大課題。為貫徹落實總書記的指示精神,安徽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在2008年全國“兩會”期間進行謀劃,7月上旬,邀請國家
發改委來我省調研,調研組在認真調研和充分論證的基礎上,提出在安徽設立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的構想。10月,安徽省政府向國務院上報了《關於設立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積極推進泛長三角區域合作的請示l、11月初,國務院領導在
王金山書記、
王三運省長《關於設立皖江帶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問題的報告》上作了批示,要求國家發改委研究並給予支持。2009年1月,國務院領導同意了國家發改委關於設立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有關問題的請示。
其三
將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設在
皖江城市帶,是因為這一區域綜合優勢明顯,承接產業轉移工作走在中西部地區的前列。皖江城市帶是《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促進中部崛起的若干意見》(中發[2006]10號)確定的重點發展區域,是國務院批覆的《
促進中部地區崛起規劃》中明確提出建設的六大城市群增長極之—。這一地區區位優勢明顯,是長三角向中西部產業轉移和輻射的最佳區域,具有產業基礎好、要素成本低、配套能力強等綜合優勢。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省委、省政府大力推進皖江開發開放、組織實施東向發展戰略,在開展招商選資、加強與長三角體制機制對接、創新與長三角區域合作機制、提高
土地集約利用水平等方面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積累了寶貴經驗,產業承接規模不斷擴大,成效日益顯現,具備探索科學承接產業轉移之路、為中西部地·區提供示範的客觀條件。
意義
首先
設立示範區,是順應國內外產業轉移新趨勢,建立承接產業轉移新模式的客觀需要。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進入新世紀以來,中西部地區承接產業規模明顯擴大,招商引資工作取得重大進展,促進了地方經濟的發展。但總的來看,產業承接的質量還不高,地方比較優勢沒有得到充分發揮,重複建設、惡性競爭不時出現,可持續發展受到影響,迫切需要從國家層面選擇重點區域,加強引導,探索科學承接產業轉移的新模式,促進產業承接轉移有序開展,為其他區域提供示範。這個歷史性的任務,光榮地落到了安徽身上。 因此,我們要站在國家的戰略意圖層面,在建設示範區的過程中,充分發揮政府的推動作用,加強政策和規劃引導,嚴格執行產業準入標準,堅決轉變傳統的產業承接方式,積極最佳化要素資源配置,提高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水平,發展循環經濟、低碳經濟。
其次
內外產業轉移,實現量的擴張,從根本上講,是深入實施
中部崛起戰略、推動區域協調發展的重大舉措。通過科學承接產業轉移, 引導生產要素合理流動與最佳化配置, 可以充分發揮中部地區比較優勢,集聚發展要素,壯大產業規模,加快發展步伐, 同時為東部地區騰出更大的發展空間,推動產業結構升級,提升發展質量和競爭力,更好地輻射和帶動中西部地區發展,促進資源要素最佳化配置和區域經濟布局調整,形成東中西良性互動、優勢互補、相互促進、協同發展的新格局。
再次
設立示範區,是更好地發揮皖江城市帶綜合優勢,推動安徽又好又快發展的現實要求。皖江城市帶基礎較好、條件優越。通過大規模承接產業轉移,積極參與泛長三角區域發展分工,有利於安徽加快構建現代產業體系,轉變發展方式,推進經濟轉型,加速新型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實現跨越式發展。按照規劃, 示範區要建設成為全國重要的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基地,到2015年,地區生產總值比2008年翻一番以上,重點承接產業加快發展。到那時,示範區的經濟規模將快速擴大,實力將大大提升,對全省經濟發展的貢獻度將進一步提高。
另外
設立示範區,是應對複雜多變的國際經濟形勢,保持全國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重大舉措。為應對國際金融危機, 國家採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確保“保增長、保民生、保穩定” 的調控目標得以實現。設立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 通過有序承接國內外產業轉移,可以進一步最佳化產業布局,穩 定擴大就業,激發內需潛能,拓展區域發展空間,增強經濟發 展動力和後勁,夯實全國平穩、可持續發展基礎。
實施階段
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2008年人口3058萬人,地區生產總值5818億元,分別占安徽省的45%和66%。規劃期為2009—2015年,重大問題展望到2020年。
皖江城市帶擁有馬鋼、蕪湖奇瑞汽車、合肥江淮汽車、馬鞍山星馬汽車、銅陵有色、
安慶石化、蕪湖海螺水泥等一批國內知名企業。這一區域集中了安徽全省80%的汽車企業、83%的鋼鐵企業、71%的有色金屬冶煉及加工企業和92%的家電生產企業,汽車、鋼鐵、有色金屬、家電等優勢產業在安徽的主導地位日益突出,現已形成冶金、汽車及零部件、建材、家電、化工等產業集群,是國家級汽車生產和出口基地、國內重要的銅基材料精深加工基地和優質鑄管生產基地、國內重要的內河船舶及家電等裝備製造業基地、世界級水泥生產基地和國內重要的非金屬礦及製品生產基地。
2009年,皖江城市帶實現生產總值超過6600億元,占全省比重由2000年的56.3%上升到65.7%,提高了近10個百分點。其中,工業增加值占全省比重由64%上升到72%。
其中,皖江城市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有8605戶,占全省六成以上。規模以上工業
主營業務收入超過8400億元,較上年末增長14%。利稅695億元,增長36%,增幅高於全省5.6個百分點,其中利潤347億元,增長64%,高於全省14個百分點以上。2009年,皖江城市帶工業化率達到44.5%,比上年提高了1.6個百分點。皖江城市帶內的工業已在安徽居主導地位,成為帶動安徽經濟的“發動機”。
根據胡錦濤總書記的指示和國務院領導的批示,從2009年2月起,國家發展改革委會同安徽省和國務院有關部門正式啟動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規劃編制工作。規劃編制工作在發改委主任張平和安徽省省長王三運的直接領導下進行,
杜鷹副主任和
孫志剛常務副省長擔任規劃小組的副組長,直接負責規劃的編制工作。下設起草小組,成員由國家發改委地區司和安徽省發改委的同志及有關專家組成,
范恆山司長和
沈衛國擔任組長。
按照省政府與國家發改委商定的工作方案,規劃編制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由我省提供基礎研究材料和規劃草稿;第二階段由國家發改委牽頭,對規劃草稿進行修改完善,形成徵求意見稿;第三階段國家發改委牽頭進一步調研,徵求安徽省和國家相關部門意見,再進行專家論證,修改完善後,上報國務院審批。
第一階段
工作從2009年2月5日孫志剛常務副省長帶領省發改委赴國家發改委商議工作方案開始,到4月3基本完成。2月上旬,在省政府召開有關市和部門會議進行專門布置後,省發改委隨即著手規劃編制工作,先後在合肥和北京召開了省內專家座談會和在京專家座談會,徵求規划起草意見;成立了5個專題小組,邀請33個省直部門和單位,共同研究重大建設和政策問題; 多次召開辦公會,研究部署規劃編制工作;分別向王金山書記、王三運省長、孫志剛副省長和國家發改委范恆山司長進行了專題匯報。起草組在吸收各方意見的基礎上,反覆斟酌,數易其稿,形成《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規劃(第10稿)》上報國家發改委。
第二階段
從2009年4月5日到7月21日,省發改委配合國家發改委對規劃草稿進行修改完善。4月16日,由國家發改委牽頭,邀請了國家發改委巨觀經濟院的王岳平、
北京大學的
張文忠等專家參與修改。4月21日,孫志剛副省長主持召開專題會議,聽取省直有關部門政策研究以及與國家有關部門銜接情況的匯報。經孫志剛副省長同意,省發改委召開了外來投資企業座談會。聽取了省人大財經委、省政協經濟委對規劃的修改意見,並徵求了省發改委老領導的建議和意見。5月3日,召開省發改委黨組擴大會議,進行了充分討論,進行了修改完善。5月5日,王三運省長主持召開了由省委、省政府秘書長、相關市長參加的座談會,研究規劃修改工作。起草組按照討論的意見,特別是王三運省長的要求加強對薄弱章節的研究修改。5月7日至9日,赴北京與國家發改委進行溝通,研究規劃的修改問題和下一步工作方案。5月10日,經王三運省長同意,省發改委將起草說明、工作方案、部門要研究的政策建議等材料印發省直有關部門,動員各方力量共同研究示範區建設的政策措施,努力使示範區規劃“可批、管用”。5月13—17日,
方寧秘書長和沈衛國主任親自帶隊,集中省委、省政府政研室、合工大、安大、社科院等省內專家,與起草組成員一道,封閉修改規劃稿。經過各方的共同努力,規劃稿的高度、質量有了較大的提高。7月16—21日,國家發展改革委牽頭組織國務院22個部門和上海、江蘇、浙江兩省一市發展改革委、經濟協作辦公室,80多人的調研組來皖江城市帶調研,廣泛聽取皖江市縣黨委政府、企業界以及幹部民眾的意見,對規劃稿給予了充分的肯定,並對下一步工作作了部署。
第三階段
從2009年7月22日至今。主要開展的工作包括:一是對國家部委聯合調研組調研過程中各個地區提出的要求進行梳理,供規划起草組修改參考;二是組織專人編制了《皖江城市帶產業集中區選址論證報告》;三是赴廣東、江蘇學習調研,重點學習借鑑合作共建開發園區的做法和經驗; 四是繼續進行基礎性資料的補充收集工作。8月10—14日,起草組再次赴北京,與國家發改委地區司共同對規划進行認真全面的修改,形成徵求意見稿。8月29日,省發改委再次召開委黨組擴大會議,專門研究《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規劃(徵求意見稿)》,並提出了建設性的修改意見。9月2日,省發改委綜合省直各部門、各市的修改意見,形成《關於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規劃(徵求意見稿)修改意見的報告》,經省委省政府主要領導審閱後,上報國家發改委。 國家發改委修改後正式送國務院27個部門和單位,以及長三角兩省一市發展改革委徵求意見。根據各方面的反饋意見, 國家發展改革委又對規劃稿作了進一步的修改、完善和提升。12月11日,國家發改委主任辦公會審議通過後報送國務院。
規劃
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規劃》除前言外,共包括11章。
第一章
設立示範區的背景和作用。主要從國家戰略的高度闡述設立示範區的必要性、緊迫性和可行性。
第二章
總體要求和發展目標。主要從把握國內外產業轉移基本態勢的角度,從促進示範區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高度,提出示範區發展和建設的總體思路、原則要求和奮鬥目標。核心內容有“六個著力”、“四條原則”、“四大戰略定位”和“五項目標”。
關鍵字
一軸雙核兩翼
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規劃從區內各市產業現狀、資源狀況和未來發展趨勢考慮,提出了構建“一軸雙核兩翼”的產業空間格局的構想。
“雙核”指合肥、蕪湖,這是我省目前乃至今後一個時期經濟發展最具活力和潛力的兩大增長極,是承接產業轉移的核心區域;
“兩翼”包括
滁州和
宣城市,著力打造承接沿海地區特別是長三角產業轉移的前沿地帶。
六個著力
這是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下一步建設的總體要求。
一是著力深化泛長三角分工合作,推動區域:聯動發展。
二是著力最佳化資源配置,探索科學承接新途徑。
三是著力打造產業承接平台,增強產業承載能力。
四是著力加快自主創新,提升產業發展水平。
五是著力加強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促進產業發展與生態文明建設相協調。
六是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四條原則
這是對指導思想的深化。
一是市場導向、政府推動的原則。
二是承接創新、最佳化升級的原則。
三是分工合作、互利共贏的原則。
四是立足當前,著眼長遠的原則。
四大戰略定位
這是示範區規劃高度的重要體現。
要立足安徽,融入長三角,聯結中西部,積極承接產業轉移,不斷探索科學發展新途徑,努力構建區域分工合作、互動發展新格局,加快建設長三角拓展發展空間的優選區、長江經濟帶協調發展的戰略支點,引領中部地區崛起的重要增長極。
具體包括四大戰略定位,即合作發展的先行區、科學發展的試驗區、中部地區崛起的重要增長極、全國重要的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基地。
五項目標
規劃主要從定性和定量兩方面提出了到2015年的發展目標。
一是綜合實力明顯提升,地區生產總值比2008年翻一番以上,人均生產總值超過全國平均水平;
二是產業結構最佳化升級;
三次產業協調發展,農業基礎地位穩固,非農產業比重進一步提高;
三是開放合作不斷加強,區域合作機制進一步健全,全方位對外開放格局基本形成,基礎設施、市場體系、體制機制等與沿海發達地區全面對接;
四是公共服務日趨完善。教育、衛生、文化、體育等社會事業加快發展,基本公共服務水平明顯提高;
五是人居環境更加良好,資源利用效率持續提高,節能減排效果明顯,生態環境保持良好。
規劃還對2020年的目標進行了展望,到那時,皖江城市帶將建成全國具有重要影響力的城市帶。
產業承接
圍繞產業升級和培育新的經濟成長點,積極吸納資本、技術、人才、品牌等要素,明確了皖江城市帶構建現代產業體系的方向。
重點從振興裝備製造業,加快提升原材料產業,加速壯大輕紡產業,著力培育高技術產業,積極發展與長三角聯繫緊密的現代服務業,建設現代農業等方面提出了產業承接發展的重點。
指出了區域產業承接的重點和方向,指導性較強;明確了各產業基地(集群)的建設內容,重點突出。
環境保護
規劃明確提出,在產業轉移中,要嚴禁國家明令淘汰的高能耗、高污染的落後生產能力轉入,把承接產業轉移與提高可持續發展能力結合起來,加快推進示範區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
規劃從嚴格執行產業準入標準,防止轉移污染、轉移落後,提高轉移產業的技術含量,促進轉移產業集約發展,合理開發利用長江岸線資源,加強節能環保和生態建設等方面明確了產業轉移的環境容量要求,明確提出了加強節能減排、促進循環經濟和低碳經濟發展、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要求。
基礎設施
提供完善的基礎設施支撐,是承接產業轉移最重要的保障之一。
園區建設
園區是產業轉移的有效載體,也是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產業轉移模式的重要抓手。
規劃通過三個途徑來高水平打造承接產業轉移載體,促進項目集中、產業集群、資源集約,增強產業承接能力。
一是按照布局最佳化、特色突出、用地集約、產業集中的原則,加強現有開發園區管理,加快轉型升級,將開發園區建設成為承接產業轉移的重要平台。
二是適應產業大規模、集群式轉移趨勢,充分發揮長江黃金水道的作用,依託中心城市,突破行政區劃制約,高水乾規劃建設承接產業轉移集中區,高起點承接沿海地區和國外產業轉移。
三是通過合作共建開發園區、創新合作共建方式、建立利益分享機制,創新園區合作共建機制。
產業升級
安徽省在自主創新方面具有獨特優勢,有巨大的發展潛力,為此,規劃單獨列出一章強調了產業轉移中的自主創新問題。
主要內容包括:
推進承接產業創新提升,培育發展創新型企業,促進產業技術創新;構建創新平台,促進創新要素對接,建立創新服務體系,最佳化創新環境,支持合蕪蚌自主創新綜合試驗區建設,完善自主創新體制機制。
體制創新
體制創新是示範區建設的強大動力和重要保障。
規劃提出要鼓勵示範區大膽探索,允許示範區在經濟社會發展的相關領域先行先試,提出要積極轉變政府職能,規範政府行為,創新政府服務,著力提高行政效能;要構建公平競爭的良好環境,大力發展非公有制經濟,扶持中小企業發展;要加強社會管理與服務,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強化人才開發和就業服務,改革戶籍制度。
區域聯動
規劃突出了推進泛長三角區域發展分工合作,加強與長三角全面合作、鼓勵和支持長三角地區優先向示範區轉移產業、完善區域合作機制等重點工作。
同時,也提出要加強與沿海其他地區互動,進一步密切與中西部地區合作:要發揮皖江城市帶的支撐和輻射作用,帶動皖北、皖南、皖西聯動發展,實現安徽整體協調發展,加快推進城鄉一體化進程。
配套措施
主要內容包括三方面:
一是加大政策支持,從投資、財稅、金融、土地、對外開放5個方面明確了一些必要的支持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建設的政策措施。
二是加強組織實施,重點對國務院有關部門、長三角兩省一市和我省明確了具體要求,提出要在國家層面建立高層次協調機制,指導我省和長三角等沿海地區共同推動產業轉移工作。
三是強化監督檢查,確保規劃目標和任務順利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