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成模式
(1)市場創造模式:
區域範圍內首先出現
專業化市場,為
產業集聚的形成創造了重要的市場交易條件和信息條件,最後使產業的生產 產業聚集
過程也聚集在市場的附近。在我國,市場創造模式形成
產業集聚的典型地區是浙江省,該省內有許多頗具規模的專業化市場,最終形成了一個個具有完整
產業鏈的
產業集群。
一般是發生在有
產業轉移的背景下,當一個規模較大的
企業出於接近市場或節約經營成本的考慮,在生產區位上作出重新選擇,並投資於一個新的地區的時候,有可能引發同類
企業和相關企業朝這個地區匯聚。這樣一種
產業集聚的形成,主要是通過一定數量的資本從外部的遷入。我們把緣於
資本遷移和流動而形成的
產業集聚現象,稱作資本遷移模式。目前,國內在
資本遷移模式下形成的
產業集聚或
產業集群有很多,其中起推動和促進作用的遷移性資本主要是外商直接投資。
形成類型
(1)指向性集聚:
這是為充分利用地區的某種優勢而形成的產業(
企業)群體。通常是在擁有大量
廉價勞動力的地區、原材料集中地、市場集中區或交通樞紐節點。這些區位優勢因素作為某種重要指向,吸引形成了產業(
企業)集聚體。
(2)經濟聯繫集聚:
產業集聚與產業轉移
產業集聚是指在一個適當大的區域範圍內,生產某種產品的若干個不同類
企業,以及為這些企業配套的上下游企業、相關服務業,高度密集地聚集在一起。
產業轉移是指某些產業從一個國家或地區轉移到另一個國家或地區的過程。按照其涉及的地域範圍不同,
產業轉移大體分為
國際產業轉移、
區際產業轉移和城鄉產業轉移三種。有學者認為,
產業集聚對當前流行的
產業轉移理論形成重要挑戰。
產業集聚使東南沿海地區形成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後天優勢”。即高度
專業化分工基礎上的
產業配套條件。這一條件一旦形成並趨於成熟後,再轉向其他地區的成本就大大提高了。他認為原來我們所期待的
勞動密集型產業,如
輕工、紡織等產業是否以及多大程度上會隨經濟成長逐漸向中西部轉移,很值得研究。然而,我們認為
產業集聚與
產業轉移並不矛盾,恰恰相反,它們之間是互動的關係。
首先,我們從
產業集聚形成的過程來看,伴隨著區域的資源開發、
基礎設施建設、生產設施及其配套設施建設,受
規模經濟內在要求的驅動,必然會導致不同等級規模的生產相同產品或類似產品,或者生產它們上
下游產業產品的
企業集中連片布局,其結果是在集聚機制的作用下,不同城鎮之間通過
產業關聯和其他一些經濟聯繫而集聚成群。這裡所提到的“集中連片布局”,就包含著
產業轉移的因素。在一定範圍內,生產相同、相似產品的
企業,或生產上下游產品的企業,在外在
規模經濟的驅動力下,為提高生產效率、降低交易和信息成本、增強企業競爭力,必然會逐步把本企業轉移至相關產品的集聚區發展。
一種是,外商把自己國家或地區的相對劣勢產業完全轉移到內地一些有發展潛力的地區,使轉入地區充分利用自然資源和
勞動力等條件,發展新產業,帶動經濟成長,為形成
產業集聚創造條件;
另一種,外商將生產線轉移到有發展潛力的地區,把包括管理機構、科研開發機構等在內的
企業總部留在本地。
這樣,一方面從產業轉入地看,承接相對於本地區有發展潛力的產業,有利於帶動該地區相關產業的發展,為形成
產業集聚創造條件;另一方面從產業轉出地看,轉移出
企業的生產線,有利於企業總部全力研發新產品,創造新的科技含量高的集聚。其次,從
產業集聚形成後的發展趨勢看,產業集聚也會引起
產業轉移。在某一地區形成
產業集聚以後,採取集聚方式地區的經濟競爭力顯著高於沒有採取這種方式的地區,就會吸引其他地區的
企業向產業集聚地區實行
產業轉移。這不僅包括生產同類產品的
企業從分散地向集聚地轉移,還包括相關專業性外部服務業和配套設施的轉移。這種集聚的形成不但能帶來
外部規模經濟,創造社會價值,而且還能增加更多的就業機會。
可見,
產業集聚的形成和發展都離不開
產業轉移,產業集聚本身就包含著
產業轉移的因素,並且產業集聚是
產業轉移的結果。一方面,由於某地的資源或勞動力等方面的優勢,分散在附近的同類
企業,為了追逐
外部規模經濟逐步轉移至該地,並且高密度地集聚在一起形成
產業集聚;另一方面,依據本地的比較優勢,引進外商投資,使國外或地區外
產業轉移到本地,發展本地優勢產業,進而形成集聚。這種產業轉移形成
產業集聚的過程,我們定義為“
吸納效應”。隨著集聚的發展,集聚區經濟快速增長。但是,由於
競爭日益激烈,一方面,沿海地區原有的技術含量較低、
勞動密集型的集聚產業發展到一定程度後,由於
供給和需求結構變化以及成本過高等因素會出現集聚不經濟的現象;另一方面,
產業結構不斷最佳化和升級的要求,勢必導致一些已有的技術相對落後的成熟集聚產業發展緩慢,一定程度上阻礙了集聚區的經濟發展。
綜合以上論述,我們認為產業集聚與產業轉移並不矛盾,相反它們是互動關係。一方面,
產業集聚的最初形成過程,就是分散在周圍地區的一些
相關產業在
外部規模經濟的驅動下,逐漸轉移到該地區形成集聚。形成
產業集聚的趨勢以後,隨著經濟的發展,集聚地區由於市場的自發性,就會吸引更多的
企業向該地進行
產業轉移,形成產業集聚和產業轉移互動效應。另一方面,隨著
市場經濟的激烈競爭,當這種集聚超過一定的合理規模時,規模效益就會呈現遞減趨勢,不得不將其比較劣勢產業向周圍有接受能力的經濟
欠發達地區實行產業轉移,同時根據動態
比較優勢發展新一輪的集聚產業。
集聚效益
這主要體現在:
(1)有助於上下游
企業都減少搜尋原料產品的成本和
交易費用,使產品生產成本顯著降低。
(2)集群內
企業為提高協作效率,對生產鏈分工細化,有助於推動企業群
勞動生產率的提高。
(3)集聚使得廠商能夠更穩定、更有效率地得到供應商的服務,比較容易獲得配套的產品和服務,及時了解本行業
競爭所需要的信息。
(4)集聚形成
企業集群,有助於提高談判能力,能以較低的代價從政府及其他公共機構處獲得公共物品或服務。
(5)由於集聚體本身可提供充足的就業機會和發展機會,會對外地相關人才產生磁場效應。集聚區內有大量擁有各種專門技能的人才,這種優勢可使
企業在短時間內以較低的費用找到合適的崗位人才,降低用人成本。
2.創新效益
產業集聚可以促進創新。
企業的創新常常來源於
企業之間,企業與用戶之間的互動。在
產業集聚中,新工藝、新技術能夠迅速傳播。
企業更容易發現產品或服務的缺口,受到啟發,發現市場機會,研發新的產品。由於集聚,不同公司員工之間接觸溝通的機會增多,有助於相互間的思想碰撞而產生創新思維。同一園區
企業管理人員與技術人員的定期交流會對各個企業帶來創新靈感,這是知識
技術外溢性的體現。
波特的
企業競爭優勢的
鑽石模型中四個決定因素是:
生產要素、需求條件、相關與支持產業、企業戰略結構和同業間競爭,這四個因素是企業擁有競爭優勢的必要條件。企業是
區域經濟發展的主體,
產業園區的集聚企業具備這些條件,為提高本企業、本行業甚至本區域的競爭力提供了可能。
產業集聚加劇了競爭,競爭是
企業獲得競爭優勢的重要來源。
競爭不僅僅表現在對市場的爭奪,還表現在其他方面:同處一地的同行業
企業有了業績評價的標尺,可以相互比較。這給
企業帶來了創新的壓力與動力,迫使企業不斷降低成本,改進產品及提高服務,追趕技術變革的浪潮。集聚區內的
企業比起那些散落在區外的企業,具有更強的競爭優勢,更容易進入這一行業的前沿。
產業聚集區形成
第一,具有較強的創新能力,獲得與新技術相關聯的新的
生產函式,能夠實現“產業突破”。
第二,具有持續的部門增長率,並高於整個
經濟成長率。
第三,具有很強的擴散效應,能廣泛的採取多種手段帶動或啟動其他產業的增長;對其他產業的增長產生廣泛的直接和間接的影響。
第五,在時間上具有階段性,隨經濟發展的不同階段而不斷轉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