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加強藍黃兩區協同發展機制建設的建議》是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山東省委員會2013年1月提出的建議。
藍黃兩區上升為國家戰略以來,中共山東省委、省政府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的決策部署,圍繞“兩區”規劃確定的目標任務,強化措施,全力推進,配套規劃和政策進一步完善,特色優勢產業培育成效明顯,投入和支持力度不斷加大,科技創新平台建設取得重要進展,對外開放邁出新的步伐,“兩區”建設取得重要階段性成果,呈現出投入力度大、增長速度快、質量效益好、發展後勁足的良好態勢。目前,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初步形成了以海洋生物、海洋裝備製造、現代海洋化工、現代海洋漁業等為重點的現代海洋產業體系,黃河三角洲地區基本形成了現代農業、石油裝備製造、汽車及零部件製造等競爭力較強的支柱產業。2011年,藍區實現生產總值21395.1億元,同比增長11.7%;黃區實現生產總值6522.7億元,同比增長12.3%。2012年上半年,兩區實現生產總值12665.5億元。
在政策和管理體制方面,為了推進兩大戰略的實施,中共山東省委、省政府出台了《關於貫徹落實<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發展規劃〉的實施意見》和《關於貫徹落實<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發展規劃〉的實施意見》,成立了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和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建設工作領導小組,設立了省“兩區”建設辦公室,建立了藍黃兩區建設重點工作協調推進制度,設立了11個由省政府領導同志負責的協調推進組,為加強“兩區”建設的統一領導、加快推進“兩區”建設和統籌協調解決“兩區”建設中的重大問題,發揮了重要作用。
藍黃兩區在一體化協同發展方面積累了一些經驗,取得了許多成績,但與“長三角”地區和“長株潭”城市群等區域相比,還存在著不少差距。
一、藍黃兩區在協同發展機制方面存在的主要問題
雖然藍黃兩區建設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但也必須看到,通過兩大國家發展戰略的實施培育新的經濟成長極,以帶動區域經濟社會協調發展,還面臨著許多挑戰和障礙。
從兩區外部看,長三角、珠三角城市群和湖南的長株潭城市群,經過二十年的探索和實踐,已形成了完整高效、各具特色的區域一體化發展模式;環渤海地區的遼寧沿海經濟帶、京津冀都市圈、天津濱海新區等,近幾年發展迅猛,對藍黃兩區構成南北夾擊之勢,使之面臨著要素外流、市場和產業空間被擠壓等難題。
從兩區內部看,一體化發展和區域協同發展機制建設還有待進一步完善,主要表現在:一是兩區協同發展的公共管理亟待加強。兩區各級政府在管理理念、行政體制、政府職能定位、政府運行機制等方面,還不能完全適應協同融合發展的新要求,從各自為政過渡到區域公共管理的整體性治理還存在許多障礙;受體制制約,地區分割的利益格局難以打破,產業同構、無序競爭的既有現實,阻礙著區域錯位發展的進程;區域的組織與協調機制尚未理順,區域合作缺乏有力的行政協調機構;兩區規劃的協同實施和融合發展戰略對策的研究還需加強。二是藍黃兩區對內、對外的對接和融合不夠,包括要素市場的不統一、重大基礎設施建設的短板等,阻礙了兩區的協同發展。三是協同合作發展的長效機制尚不完善,協同發展的動力和活力不足;利益共享機制和利益補償機制亟須建立和完善。四是兩區協同協調發展的政策體系和績效考核評價體系亟待完善。
二、加強藍黃兩區協同發展機制建設的建議
藍黃兩區面臨著共同的科學發展主題和示範試點責任。如何樹立整體性治理理念,在兩區協同協調發展上尋求突破,成為擺在兩大戰略實施進程中的重要課題。為此,特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一)進一步加大藍黃兩區融合發展的協調力度
藍黃兩區建設是跨地區、跨部門、跨行業的系統工程,組織領導和協調的任務十分繁重,藍黃規劃的協同實施和融合發展戰略對策的研究也顯得尤為重要。雖然省里已將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和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兩個領導小組進行整合,成立了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和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建設工作領導小組,但受機構體制制約,目前成立的協調推進機構只是臨時議事協調機構,缺乏應有的行政管理權,統籌協調力度尚顯不足。因而迫切需要進一步強化組織領導,賦予一定的行政管理權,提升藍黃兩區領導機構的協調能力、指導力度和監督能力,理順兩區的統一管理體制,促進兩區的融合發展和一體化進程。
(二)進一步加強藍黃兩區的統一規劃
統籌省內外區域發展研究的機構和人才資源,深入開展藍黃規劃的協同實施和融合發展戰略對策研究,強化頂層設計與頂層推動,立足藍黃兩區的產業集群優勢和區域優勢,作好整體規劃,變後發劣勢為後發優勢,實現兩區對內、對外的全面對接和融合。對內,一是打破行政區劃的藩籬,建設統一的要素市場;二是規劃好與兩區一體化發展密切相關的公路、鐵路、機場、港口、城際交通等重大基礎設施建設,使之相互銜接和互聯互通。如藍黃疊加區域的東營和煙臺、濱州、濰坊的部分區域間重大基礎設施的對接,沿海的萊州和青島、煙臺、威海間城際交通的對接等,以此增強和發揮藍黃兩區協同發展的帶動能力。對外,兩區可實現與天津濱海新區、環渤海經濟帶以及遼寧沿海經濟帶的對接和融合。
(三)進一步健全利益協調機制
構建兩區協同合作發展的長效創新機制,不斷增強協同發展的動力和活力,為加大區域統籌、加快區域經濟轉型升級提供制度保障。逐步建立利益協調機制。通過事前協調的利益分享原則,保證兩區統一的公平競爭環境,同等的發展機會和分享商業利益的權利;通過事後協調的利益補償機制,實現對一體化過程中的受損一方給予政策、資金上的補償,滿足不同的利益訴求,實現兩區整體利益的平衡,維護各“利益相關地市”的發展,進而推動地市合作的積極性。以共建經濟合作區為突破口,逐步建立城市間的財稅均衡和利益分享機制;通過設立區域合作發展協調委員會,及時解決一體化發展中的突出問題;建立各市、各部門、各行業協商溝通平台和一體化工作機制,定期交流,及時了解各方需求意向,實現信息、市場和資源要素的共享,推進同一部門、同一行業在不同層級、不同地區政策執行標準一體化的進程,加快發展的融合。
(四)進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加強政策體系的前瞻性和針對性研究,接軌國家出台的政策,構建具有“藍黃”戰略區域特色的政策體系,做到既抓好政策措施的落實,又結合我省實際制定好配套政策和實施細則,以便充分用足用活用好政策。
(五)進一步完善兩區績效考核評價體系
目前藍黃兩區雖然已經初步建立起相應的考核機制,但考核辦法及考核指標還不夠完善,尤其是藍黃疊加地區,每年都要重複考核,有些指標體系還有待於完善。應借鑑政府績效考核經驗,建立省藍黃兩區領導小組統一領導的、各級政府為主導、社會參與的多元化績效考評體系。採用指標考核為主,兼顧公眾評議和考察核實等評估方法,本著評建結合、以評促建的原則,對兩區涉及的市以及省直相關部門開展定期考評,促進各項政策的貫徹落實。
在政策和管理體制方面,為了推進兩大戰略的實施,中共山東省委、省政府出台了《關於貫徹落實<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發展規劃〉的實施意見》和《關於貫徹落實<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發展規劃〉的實施意見》,成立了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和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建設工作領導小組,設立了省“兩區”建設辦公室,建立了藍黃兩區建設重點工作協調推進制度,設立了11個由省政府領導同志負責的協調推進組,為加強“兩區”建設的統一領導、加快推進“兩區”建設和統籌協調解決“兩區”建設中的重大問題,發揮了重要作用。
藍黃兩區在一體化協同發展方面積累了一些經驗,取得了許多成績,但與“長三角”地區和“長株潭”城市群等區域相比,還存在著不少差距。
一、藍黃兩區在協同發展機制方面存在的主要問題
雖然藍黃兩區建設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但也必須看到,通過兩大國家發展戰略的實施培育新的經濟成長極,以帶動區域經濟社會協調發展,還面臨著許多挑戰和障礙。
從兩區外部看,長三角、珠三角城市群和湖南的長株潭城市群,經過二十年的探索和實踐,已形成了完整高效、各具特色的區域一體化發展模式;環渤海地區的遼寧沿海經濟帶、京津冀都市圈、天津濱海新區等,近幾年發展迅猛,對藍黃兩區構成南北夾擊之勢,使之面臨著要素外流、市場和產業空間被擠壓等難題。
從兩區內部看,一體化發展和區域協同發展機制建設還有待進一步完善,主要表現在:一是兩區協同發展的公共管理亟待加強。兩區各級政府在管理理念、行政體制、政府職能定位、政府運行機制等方面,還不能完全適應協同融合發展的新要求,從各自為政過渡到區域公共管理的整體性治理還存在許多障礙;受體制制約,地區分割的利益格局難以打破,產業同構、無序競爭的既有現實,阻礙著區域錯位發展的進程;區域的組織與協調機制尚未理順,區域合作缺乏有力的行政協調機構;兩區規劃的協同實施和融合發展戰略對策的研究還需加強。二是藍黃兩區對內、對外的對接和融合不夠,包括要素市場的不統一、重大基礎設施建設的短板等,阻礙了兩區的協同發展。三是協同合作發展的長效機制尚不完善,協同發展的動力和活力不足;利益共享機制和利益補償機制亟須建立和完善。四是兩區協同協調發展的政策體系和績效考核評價體系亟待完善。
二、加強藍黃兩區協同發展機制建設的建議
藍黃兩區面臨著共同的科學發展主題和示範試點責任。如何樹立整體性治理理念,在兩區協同協調發展上尋求突破,成為擺在兩大戰略實施進程中的重要課題。為此,特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一)進一步加大藍黃兩區融合發展的協調力度
藍黃兩區建設是跨地區、跨部門、跨行業的系統工程,組織領導和協調的任務十分繁重,藍黃規劃的協同實施和融合發展戰略對策的研究也顯得尤為重要。雖然省里已將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和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兩個領導小組進行整合,成立了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和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建設工作領導小組,但受機構體制制約,目前成立的協調推進機構只是臨時議事協調機構,缺乏應有的行政管理權,統籌協調力度尚顯不足。因而迫切需要進一步強化組織領導,賦予一定的行政管理權,提升藍黃兩區領導機構的協調能力、指導力度和監督能力,理順兩區的統一管理體制,促進兩區的融合發展和一體化進程。
(二)進一步加強藍黃兩區的統一規劃
統籌省內外區域發展研究的機構和人才資源,深入開展藍黃規劃的協同實施和融合發展戰略對策研究,強化頂層設計與頂層推動,立足藍黃兩區的產業集群優勢和區域優勢,作好整體規劃,變後發劣勢為後發優勢,實現兩區對內、對外的全面對接和融合。對內,一是打破行政區劃的藩籬,建設統一的要素市場;二是規劃好與兩區一體化發展密切相關的公路、鐵路、機場、港口、城際交通等重大基礎設施建設,使之相互銜接和互聯互通。如藍黃疊加區域的東營和煙臺、濱州、濰坊的部分區域間重大基礎設施的對接,沿海的萊州和青島、煙臺、威海間城際交通的對接等,以此增強和發揮藍黃兩區協同發展的帶動能力。對外,兩區可實現與天津濱海新區、環渤海經濟帶以及遼寧沿海經濟帶的對接和融合。
(三)進一步健全利益協調機制
構建兩區協同合作發展的長效創新機制,不斷增強協同發展的動力和活力,為加大區域統籌、加快區域經濟轉型升級提供制度保障。逐步建立利益協調機制。通過事前協調的利益分享原則,保證兩區統一的公平競爭環境,同等的發展機會和分享商業利益的權利;通過事後協調的利益補償機制,實現對一體化過程中的受損一方給予政策、資金上的補償,滿足不同的利益訴求,實現兩區整體利益的平衡,維護各“利益相關地市”的發展,進而推動地市合作的積極性。以共建經濟合作區為突破口,逐步建立城市間的財稅均衡和利益分享機制;通過設立區域合作發展協調委員會,及時解決一體化發展中的突出問題;建立各市、各部門、各行業協商溝通平台和一體化工作機制,定期交流,及時了解各方需求意向,實現信息、市場和資源要素的共享,推進同一部門、同一行業在不同層級、不同地區政策執行標準一體化的進程,加快發展的融合。
(四)進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加強政策體系的前瞻性和針對性研究,接軌國家出台的政策,構建具有“藍黃”戰略區域特色的政策體系,做到既抓好政策措施的落實,又結合我省實際制定好配套政策和實施細則,以便充分用足用活用好政策。
(五)進一步完善兩區績效考核評價體系
目前藍黃兩區雖然已經初步建立起相應的考核機制,但考核辦法及考核指標還不夠完善,尤其是藍黃疊加地區,每年都要重複考核,有些指標體系還有待於完善。應借鑑政府績效考核經驗,建立省藍黃兩區領導小組統一領導的、各級政府為主導、社會參與的多元化績效考評體系。採用指標考核為主,兼顧公眾評議和考察核實等評估方法,本著評建結合、以評促建的原則,對兩區涉及的市以及省直相關部門開展定期考評,促進各項政策的貫徹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