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少年時代
張自忠,字藎忱,1891年8月11日出生在山東臨清唐元村的一個官宦家庭。張自忠6歲入私塾就讀,3年後,父親張樹桂前往江蘇贛榆就任巡檢,把張自忠也帶了去。1905年,張樹桂因政績不錯,署理贛榆知縣,官晉五品。此時張自忠14歲,已長成一個英姿勃發且充滿正義感的少年。張樹桂見兒子長大了,又生性剛烈,就把他送回了臨清老家。張自忠回臨清不久,就從贛榆傳來噩耗:父親因病卒於任上。
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張自忠父親張樹桂病逝,其母親馮夫人成為一家之主。舉家遷至臨清。
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十六歲的張自忠由母親做主,與
臨清縣咨議局議員
李化南之女、十七歲的
李敏慧結了婚。
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他考入了臨清高等國小堂。強調忠、孝、仁、義的傳統道德從小便在張自忠的內心深深紮下了根。學習之餘,張自忠常借一些小說來閱讀消遣。最讓他喜愛的是《
三國演義》、《
說唐》和《說岳精忠傳》。這些古典名著對傳統道德作了活生生的注釋,
關雲長、
岳武穆和
秦叔寶的忠義俠行和浩然之氣對他影響頗深。
宣統二年(1910年)夏,張自忠從高等國小堂畢業。
軍閥混戰
宣統三年(1911年)十月,
辛亥革命爆發。冬,張自忠考入了當時中國北方有名的法律學校天津
北洋法政學堂。在這裡,他第一次接觸到孫中山的三民主義學說和“驅除撻虜,恢復中華,建立民國,
平均地權”的
資產階級革命政綱。這些振聾發聵的進步思想在他原本只知
孔孟的頭腦中增添了嶄新的內容,對他日後的成長產生了相當大的影響。1911年底,張自忠秘密加入
中國同盟會,親身投入了轟轟烈烈的民主革命運動。
1916年9月,同鄉好友
車震偕張自忠到了廊坊,將他推薦給了馮玉祥。馮聽了老友的介紹,又將張自忠上下打量一番,見他長得高大英武,且頗有“沉毅之氣”,便很滿意地收下了他。投奔馮玉祥之初,張自忠被委為中尉差遣。不久,張自忠由見習官升任排長,所在連連長就是後來頗有名氣的“倒戈將軍”
石友三。
1918年9月馮玉祥在常德設立了軍官教導團,以炮兵團團長
鹿鐘麟任團長。張自忠奉派進入教導團軍官隊深造。主要學習戰術、率兵術、地形、兵器、兵史、築城、簡易測繪及典、范、令等。
1924年春,張自忠被馮玉祥任命為學兵團團長。是年秋,
第二次直奉戰爭爆發。
吳佩孚任命馮玉祥為第三軍總司令,令其出
古北口進擊
開魯,但馮玉祥暗中班師回京,與駐防北京的
孫岳部裡應外合,發動
北京政變,囚禁直系首領
曹錕,並將
溥儀皇帝驅逐出宮。在此過程中,張自忠部受命由古北口直趨
長辛店,截擊吳佩孚的交通兵團,迫其繳械投降。不久,張自忠奉命移駐
豐臺。張自忠率部到達豐臺,驅逐英軍,重獲豐臺主權。
1930年5月,
中國近代史上規模空前的軍閥混戰-蔣馮閻中原大戰爆發,雙方投入的兵力高達130萬人。此時,張自忠任第6師師長,編入
張維璽統領的南路軍。5月初,南路軍首先在平漢線向
蔣軍開戰。5月中旬,張自忠指揮第6師一夜之間從蔣軍
徐源泉部手中奪回
許昌十五里店。6月中旬,張自忠等部由平漢線轉用於
隴海線,支援東路軍。在
高賢集打敗蔣軍精銳
張治中之教導第2師。他的參謀長
張克俠評價說:“其決心堅強,臨危振奮。每當情況急迫之時,輒鎮靜自持,神色夷然。”
1930年9月18日,一直坐山觀虎鬥的
東北軍統帥
張學良宣布放棄中立立場,通電擁蔣,隨即揮師入關,占領華北。張自忠的第六師除了配屬粱冠英的第十七旅隨梁投蔣外,尚有第十五、十六旅一部和手槍團大部,約5000人,是西北軍殘部中最完整的部隊之一。
1931年1月16日,西北軍殘部正式編成
東北邊防軍第三軍,宋哲元任軍長,秦德純、
劉汝明任副軍長,馮治安任三十七師師長,張自忠為三十八師師長。同年6月,南京政府開始整編全國陸軍,第三軍改番號為第
二十九軍。
抗日戰爭
1933年1月10日,二十九軍主力奉命由山西
陽泉開赴
通州、
三河、
薊縣、
玉田待命。這是張自忠有生以來第一次同日軍交戰。
1933年3月4日承德失陷後,二十九軍奉命赴
喜峰口阻敵,冷口防務交
商震部接替。3月7日,張自忠與馮治安抵達遵化
三屯營與日軍激戰七日,日軍無法獲勝,轉而將主攻方向轉到
羅文峪方面。張自忠、馮治安將三十七師
劉景山二一九團和三十八師祁光遠二二八團調往羅文峪方面,歸劉汝明師長指揮。戰鬥結果,日軍再遭敗績,狼狽撤退。這是抗日戰爭前期中國軍隊少有的勝利之一。但由於蔣介石此時的主要注意力仍放在“圍剿”共產黨和紅軍上,長城防線兵力薄弱,日軍從冷口突破商震部防線,攻入長城以內,繼而占領
遷安,二十九軍陷於腹背受敵、孤立無援的境地,被迫放棄
喜峰口、羅文峪陣地,向西南方向退卻。
國民政府加緊向日軍謀求停戰,最終被迫同日方簽訂了
屈辱的《
塘沽協定》。
1937年2月國共議和,
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形成。4月下旬東渡日本,進行為期1一個月的考察,
七七盧溝橋事變爆發。事變發生時,張自忠出面與日本周旋,試圖和平解決,因此被輿論誤解為“漢奸”。8月6日,張自忠偕副官廖保貞、周寶衡躲進了
東交民巷德國醫院;同時通過《北平晨報》等媒體發表聲明,宣布辭去所有代理職務。8日,北平淪陷。9月3日,張自忠逃離北平。
1938年張自忠將軍所部第77軍179師師長
何基灃駐防洋坪時,對蔣介石消極抗戰極為不滿,導致其手下多名將領被陷害致死。
1940年5月,日軍為了控制長江交通、切斷通往重慶運輸線,集結30萬大軍發動
棗宜會戰。1日,張自忠親筆昭告各部隊、各將領出戰。7日拂曉,張自忠東渡
襄河,率部北進。14日,雙方發生遭遇戰。15日,張自忠率領的1500餘人被近6000名日寇包圍在南瓜店以北的溝沿里村。激戰到16日佛曉,張自忠部被迫退入南瓜店十里
長山。日軍在飛機大炮的掩護下,一晝夜發動9次
衝鋒。張自忠所部傷亡人員急劇上升。5月16日張自忠自晨至午,一直疾呼督戰,午時他左臂中彈仍堅持指揮作戰。到下午2時,張自忠手下只剩下數百官兵,他將自己的衛隊悉數調去前方增援,身邊只剩下高級參謀
張敬和副官
馬孝堂等8人。5月16日下午4時,張自忠所部全軍覆沒,張自忠戰死。
成就貢獻
血戰臨沂
隨棗會戰
1939年5月,中日兩軍在鄂北地區展開了一次大交鋒——
隨棗會戰。5月10日,張自忠部在
田家集以西的大家畈殲滅日軍輜重部隊,迫使日軍放棄渡河攻擊襄陽(原襄樊)。
冬季攻勢
1939年12月張自忠率領右翼兵團參加
冬季攻勢。12月12日,張自忠率三十八師正面進攻日軍,殲滅日軍第十三師團第一零三旅團,於1月初配合第八十四軍穩定戰線,2月14日發起反攻。此次戰爭是抗日戰爭期間
正面戰場國民黨軍發動的惟一一次戰略性進攻戰役。
個人榮譽
1942年12月31日,國民政府明令張自忠入祀全國忠烈祠。
1946年,國民政府為張自忠頒發榮字第一號榮哀狀。
軼事典故
人物綽號
1923年秋天,時任陸軍檢閱使兼第11師師長的
馮玉祥,率軍駐紮在北京
南苑。張自忠當時在學兵營當營長。部隊開始冬季大練兵,適逢連日大雪,天寒地凍,許多官兵產生畏難情緒。有一天,張自忠將全營官兵集合起來,大聲問:“下雪天敵人發起攻擊怎么辦?”官兵們回答:“堅決抵抗!”張自忠接著道:“現在下了一場雪,你們就不想操練了,還談什麼打仗?我們當軍人的第一條就是不能怕苦。現在,請大家都把棉衣脫了,跟我一起跑步!”說完,他竟自脫了棉衣。全營官兵都愣住了,然後也紛紛脫下棉衣,跟在張自忠身後在雪地上跑步。從此,“張扒皮”的綽號就不脛而走,在西北軍中傳開了。
堅決抗戰
1940年5月,日軍發動
棗宜會戰。當時中國軍隊的第33集團軍只有兩個團駐守襄河西岸。張自忠作為集團軍總司令,本來可以不必親自率領部隊出擊作戰,但他不顧部下的再三勸阻,堅持由副總司令留守,5月6日晚致書副總司令兼77軍軍長
馮治安一函:“仰之吾弟如晤:因為戰區全面戰爭之關係,及本身之責任,均須過河與敵一拼,現已決定於今晚往襄河東岸進發,到河東後,如能與38師、179師取得聯絡,即率兩部與馬師不顧一切,向北進之敵死拼。若與179師、38師取不上聯絡,即帶馬師之三個團,奔著我們最終之目標(死)往北邁進。無論作好作壞,一定求良心得到安慰,以後公私均得請我弟負責。由現在起,以後或暫別、永離,不得而知,專此布達。”他自己親自率領2000多人渡河作戰。
1940年5月1日,張自忠親筆昭告各部隊、各將領:“國家到了如此地步,除我等為其死,毫無其他辦法。更相信,只要我等能本此決心,我們國家及我五千年歷史之民族,決不至亡於區區三島倭奴之手。為國家民族死之決心,海不清,石不爛,決不半點改變。”張自忠率2000多人東渡襄河後,一路奮勇進攻,將日軍第13師攔腰斬斷。日軍隨後以優勢兵力對張自忠所部實施包圍夾攻。張自忠毫不畏縮,指揮部隊向人數比他們多出一倍半的敵人衝殺10多次。
舉國送英靈
張自忠殉國當日(1940年5月16日),由38師師長
黃維剛帶領敢死隊,端著輕機槍於16日夜間突襲南瓜店,奮勇搶回了張自忠的遺骸。日軍則下令停止飛機轟炸,以免傷到張自忠遺體。
張自忠的屍骨運回後方後,經檢視,張自忠身有八處傷口,其中炮彈傷二處,刺刀傷一處,槍彈傷五處。隨後,將軍遺體被運往當時的戰時首都重慶安葬,路經宜昌時,十萬軍民恭送靈柩至江岸,其間日機三次飛臨宜昌上空,但祭奠的民眾卻無一人躲避,無一人逃散。
1940年5月28日晨,當靈柩運至重慶
朝天門碼頭,蔣介石、馮玉祥等政府軍政要員臂綴黑紗,肅立碼頭迎靈,並登輪繞棺致哀。蔣介石在船上“撫棺大慟”,令在場者無不動容。蔣介石親自扶靈執紼,再拾級而上,護送靈柩穿越重慶全城。國民政府發布
國葬令,頒發“榮字第一號”榮哀狀。將張自忠牌位入祀
忠烈祠,並列首位。28日下午,蔣介石與軍政要員和各界民眾在
儲奇門為張自忠舉行了盛大隆重的祭奠儀式。
張自忠殉國時,年僅49歲,他的夫人
李敏慧女士聞耗悲痛絕食七日而死,夫妻二人合葬於重慶
梅花山麓。
相關爭議
七七事變爆發後,張自忠不顧腸炎,出面與日人談判,力主和平解決,與日方簽訂了7月11日協定和7月19日“細則”。第29軍在所謂不追究事變責任、道歉、“共同防共”等問題上先後作了重大讓步,以換取日方撤軍。但日本駐屯軍執意挑起戰爭,7月底發起侵占平津地區戰役,張自忠奉令留守北平,一方面力圖維持
冀察政務委員會,另一方面則掩護第29軍撤離。張自忠的這些活動在當時受到輿論非議,甚至有人罵他為“漢奸”,現在的學界也對此有不同看法,但多數還是認為張自忠“忍痛含垢,與敵周旋”,大節並未虧損。
人物評價
後代子孫
長子張廉珍,其解放前曾供職於財政機關,後一直居住在上海,有子七人。二子張廉靜,曾赴黃埔軍校受訓,後不幸感染傷寒,於1934年早歿,年僅17歲,無子嗣。三女
張廉雲,畢業於復旦大學新聞系,長期從事教育、醫療等工作,退休前系北京市政協副主席。
張廉珍有七個孩子,慶宜、慶安、慶隆、紀祖、慶范、慶成、慶新。張慶安出生的時候正趕上長城會戰,家人希望張自忠能夠從戰場上平安歸來,故取名慶安。張紀祖出生於1940年,當年,祖父殉國,家人希望他能記住祖父,取名紀祖。
後世紀念
命名紀念
1940年11月16日,張自忠被以國葬之禮權厝於重慶
雨台山。後來,
馮玉祥在墓畔種植梅花,並仿效明代
史可法所葬的揚州
梅花嶺,將此山改名為梅花山。
1941年5月,在南瓜店張自忠殉國的山頭建造了“張上將自忠殉國處”紀念碑,山下修建了兩千戰死十里長山的官兵公墓。
國民政府在1942年12月31日,明令入祀全國
忠烈祠,1944年8月,將
宜城縣改名
自忠縣,以資紀念。
1947年3月13日北平市政府頒令將
鐵獅子胡同改為
張自忠路。後北京、天津、上海、武漢均設立張自忠路。
1982年4月16日,張自忠將軍被追認為“革命烈士”。
建築
張自忠烈士陵園
張自忠烈士陵園,位於重慶北碚區西南縉雲山麓,距北碚城區2公里的梅花山。陵園位於北碚梅花山,渝武高速路北碚出口處。系抗日民族英雄張自忠上將墓。
張自忠將軍紀念館
張自忠紀念館建於 1991年,位於湖北省宜城市。館內以張自忠將軍生平事跡陳列為主,輔助於名人題詞
碑刻,較為全面、系統、真實地的反映了宜城市的革命鬥爭史。
張自忠教育基金會
張自忠教育基金會由張廉瑜等人於1992年發起成立的這一基金會,得到了張將軍親友舊部和社會各界的關心與支持,截止2005年已獎勵品學兼優的貧困學生235人。
影視形象
年份 | 影視類型 | 劇名 | 飾演者 |
---|
1974 | 電視劇 | | |
1986 | 電視劇 | 《張自忠將軍》 | |
1990 | 電影 | | 余崇文 |
1995 | 電影 | | |
2007 | 電視劇 | | 程傑 |
2015 | 電影 | | |
2016 | 電視劇 | | |
參考資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