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簡介
張自忠路在中國近代史上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見證了很多非常重要的歷史時刻:1925年3月12日中華民國的
締造者孫中山先生逝世於
鐵獅子胡同23號的行轅,1926年3月18日在鐵獅子胡同3號
段祺瑞執政府門前發生了著名的
三·一八慘案。
1954年,將地安門東大街、張自忠路及東四十條西段全長2506米的道路拓寬為10米至12米,
張自忠路由胡同變成了大街。1999年,將東起
東四十條立交橋,西止官園立交橋全長7062米的道路拓寬為28米至33米,成為北京城區東西6條幹道之一,為表達方便統稱為“
平安大街”,張自忠路是其中的一段。
名字來歷
北平和平解放之後,共產黨
七屆二中全會在
西柏坡召開。全會有這樣兩項決議:一是決定中央領導機關遷入北京,二是進城之後不要用中央領袖的名字命名街道地名。1952年,
毛澤東親自為三位抗日英烈簽發了烈士證書。
佟麟閣、
趙登禹、
張自忠三位英烈的抗日功績得到新中國認可。這就是為什麼解放前由國民黨北平政府命名的三條街道得以在新中國繼續沿用的原因。
正式以現代人物姓名命名的街道,在北京只有三處,即西城區的
佟麟閣路、
趙登禹路、東城區的張自忠路。這三位英烈,都是為國捐軀的抗日名將,早年都是
馮玉祥的部下。在擔任29軍將領期間,自1934年29軍駐防京津地區後,都曾在北京居住過。
張自忠,山東省
臨清縣人,時任29軍38師師長,“
七七事變”時,正在天津兼任市長。1937年7月28日夜,29軍殘部奉命撤往
保定,張自忠受命代理北平市市長。他不願在淪陷後的
北平與敵偽
周旋,遂於當年9月棄職秘密潛往天津,轉道南下,率59軍參加了“
台兒莊大戰”,後因對日作戰功勳卓著,升任為
第33集團軍上將司令,並任
第五戰區右翼兵團總司令。1940年5月16日,張自忠在湖北“
棗宜戰役”中,身中六彈,犧牲在湖北南瓜店十里長山戰場上。張自忠是中國抗戰犧牲在前線的官階最高的將領。今天在北京
府右街張自忠故居改建的自忠國小院內,還立有張自忠紀念碑,上刻
周恩來當年題寫的
悼詞:“其忠義之志,壯烈之氣,直可以為我國抗戰軍人之魂”。
1949年1月20日
北平和平解放之後,共產黨七屆二中全會在
西柏坡召開。全會有這樣兩項決議:一是決定中央領導機關遷入北京,二是進城之後不要用中央領袖的名字命名街道地名。為什麼解放前由國民黨北平政府命名的上述三條街道名稱,得以在新中國被繼續沿用呢?這是因為1952年6月11日,新中國的中央政府主席、中央軍委主席毛澤東,親自為三位抗日英烈簽發了烈士證書。
佟麟閣、
趙登禹、張自忠三位英烈的抗日功績,是得到新中國認可,並莊重給予紀念的。
輪流執政
1911年
辛亥革命後,清廷被迫退位,
袁世凱竊取辛亥革命成果,1912年就任
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總統府與國務院都設在這裡。他為了麻痹革命黨人,再三邀請
孫中山北上共商國是。1912年8月,孫中山先生經天津到達北京,袁世凱在這座總統府主樓大廳里以國家元首的待遇隆重接待了孫中山先生。在這座總統府中袁世凱策劃了一系列陰謀,逐步削弱革命力量,加強獨裁統治,終於在1916年元旦宣布稱帝。但是在全國人民的反對下,這個
洪憲皇帝只當了83天,就被迫宣布退位,1916年6月6日,袁世凱憂懼而逝。
袁世凱死後,
黎元洪繼任
大總統,
段祺瑞任國務總理。總統與總理
後台不同,黎元洪是
親英美派,段祺瑞是親日派,為了各自主子的利益,也為了爭權奪利,他們演出了一場狗咬狗的“府(總統府)院(國務院)之爭”的鬧劇。
1919年後,
靳雲鵬任國務總理兼陸軍總長,這裡又成為總理府。
1923年6月,黎元洪總統被
曹錕、
吳佩孚逼迫下台,曹、吳即展開爭當總統的明爭暗鬥。在總統選舉時,曹錕以5000至10000元一張的選票收買了500名議員,並出動大批軍警、憲兵擔任國會“警戒”,曹錕終於以480票“當選”為總統,演出了一場無恥的賄選醜劇。
1924年10月,馮玉祥將軍在南方革命形勢的影響下,在北京發動軍事政變,囚禁了賄選總統曹錕,將清廢帝
溥儀驅逐出皇宮(今
故宮)。11月下旬,馮玉祥聯合
奉系軍閥張作霖成立了由
段祺瑞執政的臨時政府,同時電邀孫中山先生北上。
三一八慘案
1926年3月12日,日本帝國主義為支持
奉軍對馮玉祥
國民軍的戰爭,炮擊
大沽口國民軍守軍。國民軍開炮還擊,將日艦逐出
大沽口。日軍以此為藉口,聯合美、英、法等八國,於16日向
段祺瑞執政府發出最後通牒,提出拆除大沽口國防設施等無理要求,限令48小時內答覆,否則以武力解決。
3月18日,中共北方區委和北京地委會同國民黨北京執行部、北京總工會、學生聯合會等各界人民民眾,在
李大釗同志的親自帶領下在
天安門集會抗議,通過了駁回最後通牒和驅逐八國公使等決議。會後舉行示威遊行,前往
鐵獅子胡同執政府請願。
段祺瑞在
帝國主義壓力下,下令軍警向遊行隊伍開槍,並用大刀砍殺
手無寸鐵的愛國民眾。當場打死47人,其中有國立
北京女子師範大學學生
劉和珍、
楊德群等,打傷200多人,李大釗、
陳喬年等也被打傷。
魯迅知道慘案情況後極為震怒,他稱1926年3月18日是“民國以來最黑暗的一天”。他當天深夜就寫下了著名散文《
無花的薔薇》,後來又寫出了《記念
劉和珍君》、《
淡淡的血痕中》等流傳至今的戰鬥檄文。他憤怒地寫道:“墨寫的謊言,決掩不住血寫的事實。血債必須用同物償還。拖欠得愈久,就要付更大的利息!”“苟活者在淡紅的血色中,會依稀看見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將更奮然而前行。”這些文章,像
匕首,像投槍,射向敵人,他又像戰旗,像歌,鼓舞著人們繼續戰鬥!
遺蹟簡介
現在的張自忠路雖然面貌大變但仍保留了很多重要的文物建築:3號的
段祺瑞執政府舊址,明朝時是田畹府邸,清軍進京後,這裡成了
和親王府和恭親王府。
袁世凱稱帝前這裡也曾做過一段時間總統府;
北洋政府時期,這裡先後做過海軍部和
段祺瑞的執政府,時任執政的段祺瑞在這裡與當時的總統黎元洪相抗衡,上演了一出
府院之爭的好戲,院內雄偉的西式大樓就是當時修建的。1937年以後的日偽統治時期這裡是
岡村寧次的華北駐屯軍司令部;現在這裡是
中國人民大學的文獻資料中心。
張自忠路5號,是著名戲劇家
歐陽予倩的故居,1949年11月歐陽予倩自香港返回大陸後舉家搬入這裡居住,直到1962年去世,當時文化界的名人
郭沫若、
田漢、曹禺、
老舍等經常在此聚會。這個小院現在是
東城區文物保護單位,此戲劇家曹禺和作家
光未然也曾經在這裡居住過。
張自忠路3號
這組建築的整體風格是仿英國
維多利亞式,體積感、裝飾性很強,從中可以看到英國
國會大廈的影子。但鐘樓明顯受
哥德式風格的影響,而在局部裝飾上又有
巴洛克風格的痕跡,所以明顯的是西洋各種
建築風格的折中,反映了清末國門剛剛打開,我國建築師急於吸取西洋建築精華的迫切心情,儘管有些盲目但總的心態是可取的。
更有意思的是在外牆磚雕裝飾圖案中,採用了大量的中國傳統題材,如“壽”、“萬”、卷草等,更顯出了中西合璧的特點。雖然裝飾有些繁瑣,但因裝飾部位恰當,工藝精美,疏密簡繁對比恰當,整個建築仍給人以雖華美而又不失肅穆、典雅的形象。
在主樓北面有東西配樓和後樓,裝飾簡潔,白抹灰板壁,紅木柱,外帶卷廊,為典型的
英國殖民地式風格。
東部建築群與東西配樓風格相近,與西部同期興建。最初為
陸軍部貴胄學堂,招收貴族子弟,以學習軍事課程為主,目標是希望為陸軍培養一批掌握
西洋軍事知識的新式軍官。但那些王公貴族子弟們每天午飯時才到校,吃著每人七八兩銀子的飯菜還不滿意,飯後則聚眾高唱京戲,從不認真上課。因而貴胄學堂被稱為“安樂園”。清宣統元年(1909年)貴胄學堂被撤銷,此處改為海軍部。
很多人誤以為這組建築是外國人設計的,其實這組西洋建築群是由中國建築師
沈琪設計的。他當時是陸軍部官員,是見於記載的第一位官方設計師。施工的也是中國的營造廠。它反映了上世紀國中國建築師的專業水平和營造廠的施工技術水平。在當時的同類建築群中也是迄今為止保存最為完整的,因而在
中國建築史上具有重要價值。
段祺瑞執政府,在
平安大街張自忠路3號,就是魯迅《紀念劉和珍君》提及
“三一八”慘案發生地。這裡原稱
鐵獅子胡同,舊門牌為1號,俗稱"鐵1號"。清朝時為
和親王府,清末改為
貴胄學堂,後與西側的
承公府一併拆除,重新建起了三組磚木結構的樓群。中間主樓為歐洲古典式灰磚樓,前後面三間樓門,中部門廳以上三層,兩側及翼樓均為兩層,在主樓的東、西、北面各有一座樓房,形成一組樓群。在樓群的東、西兩邊各有一組風格相同的建築。大門在主樓前面,
坐北朝南,面闊五開間,門前一對石獅子,隔街對面是一座懸山頂磚雕大影壁。1912年,
袁世凱將總統府和國務院設在這裡。1919年以後,
靳雲鵬將這裡改為總理府。1924年
段祺瑞就任
中華民國臨時執政,這裡遂改為執政府。
1926年3月18日,在中共北方區委的領導下,北京數千民眾為抗議帝國主義的無理要求,前往執政府請願,遭到
段祺瑞執政府衛隊的血腥屠殺,釀成“三一八”慘案。解放後,原先大門兩側的東西轅門已拆除,門前的馬路拓寬,樓房已改為人民大學校舍。當年曾被槍彈打出累累
彈痕的大影壁,現在已被京津包子館遮擋住了。大門東側,有一塊由共青團東城區委豎起的紀念碑,上面寫著:“三一八”慘案發生地。
“段祺瑞執政府”解放後撥給了中國人民大學,學校在院裡蓋起三棟宿舍樓,“老段府”樓內的一部分也成了教工宿舍。一些人大子弟的少年時光,是在這裡度過的。老段府是“三一八”慘案發生地,解放後沒少給電影廠攝製組當外景地,《
南征北戰》、《
鄂爾多斯風暴》、《
佩劍將軍》、《
陽光燦爛的日子》等等影片的若干鏡頭,都取自這裡。
張自忠路5號
張自忠路5號是一座中西合璧式的大門,門的上部是圓拱形,其上又有柱子和女兒牆,兩邊靠街的窗戶大而且低,有磚砌的突出的
窗楣。外牆上鑲著一塊牌子,上寫“張自忠路5號,
歐陽予倩故居”。
走進張自忠路5號院門,迎面是一座小樓,有帶柱廊的前門,門上有三角形山花,哥德式尖頂,有濃郁的歐式風格。在這座小樓中,曾住過詩人田間、表演藝術家
金山、戲劇教育家
沙可夫等。
繞過小樓,後面是一排13間中式房子,這裡才是
歐陽予倩故居。新中國成立後,歐陽予倩從香港回到北京,住到了這排房子裡,一直到他1962年病逝。
在這裡,他不僅主持
中央戲劇學院的工作,同時任中國文聯副主席、
中國戲劇家協會副主席、中國舞蹈工作者協會主席,為新中國文化藝術事業的發展日夜操勞。他還筆耕不輟,在這裡領導編寫了我國第一部舞蹈
斷代史《
唐代舞蹈》、《全唐詩中樂舞資料》,創作了歌舞劇《
和平鴿》、話劇《黑奴記》等。他的夫人和孩子在屋前的小院中種滿了果樹和花草,屋裡屋外一派生機盎然。這裡成了當時文化界人士聚會的場所,常常高朋滿座,
郭沫若、老舍、曹禺、
田漢、
梅蘭芳等都是這裡的常客。
張自忠路7號
公主府在北洋政府時曾為
陸軍部,後來又幾經滄桑,解放後成為中央機關辦公地點,還曾作過職工宿舍、託兒所。上世紀80年代改建為中紀委招待所,80年代中期後作為賓館對外營業。現在公主府的前半部建築格局保存得基本完好,中路主要廳堂均在,只是在最後面建起了一座6層樓房,是現在
和敬府賓館的主體建築。
張自忠路23號
張自忠路23號,舊時的門牌據分析可能是
鐵獅子胡同5號,後曾改為
地安門東大街23號,在張自忠路的西段路北,坐北朝南,是一座由東、西3個院落組成的宅院,建築面積1500平方米。街門面南,是面闊三間的府門,府門兩側各有1間
倒座南房,應是當年的警衛室和回事房(傳達室)。西院的一進院有正房5間,東、西廂房各5間;二進院有正房5間,東耳房3間,西廂房5間,東廂房1間。東院有南房3間,東房5間,北部為花園,花園內有假山、亭軒等建築;宅院四周有迴廊環繞。
當年,孫
中山先生住在西院二進院的正房。孫中山先生逝世後,
治喪委員會決定在鐵獅子胡同孫中山居室門口懸掛“孫中山先生逝世紀念室”匾。該室為內外套間,室內陳設簡樸。外間西牆上鑲著一長方形
漢白玉刻石,上刻“中華民國十四年三月十二日上午九時二十五分孫中山先生在此壽終”,刻石上方懸掛孫中山遺像,遺像右邊鏡框裡為《總理遺囑》,左邊鏡框裡為《致蘇聯書》,靠牆的條案上放著《
建國方略》、《中山全書》等,條案兩側各有一個花架,花架上擺著青松造型盆景。
孫中山行館原為時任外交總長
顧維鈞的住宅。1924年,孫中山應馮玉祥之邀扶病進京,共商國是。
段祺瑞執政府將顧維鈞在
鐵獅子胡同的住宅作為孫中山在北京的行館。孰料,中山先生在行館中住了不足一個月便撒手人寰。
車站站點
因紀念
張自忠得名。張自忠,字盡忱,山東臨清人。抗日名將。民國二十九年(1940),日軍進犯湖北襄陽樊城,張自忠率部與日軍苦戰,陷入重圍,為國捐軀。抗戰勝利以後,民國三十六年(1947)為紀念張自忠,將
鐵獅子胡同改今名。據傳,明崇禎皇帝田貴妃之父田畹居住於此,門前有二鐵獅,故名。鐵獅現置於
大鐘寺東門外。“文革”中張自忠路一度改稱
張思德路,後又改稱
工農兵東大街。1984年復稱原稱。
張自忠路在中國近代史上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見證了很多重要的歷史時刻。1925年3月12日,中華民國的締造者孫中山先生病逝於鐵獅子胡同23號行轅。1926年3月18日,在
鐵獅子胡同3號
段祺瑞執政府門前發生了著名的三一八慘案。因此宣揚
愛國主義教育是這個車站重點表達的主題。
張自忠路站以抗日將領
張自忠將軍的名字命名,設定了以反映
民族氣節為主題的5塊青銅浮雕。連在一起呈現出戰士們吹起衝鋒號,舉起大刀,端起槍桿,英勇頑強、衝鋒陷陣,誓將侵略者趕出中國的場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