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親王府

和親王府

和親王府位於北京張自忠路東口路北。北京寬闊的平安大街原鐵獅子胡同東口路北的3號,坐北朝南。這裡也是清陸軍部和海軍部舊址,原為段祺瑞執政府舊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和親王府
  • 地理位置:北京張自忠路東口路北
  • 方位:坐北朝南
  • 特點:清陸軍部和海軍部舊址
概述,具體介紹,

概述

始王愛新覺羅·弘晝,為清世宗雍正第五子。雍正十一年(1733年)受封和親王。後與寶親王(清高宗)共事.乾隆登基後,參與議政。弘晝驕橫奢侈,清高宗將雍親王府的舊物悉數賜予弘晝.使之富甲他王。弘晝著有《稽古齋集》.於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卒,謚恭。
和親王府
至清末共歷七世八主。《京師坊巷志稿》稱此府為廉公府是因時主為鎮國公溥廉。清末在此改建貴胄學堂。末公毓璋遷居東四十條路北。民國時期與老恭王府合併,成為軍政首腦的衙門。1926年這裡發生”三·一八”慘案,”七·七”事變前為宋哲元二十九軍駐北平軍部.1937年成為岡村寧次的日本華北駐軍總司令部。現為中國人民大學清史所。只有石獅等飾件為遺留物,其他無存。
和親王府

具體介紹

明朝時這裡道路不寬,稱鐵獅子胡同。清康熙年間,康熙皇帝第九子允禟建住宅,稱貝子府。東部原為康熙第九子、貝子允禟的府第。雍正四年允禟幽禁致死。雍正十一年其宅第賜雍正第五子弘晝,為和親王府。西部原為順治第五子恭親王常穎的府第,此後一直由其後人居住,到清末為其後裔鎮國公承熙居此,稱承公府。清《乾隆京城全圖》中地標在鐵獅子胡同(今張自忠路)有和親王府。
和親王府以後一直由弘晝的後人永壁、綿倫、奕亨等居住。清朝末年,王府院裡開辦了貴胄法政堂。末公毓璋遷居東四十條路北。民國時期與老恭王府合併,成為軍政首腦的衙門。
1885年,清朝創辦了海軍衙門,總理海軍事務。“甲午戰爭”北洋水師全軍覆沒後,清政府撤消了已無海軍的海軍衙門。1901年之後,清政府實行“新政”,將兵部、練兵處、太僕寺合併為陸軍部,1906年王府里的大殿拆了,興建了東西兩組西洋巴洛克式磚木結構樓房,西部為陸軍部,東部為陸軍部所屬的貴胄學堂。1907年清政府重建海軍部,後將貴胄學堂改為海軍部。
1912年袁世凱曾把總統府設於西院,國務院設於東院。1924年,段祺瑞在這裡設立北京臨時執政府,1926年3月18日下午執政府門前,北京學生舉行抗議遊行,荷槍實彈的軍警開槍鎮壓,死者47人,傷者200餘人,石獅見證了“三一八慘案”。1928年以後,此處改為北平衛戍區司令部。
1937年日軍侵占華北,這裡成為日本華北駐軍總司令部。抗戰勝利後,國民黨接管,改為十一戰區長官司令部、國民黨北平警備司令部。1984年定為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