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花的薔薇》是魯迅寫的一篇雜文。雜文是魯迅創造的一種新型文體。這種文體既吸收了英國隨筆篇幅簡短、綿里藏針、微而顯著、小而見大的特色,又借鑑了魏晉散文“清峻,通脫,華麗,壯大”的文風,特別是繼承了魏晉文章的骨力。其雜感和短評,是魯迅雜文的骨幹,側重於議論,融會了詩的境界、形象和美的文字等。它是詩與政論的融合,是史筆與詩情的結晶,是邏輯思維與形象思維的有機體,是戰士和詩人一致的產物。
基本介紹
作品原文,作品注釋,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無花的薔薇(1)
1
又是Schopenhauer先生的話——
“無花的薔薇”也還是愛好看。
2
3
有人說我是“放冷箭者”(4)。
但是我,有時雖射而不說明靶子是誰,這是因為初無“與眾共棄”之心,只要該靶子獨自知道,知道有了洞,再不要麵皮鼓得急繃繃,我的事就完了。
4
我很疑心那是胡適之先生的談話,國聞社的電碼有些錯誤了。
5
預言者,即先覺,每為故國所不容,也每受同時人的迫害,大人物也時常這樣。他要得人們的恭維讚嘆時,必須死掉,或者沉默,或者不在面前。
總而言之,第一要難於質證。
所以,如果活著,只得迫害他。
待到偉大的人物成為化石,人們都稱他偉人時,他已經變了傀儡了。
有一流人之所謂偉大與渺小,是指他可給自己利用的效果的大小而言。
6
法國羅曼羅蘭先生今年滿六十歲了。晨報社為此徵文徐志摩先生於介紹之餘,發感慨道:“……但如其有人拿一些時行的口號,什麼打倒帝國主義等等,或是分裂與猜忌的現象,去報告羅蘭先生說這是新中國,我再也不能預料他的感想了。”(6)(《晨副》一二九九)
7
西瀅教授曰:“中國的新文學運動,方在萌芽,可是稍有貢獻的人,如胡適之,徐志摩,郭沫若,郁達夫,丁西林,周氏兄弟等等都是曾經研究過他國文學的人。尤其是志摩他非但在思想方面,就是在體制方面,他的詩及散文,都已經有一種中國文學裡從來不曾有過的風格。”(8)(《現代》六三)
8
志摩先生曰:“魯迅先生的作品,說來大不敬得很,我拜讀過很少,就只《吶喊》集裡兩三篇小說,以及新近因為有人尊他是中國的尼采他的《熱風》集裡的幾頁。他平常零星的東西,我即使看也等於白看,沒有看進去或是沒有看懂。”(9)(《晨副》一四三三)
西瀅教授曰:“魯迅先生一下筆就構陷人家的罪狀。……
可是他的文章,我看過了就放進了應該去的地方——說句體己話,我覺得它們就不應該從那裡出來——手邊卻沒有。”(10)(同上)
9
該教授——恕我打一句“官話”——說過,我笑別人稱他們為“文士”,而不笑“某報天天鼓吹”我是“思想界的權威者”。現在不了,不但笑,簡直唾棄它。
10
其實呢,被毀則報,被譽則默,正是人情之常。誰能說人的左頰既受愛人接吻而不作一聲,就得援此為例,必須默默地將右頰給仇人咬一口呢?
我這回的竟不要那些西瀅教授所頒賞陪襯的榮名,“說句體己話”罷,實在是不得已。我的同鄉不是有“刑名師爺”的么?他們都知道,有些東西,為要顯示他傷害你的時候的公正,在不相干的地方就稱讚你幾句,似乎有賞有罰,使別人看去,很像無私……。
“帶住!”又要“構陷人家的罪狀”了。只是這一點,就已經夠使人“即使看也等於白看”,或者“看過了就放進了應該去的地方”了。
二月二十七日。
作品注釋
(1)該篇最初發表於一九二六年三月八日《語絲》周刊第六十九期。
(3)《女人論》 即《婦人論》,叔本華誣衊婦女的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