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聞名鄉里
史可法,祖籍河南
鄭州市中牟縣後史莊,出生於
開封府祥符縣(今河南省開封市祥符區雙龍巷),因祖上對朝廷的功勳得以世襲錦衣
百戶,稱北京
錦衣衛籍。傳說史可法的母親夢見
文天祥來到她的屋裡而受孕懷胎。
鎮壓民變
崇禎八年(1635年),史可法遷升為右參議,負責鎮守
池州、太平兩地。同年秋,總理侍郎
盧象升大舉攻打農民軍,史可法被改封副使,巡行
安慶、池州等地,監江北軍隊。黃梅農民軍攻掠宿松、潛山、太湖等地,史可法率軍追擊潛山天堂寨的農民軍。
崇禎十年(1637年),任
僉都御史,巡撫安、廬、池、太及河南
光州、光山、固始、羅田,湖廣
蘄州、廣濟、黃梅,江西德化、湖口。正月,農民軍從安慶石牌的小路突圍出去,駐紮在桐城。參將潘可大將其擊敗,農民軍逃走途中又被廬、鳳兩地的軍隊阻攔,叛軍被迫又逃回桐城,早桐城周圍劫掠。史可法與潘可大率軍圍剿,叛軍敗走廬江,史可法與
左良玉又在楓香驛將叛軍擊敗。三月,潘可大與副將程龍在攻打宿松時陣亡,農民軍分出同黨搖天動,另外編為一營,合計八營共二十多萬士兵,分別駐紮在桐城的練潭、石井、淘沖等地。總兵官
牟文綬、
劉良佐率軍在掛車河將其擊敗。
崇禎十一年(1638年)夏,史可法因為長時間沒有平定叛亂而獲罪,朝廷令他戴罪立功。
崇禎十二年(1639年),史可法因為岳父的去世而離職。喪滿後,史可法被用為戶部
右侍郎兼右僉都御史,接替
朱大典總管漕運,巡撫鳳陽、淮安、揚州等地。史可法彈劾罷免了三個督糧道,增設漕儲道一人,大力疏通南河,使漕務大有整治。之後,調任南京兵部尚書,參贊機密政務,由於軍隊久不訓練,沒有戰鬥力,史可法上奏八條改革意見。
擁立福王
崇禎十七年(1644年),史可法聽聞李自成進攻北京,率軍進京
勤王。軍隊抵達達浦口時,傳來北京失陷、崇禎帝
朱由檢自縊的訊息,史可法向北痛哭失聲,以頭撞柱,血流到腳上。史可法為朱由檢發喪,收到了
張慎言、
呂大器、
姜曰廣等人的文書:“福王朱由崧是神宗的孫子,按輩份、排行應當立為君王,但是他有七大缺點:貪、淫、酗酒、不孝、虐待下屬、不讀書、干預官吏。潞王
朱常淓是神宗的侄兒,賢良而且聰明,應當立他為君。”史可法也認為如此。但鳳陽總督
馬士英暗地與
阮大鋮商議,主張立福王
朱由崧,並致書史可法稱論倫理、論次序都應當擁立福王。史可法告訴他們朱由崧的七個缺點,但馬士英聯合了操江提督誠意伯
劉孔昭、鎮將
劉澤清、
劉良佐、
高傑、
黃得功等人,發兵護送朱由崧到儀真,史可法只得迎接。
朱由崧訪
孝陵、
奉先殿,出外住在內守備府,群臣上朝拜見朱由崧,朱由崧想避開,史可法勸說:“不能迴避,應當認真接受臣子的朝見。”朱由崧上朝後,開始討論戰守的問題。史可法說:“福王您應當身穿孝服,住於郊外,發兵北征,來向天下顯示您一定要報國家之仇的道理。”朱由崧連聲說是。第二天朝見之後,大臣們出來討論朱由崧監國的事,
張慎言說:“國虛無主,福王就此可以即皇位。”史可法說“:太子生死不明,如果有一天太子到南邊來了怎么辦?”誠意伯劉孔昭說“:今天已經說定了,誰敢再有更改?”史可法說:“慢慢再說吧。”於是大家退出。第三天,朱由崧
監國,朝廷推選內閣大臣,大家都推舉史可法、高弘圖、姜曰廣。劉孔昭揎拳攘臂想入內閣大臣的行列,群臣用本朝沒有勛臣入閣的先例阻止了他。劉孔昭憤憤地說:”就算我不能,馬士英為什麼不能入閣呢?”於是又一併推舉
馬士英為內閣大臣,又討論填補大臣的空缺,推選了
鄭三俊、
劉宗周、
徐石麒。孔昭推選阮大鋮,史可法說:“先帝親自定他為違逆案犯,不要再說了。”過了兩天,任命可法為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同馬士英、
高弘圖是一起任用的,可法仍然掌管兵部的事務,
馬士英仍然督軍鎮守鳳陽,於是和北京過去一樣又制定了京軍制度,侍衛部隊和錦衣衛各軍都列入軍隊進行操練,錦衣衛東西兩司房,以及南北兩都的撫司官,不再全部設立,以防止告密,安定人心。
調解諸將
馬士英一天到晚想當首輔大臣。等到朝廷的命令發布後,他非常惱怒,就把史可法以前列舉朱由崧不該立的七條理由進呈給朱由崧。然後帶兵入見朱由崧,遞上奏章就走了。史可法於是請求統帥軍隊,外出鎮守
淮安、
揚州兩地。五月十五日,朱由崧即皇帝位於
武英殿,以次年為
弘光元年。史可法入朝辭別,被加封為
太子太保,改任兵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馬士英在這一天入朝值勤,討論把江北劃分為四鎮,東平伯
劉澤清管轄淮、海等地,駐軍泗水,經理開、歸一路。總兵官
劉良佐統轄鳳、壽等地,駐紮在臨淮,經理陳、杞一路。靖南伯
黃得功統轄滁、和等地,駐軍
廬州,經理光州、固始一路。史可法動身後,就派遣使臣尋訪已故帝、後的靈柩以及太子、二王所在的地方,並奉命前往祭告鳳、泗二陵。
南明此時處在
清朝、
闖王兩方面壓力之下,史可法為首的諸臣,主要採取的策略是“
聯虜平寇”。希望能夠借重滿清的力量,首先剿滅
流寇李自成勢力,再謀求後續打算。然而南明朝中卻不能同仇敵愾,反而仍舊黨爭不斷,文、武官員之間互相勾心鬥角、爭權奪利。
東林黨人與馬士英、
阮大鋮之間的矛盾,以及
姜曰廣、
高弘圖、
劉宗周等人的辭官,說明了明朝廷的無法齊心向外,也因此種下弘光朝敗亡的原因。崇禎十七年七月二十八日,
多爾袞致書史可法,揚言“聯闖平南”,而史可法在給多爾袞回信中只是為弘光朝廷繼統的合法進行辯解,沒有拿出對付清軍的辦法。九月,清河道總督
楊方興勸說
多爾袞要不惜一切代價奪取江南地區。而此時清廷對南明政權態度也發生轉變,多爾袞致書史可法,以正統自居,否認弘光朝廷的合法地位,要求南明君臣無條件投降。
史可法離開後,馬士英、劉孔昭等更加肆無忌憚。劉孔昭因為張慎言推舉
吳甡,在大殿上鬧鬧嚷嚷,並持刀追殺慎言。史可法聽說此事後上疏勸解,劉孔昭最終沒能讓福王任用
吳甡。史可法祭二陵完後,上書說“:陛下剛登位時,恭恭敬敬地拜見
孝陵,哭泣之聲足見您心中的悲哀,路上的行人也為之感動。如果您親自拜見鳳、泗二陵,看到滿目蒿萊,無雞鳴狗吠的悽慘景象。想必會更加悲憤。我希望陛下能善始慎終,身居於高大舒適的宮殿時,能想到東北皇陵中先帝魂魄不能安息;享受宮廷的美餐時,能想到東北的皇陵中連麥子稀飯都沒擺上一碗;當得到瑞應之圖、吉祥符瑞時,能想到先帝儲才防敗,怎么還會忽然遭遇危亡?早朝晏席結束時,能想到先帝一生克儉克勤,怎么最終還是國破家亡?陛下如果辦事小心謹慎,任何時候都不懈怠,已故皇上、皇后還有列祖列宗都會在冥冥之中幫助我朝中興。假如晏樂、偏安於東南一隅,不考慮長遠的策略,不辨賢人和姦人,決策不夠靈活、明達,使老成的官吏離職而去,英雄豪傑裹足不前,列祖列宗在地下抱怨、擔心,天命在不知不覺中他向轉移,那么東南一隅也是無法保住的啊!”朱由崧予史可法以口頭嘉獎。
史可法失勢之後自請
督師江北,前往揚州統籌
劉澤清、
劉良佐、
高傑、
黃得功等江北四鎮軍務機宜。當時,黃得功、劉澤清、高傑爭著想要駐軍揚州。高傑率兵先到揚州邊界,一路大肆奸淫擄掠,所經之地屍橫遍野。城中開始懼怕,登上女牆守備,高傑攻打了兩個月。澤清也在淮上大肆掠奪。臨淮不接納
劉良佐的軍隊,也遭到攻擊。朱由崧命令史可法前往勸解,得功、良佐、澤清都聽從命令,於是,到高傑那裡去。高傑一向懼怕史可法,聽說可法要來,他連夜掘出近百個土坑埋葬地面上的屍骸。第二天早上來到軍營中拜見史可法,臉色和言辭都變了,汗流浹背。史可法卻坦誠地接待他,跟他的偏將講話也用溫和的語氣,高傑喜出望外,然而從這以後他也有點輕視史可法,開始用自己的優勢兵力防護左右,文檄也一定自己過目後才肯傳遞。史可法簡單地把他們的情況上報給福王,又把他的兵力駐守在瓜洲,高傑對此又非常高興。等他離去後,揚州得以安定下來,史可法於是在揚州開設府署。
六月,
李自成被清軍擊敗,放棄北京率兵向西逃跑,青州等各郡縣開始爭先恐後地殺死他設立的官員,占據城堡自衛。史可法請求朱由崧頒布監國、登極兩個詔書,安撫山東、河北軍隊和百姓的思想。並開設禮賢館,招收各地有才智的人,讓監紀推官應廷吉主管此事。八月,史可法外出巡視淮安,檢閱劉澤清的兵馬。返回揚州,向朝廷請求糧餉,作為進取北方的費用。馬士英吝嗇不肯送發,史可法上疏朱由崧催促他。藉此對朱由崧說:“近來人才日益減少,入官門路日益混亂,由此慕名之心勝而務實之心少,議論的事情很多但成功的事情很少。現在的局勢更和以往不同。一定要專心於討伐亂賊,報復國讎才行。除卻籌兵籌餉不應有什麼別的議論,除卻治兵治餉沒有人才之可言。如有撿拾空虛詞句,謀取高官厚祿的人,有罰無赦!”朱由崧只以詔書回應史可法。
當初,史可法擔心高傑蠻橫不法,派
黃得功在儀真駐軍防備他。九月,黃得功與高傑兵戎相向,高傑理虧。靠著史可法的和解事情才得以解決。北京原來投降
大順的大臣們此時紛紛南下回朝,史可法上書建議說:“原籍在北方的大臣,應該讓他們到吏部、兵部聽候錄用,否則恐怕會使他們南下回朝之心絕滅。”又說:"北京的禍變,凡屬臣子的都有罪愆。在北方的官吏如果都應當跟先帝一道去死,難道在南京的都不是先帝的大臣?像我不才,在南京主管樞機,馬士英沾了國恩擔任鳳陽總督,都沒有能率領東南的全部優勢兵力迅速支援北都。鎮守大臣劉澤清、高傑因兵力不能支持,倒過來向南方逃跑。如此說來,先應該追究的,是我們這些大臣的罪過。竟然因為聖明的陛下您入繼王位,不僅沒加誅殺,而且一次次得到恩典。南方的大臣如此,而單單對於在北方的大臣們毫毛不放,一概繩之以法,豈不是閒散小吏,罪責反比南樞、鳳督還要重大了嗎?我以為應該選擇那罪狀顯著的降官,嚴加懲治,以示指教。如果大臣未曾接受亂賊的任命,或曾受亂賊刑罰的,可以撇開不加問罪。那些在北方逃避戰亂,猶豫多時而後才到朝廷來的,允許他們戴罪入官,討伐敵人,這些人可以到我領的軍隊里酌情錄用。”朝廷經議論聽取了他的意見。
高傑駐兵揚州,很不馴服,史可法對他
開誠布公,用君臣的大義啟發、開導他,高傑終於感悟,接受上方的領導。十月,高傑率領軍隊北討,史可法到
清江浦,派遣官吏在
開封屯田,為經略中原地區做準備。各鎮兵力劃分防守地區。從王家營向北到宿遷一帶最為要衝,史可法親自負責,沿黃河的南岸築起了一道保壘。十一月四日,史可法乘船駐於鶴鎮,信使報告清軍部隊已進入
宿遷地區,可法率兵進抵
白洋河,命令總兵官
劉肇基前往支援。清軍部隊回頭攻打
邳州,肇基又援助當地駐軍,與清軍相持半個月才解邳州之圍。
力保揚州
弘光元年(清順治二年,1645年),初,史可法親自安排
高傑率軍北上河南,意圖協助清軍討伐
李自成。正月十二日夜,高傑到達
睢州後,在故
袁可立府第內被河南總兵
許定國殺死,史稱“
睢州之變”。清軍乘機南下。史可法聞訊長嘆無法克復中原。他傷心備至,親自趕往高軍營中做善後工作,立高傑子為興平世子,外甥
李本深為提督,
胡茂禎為閣標大廳(即中軍),
李成棟為徐州總兵。高傑妻邢氏耽心兒子幼小,不能壓眾,她知道史可法沒有兒子,提出讓兒子拜史可法為義父。但史可法卻因為高部是流賊出身,堅決拒絕,命高傑子拜提督江北兵馬糧餉太監高起潛為義父。
二月,史可法從徐州回到白洋口。
閻爾梅當時正在史可法幕中,勸他渡河復山東,不聽;勸之西征復河南,又不聽;勸之稍留徐州為河北望,又不聽”,一以退保揚州為上策。
同年四月,
左良玉率數十萬兵力,由武漢舉兵東下,要清君側,“除馬阮”。當時,史可法移軍駐
泗州,保護明朝祖陵。馬士英竟命史可法盡撤江防之兵以防左良玉。史可法只得兼程入援,抵燕子磯,以致淮防空虛。左良玉為黃得功所敗,嘔血而死,子
左夢庚率全軍投降清朝;史可法奉命北返,此時
盱眙降清,
泗州城陷。史可法遂至揚州,繼續抵抗清軍的進攻。
志決身殲
弘光元年(清順治二年,1645年)四月,多鐸兵圍揚州。當時,有謠傳稱許定國軍要來殲滅高家軍,揚州城中士民全都砸壞城門外出逃命,大小船隻為之一空。史可法傳檄諸鎮發兵援救,劉澤清北遁淮安降清,僅
劉肇基等少數兵至,防守見絀。此時
多爾袞勸降,史可法致《
復多爾袞書》拒絕投降。四月十七日,清軍進至距離揚州二十里處下營,次日兵臨城下。史可法“檄各鎮援兵,無一至者”。
四月十九日,高傑部提督李本深率領總兵
楊承祖等向清豫親王
多鐸投降,廣昌伯劉良佐也率部投降;史可法於揚州西門樓寫下四道遺書給他的家人,在他死後,希望夫人和他一起以身殉國,願歸葬
鐘山明太祖孝陵之側。四二十一日,總兵
張天祿、
張天福帶領部下兵馬投降,隨即奉多鐸之命於二十四日參加攻取揚州。揚州城裡只有總兵劉肇基部和何剛為首的忠貫營,兵力相當薄弱。
由於城牆高峻,清軍的攻城大炮還沒有運到,多鐸派人招降史可法、淮揚總督衛胤文,遭到嚴詞拒絕。四月二十一日,甘肅鎮總兵李棲鳳和監軍道高歧鳳帶領部下兵馬四千入城,兩人的意思卻是劫持史可法,以揚州城投降清朝。史可法毅然說道:“這是我殉國的地方,你們打算做什麼,如何想要富貴,請你們自便。”李棲鳳、高歧鳳見無機可乘,於四月二十二日率領所部並勾結城內四川將領
胡尚友、韓尚良一道出門降清。史可法以倘若阻止他們出城投降恐生內變為理由,聽之任之,不加禁止。
四月二十四日,清軍以
紅衣大炮攻城。入夜揚州城破,史可法自刎,被眾將攔住。眾人擁下城樓,大呼曰:“我史督師也﹗”被擒住後,史可法拒絕投降而被殺。
清軍占領揚州以後,多鐸以不聽招降為由,下令屠殺揚州百姓。屠殺延續了十天,死亡逾八十萬人,史稱“
揚州十日”。屍骨堆積如山,史可法遺體難以辨認,不知下落,一年後,其義子
史德威以袍笏招魂,將其衣冠葬於揚州城天甯門外
梅花嶺。後來
全祖望曾寫《
梅花嶺記》描述此事。
史可法殉國後,
南明贈謚“忠靖”。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清廷贈史可法謚“
忠正”。
主要成就
政治
史可法初期並不贊成擁立福王朱由崧為帝,指出福王不可立的七大理由,但是卻總有大批的野心家趁機上下其手,借擁立爭功。南明的局勢勢必將土崩瓦解,一發不可收拾了。為了顧全大局,延續大明皇統史可法被迫同意
四鎮擁立的福王登基稱帝。
軍事
外交
崇禎帝死後,其堂兄在南京建立弘光朝,於是,一時間,中華大地上有三股勢力:清軍、南明朝、農民起義軍。這時候,南明雖然仍占據半壁江山,但是朝中上下人心思變,士氣低下,戰鬥力堪憂。於是就有人想起了“借虜平寇”的招數。
吳三桂已經投降清軍,南明方面訊息閉塞,對於吳三桂的立場問題一直認識的模糊不清,甚至對於吳三桂帶清軍入關的引狼入室行為認為是一大快事,可以借清軍之力滅“流寇”。於是幾番聯絡之後,南明與清軍建立了聯繫。有鑒於此,清軍在之後的華北地方剿滅農民軍的同時,其政治宣傳往往與“為明復仇”相結合,這就讓一部分華北的明朝遺民分不清真假,南明方面還在為自己想出坐山觀虎鬥高招而暗自慶幸,清軍就暴露出真面目,清朝統一中國——不僅平寇,捎帶手把南明一起平了。
歷史評價
史書評價
《明史》評價道:
歷代評價
談遷:江都地多陵阜,故名廣陵,城堅濠廣,四野曼延,正利步騎,雄聞晉唐,今西門摧頹,豈史氏尚不逮李庭芝耶?
溫睿臨:南渡之初,所恃者,史閣部一人而已。其餘安守故常,不達時務,自謂清流。而小人鴟張滿朝,相與排詆,樹寇門庭;強臣悍將,因之擁兵安坐,遙制朝命。閣部奔走撫輯,內攘不給,何暇計疆場以外乎!迨夫左鎮稱兵,藩籬盡撤,王師長驅而入,所向投戈;烽鏑未及乎國門,君相已棄其社稷而遯.此即睢陽堅御,何補敗亡;況乎以一隅當百萬之眾哉!攬後之應廷吉論,亦足以明天命之不祚矣。雖有忠貞,豈能回天?悲夫!余所以讀閣部之疏而慘乎有餘慟焉爾。
陳宏謀:佩鄂國至言,不愛錢,不惜命;與文山並烈,曰取義,曰成仁。
張爾藎:數點梅花亡國淚;二分明月故臣心。
嚴朝標:生來自有文信國;死而後己武鄉侯。
徐鼒:予讀王氏《揚州十日記》,言可法抑萬里長城之黃得功而用狼子野心之高傑,至謂壞東南之天下者,史道鄰也。此蓋書生率意妄語,無足論也。夫得功與傑之優劣,愚夫婦皆知之,豈可法反茫然莫辨哉!得功誠萬人敵,而兵微將寡,難抗大敵。高傑擁十三總兵之眾,所部皆西北人。傑暴抗不能為人下,抑之則亂不可止;馭之以爵賞、感之以忠悃,優而柔之,使遷善悔過而為我用,此則化強暴為忠義之微權也。然則同席聯賈、寇之歡,舞盾釋甘、凌之忿,以得功之豪傑,可法胡不能釋二憾哉?夫賈寇、甘凌於仇怨外,非別有可貪之利而攘臂相爭也,故可釋憾杯酒間;得功與傑皆有利揚州之心,高固眈眈虎視、黃亦未忘於懷,此其勢如唐藩鎮之不相下,非可以酒食談笑解矣!向使寧南無晉陽之師、睢州無伏甲之享,諸鎮協和,人人如渡河之高傑,成敗未可知也。天命已去,人謀胡臧!以武鄉侯之算無遺策,而孟達死,馬謖敗、魏延、楊儀爭且亂;彼耳食者何知哉!予悲可法之孤忠亮節,故辨論者之惑;而摭書史八夫人事,以見忠烈一門之盛焉。
蔣心餘:讀生前浩氣之歌,廢書而嘆;結再世孤臣之局,過墓興哀。
俞樾:明月梅花,拜祁連高冢;疾風勁草,識板蕩忠臣。
黃文涵:萬點梅花,儘是孤臣血淚;一抔黃土,還留勝國衣冠。
史朴:家國兩封書,壯明代三百年江山之色;衣冠一抔土,增溧陽五十世俎豆之光。
程儀洛:一死報朝廷,求高帝列皇,鑒亡國孤臣恨事;三忠扶天紀,與蕺山漳浦,為有明結局完人。
姚煜:尚張睢陽為友、奉左忠毅為師,大節炳千秋,列傳足光明史牒;夢文信國而生、慕武鄉侯而死,復仇經九世,神州終見漢衣冠。
朱祖延:繁華成綺夢,悵望淮左名都,十里春風吹薺麥;冷艷入梅花,想見孤臣俊傑,一抔黃土掩衣冠。
對於史可法的誓死不降,應當充分肯定他的民族氣節。長期以來,許多學者和文人墨客受明清門戶之見的影響,對史可法存在著一種特殊的偏愛,不顧史實作了過分的渲染。綜觀史可法的一生,在整個崇禎年間並沒有多少值得稱讚的業績;他的地位和名望迅速上升是在弘光時期。作為政治家,他在策立新君上犯了致命的錯誤,導致武將竊取“定策”之功,大權旁落;作為軍事家,他以堂堂督師閣部的身分經營江北將近一年,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卻一籌莫展,毫無作為。直到清軍主力南下,他所節制的將領絕大多數倒戈投降,變成清朝征服南明的勁旅,史可法馭將無能由此可見。即以揚州戰役而言,史可法也沒有組織有效的抵抗。某些史籍說他堅守揚州達十天之久,給清軍重大殺傷,也不符合事實。史可法自己在四月二十一日寫的遺書中說:清軍於十八日進抵城下,“至今尚未攻打,然人心已去,收拾不來”。多鐸下令攻城以前,史可法即已“自覺憒憒”,把軍務交幕僚處理。二十四日清軍開始攻城,不到一天揚州即告失守。史可法作為南明江淮重兵的統帥,其見識和才具實在平凡得很。比起江陰縣區區典史閻應元、陳明遇率領城中百姓奮勇抗清八十三天,相去何止千丈。
史可法的一生只有兩點值得肯定:一是他居官廉潔勤慎,二是在最後關頭寧死不屈。至於他的整個政治生涯並不值得過分誇張。明清易代之際激於義而死焉者多如牛毛,把史可法捧為巨星,無非是因為他官大;孰不知官高任重,身系社稷安危,史可法在軍國重務上決策幾乎全部錯誤,對於弘光朝廷的土崩瓦解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江澤民曾多次用史可法借喻中國烈士,1991年10月12日,江澤民親自陪同朝鮮金日成主席去揚州史可法紀念館參觀。江主席在接見海內外賓客時,曾多次提及史可法,盛讚史公的崇高的愛國主義精神。他說:“揚州城外梅花嶺,有民族英雄史可法的衣冠冢,冢前有一副對聯,‘數點梅花亡國淚,二分明月故臣心’,就很能激發人的民族自尊心和愛國熱情。”2011年4月,為紀念江上青烈士誕辰100周年,江澤民寫下《
滿江紅·江上青百年誕辰祭》,詞中寫道:史嶺紅梅花瀝血,蘆溝曉月天飛鶴。
個人作品
史可法有《史忠正公文集》四卷,為其玄孫史開純於乾隆四十九年(1786年)匯集其遺稿,將其生平所作之詩刊印而成。
家族成員
軼事典故
左光斗在任學政時,風雪嚴寒的一天,帶了幾個隨從,到京城地區微服私訪。進入古寺,見到一個書生在廂房裡伏案而臥。他拿起書生寫好的草稿閱後,脫下自己的貂皮外衣,給書生蓋上,並替他關好門。左光斗從寺僧那裡打聽出書生叫史可法。考試那天,當考場人員叫到史可法的名字時,左公驚喜不已,在其試卷上圈定為第一名。並對夫人說:“吾諸兒碌碌,他日繼吾志事,惟此生耳。”左光斗能如此豁達大度,唯才是舉,不為自己的子女打算,毅然定史可法為繼承人。如此大膽用人,實屬難能可貴。
後來i
史可法,聽說老師被魏忠賢關進牢里,就天天在監獄外面轉,想進去看他。但是監牢把守得很嚴,進不去。後來聽說左光斗受了
炮烙,眼看活不成了,史可法很著急,買通了守牢的人混了進去。他看到左光斗的時候,一下子愣住了。只見左光斗靠牆坐著,臉焦爛得簡直認不出來了,小腿上筋肉全脫落了,露出血淋淋的骨頭。史可法控制不住,跪下抱著老師的腿哭了起來。左光斗聽見聲音,知道是他最喜歡的學生史可法,可是眼睛睜不開來。他費勁地抬起手臂,用手扒開眼皮,瞪著眼喝道:“糊塗蛋!這是什麼地方,你來乾什麼!國家已經落到這般地步,我是活不長了,你再跑到這兒來,讓人害了你,誰來繼承我!”
史可法傷心欲絕,不忍離開。左光斗怒罵:“蠢才!快走!不走我就打死你!”一邊說,一邊就摸地上的鐵鐐,可是手已經不聽使喚了。史可法沒有辦法,哭著出了監牢。過了不久,左光斗就去世了。
後來,史可法常常對人談起他的老師左光斗,總是說:“左老師的肺肝,都是用鐵和石頭做成的啊!”左光斗鋼鐵般頑強不屈的鬥志,深深地影響了史可法的餘生。
史料記載
《左忠毅公逸事》
《明史·卷二百七十四·列傳第一百六十二》
《南疆繹史勘本卷十三》
下落之謎
對於史可法的下落,
洪承疇也無法斷定,他曾問別人史可法下落。此後的一些史書和傳說更是各抒其見,說法不一。
一、縋城出走說:
明末清初史學家
計六奇據《甲乙史》,在《
明季南略》里較詳細地記載了這方面的情況:陰曆四月二十五日,“大清兵詐稱黃蜚兵到”,史可法乃準蜚兵一千從西門入城,“及進,而反戈擊殺。可法立城上見之,即拔劍自刎,左右持救,乃同總兵
劉肇基縋城潛去。”明末清初史學家
談遷亦持此說。也有雲揚州城陷後,史可法“過鈔關”、“走安慶”。乾隆《江都志》則載揚州故老言,謂當城破時,史可法“跨白騾出南門”。清代詩人
許旭在山東進而賦得《梅花嶺》詩,云:“相公(即史可法)誓死猶飲泣,百二十騎城頭立。瞬息城摧鐵騎奔,青騾一去無蹤跡”。也有人認為,清兵破揚州時,史可法“不知所在”。計六奇於順治六年(1649 年)外出,途中乘船遇一嘉興人,此人當年從揚州抗清之役中逃出,他說城破時,史可法不知所終。
二、被俘不屈而死說:
《
清實錄》記道“攻克揚州城,獲其閣部史可法,斬于軍前。”《
明史》雲城破時,可法自刎未果,被部將擁至小東門而執,“可法大呼曰:‘我史督師也’!遂殺之。”其它如《雪交亭正氣錄》、《史外》等野史也都有大同小異之記載,持此說者認為,官修史書和野史稗乘的記載是史可法殉難於揚州之役的旁證,他們還用其它理由證明了這一史實。其理由是:
1、史可法在四月二十日左右寫下的五封遺書和給其母親、夫人的遺筆中,就已抱定“一死以報國家”之決心,而且他後來的實際行動也證明了他與城共存亡之信念。
2、劉肇基是史可法部下的一員戰將,在揚州告急時,獨他率部來援,中流矢而死。劉與所謂“縋城潛去”根本風馬牛不相及。
3、不但是明清以來的一些正史、野史明確記載史可法死於乙酉揚州之役,而且當事人和目擊者也是這樣記述的。例如參加這次戰爭的
史德威,是史可法的義子,又曾和史可法一起被俘,因此,他所著的《維揚殉節紀略》,可以說是關於史可法下落的第一手史料。該書雲,揚州城陷時,史可法自刎未遂被執,
多鐸“相待如賓,口呼先生”,並誘以“為我收拾江南,當不惜重任也”。面對多擇的勸降,史可法斥之曰:“我為天朝重臣,豈肯苟且偷生,作萬世罪人哉!我頭可斷,身不可屈..城亡與亡,我意已決,即劈屍萬段,甘之如飴”,遂遭殺害。原史可法的幕僚楊遇著及清軍將領安珠護皆曾親眼目睹史可法被殺支解之情形。其它如《自靖錄》、《池北偶談》和《青磷屑》等也都贊同史可法死於揚州之役。
4、出現“縋城潛去”、“不知所終”說的原因,主要是以下幾點,首先是疑其為偽。當史可法被執時,一時不知真假,經向史德威和楊遇著查詢才得以證實。其次是屍骨無著。因史可法是“屍裂而死”(《乙酉揚州城守略》),當時揚州屍積如山,又天氣炎熱,眾屍蒸變,因而無法辨認。到1646 年清明後一日,史德威才舉史可法的衣冠袍笏等遺物葬於梅花嶺旁。最後是不願其死的情緒。由於人們希冀史可法能幸免於難,“大江南北,遂謂忠烈未死”,所以,後來鹽城、廬州等地百姓“托忠烈之名”,樹旗抗清,“仿佛陳涉之稱項燕”(《鮚琦亭集》)。
三、沉江說:
據
張岱《
石匱書後集》記載:史可法自殺未遂後,與部將逸於離城數里的寶城寺,“清兵跡之,急決戰,不勝,一時盡敗沒”。赴水沉江說則曰,當城破時,史可法出城,渡河因馬蹶溺死,或雲,出東門遇清兵,赴水死。康熙年間,
孔尚任所著《
桃花扇》則把史可法寫成投江而死,於是,“沉江”說便廣為流傳了。
衣冠墓
史可法衣冠墓位於江蘇省揚州市。史可法壯烈殉國後,其遺體不知下落,後人將其生前穿過的袍子、帽、靴,用過的笏板,埋葬在揚州城外的
梅花嶺上,並在史氏
宗祠東宅建立“
忠烈祠”。
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乾隆帝追謚史可法為“ 忠正”, 世稱“忠烈公”。 愛新覺羅·弘曆還御筆親題“褒慰忠魂”四字, 以贊其英勇忠烈,此外還輓詩一首並命大臣詠和題跋製成手卷,置於揚州梅花嶺史公祠中,並作能工巧匠摹鐫勒石豎立於祠壁兩旁。
後世紀念
紀念館
史可法紀念館位於江蘇省
揚州市廣儲門外街24號,南臨古城河,
梅花嶺畔。占地6000多平方米,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史可法祠墓所在地,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史可法紀念館始建於清代乾隆年間,同治九年(1870年)重建。1956年被列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1962年朱德委員長為本館題寫了館牌。
祠墓均南向,大門臨河,東墓西祠,並列通連。院正中為“饗堂”,堂前兩邊懸清張爾藎撰名聯:“數點梅花亡國淚,二分明月故臣心”。堂內明間有雲紋形梅花罩格,上懸“氣壯山河”橫匾。兩邊懸有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吳熙載篆書的楹聯:“生有自來文信國,死而後已武鄉侯”。堂正中供奉1985年為紀念史可法殉難340周年而塑的史可法乾漆夾像。饗堂後為史公衣冠墓,墓前有3門磚砌牌坊,上額“史忠正公墓”,與三面圍牆形成墓域。墓地內銀杏蔚秀,臘梅交柯,正中立表石墓碑,上鐫“明督師兵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史可法之墓”。碑後墓台上有墓冢,封土高16米。
雕塑
1985年的6月13日(農曆四月二十五日)是史可法殉難340周年的紀念日,
揚州市博物館、揚州市歷史學會聯合舉行了學術紀念活動,並在史公祠舉行史可法塑像揭幕典禮。史公的塑像,由著名女雕塑家劉瑜製作。
紀念封
揚州市博物館、
揚州市文化館集郵研究會為了紀念史可法殉難340周年特別印製了1款
紀念封。紀念封的封眉由著名書法家李聖和題寫,紀念封和戳由樊世盛設計。2002年,在史可法誕辰400周年的時候,揚州史可法紀念館特別印製了《史可法誕辰400周年》紀念封。
詩詞
清初著名詩人
吳嘉紀漫遊揚州前往城外梅花嶺憑弔史可法墓冢之後,寫的一首深寓感慨之情的七言律詩。
才聞戰馬渡滹沱,南北紛紛盡倒戈。 諸將無心留社稷,一抔遺恨對山河。 秋風暮嶺松篁暗,夕照荒城鼓角多。 寂寞夜台誰弔問,蓬蒿滿地牧童歌。 |
1962年史可法三百六十周年誕辰,郭沫若作詩以為紀念:
“國存與存亡與亡,巍峨廟貌甚堂堂,梅花嶺下遺香在,鐵貢何時返故邦”。 |
藝術形象
高慶奎,《史可法》。
香港電影,《大忠烈》。
《帝女花》王偉梁飾演史可法。
1953年,連環畫《史可法》,金陵書局出版,通聯書店發行,丁熊、屠全楓繪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