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早年生活
1885年10月30日(清光緒十一年九月廿三日)生於山東省
樂陵市城西北城關鎮趙洪都村一個讀書人家庭,父宋湘及學識廣博且多才,然而不通農事,成婚後便外出謀生。宋哲元兩三歲時,家境破落。從17歲到23歲,宋哲元在家鄉教了五六年私塾,他不收窮苦人家子弟的學費,義務為他們授課,因而在鄉間受到敬重。
宋哲元少時愛武,曾參照民間武術書籍,早晚舞棍弄棒。屋前棗樹下有條長石,他每天都要舉起放下,堅持不懈以至把長石稜角都磨得光滑了。他還經常召集起同村的兒童,以枝杈折梃為武器,練步伐,擺戰陣,賞進罰退,嚴明號令。1905年,宋湘及被陸建章聘至曹州參與戎機。
正式從軍
1907年春,宋哲元復到北京,考入北洋陸軍第
六鎮隨營武備學堂,並於第六鎮第十一協第二十二標第二營補名額,同年冬考升丙班學長。
1910年冬,宋哲元從武備學堂畢業,在本鎮見習。1911年春隨
北海鎮總兵陸建章到廣東,任中軍處委員。
1911年10月武昌起義爆發,12月
陸建章調任京畿執法處處長,宋哲元回京任稽查員,認識了馮玉祥。
1912年3月袁世凱就任臨時大總統,宋哲元任左路備補軍(統領陸建章)前營(管帶
馮玉祥)前哨哨長,駐防北苑。1913年8月任京衛軍左翼第一團(團長馮玉祥)第一營前哨哨長。
1913年任連長。第二年圍剿拉朗班師後,隨著馮玉祥升任第十六混成旅旅長,宋哲元亦升為副營長。此後,他跟隨馮玉祥轉戰河南、陝西、四川等地,並晉升為第二團少校團副。
1916年,隨部駐防四川綿陽時,他與訂婚三年的常淑清女士結為伉儷。
1917年7月,張勛在北京擁戴清朝廢帝溥儀復辭,馮玉祥下天台山興兵討伐,宋哲元率部進攻北京擊敗張勛的部隊。
1921年和1922年,由於攻打陝西原督軍陳樹藩部和攻打河南督軍趙倜部有功,宋哲元升任團長、第二十五混成旅旅長。
1922年11月20日,宋哲元授為陸軍少將。
西北軍中
1924年10月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後,脫離了直系軍閥系統,將部隊改編為國民軍,委宋哲元為國民軍第十一師師長,次年秋季又委宋為熱河都統。
1925年5月5日授為陸軍中將。
1926年1月1日馮玉祥通電下野以轉移視線,4日馮玉祥再電
段祺瑞辭職,以職權交張之江,即離張家口赴平地泉,準備經蒙古赴俄,並以宋哲元任熱河司令,宋哲元就任熱河都統。1月27日,張之江、
李鳴鐘、鹿鐘麟、宋哲元、劉郁芬等通電否認國民軍“赤化”,也未能阻止
吳佩孚和
張作霖的聯合進攻,2月各系軍閥聯手進攻北京地區的國民軍,宋哲元奉命去張家口和張之江、鹿鐘麟等人經營冀察綏晉邊界地區防務,以備不測。4月6日
湯玉麟占領熱河,國民軍宋哲元退察哈爾,15日國民軍撤出北京,主力退守南口,宋哲元任北路軍總指揮,28日宋由多倫行抵
張垣,與張之江鹿锺鱗協商防守問題。5月6日任國民軍第二軍軍長、西路軍總指揮,18日開始向晉軍進攻,宋哲元任國民軍西路總司令,主晉北進攻軍事,一度攻克大同,進逼雁門,直、奉各方軍閥加強進攻,戰事激烈。7月19日奉軍第十軍副軍長
戢翼翹占多倫,宋哲元率軍回援,晉北戰事暫時緩和。8月14日,國民軍因寡不敵眾放棄南口,各將領自尋出路,宋哲元率部退到
綏遠。9月17日,宋哲元參加了“五原誓師”,10月初被任命為駐寧軍總司令,在寧夏統籌軍實,兼暫編第一師師長。
參與北伐
1927年5月1日任第二集團軍北路軍總司令,由寧夏出動隨馮玉祥東征,奉命進攻綏遠、察哈爾的奉軍,因遇閻錫山阻擋,遂轉到甘陝。5月30日馮玉祥所部國民聯軍正式改稱第二集團軍,分八個方面軍,以宋哲元任第四方面軍總指揮,6月13日被武漢政府任命為甘肅省政府委員,14日被武漢國民政府正式任命為第二集團軍第四方面軍總指揮。9月28日甘肅
張兆鉀部
韓有祿、
黃得貴合舊國民三軍
田玉潔部占三原、涇陽,宋哲元軍圍攻,10月24日宋哲元敗田玉潔,占三原,31日宋哲元攻占陝西涇陽,田玉潔、黃德貴敗逃,韓有祿陣亡。11月5日進駐西安,16日就任陝西省主席,繼續督剿陝甘邊境和陝西境內的地方頑匪。
1928年2月7日任國民政府委員、軍事委員會委員。3月30日中央常委會決議,通過宋哲元等為陝西省黨部指導員。4月1日南京政府開始“第二期北伐”,28日宋哲元、
石敬亭大破河南
樊鐘秀部於
洛陽龍門,擊斃軍長李萬如,並繼續追擊。4月22日,樊鐘秀部二萬餘連占河南魯山、郟縣、密縣、臨汝等縣,截斷隴海路於
偃師,攻擊第二集團軍後方,26日樊鐘秀圍攻洛陽,28日宋哲元、石敬亭大破樊鐘秀於洛陽龍門,第二集團軍解除了後顧之憂。5月10日陝西
李雲龍(虎臣)乘第二集團軍東調之隙分路攻西安
潼關,18日被宋哲元、孫連仲擊敗,27日宋哲元解西安之圍,李雲龍敗退。6月初宋哲元回到西安,部署軍隊繼續剿匪。8月22日南京中央政會一五一次會議令宋哲元開去山東省府委員。8月25日宋哲元部攻克
鳳翔,擊斃
黨玉琨部兩千人,俘五千人,當夜宋哲元下令殺掉四千五百名俘虜,其它匪幫聞風喪膽,紛紛投降。9月7日被馮玉祥任命為陝西剿匪總指揮,對舊國民二軍李雲龍等。10月2日被國民政府會議任命為陸軍第二十八師師長。10月19日,宋哲元奉馮玉祥命令,取消斗捐,以恤民艱,宋哲元以糧價驟漲,特由陝西省籌款三十萬,再由河南省接濟三十萬,匯往漢口,買米十萬石。12月20日中常會議,委宋哲元等七人為陸軍二十八師特別黨部籌備員。
蔣馮戰爭
1929年5月15日,劉郁芬、宋哲元、孫良誠、韓復榘等通電擁馮玉祥為護黨救國西北軍總司令,參加第一次蔣馮戰爭,因
韓復榘、
石友三叛變失敗。6月25日馮玉祥被
閻錫山軟禁于山西,馮密令宋哲元代理第二集團軍總司令,直接向南京政府交涉。7月24日西北將領宋哲元、劉郁芬等通電,願為國效命,宋哲元派參謀長到南京,表示西北軍接受中央指揮,要求接濟軍餉,實際上是向閻錫山施加壓力。
10月9日,宋哲元、劉郁芬、孫良誠、石敬亭、
孫連仲、
龐炳勛、
張維璽、
劉汝明等電閻錫山、馮玉祥,指責中央施政不顧民生、用人不求賢能、財政不公開、政治不廉潔。10月10日,宋哲元領銜西北軍將領再次通電歷數蔣中正六罪狀,即日出兵四十萬討伐,請馮玉祥復任國民軍總司令,由宋哲元代,推閻錫山、馮玉祥為國民軍總、副司令,宋為前方總司令,石敬亭為後方總司令,孫良誠為前敵總指揮,11日兵分三路向河南進軍,蔣介石下令討伐西北軍,國府將宋哲元等“著即免職,緝拿懲辦”。10月12日孫良誠、龐炳勛部入洛陽,13日宋哲元的總指揮部由西安遷
潼關,閻錫山背約按兵不動,15日孫良誠軍越鞏縣東進,與
唐生智第五路軍接戰,18日西北軍襲鄭州,被第五路軍擊退,24日
張維璽、
田金凱進攻鄂北,25日宋哲元進洛陽,並發出總攻擊令,孫良誠、
魏鳳樓分向
登封、臨汝進攻,與中央軍
劉桂堂、
魏益三等師接觸,26日龐炳勛部與
劉興部激戰於黑石關,28日蔣介石自南京赴漢口督師,並發討伐西北軍誓詞及通電,中央軍開始向西北軍總攻擊,30日宋哲元被南京開除黨籍,圍攻臨汝之西北軍張自忠、魏鳳樓部被擊退。11月9日,西北軍宋哲元率魏鳳樓、馮治安部與中央軍
徐源泉師劇戰於臨汝,11日西北軍三路向密縣、
郟縣、臨汝反攻,15日中央軍下總攻擊令,與西北軍在登封劇戰,由於西北軍內部不和(前敵總司令孫良誠不服宋哲元指揮),宋疑孫良誠與蔣介石有勾結,遂下令撤兵,閻錫山截留其彈藥,西北軍敗退陝西。12月4日,唐生智、宋哲元、
劉文輝等七十餘人通電主息內爭以對俄,實行反蔣,5日宋哲元、孫良誠等電石友三表示援助,但石友三和唐生智先後失敗,17日宋哲元等通電推
鹿鐘麟為代理總司令,西北軍所部編為三個軍團,30日中常會議決開除宋哲元、石敬亭、鹿鐘麟等黨籍。
1930年1月3日西北軍自洛陽退新安,宋哲元等西北軍將領在
潼關會議,準備以武力進攻閻錫山,閻驚恐之下主動表示反蔣,釋放馮玉祥回潼關。3月16日,馮玉祥任宋哲元為第二方面軍(總司令鹿鐘麟)第四路總指揮(每路轄三師),17日免兼陝西省主席。4月1日,閻錫山就任“中華民國軍”總司令,宋哲元任第四路軍總指揮,5月中原大戰爆發,宋哲元在馮玉祥指揮下在隴海線激戰。9月7日
楊虎城占領河南魯山,擊敗西北軍劉汝明部,馮玉祥調宋哲元軍開豫西,18日東北軍入關助蔣,反蔣部隊聞訊迅速失敗。10月11日
徐源泉部占領洛陽車站,馮軍宋哲元西退,第七軍楊虎城追擊,16日宋哲元等自焦作通電錶示“遵令撤防”,“ 軍事善後如何妥籌收束,謹當靜候公平措置”,17日徐源泉部占領洛陽,宋哲元西退,楊虎城步步進逼,24日
劉郁芬、宋哲元電馬福祥、
張之江,請停止軍事行動,25日楊虎城部馮欽哉師占領
潼關,宋哲元部退往山西。11月16日,宋哲元、孫良誠等二十六人電蔣中正、張學良,謂閻已下野,請祈訓示,12月17日自山西到天津謁張學良,經
蕭振瀛奔走賄賂,24日
張學良允令宋哲元招攏西北軍殘部組成一個軍。
駐軍晉察
1931年1月16日,宋哲元被任命為陸軍東北邊防軍第三軍軍長,17日離津回晉,2月6日通電就職,軍部駐於運城,西北軍名號從此消除。
4月10日,宋哲元、
傅作義、
孫楚等到瀋陽謁張學良。4月26日所部手槍團在
汾陽譁變。5月16日,北方將領
于學忠、
王樹常、石友三、宋哲元、
孫殿英等八人通電擁護和平統一,反對廣州的反蔣行動。6月14日任國民政府委員。
6月21日宋哲元部改為
國民革命軍第二十九軍,轄第三十七師(師長
馮治安)、第三十八師(師長
張自忠),全軍二萬二千人,軍部駐山西
陽泉,宋哲元努力整軍經武,積極準備抗日。7月18日石友三在
順德通電就任廣州政府委任的第五集團軍總司令,反蔣介石、張學良,23日宋哲元等華北將領通電聲討石友三。8月15日宋哲元部自
晉南向河北開拔調防,在運城就剿赤軍北路集團軍第四軍團總指揮職,16日到北平謁張學良。
9月18日日軍侵占瀋陽,20日宋哲元聯名七將領通電全國與日作戰,表示“寧為戰死鬼,不為亡國奴”。12月25日任北平政務委員會委員。
1932年7月,宋哲元兼任察哈爾省主席。在駐紮陽泉的兩年中,他努力整軍練兵,準備抗日。
長城抗戰
日本帝國主義自發動九·一八事變、侵占我國東三省之後,本著蠶食中國以至最後獨占中國的既定方針,加緊作侵略華北的準備。1932年日本帝國主義在製造偽滿洲國的同時,即大造“
熱河為滿洲國土”、“長城為滿洲國界”的輿論,並集中優勢兵力在東三省境內瘋狂鎮壓抗日義勇軍,以解除它侵熱的後顧之憂。
1933年元旦,日軍故意在
榆關製造事端,隨即炮擊臨榆縣城。我國駐臨榆的東北軍第九旅何柱國部官兵忍無可忍,奮起還擊,揭開了長城抗戰的序幕。國民黨政府惟恐事態擴大,不肯支援,3日,榆關失陷,城內商號、民房毀於日軍炮火者500戶以上,民眾死傷千餘人。日軍占榆關後,於10日占九門口,接著向
錦州、通遼、綏中等處集結兵力,準備三路進攻
熱河。
面對日軍的侵略,中華蘇維埃臨時中央政府和工農紅軍革命軍事委員會於1月17日發表宣言,提出在立即停止進攻蘇區、保障人民的民主權利和立即武裝民眾的三個條件下與國內任何軍隊訂立抗日的作戰協定。平津滬等大城市的工人、學生、商人,各地民眾團體、愛國將領紛紛通電要求抗日,就連一些參加“剿共”的國民黨軍將領也不斷請纓。但國民黨政府仍幻想國聯的所謂對日制裁,而不作認真抵抗的準備。日軍便於2月下旬以第六、第八兩師團向熱河進犯,守軍萬福麟等部紛紛潰退。日軍所到之處,姦淫、燒殺、搶掠,無所不為。3月3日,
熱河省主席兼第五軍團總指揮
湯玉麟聞平泉失陷,即率部棄省會
承德西逃
豐寧。4日午時,日軍先頭部隊128名不費一彈即占領承德。
熱河旬日之間為日軍侵占,全國人民極為悲憤。蔣介石在全國同聲譴責下,竟將丟失熱河的責任轉嫁北平軍分會代委員長張學良身上,迫張引咎辭職,由軍政部部長何應欽取而代之。為給何應欽的嫡系部隊及應付民眾的輿論,調了中央軍第二師(師長黃杰)、二十五師(師長關麟征)和八十三師(師長劉戡)三個師北上,統由第十七軍軍長
徐庭瑤指揮。
日軍占承德後,隨即分兵攻擊長城各口。3月4日,日服部旅團從
凌源出發占冷口。6日,為晉軍三十二軍黃光華師奪回。9日,服部、鈴木兩旅團聯合先遣隊進犯喜峰口,占領北側長城線山頭。駐遵化西北軍二十九軍宋哲元部一〇九旅旅長趙登禹派王長海團急往救援。官兵們抱國恥奇痛,組大刀隊500名於晚間潛登日軍所占山頭,出其不意地將山頭日軍砍斃。大刀隊亦多數壯烈犧牲。次日,日主力部隊抵達,下令三日內攻下長城各口。其步兵在飛機、大炮掩護下向喜峰口、古北口等處全線猛攻。時二十九軍主力部隊亦相繼抵達。
趙登禹率部伏處各峰巒幽僻處,待敵炮火暫戢,敵兵臨近時,蜂擁而出,用大刀砍殺。趙負傷,仍督戰,士兵更英勇,給敵以重創。同日,中央軍
關麟征部開抵
古北口,官兵們激於愛國熱情,與東北軍
王以哲部共同抵禦日軍第十六旅團的進攻。11日晚,趙旅與佟澤光旅分兩翼繞敵後,占領日炮兵陣地,毀其大炮18門,燒其輜重糧秣。經過幾天戰鬥,古北口方面國民黨中央軍三個師輪番上陣,遭受重大傷亡,12日退守南天門陣地。而喜峰口方面,日軍雖多次進攻,終未得逞,14日後撤至半壁山。其後,日軍在羅文峪、冷口分別發動過幾次進攻,均遭守軍抵禦而未達目的。
塘沽協定
1933年5月3日中央政治會議決議設立行政院駐平政務整理委員會,以黃郛為委員長,宋哲元等二十二人為委員,16日東線日軍迫玉田,宋哲元軍自龍井關三屯營經遵化西撤,17日宋哲元軍退薊縣,20日日軍陷三河,宋哲元軍退運河沿岸,31日中日簽定《
塘沽協定》,長城抗戰結束,第二十九軍撤出長城陣地。宋哲元在下達撤退令的同時,特地為文昭告全軍,中云:“我以三十萬之大軍,不能抗拒五萬之敵人,真是奇恥大辱。現狀到此地步,我們對於時局尚有何言?所可告者,仍本一往之精神,拚命到底而已!”
5月26日,馮玉祥通電就任抗日同盟軍總司令,宋哲元保持沉默,
何應欽多次要求宋哲元出面約束馮玉祥行動,但宋哲元始終拖延搪塞,索性託病去西山修養,並警告準備進攻同盟軍的龐炳勛,客觀上維護了抗日武裝。6月11日馮玉祥通電聲明歡迎宋哲元回主席之任,12日宋哲元再派代表向馮玉祥商洽,13日行政院決議設定“華北戰區救濟委員會”,派宋哲元等二十五人為委員,15日馮玉祥致書宋哲元允取消民眾抗日軍總司令。6月17日“行政院駐平政務整理委員會”正式成立,宋哲元到北平參加了第一次全體委員會議,商定處理馮玉祥問題辦法,18日北平軍分會及政整會令察哈爾省政府主席宋哲元回任。
8月5日宋哲元自北平到沙城,軍事委員會總參議
蔣伯誠、北平軍分會總參議
熊斌同行,馮玉祥派
佟麟閣、
孫良誠來晤,商定察事解決辦法,馮玉祥通電收束軍事,政權歸諸政府,宋亦通電復職,6日馮玉祥通電將察省一切軍政事宜交宋哲元負責辦理,12日宋哲元抵張家口,14日馮玉祥離張家口赴山東,16日方振武在張北通電就抗日同盟軍代理總司令職,24日察境雜軍改編商妥,
檀自新、
劉震東等部編為師旅,
方振武、
吉鴻昌部由
阮玄武、
張允榮接統,25日宋哲元自張家口到張北,謀晤方振武、吉鴻昌,29日察哈爾省政府改組,仍以宋哲元為主席。9月6日宋哲元忠告方振武,將軍隊交還政府,11日參加北平軍分會舉行的裁兵減餉會議,13日宋哲元部趙登禹師再克察省沽源,敗
李守信偽軍。10月宋哲元因處境尷尬,避往北平,由佟麟閣代理察哈爾省主席。11月20日
國民革命軍第十九路軍在福建成立“中華共和國”,25日華北將領宋哲元等電請嚴厲制裁
李濟深、
陳銘樞等。12月20日,華北將領
商震、宋哲元、
萬福麟等聯電請蔣介石撥餉。
1934年1月14日,日本關東軍駐黑河(察省沽源東)司令官森一郎在察東以飛機散放“警告宋哲元軍駐龍門所部隊聲明書”,謂龍門所駐軍系違背條約,應撤退赤城延慶以西,否則進攻。9月1日宋哲元偕總參議湯玉麟到北平。10月26日駐察哈爾
張北、宋哲元部與日本武官及書記發生爭執,所謂第一次
張北事件。
1935年1月18日,日本關東軍發表文告,宣稱“斷然掃蕩宋哲元軍”,要求二十九軍軍一一二旅撤出龍門所,張自忠令嚴予拒絕,宋哲元則稱察東安謐,無何事故,22日日寇以近兩千人的兵力向龍門所附近之東柵子陣地展開全面猛攻,均以慘敗告退,日又調集大灘的部隊及偽軍共兩千人,向察北沽源推進,局勢急劇惡化,宋哲元一面命張自忠、馮治安等積極備戰,一面向北平何應欽報告,何應欽急命克制,勿擴大事態,決定雙方在大灘和平會商。2月2日會談如期舉行,宋哲元代表
張樾亭(第三十七師參謀長)與日方代表谷實夫(日第十三旅團長)會晤於
沽源大灘,商察東問題,日軍允返回原防,雙方各有退讓。4月2日,日本在察、熱邊區悍然建“旗公署”三處,傀儡旗長由蒙人擔任,並將這三個公署隸屬於偽“滿洲國”之“察東特別區”,何應欽對此竟未置一詞。4月3日宋哲元任為陸軍上將,敘第二級。4月4日兼任
察哈爾省保全司令,9日宋哲元赴察北視察,11日到滂江晤德王,12日返
張垣。
6月5日,兩名日本尉官率軍曹二人乘車由多倫去張家口,行至
張北縣北城門時,一三二師衛兵要查驗入境護照,日人蠻橫拒絕出示證件,硬要強行通過,衛兵將該四名日人帶到張北縣城內一三二師司令部,趙登禹立即向在北平開會的宋哲元請示,宋批示“姑準放行,下不為例”,趙登禹遂將四人放行,其間並無污辱毆打等事情,四名日人到張家口後,向日駐察領事橋本匯報,橋本一面向察省政府提出抗議,一面上報華北駐屯軍特務機關長
土肥原賢二,土肥原又向華北當局提出抗議,此事遂升級為中日關係問題,史稱第二次“張北事件”,11日張家口日本領事橋本及特務機關長松井源之助為張北事件向察省民政廳長
秦德純提出最後通牒,限五日答覆,16日秦德純與日武官松井談張北事件,松井要求懲辦軍官。6月19日,宋哲元因為第二次張北事件被免
察哈爾省主席職,國民政府派秦德純兼代察哈爾省主席,20日宋哲元離察哈爾到天津。6月28日,
察哈爾地方政府由二十九軍副軍長秦德純出面同日本東北軍特務頭子土肥原賢二簽訂“秦土協定”,割讓察東六縣,二十九軍撤到張家口以南,宋哲元稱病回到天津,以習字練武消遣(宋哲元被撤掉察哈爾主席後,一怒去天津家居,並說:“誰再相信蔣介石抗日,誰就是傻瓜混蛋!”但日本正陰謀製造“華北獨立”政局,亟需一個非蔣嫡系,又實有軍權的人,宋哲元遂成為日軍理想人選。6月29日,前西北軍將領石友三糾集漢奸
白堅武、
潘毓桂,在灣平起事,打起自治的旗號公然向北平進軍,全國震動,北平軍分會調二十九軍第三十七師馮治安部前來救駕,第二十九軍部隊陸續調華北,自此二十九軍控制了北平、天津、河北、
察哈爾等地。此時第二十九軍轄第三十七師
馮治安、第三十八師
張自忠、第一三二師
趙登禹、第一四三師
劉汝明,約四萬人,勢力大增,但上層將領生活腐化。宋哲元把統稅、鹽稅、關稅、鐵路一概接管,南京撥給二十九軍建築國防工事線的專款全部挪用,計畫中的國防工事一概未行。7月7日宋哲元自天津三電蔣介石,擬“長期休養”,17日以長城抗戰授
青天白日勳章。8月28日被任命為平津衛戍司令,9月21日就職。
10月3日宋哲元訪天津日軍司令
多田駿,8日在天津招待中外各界,19日宋哲元談“對日交涉無任何秘密條件”。11月3日北平巿長
袁良在日軍壓力下辭職,以宋哲元暫代,日方促宋宣布華北自治。11月8日參謀部次長熊斌自南京飛抵北平,向宋哲元、商震傳達南京政府“安定河北現局辦法”。12月9日北平學生爆發愛國運動,何應欽下令鎮壓,秦德純、馮治安迅速調派兵力,配備高壓水龍,在
王府井南口築起路障,架起機槍,憤怒的學生和軍警展開了搏鬥,三十餘名學生被捕,百餘名受傷,終於迫使學生退回去,17日宋哲元又發布公告,要求學生“安心求學”,
一二·九運動在全國引起強烈反響,全國數十個城市紛起呼應,學生遊行,工人罷工,商人罷市,輿論界對何應欽、宋哲元鎮壓學生更是一片責罵。
12月11日宋哲元被特派為
冀察政務委員會委員,並被指定為委員長,16日冀察政務委員會舉行預備會,由宋哲元指定
王揖唐、
李廷玉、
高凌霨起草組織法,
戈定遠為秘書長,18日冀察政務委員會成立,委員中漢奸及親日分子占相當比例,日本著名特務頭子土肥原賢二擔任最高顧問,所謂“河北事件”至是正式告一段落。12月12日國府任命為河北省政府主席,20日兼河北保全司令,24日明令發表。12月24日英大使
賈德乾訪宋哲元,上海律師公會、全國商會聯合會等十四團體電宋哲元,謂“流芳遺臭,公能自擇”。12月25日宋哲元到天津,發表談話,希望“中日親善”,保全領土,內政不受干涉,29日在天津宴日本將領多田駿等二十餘人,繼續與日軍周旋,處理華北問題,30日自津回平。
1936年1月3日,蔣介石電宋哲元,“本維護領土完整原則,妥慎處理察事”。1月6日,宋哲元電覆上海各團體冬電,謂“潔身愛國,未敢後人”。1月8日宋哲元在保定就河北省政府主席職,聲言今後槍口不對內。1月14日冀察綏靖公署在北平成立,宋哲元到天津,與日軍司令多田、特務機關長土肥原商冀察問題,25日就學生問題密電蔣介石”(注14)。2月1日宋哲元、韓復榘會于山東樂陵,4日自山東到天津,派陳覺生訪土肥原賢二,8日宋自津返北平,日特務機關長土肥原亦到,13日土肥原訪宋哲元,談冀察問題。2月20日紅軍渡河東征,3月3日宋哲元電請蔣介石“速定大計”,派軍“協剿”,3月5日宋哲元召集會議,商“剿匪”問題。3月6日,冀察政務委員會按照日方要求,令河北各校停止軍事訓練,軍訓教官應即離校。3月11日發“表告民眾防共書”,14日日本武官磯谷訪宋哲元,交換“防共”意見,22日宋哲元到保定,布置冀南“防共剿匪”軍事。3月30日,宋哲元在天津與日軍司令多田駿及特務機關長松室孝良會晤,商談華北防共及撤消冀東偽組織問題。4月1日宋哲元談“冀察力足防共”,15日宋哲元代表蕭振瀛、陳中孚晤華北日軍參謀長永見俊德及松室孝良,商“防共”事,26日宋哲元、蕭振瀛與日司令多田駿等續談華北問題,29日宋與日方之防共談判告一段落。5月日軍增兵,華北局勢更加嚴峻。5月30日宋哲元發表談話,中日外交爭點在保全主權,並召集部屬會商地方治安問題。
8月19日,日本駐華大使
川越茂訪宋哲元,談中日協力防共、華北經濟開發、中日外交調整問題,22日日人森川太部在豐臺與第二十九軍士兵衝突。9月10日宋哲元自北平到天津,晤
王克敏。9月18日,豐臺日軍演習,與第三十七師馮治安部衝突,擄去連長孫香亭,雙方增援,相持竟夜,北平戒嚴,19日宋哲元與天津日軍司令
田代皖一郎商妥第二次豐臺事件,上午九時雙方停止衝突,我軍撤退。9月20日宋哲元發表告冀察同胞書,鄭重聲明“決不喪權辱國”,23日華北日軍司令田代向宋哲元發出最後通牒,要求華北五省自治,各機關聘用日本顧問,宋哲元抵制了日本妄圖“華北自治”的威逼利誘。10月1日,宋哲元與日軍司令田代訂立“中日經濟開發協定”(包括建津石鐵路、塘沽築港、白河水利、龍煙鐵礦、井陘煤礦、種植棉花),4日宋哲元自天津回北平,關於華北經濟問題及改組冀察政務委員會事已與日方商妥,宋哲元部將領堅決反對設立自治政府,12日在北平
南苑閱兵,17日與天津日總領事崛內干城在北平簽訂“中日華北通航協定”,21日第二十九軍炮隊在北平南苑演習,與日軍演習針鋒相對。10月27日,宋哲元召
齊燮元、
賈德耀、
章士釗、
陳覺生、
陳中孚等會商華北各問題,並向中央報告,28日令撤銷冀察稽查處。10月31日,
日本外務省文化事業部在北平設圖書館,宋哲元捐書二千冊。11月3日宋哲元自北平到天津,與日司令田代會晤,7日第二十九軍演習,北平學生贈大批慰勞品,8日宋聲明未與田代談任何問題,9日日軍司令田代宴宋哲元、張自忠等,談冀察問題,宋謂決不甘為亡國奴。
10月底至11月,華北日軍連續舉行八天秋季大演習,向第二十九軍示威。11月11日宋哲元部第二十九軍馮治安、趙登禹兩師舉行演習,宋任總監,13日赴平南指揮所部演習,清華大學學生前往參觀慰勞,14日演習結束。11月17日宋哲元與
韓復榘會於河北南宮,25日召所部師長張自忠、劉汝明、馮治安、趙登禹協商察省防務。12月5日行政院電宋哲元,不承認中日經濟開發協定,8日日軍司令田代訪宋哲元。12月12日西安事變爆發,張學良請宋哲元“親來西安,或派全權代表前來,共商國是”,宋哲元表示中立態度,15日宋哲元通知北平各國使館,“繼續反共,服從中央”,23日宋哲元、韓復榘通電,主召開國是會議,和平解決西安事變,25日蔣介石被釋放,26日回西安,27日宋哲元等電蔣介石表示慰問。
1937年1月9日勸
楊虎城服從中央命令。1月19日宋哲元自北平到天津,20日發表“告冀察同志書”及“冀察政務委員會與冀察綏靖公署綏靖通令””。1月21日,華北日本駐屯軍司令田代宴宋哲元,交換時局意見,26日宋哲元訪田代,商開發華北經濟問題,27日再與田代晤談。2月5日宋哲元訪天津日軍司令田代,20日田代宴宋哲元,談滄石鐵路、龍煙鐵礦事,日軍逼宋哲元成立華北自治政府,被拒絕,日本軍方積極備戰,宋哲元麻痹大意,對日軍的頻繁活動缺乏重視。3月10日宋哲元返北平,4月27日到張家口視察,29日回北平,5月3日赴天津,與日方續有接洽。5月11日,宋哲元為擺脫日軍糾纏回原籍“掃墓渡假”,臨行前將軍事交給馮治安,外交交給秦德純,22日宋哲元、韓復榘會於商河毛家寺。6月19日國民政府派宋哲元為國民大會河北省、北平、天津代表選舉指導員。
七七抗戰
1937年7月7日,駐守豐臺的日軍河邊正三旅團第一聯隊第三大隊第八中隊進行夜間演習,當晚以丟失士兵為藉口尋釁,二十九軍軍部下令死守陣地,8日駐守蘆溝橋的第二十九軍第三十七師(馮治安)步兵一一○旅(
何基灃)二一九團(
吉星文)第三營(
金振中)打響抗日戰爭第一槍,9日蔣介石電宋哲元積極準備,談判須不喪絲毫主權。7月11日宋哲元自樂陵趕回天津,即派張自忠、張允榮與日方秘密議定三款條件。12日增派的日軍已經源源開抵天津,宋哲元仍對日軍心存幻想,談話謂“能平即能和”,並執行撤兵,盧溝橋駐軍撤至
長辛店及衡門口,蔣介石電令宋哲元本“不屈服、不擴大”方針,就地抵抗。13日蔣介石再電宋哲元,決心全力抗戰,“盼與中央一致,勿受敵欺”,宋哲元對蔣介石的抗戰決心頗為懷疑,14日派陳覺生、鄧哲熙繼續與天津日軍參謀長橋本群等接洽,並親與日軍參謀長專田少佐會談,15日日軍司令
香月清司晤宋哲元,16日張自忠與日方在津正式談判。17日日本政府向中國外交部送交一份照會,公然指責中國政府在自己的國土上調兵遣將,形成對日本的“挑釁”。18日宋哲元晤日本華北駐屯軍司令官香月清司,19日宋哲元趕到北平,中日雙方在北平成立第二次協定,並報請中央批准,又主動撤除北平城防,蔣介石多次電示宋哲元切勿對日軍抱有任何幻想。
7月20日,日軍再次炮擊
宛平城二十九軍,吉星文團長率軍死守,
長辛店等地也遭日軍襲擊,我守軍英勇守衛,日軍未能得逞,宋哲元卻一味委曲求全,21日盧溝橋二十九軍撤退,由石友三之保全隊接防。7月22日蔣介石電宋哲元,對其拆除北平防禦工事予以批評,指示其“刻刻嚴防,步步留神,勿為所算”,23日盧溝橋附近日軍拒不撤退,二十九軍亦返回原防,24日
孫連仲、龐炳勛、商震、
李默庵部增援華北,宋哲元始決心抵抗。7月25日日軍進攻
廊坊,第一一三旅旅長
劉振三奮起抵抗,廊坊終失,戰事擴大。7月26日天津香月清司向宋哲元提出最後通牒,限期撤退北平的二十九軍部隊,宋哲元當即予以堅決堅決拒絕,並退回通牒,終止談判,明諭二十九軍抗戰。27日日軍進攻
通縣,又襲擊高麗營、昌平、
湯山、沙河等地,宋哲元發表守土抗敵的通電,表示“我守土有責,不得不正當防禦”。7月28日拂曉,香月清司率日軍鈴木混成旅團、
河邊正三旅團和機械化旅團,自北苑、
西苑、
南苑一齊對
北平城發起總攻擊,二十九軍措手不及,損失慘重,傷亡五千餘人,副軍長佟麟閣、一三二師師長
趙登禹,於南苑壯烈殉國,午後宋哲元召開緊急會議,決定奉蔣介石命放棄北平,退守保定,宋哲元、秦德純、馮治安離北平赴保定,請中央軍北援。7月29日北平失守,第二十九軍撤退,宋哲元退保定,由張自忠代理政務委員會委員長和北平市長拖延時間,30日天津失守,我軍退靜河、馬廠,宋哲元電南京請求處分。
千里潰退
8月3日宋哲元通電辭職,委馮治安代理第二十九軍軍長,6日蔣介石派宋哲元任第一集團軍總司令,命反攻平津,轄第五十九軍(由原三十八師擴編,軍長宋哲元兼)、第六十八軍(原一四三師擴編,軍長劉汝明)、第七十七軍(原三十七師和一三二師擴編,軍長馮治安),擔任平漢線防衛,14日發表告官兵書,21日到南京面晤蔣介石,蔣介石大加慰勉。8月24日平綏線南口失守,27日張家口失守,劉汝明軍退口外,9月10日日軍第十師團
磯谷廉介突破馬廠,宋哲元部南退。9月11日馮玉祥任第六戰區司令長官,
蕭振瀛以馮玉祥的“總參議”身份率先來到前線,鼓動“倒宋”,16日馮玉祥剛到達連鎮,宋哲元從滄州趕來,即表明自己因舊病復發,難以支持,已蒙中央準假到泰山休養,軍務交馮治安代理,24日滄州失守,宋哲元、
龐炳勛部全線撤退。10月上旬馮玉祥因指揮不動憤而辭職,宋哲元回到大名的第一集團軍總司令部,日軍為了策應
忻口會戰,將原在石家莊一帶的部隊調進
娘子關,河北腹地頓呈空虛狀態,宋哲元提出急攻邢台北取石家莊的戰略意圖,企圖挽回局面,土肥原師團採取“圍魏救趙”之計,派精銳二十七旅團,從
邯鄲直撲成安、魏縣,意在乘虛奪取大名。11月6日宋哲元部克河北成安,11月11日大名失守,宋哲元急令各部撤出陣地,部隊經長期苦戰,損耗慘重,士氣極低,已喪失主動進擊的能力,均與日軍一觸即退,對於華北失陷,宋哲元應負責任。
病死後方
1938年1月宋哲元退到河南
新鄉。2月18日敵軍陷新鄉,宋哲元軍西退,20日任第一戰區副司令長官,仍兼第一集團軍總司令。3月潰敗到達鄭州,宋哲元辭去集團軍總司令職,4月第一集團軍番號被撤消,宋哲元僅任第一戰區副司令長官,從此失去了直接指揮軍隊的權力,心情抑鬱。7月因病又辭第一戰區副司令長官職務。9月宋哲元突患肝病,後又患腦血栓,病情日漸惡化,並半身麻痹,先在衡山治療休養,10月轉到廣西陽朔,12月特任軍事委員會委員。1939年4月遷往
重慶南溫泉,6月移至四川灌縣養病,並於東關外建“博愛山莊”,12月回成都就醫,25日病篤,食物難進,不忘報國素志。
宋哲元住鄭州不久便染上肝病,隨後離職赴衡山休養。衡山休養期間,宋哲元既無實權又無實力,心境很差。他特別操心華北平津的罪責歸咎問題,時常對人念叨:“華北的事究竟是誰的責任?是不是完全由我們來負這個責任?”後來,他找到冀察政務委員會成立後蔣介石給他寫的一封親筆信,意思是冀察的事由宋哲元全權處理,而由中央負擔一切責任。他如獲至寶地把這封信收藏在身邊,為的是在危急時用它充當“護身符”。在他病危時,還曾囑咐家人要將此信編入他的傳記,以便洗刷推卸他對喪失華北的責任。
宋哲元先為肝病,後又患腦血栓,並半身麻痹。先在衡山治療休養,後轉到四川灌縣,1940年初再移至綿陽,這一年4月5日,宋哲元以中風不語病逝,葬於綿陽附近的富樂山,享年56歲。
國民政府追升其為一級上將,遺體安葬於綿陽
富樂山,並為其立一座高大的“
神道碑”。其墓碑由馮玉祥將軍親書“宋上將明軒之墓”。
主要成就
1926年,宋哲元部撤離承德時,市民夾道相送。1926年任國民軍北路總指揮、西路總司令,先後在
南口、多倫等地指揮所部對直奉聯軍和晉軍作戰。並於1926年9月17日五原誓師後,參加北伐戰爭,任國民軍聯軍北路軍總司令兼暫編第1師師長、國民革命軍第2集團軍第4方面軍總指揮。1927年11月任陝西省政府主席。
1930年蔣馮閻中原大戰中,任馮玉祥軍第4路總指揮。戰敗後馮玉祥餘部退居
晉南地區。負責北方軍事善後的
張學良將其整編,該部縮編為陸軍第3軍,下轄3個師,宋哲元任軍長,歸東北軍序列。1931年6月,宋哲元部整編為國民革命軍陸軍第29軍。
九一八事變爆發後的第三天,宋哲元即率第29軍全體官兵,向全國發出"抗日通電",堅決表示:"哲元等分屬軍人,責在保國。謹率所部枕戈待命,寧為戰死鬼,不作亡國奴,奮鬥犧牲,誓雪國恥。" 1932年任軍事委員會北平分會委員兼
察哈爾省政府主席。
1933年1月1日日軍攻榆關,
熱河危急,2月18日宋哲元通電全國,決心抗擊日軍,奉命開赴北平附近參加長城抗戰,任第三軍團總指揮,防守冀東。3月4日
承德失守,長城告急,第二十九軍緊急增援
喜峰口,9日馮治安、張自忠師開始與日軍在喜峰口接觸,11日宋哲元部
趙登禹、
王治邦旅之
大刀隊夜襲喜峰口外
潘家口附近之日軍一個炮兵中隊,大獲全勝,13日日機十二架炸喜峰口我軍陣地,14日二十九軍克復喜峰口外老婆山,3月15日喜峰口敵軍被迫後撤,報紙上宣稱
29軍先後殲敵五千有餘,“
喜峰口抗戰大捷”的戰績轟動了全國,宋哲元特意寫了“寧為戰死鬼,不做亡國奴”、“有進無退,死而後已”兩幅條幅,立即被多家報紙製版刊載,成為傳誦全國的壯語,對全國人民起了激勵作用。3月16日
喜峰口日軍襲羅文峪,二十九軍再戰血洗羅文峪,17日羅文峪日軍受挫,19日羅文峪激戰再起,宋哲元到保定謁蔣介石,20日北返,21日喜峰口繼續激戰,25日喜峰口宋哲元軍克復
半壁山。4月7日宋哲元電辭察哈爾省府主席,8日中央慰留,宋旋赴津。4月11日冷口及建昌營失守,喜峰口敵南侵,第二十九軍陷於腹背受敵、孤立無援的境地,13日第二十九軍奉命撤出陣地,14日喜峰口敵攻灤陽,宋哲元軍苦戰,17日喜峰口日軍進犯撒河橋,22日宋哲元自北平赴
遵化前線,24日宋哲元部收復灤陽,日軍撤出喜峰口,長城抗戰結束,二十九軍“大刀隊”名揚天下,宋哲元等將領成為抗日英雄。1935年,以喜峰口血戰為背景創作的《
大刀進行曲》唱遍了全中國。
1937年,以喜峰口血戰為背景創作的《大刀向鬼子們的頭上砍去》的歌曲唱遍了全中國。 1935年被授為陸軍二級上將,任平津衛戍司令、冀察綏靖主任和冀察政務委員會委員長兼河北省政府主席。
人物評價
宋哲元是一個相當複雜的人物,他內心愛國意識和軍閥意識同樣強烈,常使他陷入激烈的思想鬥爭中。宋哲元有根深蒂固的軍閥割據思想,在平津的所作所為,一半是為日本人所迫,一半仍是希望建立一個獨立王國,搞軍事割據。蔣介石對他花過大力氣拉攏,但宋哲元最終還是不肯投懷送抱。盧溝橋事變以後,宋口口聲聲要為
馮玉祥的西北軍留點底子,反映出他內心深處馮玉祥始終高過蔣介石。當時的形勢,蔣介石已經實現統一,順我者昌,逆我者亡,西北軍多少將領與時俱進,投靠蔣介石,宋哲元對馮玉祥的一片忠心令人慨嘆。
宋哲元在華北艱難維持,在日寇猖獗、東北淪陷、南京默然、二十九軍兵力不足的嚴峻形式下堅持民族大義,終於打響抗戰第一槍,功不可沒。因製造“鳳翔大屠殺案”和與日本“弱性”外交而遭唾罵,但以
喜峰口大捷而一雪前恥,因盧溝橋奮起抵抗日軍而
彪炳史冊。
家族成員
宋哲元祖父宋槃為清末民國初著名的愛國政治家,曾擔任民國時期大司馬一職,宋哲元為其所立墓碑現已存放到
樂陵市文物局。墓碑記載了歷史的由來,為
樂陵深挖民國縣域歷史,研究當時文化具有一定的價值。
人物紀念
各界悼念
宋哲元病故後,國民政府成立了以馮玉祥為首的治喪委員會。馮玉祥在親往弔唁時,竟扶棺大慟說:“明軒身後太蕭條,他真正做到了岳武穆所說文官不愛錢,武官不怕死……”5月18日,國民政府下令褒揚:“故陸軍上將敘第二級宋哲元,追贈為陸軍上將敘第一級。”
蔣介石贈送“天地正氣”挽幛,又送輓聯:“砥柱峙中流,終仗威稜攝驕虜;星芒寒五丈,不堪殄瘁痛元良。”
馮玉祥贈送“乾坤正氣”
挽幛,所贈輓聯曰:“共患難三十年,直如左右手,自長城戰役挫敵鋒,鐵錚錚同服有膽;抱疾疚一二載,曾做奮鬥思,聞西蜀電函告噩耗,無夢夢莫名傷心。”
周恩來輓聯為:“失地未收回,虎威昭重盧溝月;綿陽驚不起,鵑聲啼破
錦江春。”
朱德和彭德懷贈輓聯一幅:“一戰一和,當年變生瞬間,能大白於天下;再接再厲,後起大有人在,可無憂乎九泉”。
十八集團軍駐渝辦事處輓聯曰:“應知創始難,大功未竟公何恨;誰說今終易,晚節無虧死猶榮。”
新華日報輓聯曰:“往日日寇奸交織,境復危疑,率能漢旗飄揚,民族英雄足千古;今茲河嶽未還,時方艱險,忽報將星隕落,清明風雨悼先生。”
何應欽輓聯:“盧溝月,喜峰煙,中原鼙鼓,百戰功高思將帥;太傅棋,長沙淚,諸葛雲霄,萬方多難悵人琴。”
白崇禧輓聯:“烽火起盧溝,為國不辭先抗敵;噩音來蜀道,問天何事虞征君。”
陳立夫輓聯:“扶危濟傾,臨大節而不可奪;忍辱負重,聞斯言更見其人。”
孔德成輓聯:“火箭犯盧溝,永為大將傷心地;客星隕涪水,正是中原殲虜時。”
張繼輓聯:“ 仗鉞勵三軍,島寇聞名猶破膽;星隕經蜀道,萬人灑涕向銘旌。”
張自忠、馮治安,
劉汝明共輓聯:“率全軍,哭我公,雖死猶生,敢繼執干戈衛社稷之志;感知己,報祖國,此身尚在,決不苟富貴惜生命而存。”
陵墓
“文化大革命”中,宋哲元陵墓一度遭到破壞,當地民眾將棺木轉移暗藏在崖洞,一直保存了十年。1979年3月,宋哲元陵墓重修完成。1981年6月,中共中央第十一屆六中全會決議,定宋哲元為抗日愛國將領。
故居
宋哲元故居在津住所有英租界17號路與29號路兩處(今和平區新華路253號與南京路86號)。其中17號路(今新華路253號)是宋哲元於1932年以明仁堂名義購自英商先農公司經營產業,是一座二層磚木結構樓房,有樓房21間,平房8間,廈子兩條,建築面積763平方米。該樓沿新華路一側從上到下帶玻璃窗。宋氏於1932~1937年來津期間,攜夫人及子女即寓居此處。原房現已拆除,建起富蘭特大酒店。
其他
2002年,宋哲元的故鄉山東省樂陵市為他立了銅像。
2005年9月3日,國家主席胡錦濤在人民大會堂贈予宋哲元親屬抗日英雄紀念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