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訊息》8月3日報導(作者為李惠蘭) 新中國成立初期,一些老百姓提及國民黨抗戰將領
宋哲元時便會說:“他就是當年簽訂《華北防共自治協定》的賣國賊。”
《華北防共自治協定》是《何梅協定》的延續。《何梅協定》(1935年)讓中方放棄了華北主權,日寇想藉機使中方再簽訂《華北防共自治協定》,以實現所謂的“華北高度自治”。
每次聽到對舅舅的類似評價時,我心裡都會有疑問。舅舅不是這樣的人,我所了解和看到過的宋哲元不是這樣的人。
上世紀80年代,我受邀赴美國參加學術會議。在那次會議後,我立志要查清歷史真相:到底宋哲元是不是“賣國賊”?
我在哥倫比亞大學東亞研究所里調出了當年《華北防共自治協定》的文本。我一看,上面“昭和”年月日都是空著的,文本上沒有宋哲元的簽名,也沒有任何中國人的簽名。這是我得到的第一個、也是當時獲得的最好的歷史證據資料。
請武師訓練29軍“無極刀法”
舅舅宋哲元曾在家鄉做私塾先生。23歲時,他聽說馮玉祥在北平招兵,便決意北上進入武備學堂。舅舅有文化、人品也好,馮玉祥一眼看中了他。十年之中,他由士兵一路被提拔為將軍,成為西北軍“五虎上將”之一。
1930年中原大戰後,西北軍舊部投奔東北軍少帥張學良。張學良久慕舅舅的指揮才能,決定收編這支能征善戰的隊伍歸於自己麾下。張學良特贈舅舅一把將軍指揮刀,部隊改稱為東北邊防軍第三軍,張學良東北易幟後全國軍隊統一編制,舅舅的部隊被編為國民革命軍第29軍,下轄三個師,舅舅任軍長。
29軍裝備極差,武器十分落後,舅舅保留了原西北軍時使用的大刀,以彌補槍械不足。他特意聘請了一些身懷絕技的武術名家來任教習,傳授武術,如當時著名的武術大師李堯臣。李根據大刀的特點及日軍步槍上刺刀的情況,結合原來的六合刀法,創造出一套“無極刀法”。其中一招叫“空手奪白刃”,它虛實結合,可克敵制勝。同時還訓練士兵夜行軍、急行軍,達到一晝夜行軍180里,所以29軍又有“飛毛腿”的稱號。經過兩年多的苦練,29軍已成為一支能征善戰的勁旅。
喜峰口大捷大刀隊揚名
令29軍揚名海內外的,是長城喜峰口一役。
1933年初,日本繼“九一八”吞併我東三省後又揮兵南下,企圖越過長城,再吞華北。為遏止日軍的攻勢,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將北方各派系的軍隊組成八個軍團,沿長城一線布防。29軍與40軍組成第三軍團,舅舅被任命為總指揮,負責熱河以東嶺南一線長達270里的防務。
是年3月9日,29軍37師先頭部隊抵達喜峰口,發現這裡已被日軍第14混成旅團所占領。接下來兩天,37師先頭部隊與進攻喜峰口兩側的日軍展開肉搏戰,先組成500人的大刀敢死隊,雙方來回拉鋸,爭奪激烈。殘酷的戰鬥使雙方傷亡慘重,500人的大刀敢死隊僅生還23人。舅舅再集中全軍優勢兵力統一指揮,他急調37師趙登禹旅、王治邦旅及38師佟澤光旅直奔前線,並任命趙登禹為喜峰口方面作戰軍前敵總指揮。11日夜,趙登禹旅長率兩個團為一路從左翼出潘家口繞至敵右側,趁日軍尚在熟睡之機,將手榴彈扔入帳篷,對由帳篷逃出之日軍則一刀一個人頭落地,隨後又將陣地上的火炮、輜重、糧草一一炸毀,夜襲一次殺日軍700餘人。從此,打響了29軍武裝抗敵的第一槍。
日軍在喜峰口受挫之後,並不甘心,又企圖轉攻羅文峪。羅文峪是古都北平門戶,如果失守則古都危急。守軍誘敵深入,待敵臨近陣前,戰士們由戰壕躍出,以大刀及手榴彈拼殺,戰況極為激烈。激戰三天后,羅文峪以北10里內已無敵蹤。
喜峰口、羅文峪戰鬥之勝利,打出了中國軍隊的威風,振奮了全國人心。尤其是上海《申報》對每日戰況的報導,對29軍的讚揚,激起了廣大青年的愛國心。當時上海一個公司的小職員孫培元年僅19歲,他滿懷激情,以“麥新”為筆名創作了《大刀進行曲》獻給29軍大刀隊。此後,《大刀進行曲》成為29軍軍歌。
抵制土肥原“華北自治”陰謀
29軍建立之初,原本蔣介石準備用他們去江西剿共,而舅舅對此有不同看法。他在《北平實報》上發表了自己的主張,“槍口不對內,中國人不打中國人”、“軍人之天職是保衛國家”。所以,29軍在由山西到駐察哈爾的兩年多的時間裡,不僅積極練兵,還重點進行了愛國主義教育。舅舅以“寧為戰死鬼,不做亡國奴”為29軍軍魂。
在舅舅的領導下,29軍也是國民黨軍中極少數未曾和紅軍打過仗的軍隊。他在擔任陝西省主席時,還釋放了關押在獄中即將被殺頭的3000名青年。
1935年8月,蔣介石任命宋哲元為平津衛戍司令,負責冀察平津治安。12月在何應欽主持下成立了冀察政務委員會,舅舅擔任委員長。彼時,日本特務機關長土肥原賢二正全力策劃華北五省三市“自治”,企圖將華北變成第二個“滿洲國”。舅舅和土肥原之間便開展了一場“自治”與“反自治”的艱苦鬥爭。
舅舅由於在西北軍時曾參與反蔣戰役,因此日方認為他能在其策劃的“華北自治”中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華北防共自治協定》即是那時日方的陰謀。土肥原派漢奸潘毓桂給舅舅送上了該協定的文稿,請他簽字。還說,簽了字舅舅就是“華北王”,不但日本人給29軍出錢,還給好武器。不過舅舅拒絕,拿起火柴就把文稿燒了。
1935年底國民政府施行法幣政策後,在華北危機日益嚴重的背景下,舅舅表示接受國民政府法幣政策,統一使用法幣。平津在經濟上接受國民政府的領導,是土肥原最不願看到的。
舅舅堅決維護國家統一。他在西安事變後曾明確表態反對分裂中國。1937年2月,他派秦德純參加國民黨五屆三中全會,接受國民黨政府的領導。舅舅還派劉子青到延安,要求和共產黨聯合抗日,毛澤東派張經武入駐冀察綏靖公署。1936年29軍成立軍事訓練團,並接受共產黨建議,改為社會招兵,在軍中實行思想寬鬆政策,允許閱讀馬列書籍。此外,舅舅還簽字釋放了在北平草嵐子監獄的61名中共黨員,這些舉措又使日方企圖以“聯合反共”為名實行分裂之實的陰謀徹底破產。
“七七”事變後險被日軍炸死
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後,舅舅於7月11日抵達天津,接著在寓所內召開了高級將領會議,並簽發了任命馮治安為北平地區總指揮的戰字第一號令,對29軍做出了全面的戰爭部署,準備與日軍作戰。馮攜此命令至北平,派專人呈報軍政部。蔣介石此時已由情報中得知舅舅在天津被“四大金剛”(即齊燮元、張自忠、張允榮和陳覺生)包圍,生命恐有危險,立即通知29軍駐南京辦事處主任李世軍密告宋警惕。
7月17日蔣介石發表廬山講話,固守四點最低限度之立場,特別指出“冀察行政組織不容任何不合法之改變,中央政府所派地方官吏如冀察政務委員會委員長宋哲元等不能任人要求撤換”。同時,舅舅接李世軍密電後,決定設法由津脫身,18日與張自忠共同會見日本天津駐屯軍司令香月清司,態度和緩。19日晨離津赴平,火車經過楊村後,有炸彈引爆,但因時間錯過五分鐘,舅舅逃過一劫。
7月26日,日方向舅舅發出“最後通牒”,次日舅舅派人把“通牒”退回。繼而下令:對侵華日軍,29軍全軍抵抗。這是一道與日方決裂的命令。
黑色的7月28日很快到來。當日晨,日軍向北平南苑、西苑、黃寺、團河等駐軍發動總攻。日軍飛機猛炸南苑。中午,佟麟閣率軍訓團抵抗而殉國,趙登禹被漢奸出賣遭伏擊而犧牲,南苑官兵傷亡慘重。
下午,正當舅舅與秦德純、馮治安等人召開緊急會議,研究如何固守北平三日的問題時,張自忠到會,表示“如宋暫時離平,大局仍有轉圜的希望”。在此千鈞一髮、宋張矛盾即將發展到29軍兄弟鬩牆的危急時刻,秦德純力挽狂瀾,對二人曉以大義,要防止日軍乘虛而入。為此,宋被迫交出了冀察政務委員會、冀察綏靖公署和北平市的領導權,率領秦德純等赴軍事委員會駐保定辦事處報到,然後赴馬廠(今河北省青縣)收攏隊伍。
身患重病仍堅持前線指揮
舅舅對平津失守深感內疚。離開平津後,他向蔣介石請罪,但蔣介石並沒有責怪他。不久後,29軍升格為第一集團軍,舅舅為總司令,和第二十集團軍(商震任司令)共同負責平漢線及隴海線中段抗擊日寇。
1937年9月上旬,津浦線方面的日軍開始活動,主力是磯谷師團。到了中旬,日軍就發動了全面進攻,在攻占靜海縣之後,繼續沿運河和鐵路線前進。由於河水到處泛濫,日軍即以裝甲汽艇為掩護,步兵均攜帶著救生圈,在飛機大炮的支援下,突破了閘口的流河鎮陣地,並利用裝甲汽艇沿運河猛衝。而第一集團軍連野山炮都沒有,所以封鎖不住運河,日軍常常衝到我後方登岸包抄第一集團軍側背。
勉強支持了一個月,許多戰士因長期在水中浸泡下肢腐爛,甚至生蛆。此時日軍又越海由祁口登入,致第一集團軍後方失陷,只好全軍向滄縣附近的陣地撤退,不久即南撤。
彼時,華北的整個戰局又有了變化。中日雙方在太原以北展開了爭奪忻口的戰役。日軍為了策應對太原的進攻,把原來石家莊一帶的日軍也調進娘子關,直逼壽陽;原駐邢台一帶的日軍,同時沿平漢路南下,進攻安陽。冀中廣大平原幾乎成了真空地帶。這時蔣介石命令宋哲元部側擊安陽東北,策應山西方面的作戰。
然而,當日方偵知第一集團軍的行動後,就由邯鄲派出了約有一個混成旅團的兵力,配備了坦克多輛,直取大名。大名保衛戰,中國軍隊失利。何基灃師長在百感交集的情況下,憤而自戕,幸有副師長曾國佐在旁拉住他的右臂,未中頭部,彈從左胸穿過,未致殞命。
1937年12月南京失陷。1938年春,舅舅率領77軍和萬福麟的53軍向冀豫之間的敵人進攻,因缺乏友軍支援致戰鬥失敗,新鄉棄守。舅舅率77軍撤到獲嘉車站時,他在站台上不走,秦德純勸他上車,他仍然不動,最後硬是被部下架上車離去。
自平津淪陷後,舅舅就患高血壓腎病,但一直堅持在前線領導戰鬥8個月。大名失守後,他身疲力竭,豫北作戰曾兩次殿後,幾乎和日軍坦克相遇,撤到濟源時兩腿已腫脹得不能站立。在此情況下,他向蔣介石提出辭去第一集團軍司令職務。
蔣介石本不捨他離職。但宴請他時發現,舅舅口眼歪斜,米飯、饅頭已無法下咽,這才將其轉調第一戰區任副司令長官。
舅舅抗戰生涯終於瀕臨尾聲,直到後來生命垂危之際,他還牽掛著前線抗戰殺敵,還叫嚷著要組織去東北打游擊。
1940年,舅舅在四川綿陽因病逝世。他死後被追授為國民革命軍一級上將。(《參考訊息》記者鄧媛採訪整理)
【人物小傳】
宋哲元(1885-1940),山東樂陵人,國民黨著名軍事將領。出身書香門第,但家境貧苦。“九一八”事變後,曾聯名七將領通電全國與日作戰,表示“寧為戰死鬼,不為亡國奴”,後親歷盧溝橋抗戰。所率領的29軍是國民黨軍中極少數未曾和紅軍打過仗的軍隊。“七七”事變後擔任第一戰區第一集團軍總司令。1940年,病逝於四川綿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