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事記
海勒姆·馬克西姆(Hiram Maxim)發明機關槍。
6月19日——自由神塑像從法國運抵紐約——法國為慶賀美國獨立一百周年送給美國人民的禮物。
10月——清政府下詔在台灣設立行省。
11月10日——第一輛機車在德國問世。
12月22日——伊藤博文就任日本第一任首相。
史料記載
鎮南關(今廣西
友誼關)之戰,是
中法戰爭期間清軍和法國侵略軍進行的一次戰爭。19世紀50年代,法國在遠東積極推行殖民政策,多次武裝侵略越南(中國屬國)。1862年,法國吞併
南圻(越南南部)諸省,70年代又把魔爪伸向
北圻(越南北部),不但要把越南變成他們的殖民地,而且企圖由此打開通向中國雲南、廣西的大門。 在越南陸戰戰場,由於
黑旗軍橫梗在
北越通往中國雲南的路上,所以法軍把主攻方向放在廣西方面。廣西方面的清方主將、廣西巡撫潘鼎新採取逃跑主義,於1885年2月下旬自動放棄
諒山,逃進鎮南關,法軍乘機侵入了廣西境內,形成嚴重局勢。
2月25日,70多歲的老將馮子材受命幫辦廣西軍務,率部進駐
憑祥,被眾將推為前敵主帥。
3月上旬,清軍集中90餘營、4萬餘官兵,在
鎮南關至龍州地區組織防禦。
3月11日,馮子材接到密報,法軍將出扣坡,襲艽封,攻牧馬,繞過鎮南關,切斷唐影松、
馬盛治兩軍歸路。
3月13日,法軍到達艽封,清軍有備,法軍驚走。同日,清軍到扣坡,攔擊法軍,法軍被迫退回文淵。
3月18日,法騎兵進攻扣坡,又遭痛擊,狼狽逃竄。法軍迂迴威脅龍州的企圖被粉碎。
3月19日,馮子材又得知法軍定於22、23日入關攻取龍州,便先發制人,於21日夜率軍襲擊文淵之敵。
3月22日天亮後,馮子材又調來扣坡之軍一部,從西面進攻。自晨至午,斃傷法軍多人,重創敵軍精銳。午後,清軍各部撤回原地。23日晨,法軍第2旅旅長尼格里率軍進攻清軍關前隘陣地。
24日晨,尼格里派軍一部,利用大霧作掩護,迂迴偷襲大青山頂峰,企圖控制東嶺制高點,然後前後夾攻擊潰清軍。由於地形複雜,無路可行,這部法軍費了5個多小時毫無結果。而尼格里卻以為偷襲成功,命令炮隊掩護111團1營正面攻擊長牆守軍。於3月29日克復諒山。 法軍諒山敗退,法國震驚,法相
茹費里被迫下台。同時,清廷也不想把戰爭堅持下去,決定“乘勝即收”。雙方於4月4日在巴黎急促簽訂了《中法停戰條件》,6月9日《
中法天津條約》正式簽字。結果由於
清王朝的腐敗,反而使法國得到了戰場上沒得到的東西,在戰爭史上出現了一個法國不勝而勝,中國不敗而敗的奇特局面。
出生
4月13日——
盧卡奇,匈牙利哲學家,文藝理論家(1971年逝世)
4月25日——
古賀峰一,日本海軍將領。(1944年逝世)
7月9日——
羅美珍,原中國十大壽星第一名。(2013年逝世)
10月7日——
玻爾,丹麥物理學家。(1962年逝世)
11月9日(
公曆,合
儒略曆10月28日)——赫列布尼科夫,俄羅斯詩人(1922年逝世)
11月11日——喬治·
巴頓,美國將軍(1945年逝世)
11月12日——李彩容,“世界第一壽星”(2005年逝世)
11月30日——
馬占山,抗日將領(1950年逝世)
逝世
2月7日——岩崎彌太郎(いわさき やたろう),日本“第一財閥”三菱集團創始人(生於1835年)
5月22日——
維克多·雨果(Victor Hugo),法國作家(出生1802年)
6月11日——
孤拔(Amédée Courbet),法國海軍中將,遠東艦隊司令,《
中法天津條約》簽訂後兩天即因病或因傷死於澎湖馬公。
7月1日——斐林,德國化學家。(出生1812年)
9月5日——左宗棠,
清朝後期著名大臣(出生1812年)
12月6日——胡雪岩,清朝後期著名
紅頂商人(生於1823年)
歷史記載
光緒十年(1884)十二月,法軍大舉進攻越南
諒山,後一起闖入中越邊境重鎮
鎮南關(今
友誼關)。馮子材率
王孝祺、
王德榜、
蘇元春等部在鎮南關的關前隘築長牆、掘壕溝,部署兵力。光緒十一年(1885)二月初七日,法軍統帥尼格里率兵二千餘人分三路直撲關前隘,被蘇元春、王孝祺等部擊退。初八早晨,法軍主力猛攻長牆,馮子材奮勇當先,率軍抗敵,奪回了關前隘的東嶺、西嶺。越南義民千餘人前來助戰。法軍三面受敵,敗逃關外,退回諒山。十四日收復谷松、觀音橋等地,法軍只得退回到北寧、
河內。是役,法軍死傷二百八十七人。十五日,法軍敗訊傳到巴黎,茹費理內閣被迫辭職。清朝政府卻乘勝求和,命前線清軍限期撤回境內。
光緒十一年(1885)二月八日,馮子材率清軍在
鎮南關大敗法軍的同時,在
北越西線,
岑毓英率滇軍、
劉永福率
黑旗軍在臨洮大敗來犯的法軍,並乘勝克復廣威、
黃崗屯、鶴江、老社等十數州縣。
中日《天津會議專條》又稱《天津條約》或《朝鮮撤兵條約》。光緒十一年(1885)正月二十八日,日本全權大臣尹藤博文抵達天津,同李鴻章談判關於“
甲申政變”後的朝鮮問題。從二月十八日到三月初一日,李鴻章與
伊藤博文先後舉行六次會談。三月初四日,簽訂了《天津會議專條》,共三款:中日兩國同時從朝鮮撤兵;日後朝鮮若有變亂或重大事件,兩國或一國派兵,彼此應先行知照,事定仍即撤回;兩國均不代朝鮮練兵。
《中法新約》即《中法會訂越南條約十款》,又稱《李巴條約》。光緒十一年(1885),正當中國抗法鬥爭勝利在望的時候,
清政府卻乘勝求和,與法國簽訂了《巴黎停戰協定》,下令前線各路清軍限期撤兵。三月二十九日,清政府指派李鴻章為談判代表,和法國政府代表、駐華公使巴德諾(Jules Patenotre)在天津開始談判中法正式條約。四月二十七日,簽訂了《中法會訂越南條約十款》。主要內容為:一、清政府承認法國對越南的“保護權”;二、在中越邊界保勝以上和
諒山以北,指定兩處通商地點,允許法國在此設立領事,並準法商居住;三、降低中國雲南、廣西同越南邊界進出口貨物的商稅;四、中國日後建築鐵路應向法國商辦;五、法軍撤離台灣、澎湖。從此,法國侵略勢力伸入中國雲南和廣西地區。
光緒十一年(1885)六月初七日,
曾紀澤與英國外相沙里斯伯利(Lord Salisbury)在倫敦簽訂《煙臺條約續增專條》,規定:鴉片入口,每箱(百斤)向海關一併繳納稅厘一百一十兩(正稅三十兩、
厘金八十兩)後,由華商持憑單運往內地銷售,中途不再徵收任何捐稅。
光緒十一年(1885)九月初六日,
清政府為收回海軍統一指揮權,在北京設立總理海軍事務衙門,以
醇親王奕譞為總理大臣,慶郡王
奕劻、
北洋大臣李鴻章為會辦,
正紅旗漢軍
都統善慶、兵部右侍郎曾紀澤為幫辦。實權仍由李鴻章掌握。李利用
海軍衙門整頓海防名義,大力購置外國船艦,並將南洋及
福建水師較好的船隻都撥到北洋,以擴充北洋海軍;又在“以利海防”名義下,管理開辦鐵路事務。光緒十四年(1888)編成北洋艦隊,制定了《北洋海軍章程》,設定了提督、總兵等海軍官職。海軍經費原定每年四百萬兩,李鴻章為向
慈禧太后和
奕譞獻媚,同意將海軍經費移建
頤和園之用。光緒十四年(1888)以後,便不再添置新艦。光緒十七年(1891)以後又停止購買軍火。
中日甲午戰爭中,北洋海軍覆滅,光緒二十一年(1895)二月,遂將
海軍衙門裁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