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行政區劃,地理環境,位置,地貌,氣候,水文,自然資源,土地資源,水資源,動物資源,人口民族,獨龍族、侗族等民族分布。,經濟建設,綜合,工業,農業,邊貿,試驗區,社會事業,科技,衛生,教育,交通,公路,鐵路,旅遊資源,大清國萬人墳,平崗嶺地下長城,友誼關,所獲榮譽,
歷史沿革
秦屬
象郡地。漢初屬南越國地,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後,屬鬱林郡雍雞縣地。三國屬吳鬱林郡臨塵縣地。晉屬晉興郡地。隋改屬鬱林郡宣化縣地。唐屬嶺南西道邕州都督府。
宋
皇祐五年(1053年)置憑祥峒,從此才有憑祥之名,屬邕州都督府
左江道永平寨;元屬思明路。明太祖洪武十八年(1385年)改為憑祥鎮,屬太平府。成祖永樂二年(1404年)改為憑祥土縣,屬思明府,憲宗成化十八年(1482年)升為憑祥土州,直隸廣西布政司。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憑祥改為彈壓,歸明江廳兼理,宣統二年(1910年)改土歸流升設憑祥廳,兼彈壓下石土州,屬太平府。
民國元年(1912年)1月,依照廣西軍政府厘定的《廣西地方官暫行章程》規定,撤廳改為縣,憑祥廳改為憑祥縣。16年12月,下石西土州改流併入憑祥縣。19年9月,廣西省始建民團制度,憑祥屬龍州民團區管轄。21年5月1日,廣西省政府委員會通過憑祥為三等縣。22年3月,按照廣西省政府第81次委員會通過的各縣等級標準,憑祥縣降為五等縣。25年2月26日,廣西省政府委會第209次會議通過的《廣西各縣等次表》,憑祥列為四等縣。28年10月,廣西省政府委員會議決議將全省一至五等縣均分為甲乙兩級,憑祥縣為三等乙級縣。38年截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止,憑祥縣屬第七區轄。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仍稱憑祥縣。1951年5月,奉廣西省令憑祥、明江、寧明3個縣合併置鎮南縣,縣治寧明。1952年7月鎮南、
思樂兩縣合併置寧明縣,治所寧明。1955年7月12日,廣西省人民委員會報國務院備案,設立憑祥鎮(縣級),以原寧明縣第一區為其行政區域。1956年11月16日,國務院批准憑祥鎮改為市,以原憑祥鎮為其行政區域。1957年12月20日,國務院第66次全體會議批准原直隸桂西僮族自治州的憑祥市歸邕寧專區(後更名南寧專區)管轄。1958年12月,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委員會報國務院備案,撤銷龍津、寧明2個縣和憑祥市,合併設立睦南縣,治所憑祥。1959年5月10日,廣西壯族自治區報國務院備案,撤銷睦南縣恢復寧明、龍津2個縣。憑祥屬
寧明縣,稱睦南公社,對外仍稱憑祥市,屬南寧專區。1961年5月27日,經國務院批准,憑祥從寧明縣分出恢復縣級市。1966年10月16日,龍州縣析出下凍公社的平而大隊,劃歸憑祥市。1981年1月21日,經國務院批准,寧明縣夏石公社劃歸憑祥市。
2002年11月國務院批准憑祥市為廣西壯族自治區直轄市。2003年1月自治區批准
崇左市代管憑祥市。
1984年,撤銷公社改為鄉鎮,全市建立3個鄉,34個村民委員會,1個街道辦事處,6個街道居民委員會。1996年,憑祥市轄5個鎮:憑祥鎮、友誼鎮、白雲鎮、上石鎮、夏石鎮。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憑祥市總人口107046人。其中:憑祥鎮46786人,友誼鎮11153人,白雲鎮11199人,上石鎮15999人,夏石鎮21909人。
2003年1月26日,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府同意撤銷白雲鎮建制,並調整憑祥鎮和友誼鎮行政區劃。將原白雲鎮的竹山村劃歸憑祥鎮管轄,憑祥鎮政府駐地由屏山路70號搬遷至北大路3支22號(原白雲鎮政府駐地)。將原白雲鎮的英陽、三聯、宋城、平而、匠龍5個村劃歸友誼鎮管轄。調整後,憑祥市轄4個鎮:憑祥鎮、友誼鎮、上石鎮、夏石鎮。
2003年憑祥市行政區劃(根據當年廣西行政區劃代碼整理)
100 憑祥鎮 轄北大路、南大路、獅子山路、屏山路、新華路5個居委會;連全、柳班、南山、前進、竹山5個行政村。
101 友誼鎮 轄召化、禮茶、隘口、卡鳳、英陽、三聯、平而、宋城、匠龍9個行政村。
102 上石鎮 轄上石、白龍、燕安、敖、馬垌、練江、油隘、板旺、浦東9個行政村。
103 夏石鎮 轄夏石、新鳴、那樓、白馬、哨平、榴利、豐樂、夏桐、板任、浦門10個行政村。
行政區劃
1997年,面積650平方千米,人口9.1萬。轄5個鎮,市府駐憑祥。
憑祥鎮(PingXiangZhen)市府駐地。轄
屏山、南大、北大、獅子山、新華5個居委會和柳班、南山、前進、連全、竹山5個村委會。紀念地有南山
烈士陵園。
友誼鎮(YouyiZhen)轄卡鳳、隘口、禮荼、南山、柳班、召化、前進7個村委會。有浦寨國際商業城、弄堯中越邊貿互市點。
上石鎮(ShangshiZhen)轄上石、練江、板旺、油隘、
燕安、馬垌、白龍、下敖、浦東9個村委會。
白雲鎮(BaiyunZhen)轄英陽、匠龍、屏山、連全、竹山、三聯、平而、
宋城8個村委會。有
龍塘屯黃金礦山。1996年撤銷與憑祥鎮合併。
夏石鎮(XiashiZhen)轄夏石、新鳴、那樓、哨平、榴利、板任、浦門、白馬、豐樂、夏桐10個村委會。
2003年,憑祥市下轄憑祥、友誼、夏石、上石4個鎮,33個村委會,8個居委會,260個自然屯,全市人口十五萬多人。憑祥鎮:轄北大、南大、獅子山、屏山、新華5個居委會;連全、柳班、南山、前進、竹山5個行政村。友誼鎮:轄召化、禮茶、隘口、卡鳳、英陽、三聯、平而、宋城、匠龍9個行政村。上石鎮:轄上石、白龍、燕安、敖、馬垌、練江、油隘、板旺、浦東9個行政村。夏石鎮:轄夏石、新鳴、那樓、白馬、哨平、榴利、豐樂、夏桐、板任、浦門10個行政村。
地理環境
位置
憑祥市介於東經106°41'—106°59'和北緯21°57'—22°16'之間,市域面積650平方公里,東西寬約35公里,南北長約55公里。市區距離越南
諒山省首府32公里,距離越南首都176公里,與廣西首府南寧距離160公里。
地貌
市地形自西而東,可概分之為數帶:即西部山脈、中部山脈、東南部山脈、東北部山脈和自東而西再向南的中部峰叢盆谷地帶,地勢自西向東傾斜。
氣候
憑祥市處於北回歸線以南的低緯度地區,受太陽輻射熱能多;距北部灣較近,受海洋季風影響頗大;同時仍受大陸季風的明顯影響,形成憑祥市高溫多雨的亞熱帶季風型氣候。主要氣候特點是:長夏無冬,雨量較充沛,半年高溫多雨,半年少雨溫涼。
按氣溫<10℃為冬季,≥10℃為春、秋季,>22℃為夏季的指標劃分季節。憑祥市4月中旬進入夏季,持續180餘天,至10月中旬夏季結束。進入秋、春相連季節,一直持續到次年4月中旬,夏季又接踵而至,呈現明顯的夏半年秋半年特點。憑祥市年平均氣溫19.5—21.41℃。1月平均氣溫11.4—13.5℃,是一年最冷的月份。7月最熱,平均氣溫達25.7—27.7℃。憑祥市極端最高氣溫38.7℃,極端最低氣溫-1.2℃。
市日平均氣溫終年皆高於0℃,日平均氣溫≥0℃的年活動積溫7124—7836℃,無霜期340餘天,作物可全年生長,四季宜耕。平均而言,4月下旬進入
雨季,持續到10月上旬結束。6—8月雨量集中,多大雨或暴雨天氣,10月至翌年4月雨量較少。憑祥市熱量、水分資源均豐富,且雨熱同期,對農作物、喜溫林木、亞熱帶果樹、蔬菜等農、林、牧、副、漁各業來說,都具有得天獨厚的氣候條件。
水文
憑祥市的大小河溪有憑祥河、夏石河等39條,全長264公里,均屬珠江水系。最大的河流為平而河,源於越南北部的奇窮河,從平而關入境,流向
龍州,匯入
左江,順通帆船。河水面平均寬80-110米,平均水深8-12米,最大流量為8260立方米/秒,年平均流量182立方米/秒。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憑祥市土地總面積975480畝,其中山地面積590625畝(中山9200畝,
低山478399畝,石山103026畝),占總面積60.55%;
丘陵面積237399畝,占24.34%;平地128600畝,占13.18%。水面8800畝,占總面積0.9%,其他10856畝,占總面積0.11%。
水資源
市農業區劃資料表明,憑祥市降雨地面徑流量5.09億立方米,年枯水徑流量1.84億立方米。憑祥市地下水年折含水量年徑流量0.03億立方米。市水電局估算,憑祥市年供水量0.678億立方米,農業和生活用水0.03734億立方米。尚余水量0.03046億立方米,但水能源不足。平而河流量雖大,但市境內河床坡降較平緩,僅為2‰左右,如果築壩建庫,又回水浸越南一些地方,所以不能開發建築
水力發電站,其它各條溪流由於高山陡坡,地形變化大,河床坡窄在5‰至10‰左右,因集雨面積小,流量變化懸殊,枯水季節幾乎斷流,開發的價值不大。水電部門調查,全市水力理論蘊藏量為1427千瓦,已開發910千瓦(那行水電站和板小水電站)。
動物資源
憑祥市野生動物繁多,獸類有8目25科77種;鳥類有16目43科209種;兩棲爬行類4目18科61種;昆蟲15目86科376種。由於森林受到破壞,老虎、麝香、聾狗等很多野生動物已經絕跡。常見的有:
野豬、
黃猄、
野貓、果子狸、豬仔狸、九間狸、黃鼠狼、松鼠、芒鼠等;鳥類有紅毛雞、山雞(鷦雞)鵪鶉、野鴨、猴面鷹、畫眉鳥、原雞等;爬行類有穿山甲、蛤蚧、紅邊龜、鷹嘴龜、牛屎龜、鱉、山瑞、馬鬃蛇、山曼蛇、金環蛇、銀環蛇、南蛇(蟒蛇)、白花蛇、過樹龍、竹葉青等;昆蟲類有蜜蜂、木薯蠶、紫膠蟲等。
人口民族
2015年末全市總人口112530人,比上年末增加760人。年末常住人口11.6萬人,其中城鎮人口8.13萬人。全年出生人口1950人,出生率為17.4‰;死亡人口465人,死亡率為4.2‰;自然增長率為13.2‰。
土州時代,“民無冊籍,戶口不編,例不編丁。”
民國16年(1927年)始有戶口數字記載。當年全縣4鄉有4507戶,20341人。民國28年至34年間,日軍3次入侵憑祥。“憑祥縣被日軍殺害和染病死亡計1008人,患病3000多人,逃離的為數也不少”(《廣西省抗戰人口傷亡統計表》)。尤其是民國27年至民國34年,全縣人口就減少3408人。
至1949年12月,憑祥全境解放時,戶口為2952戶,13433人。民國16年至38年22年間,人口最多的是民國27年,25267人。
1951年5月,憑祥縣劃歸寧明縣。原城廂鄉、隘口鄉劃為
寧明縣一區(即憑祥區),憑祥區總人口3315戶,14433人,其中城鎮非農業人口占總人口12.1%,農村人口占總人口87.9%。1955年憑祥區從寧明縣劃出設立憑祥鎮,1957年改為市,鎮、市總人口分別比1954年增加21.7%、65%。1957年非農業人口占總人口比例上升到39.9%。1958年12月,憑祥、寧明、龍州三縣市合併為睦南縣,縣治設於憑祥,憑祥非農業人口占當年總人口上升到52.9%。1959年5月,睦南縣分為寧明、龍州兩縣,憑祥屬寧明轄,1960年人口比1959年減少3008人,其中非農業人口減少1131人。減少原因,主要是流向越南,少部分人返回原籍。1962年精減職工,部分外縣籍職工和家屬遷出,部分非農業人口轉為農業人口,全市人口比1961年減少860人,非農業人口減少2424人,農業人口增加1564人。1969年淨化邊防,內遷部分“四類分子”及其家屬,全市人口比1968年減少1025人,非農業人口減少2081人;1970年非農業人口又比1969年減少370人。1981年,夏石公社(1984年改為鄉)劃歸本市,全市人口比1980年增加7072戶,38699人。1985年末,全市總人口15685戶81137人,平均每戶5.2人。非農業人口14607人,占18%,農業人口65530人,占82%。
1985年,扣除夏石鄉人口數,全市人口59070人,比1949年增加3.4倍。
憑祥範圍內居住著壯、漢、苗、京、侗、瑤、布依等17民族。
2000年,憑祥市轄5個鎮:憑祥鎮、友誼鎮、白雲鎮、上石鎮、夏石鎮。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市總人口107046人,其中各鄉鎮人口(人):憑祥鎮46786、友誼鎮11153、白雲鎮11199、上石鎮15999、夏石鎮21909。有彝族、白族、傣族、壯族、苗族、回族、
傈僳族、拉祜族、
佤族、
納西族、瑤族、藏族、
景頗族、布朗族、布依族、阿昌族、哈尼族、錫伯族、普米族、蒙古族、怒族、基諾族、德昂族、水族、滿族、
獨龍族、侗族等民族分布。
經濟建設
綜合
2015年全年全市生產總值(GDP)569310萬元,比上年增長11.7%。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增加值49949萬元,增長2.9%;第二產業增加值164172萬元,增長9.8%;第三產業增加值355189萬元,增長14.2%。第一、二、三產業增加值占生產總值的比重分別為8.8%、28.8%、62.4%,對經濟成長的貢獻率分別為2.4%、26.4%、71.2%。按常住人口計算,人均生產總值49334元。
憑祥地處廣西泛
北部灣經濟合作、大湄公河次區域合作兩個板塊的交匯區,是南寧——新加坡經濟走廊“一軸兩翼”中的重要節點城市。憑祥與越南接壤,轄區內有憑祥(鐵路口岸)和友誼關(公路口岸)2個國家一類口岸、平而關(水路口岸)1個國家二類口岸,弄堯(含浦寨)、憑祥(叫隘)、平而、油隘4個邊民互市點,是廣西口岸數量最多、種類最全、規模最大的邊境口岸城市。
浦寨
邊境貿易管理區是中越邊境線上最大的邊貿點之一,浦寨已形成中越邊境最大的紅木家具、工藝品專業市場和水果交易市場,也是中國有名的邊貿城。
2005年,憑祥市地區生產總值11.34億元;對外貿易成交額60.84億元;財政收入1.60億元。
2007年,憑祥地區生產總值完成18.88億元,同比增長29.9%;財政收入3.0041億元,同比增長50%;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7.73億元,同比增長92.2%;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36億元,同比增長19.4%。
2010年憑祥市地區生產總值完成25.3億元,比2005年增加13.96億元,翻1.15番,年均增長17.1%;財政收入完成5.08億元,比2005年增加3.4億元,翻1.67番,年均增長26%;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35.2億元,比2005年增加29.52億元,翻2.63番,年均增長44.1%;外貿進出口成交額264.5億元,比2005年增加203.7億元,翻2.1番,年均增長34.2%;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0.74億元,比2005年增加6.11億元,翻1.22番,年均增長18.5%;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392元,比2005年增加10202元,翻1.27番,年均增長19.3%;農民人均純收入4281元,比2005年增加2147元,翻1番,年均增長14.9%。
2012年憑祥市完成地區生產總值36.37億元,同比增長15.2%,高出年初制定目標2.2個百分點;財政收入7.39億元,同比增長18.98%,高出年初制定目標0.98個百分點;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68.4億元,同比增長41.6%,超出年初制定目標6.4億元;外貿口岸進出口總額435.67億元,同比增長27.8%,高出年初制定目標7.8個百分點;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4.82億元,同比增長16.59%;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582元,同比增長11.91%;農民人均純收入6280元,同比增長18.38%,高出年初制定目標5.98個百分點。地區生產總值、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等三項指標增速在崇左各縣(市、區)排名第一。
2012年,憑祥市產業結構調整取得重大進展,其中:第一產業4.37億元,同比增長4.9%;第二產業11.47億元,同比增長24.1%;第三產業20.53億元,同比增長13.3%;三產比例為12.0:31.5:56.5。
工業
解放前,憑祥無現代機器工業,手工業多為家庭副業性質。民國34年(1945年)國民黨政府調查,專門從事手工業生產的有木工105人,泥水匠103人,石匠4人,其他142人。民國35年,工業有車縫10間,首飾加工1間。木器1間,鐵器8間,磚瓦1間。
1952年調查,有個體手工業50戶,234人。1956年2月,對手工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成立了鐵器、車縫、木器、被服、修理、磚瓦、豆腐等7個手工業生產合作社,參加合作社的有69戶,223人。全年產值17.2萬元,完成年度計畫97.4%,占全市工業總產值65.57%。1971年手工業合作社,歸街道“革委會”領導。當年產值29.1萬元,比1967年的41.8萬元下降30.4%。1973年從街道分出,歸市手工業局領導(後改為二輕局),產值達54.3萬元,占全市工業產值10.8%。1980年增到193萬元,為歷史最高水平,比上年增長12.9%,占全市工業總產值28.2%。
1981年後,由於經營管理不善,產品競爭力不強,生產逐年滑坡。至1985年,手工業企業有被服廠、綜合修理廠、木器廠、五金廠、磚瓦廠、塑膠廠、食品加工廠7家,職工289人,年產值63萬元,比1980年下降67.4%,占全市工業總產值8.5%。
1953年成立的大米加工廠是憑祥市
國營工業的萌芽。1955年建酒廠,1956年建醬料廠。
1958年大辦工業,先後興建建築材料廠、那行水電廠、化工廠、農機廠、鋼鐵廠、芳香廠、煤礦、鐵礦、皮革廠、麵條加工廠等10家企業。年工業產值30.84萬元。由於缺乏科學技術人員、熟練工人和有經驗的管理人員,以及未進行可行性論證便倉促上馬,1959年芳香廠、鋼鐵廠、煤礦、鐵礦場等相繼下馬或轉產,經濟損失達70多萬元。
1960年,大青山林場劃歸憑祥市統計產值,當年工業產值33.11萬元。1961年貫徹“調整、鞏固、充實、提高”八字方針,調整產業結構,化工廠、建材廠下馬。“大躍進”建設的10個工業企業只剩下農機廠、那行水電廠、麵條加工廠、皮革廠等4個企業了。後來吸取“大躍進”的教訓,辦廠先派人到外地對口學習或到學校學習管理和技術知識。1964年增建的印刷廠,1965年增建的舊火電廠,1967年增建的自來水廠都比較穩妥。以後雖然有下馬的現象。如1963年皮革廠、1965年鐵鍋廠下馬,但已經是個別的了。1968年後因“文化大革命”影響,工業產值連年下降,1970年比1967年下降42.6%。
70年代上馬民礦站、新火電廠、供電所、磷肥廠、木材加工廠、鐵礦、製藥廠、涼果廠等9個廠。1971年至1978年,產值連年增長,1978年比1970年增加262.57萬元。但在此期間上馬的製藥廠、磷肥廠、鐵礦相繼下馬。
1979年後,忙於自衛反擊戰支前,沒有新項目,產值與前幾年基本持平。1981年夏石公社從寧明縣劃歸憑祥市,1983年籌建夏石糖廠,1985年國營工業占工業總產值89.%。
2006年完成工業總產值4.1億元,同比增長58.8%,其中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2.62億元,同比增長94.3%;實現工業增加值1.27億元,同比增長42.5%;實現銷售收入3.62億元,同比增長61.25%。三次產業結構比重調整為14.0:17.9:68.1,工業對GDP的貢獻率達16.39%。工業企業對全市經濟的拉動作用進一步增強,其中製糖企業2005/2006榨季產糖1.88萬噸,比上個榨季增加8000噸,同比增長74.1%;實現產值8330萬元,同比增長92.3%;實現稅利1925萬元,同比增長100%。工業園區建設取得新進展,豐浩酒精廠、三弘松香廠、中醫堂藥業等一批生產性項目陸續建成投產。
2007年,全部工業總產值完成6.90億元,同比增長68.7%。全部工業增加值完成2.09億元,同比增長47.9%。企業規模逐步擴大,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由2006年的8家增加到14家,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完成5.17億元,同比增長98.2%。
2010年憑祥市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完成9.16億元,比2005年的2.51億元翻1.86番,工業對經濟成長的貢獻率平均達到15.1%。
2012年憑祥市規模以上企業工業總產值完成15.36億元,同比增長39.6%。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完成5.58億元,同比增長34.1%。
農業
憑祥地處邊陲,戰事不斷,加上受到土司的長期壓迫和剝削,農業生產發展緩慢,糧食生產徘徊不前。民國34年(1945年),全縣糧食總產僅331.15萬公斤。至1949年,農業(種植業)產值只有44.74萬元,占農、林、牧、副、漁(以下簡稱五業)總產值的63.33%。
解放後,經過土地改革連年增產,1955年同1951年比,糧食增產30%,產值增加14.46萬元。1956年的農業社會主義改造,變私有制為集體所有制,當年農業產值64.37萬元,比1955年增加4.7萬元,占當年五業總產值69.1%,占當年工農業總產值54%。
1957年至1978年的22年中,儘管大搞農田基本建設,興修水利和推廣科學種田等,但因受“左”的影響,1958年“大躍進”導致國民經濟三年困難。同1957年比,1961年農業產值下降34%,糧食下降11%。1966年後10年“文化大革命”期間,推行“農業學大寨”運動,搞政治工分,日糧自報公議,把社員正當的家庭副業當作資本主義來批,挫傷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農業生產增長幅度不大。1978年農業產值為170.7萬元,比1956年增加106.33萬元,平均每年僅增4.83萬元,占當年五業產值69%,占當年工農業總產值19.2%。農民農業收入僅比1956年增加6元。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尤其是1981年農業實行承包責任制後,農業生產力獲得解放。同年,夏石公社從寧明縣劃歸憑祥市,農業比重大幅度上升,農業產值占當年工農業產值62.8%。1982年,全市糧食總產達2106.50萬公斤,創歷史最高水平。1983年後,調整農業結構,糧食產量有所下降,但農業產值仍起伏增長。1985年產值為712.19萬元,比1981年增長34.1%,占當年五業總產值51.9%。五業總產值占工農業總產值65%。農民收入比1978年增加57元1比1981年增加10%。但憑祥仍屬全區48個
貧困縣(市)之一,全市在貧困線以下的人口,占全市總人口的25%。農業發展緩慢除了一般因素外,主要原因是受戰爭的影響。從援越抗法、援越抗美到自衛還擊戰,全市人民一直處於緊張的戰爭、戰備和支前狀態,肩負著繁重的支前任務,在人力、物力、財力上付出了很大代價。僅自衛還擊戰期間,全市投入支前的幹部、民眾就達4萬多人次;遭受損壞水壩、水電站48處,毀壞丟荒田地2267畝,被炸死耕牛79頭,毀壞房屋數以千間計,在邊境一線的12個行政村,99個自然屯,19786人被迫後遷。
2006年憑祥市糧食種植面積3584公頃,比上年減少1307公頃;甘蔗種植面積3340公頃,增加1222公頃;蔬菜種植面積1898公頃,減少59公頃;油料種植面積194公頃,減少3公頃;豆類種植面積162公頃,減少39公頃。全年糧食產量16899噸,比上年減產27.2%;甘蔗產量208349噸,增產55.1%;蔬菜產量1898噸,減產1.4%;果園水果產量6645噸,增長21.7%,其中荔枝產量362噸,增長9.7%;龍眼產量710噸,增長9.2%;香蕉產量441噸,減產14.9%;柑桔產量656噸,增長30.4%;油料產量254噸,增產2.8%。肉豬出欄50800頭,增長5.0%;肉牛出欄7219頭,增長4.3%;肉羊出欄12910隻,增長7.0%;家禽出欄146.08萬隻,增長5.6%。全年肉類總產量6777噸,增長5.0%。其中,豬肉產量3810噸,增長5.0%;牛肉產量721噸,增長4.2%;羊肉產量194噸,增長7.2%;禽肉產量2045噸,增長5.6%。水產品產量2965噸,增長13.2%。全年木材採伐量72326立方米,增長9.5%,松脂產量3468噸,增長12.1%。
2010年憑祥市經濟作物面積由2005年的5.26萬畝增調到12.86萬畝。
邊貿
1992年國務院批准憑祥市為沿邊對外開放城市後,國民經濟連年保持快速發展的勢頭。
2005年,憑祥市
對外貿易成交額60.84億元,其中邊境貿易成交額32.50億元。
2006年憑祥市對外貿易成交額79.29億元,增長30.3%,其中邊貿成交額40.11億元,同比增長23.4%。口岸出入境人數29.82萬人(次),口岸進出口貨物總量153.56萬噸,繼續保持廣西第三大口岸和第一大陸路口岸的地位。
2007年,對外貿易成交總額達到125.93億元,同比增長58.82%,外貿進出口總額位居全區縣(市、區)第一。憑祥企業邊境小額貿易出口總額達57.12億元,同比增長84%,占全區的70%,位居全區第一。屬地企業外貿進出口總額達6.83億美元,同比增長59.43%,位居全區縣(市、區)第一。口岸進出口貨物總量達213萬噸,同比增長38.9%,其中:
友誼關口岸車輛進出3.02萬輛,貨物進出口29.57萬噸;憑祥(鐵路)口岸首次突破100萬噸大關,達到125.85萬噸,同比增長185.96%,是1996年中越鐵路聯運恢復以來貨物運輸量最多的一年。口岸出入境總人數達61.73萬人次,同比增長94.18%。
2010年,憑祥市外貿進出口成交額達832.4億元,外貿進出口成交額由2005年的60.8億元提高到2010年的264.5億元,年均增長34.2%,其中口岸邊境貿易進出口成交額由32.5億元提高到200.1億元,年均增長43.84%,屬地企業進出口成交額由3.6億美元提高到32.2億美元,年均增長54.99%。
2012年,憑祥外貿進出口總額完成435.7億元,同比增長27.8%,對外貿易八項主要指標繼續穩居全區第一,連續六年實現紅木家具進口總額中國第一、連續四年實現對東協水果進出口總額中國第一。弄懷、
浦寨正被打造成為中國—東協水果、
紅木半成品、農產品、日用品等交易中心。
試驗區
同意設立廣西憑祥重點開發開放試驗區(以下簡稱試驗區),試驗區建設實施方案由國家發展改革委印發。試驗區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西南部,與越南接壤,是我國對越及東協開放合作的重要前沿。
社會事業
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額5.68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59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190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134元。人均地區生產總值1326美元、人均財政收入1516元,成為崇左市唯一完成經濟發展“雙過千”目標任務的縣(市、區)。
至2006年末憑祥市有專業藝術表演團體1個,縣級以上公共圖書館1個,文化館1個,博物館1個。
2010年城市框架不斷擴大,面積由2005年的6平方公里擴展到2010年的11.5平方公里。完成城市風貌改造12.5萬平方米,主城區強弱電網管線下地20.3公里,主城區路面瀝青化4.6公里,城市亮化工程9.8萬平方米,綠化面積17.42公頃。
科技
憑祥市科學技術工作有組織、有領導,較系統地開展始於1964年。
1965年有各類科技人員318人,1985年發展到1007人,增長2.17倍;科技經費亦有所增加,1985年科學研究事業費和科技三項費用2.1萬元,比1965年增長11.4倍。科技引進和推廣以及其他科研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績,累計完成項目76項。1985年每千人僅有科技人員12.4人;1985年每千人僅占有科技經費259.26元;科研項目不多且成效不大。
衛生
清末民初,邑內無衛生醫療機構。
民國23年(1934年),始建立縣衛生所1間,有醫生1人,護士1人。有私人診所1間,中藥店1間。民國38年,增加助產士1人。私人診所發展到4間,中藥店發展到6間。
解放後,人民政府接管縣衛生所,建立人民醫院(1956年)和中西醫聯合診所。以後相繼建立隘口衛生所、市衛生防疫站、市婦幼保健站等。
1965年貫徹“把醫療衛生工作重點放到農村去”的方針,先後在英陽、竹山二個大隊建立衛生所。1969年農村實行合作醫療,全市14個大隊均建立了衛生室。
進入80年代,醫療衛生已形成國營衛生院所、聯合診所、農村衛生室、個體醫療並存的格局,醫療衛生機構、人員、設備、醫療水平有了較大發展和提高。1985年,全市有醫療機構81個,比1949年、1975年分別增長15倍和2倍;衛生技術人員297人,比1949年、1975年分別增長41.4倍和22.2%;住院床位191張,比1949年和1975年分別增長191倍和57%。市人民醫院、夏石中心衛生院、友誼衛生院、大青山實驗局職工醫院、鐵路衛生所5所主要醫院均設有留醫部,科室設定漸趨完備,設有內科、外科、小兒科、婦產科、傳染科、中醫科、骨科、牙科、檢驗科、X光室、A超室、B超室、心電圖室等。力量較為雄厚、條件較好的是市人民醫院,已掌握開頭顱、全子宮切除等比較複雜的手術。瘧疾、麻疹、麻風病等主要傳染病大為下降。
教育
憑祥市的教育情況,明代以前無考。清
同治末年(1874年)。成立文昌學會,為地方學士講學之所。光緒三年(1877年).創辦屆遠書院。三十二年,建憑祥土州國小堂1所。民國9年(1920年),全縣建有國小7所。民國32年。建立國民中學。民國38年,全縣有國小68所、初級中學1所,中國小教師126人,在校中小學生2687人。解放後,黨和政府重視教育事業。年度教育經費1957年6.45萬元,1985年161.34萬元,增長24倍。1985年,全市有國小199所、中學5所,中國小教師621人,在校中小學生14858人,比1949年分別增長1.93倍、4倍、3.93倍和4.53倍。還有師範、衛生等中等專業學校各1所。1984年,南寧地區行政公署發給憑祥市“符合基本掃除少青壯年文盲單位標準”合格證書;1986年,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發給憑祥市“普及初等教育標準”合格證書。
解放後,1957年以前教學正常,質量較好。1958年“大躍進”期間,教師和中學生被抽去“大煉鋼鐵”,教學不正常。三年困難時期,教學受到影響。1966年下半年“文化大革命”開始以後,學校停課鬧“革命”,部分教師被批鬥。1968年下半年起複課鬧“革命”,學校教育強調“思想革命化”,不重視基礎知識的教學,教材、教師的質量不高,上課時間不足40%,取消考試,學生學習缺乏動力和壓力,教學質量嚴重下降,國小畢業生中很多不會四則運算,許多中學生畢業後連寫家信都覺得困難。1975年,憑祥市13至50歲人口中文盲占44.9%。1978年起,教育工作撥亂反正,教學漸趨正常。
1985年,憑祥市教育投資人均19.88元,每千人有教師7.65人,國小升國中率54.1%,國中升高中率42.6%,高中升大專(含中專)率8.93%。
2006年憑祥市普通高中招生483人,在校生1259人,畢業生273人,普通國中招生1810人,在校生5005人,畢業生1386人。普通國小招生1432人,在校生8192人,畢業生1899人,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公辦學校學生實現免費上學。
交通
憑祥是中國南疆
邊陲的門戶,友誼關是中越兩國陸路交通之孔道。
湘桂鐵路和322國道貫穿市區,境內有憑祥火車站、
友誼關等國家一級口岸和平而關等地方
口岸,是中國通往東南亞最大最便捷的陸路通道。
湘桂鐵路、河內——憑祥——北京——莫斯科國際聯運鐵路貫穿南北,是中國通往東協最便捷的陸路通道。2007年憑祥口岸已發展成為第一大陸路口岸,在通關效率上,實現了大通關協作機制,通關速度一直名列廣西首位。
公路
早在清
光緒年間,蘇元春任廣西提督兼邊防督辦時,為鞏固邊防修築炮台、搬運大炮所需,於光緒十六年(1890年)開闢龍州到鎮南關的龍鎮公路,憑祥境內路段25公里,北達龍州,南通越南同登、諒山、河內,成為中國修築較早的公路之一。舊桂系統治廣西時,修築南寧至鎮南關的南鎮公路,憑祥境內路段52公里。新桂繫上台,繼續修築,於民國21年(1932年)全線通車。抗戰期間,沿海被日軍封鎖,外援物資源源不斷從這條公路運入國內,憑祥軍運機關林立。日軍為了切斷中國國際運輸線三次入侵憑祥,南鎮公路多次遭破壞。
解放後,50年代開始修復南鎮公路幹線,接通越南同登、河內。憑祥通過這條幹線,銜接北江至上思公路,同對外開放的沿海城鎮東興聯結。從60年代到80年代,先後修建公路23條,長152.3公里。其中夏石至龍州公路,經靖西、那坡可直達雲南。
1985年,全市共有公路24條,長207.3公里,為建國前的1.69倍,其中國道一條,長52公里;市道13條,長117.7公里;鄉道10條,長37.6公里,通達各鄉鎮和村公所及農林場(站),其中晴雨均能通車的占87%。
鐵路
清
光緒二十二年至二十五年(1886—1899年),清朝廷總理衙門曾與法國鐵道業費務林公司簽訂修築龍州至鎮南關鐵路,並已勘測和開始建設鐵路官局、火車站、外貨倉庫等設施,後因雙方對路軌寬度意見不一而停辦。民國27年(1938年),國民黨政府又與法國當局協商修築湘桂鐵路,4月動工,至28年10月,鐵路已初具規範,但因日軍入侵而停工。解放後,為鞏固國防,鐵道部決定修復湘桂鐵路,1951年11月就修通南寧至憑祥段,1954年修到睦南關(原鎮南關),1955年憑祥至越南河內開始通車。1972年,侵越美軍在北部灣布水雷,為搶運援越物資,在憑祥站至越南河內鐵路原米軌基礎上,加鋪一條鐵軌,成為三軌式鐵道,中越兩國準、窄軌車輛均可行駛,援越物資和人員,經憑祥運往越南。憑祥站為東歐與東南亞洲際運輸線的樞紐站,河內~憑祥~北京~莫斯科的國際聯運列車從這裡通過,是東歐通往東南亞的大陸橋。通車以來,曾有6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物資和旅客,通過這條洲際聯運線南來北往。憑祥是中國對東南亞進出口的內陸通商口岸,並通過鐵路交通參與國際聯運。
水路有平而河,憑祥段19公里,木帆船上通越南七溪鎮,下達龍州、南寧(1966年龍州先鋒水壩建成後中斷)。
旅遊資源
憑祥是中越邊關旅遊勝地,憑祥市名勝古蹟眾多,境內有氣勢雄偉的中國九大名關之一
友誼關;有神奇秀美
白玉洞;有中法戰爭古戰場遺址
平崗嶺地下長城、
金雞山古炮台、
大連城和大清國萬人墳;有孫中山唯一親自領導和指揮並親手拉響反清第一炮的
鎮南關起義古炮台等歷史人文景觀;有世界第二大亞熱帶珍稀植物園。
大清國萬人墳
萬人墳,位於
友誼關北200米處,為中法戰爭遺址。1885年,中法戰爭期間,
馮子材等人率清軍抗擊法國侵略軍,抗法戰爭期間為國捐軀的大多清軍將士遺體被收集後埋葬於此。由於人數眾多,故稱“萬人墳”。該墳為廣西壯族自治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人們為了紀念勇士為國捐軀的精神,於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清明節,在山坡上起墓立碑,碑上題:大清國萬人墳。民國31年,國民黨陸軍第188師師長海競強補刻了碑文。
平崗嶺地下長城
平崗嶺地下長城始建於1889年,是清末廣西邊防
提督蘇元春督辦廣西邊防軍務時所修建的軍事防禦體系,它依據中越界河-平而河的地形環境,在平崗嶺上建造了南北兩個炮台,分別安有德國克虜伯大炮各一門,小炮數門。北台
大炮已在民國9年(1921年)被廣西軍閥陸榮廷移至南寧的“鎮寧炮台”(今人民公園內)。南北炮台之間由宏偉的地下通道相連線,且直通中越界河邊,全長1000多米,故稱為“地下長城”。
友誼關
友誼關景區占地面積46公頃,由友誼關關樓、左弼山古炮台、右輔山古炮台群、左右輔山古城牆及登山古道、大清國萬人墳、廣西全邊對訊署(法式樓)等主要景點組成。
友誼關關樓是景區的核心景點,友誼關設於
漢代,已有2000多年歷史,是中國九大名關中唯一的邊關,素有“中國南大門”之稱。關樓名“友誼關”為
陳毅元帥親筆題寫,整座關雄偉壯麗。
所獲榮譽
憑祥先後榮獲“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全國科普示範市”、“2005—2008年全國平安建設先進市”、“全國平安暢通縣(市、區)”、首批“全國法治縣(市、區)創建活動先進單位”、“2010年中國最具海外影響力縣(市、區)”、“廣西縣域經濟發展十佳縣(市、區)”、“廣西科學發展進步縣(市、區)”、“自治區文明城市”、“自治區衛生城市”、“廣西綠化模範縣(市)”等稱號,連續五年榮獲“廣西平安建設先進市”,連續三年榮獲“廣西無邪教達標市”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