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經歷
劉震東在東北軍界供職期間,歷任文書、排、連、營、團、旅、師長、第三四方面聯合軍後方警備司令。九一八事變發生後,劉在遼北、吉林、赤峰、
開魯一帶組織抗日隊伍,自任東北抗日義勇軍第五軍團總指揮。
關東從軍
劉震東在少年時代曾讀過幾年私塾,學習成績優異,得到老師的讚賞。後因生活所迫輟學,隨父做木工,1917年2月入縣立師範傳習所,1918年3月畢業,在沂水縣衙做事。為窮人寫狀子告權貴,被迫闖關東。時值二十五歲他背井離鄉隻身逃荒去東北。開始在遼寧省的大連、瀋陽一帶,以賣字和為人代寫快信餬口。後經人介紹入
奉軍為上士文書。由於他有一定的文化基礎,辦事機謹,被選送軍校,與張學良同年入
東北陸軍講武堂,畢業後升任排、連、營、團長等職。
軍旅歷程
1925年11月間,
奉軍第三軍軍長
郭松齡,不滿張作霖、
楊宇霆的專橫統治和同日本勾結,秘密與馮玉祥結合,組織了東北
國民軍司令部,劉震東為郭松齡第五旅旅長(少將)。郭松齡倒戈失敗後,由於張學良的說項,劉保住官階,1926年南口之役,劉震東指揮作戰勇猛,戰功頗著。時任東北陸軍步兵第34旅少將旅長。
1927年4月,因功升任東北陸軍步兵第15師中將師長。
1927年10至12月,晉奉矛盾加劇,在河南展開混戰。 劉被任命為第三四方面聯合軍後方警備總司令。
1928年7月,劉震東入北平陸軍大學,為第八期學員,任班長。因他學習有方,常識
羅廣,學員中曾有這樣的贊語:醫卜星相
高仁紱,上下威信劉震東。在此期間,他結識了
李宗仁、衛立煌等人。
1930年,於陸大畢業,回東北軍供職,任東北陸軍
軍事訓練委員會中將主任參事。
抗日先驅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由於當局寄希望國聯調解,採取不抵抗政策,奉軍撤入關內。但也有一部分官兵,出於民族義憤,自動留在東北堅持抗日,劉震東就在其中。開始,他任東北民眾救國會(閻保航組建的愛國抗日民眾團體)第四軍團總指揮,一九三二年成立抗日義勇軍第五軍團,任總指揮;轉戰於遼北、熱河、察哈爾一帶,在開魯、喜峰口等地與日軍頑強作戰,他的戰跡和照片曾分別刊登在當時的《時事報》、《東方雜誌》、美國《時代周刊》和《病態半月刊》等報刊上。在開魯戰役中他頭部負傷,但仍帶傷堅持軍務指揮戰役。
1933年5月,以馮玉祥、
吉鴻昌為首;在察哈爾組織了
察哈爾民眾抗日同盟軍,劉震東同
鄧文、
李忠義等人當即給馮玉祥發出了賀電,率部參加了
抗日同盟軍,並立刻聽命投入收復失地戰鬥。同盟軍被蔣介石強行解散後,劉震東任軍委會北平分會訓練委員會辦公廳中將主任。
1935年冬,劉震東隨張學良去西安供職,任西北總司令部中將參議兼“督剿”專員。西安事變後,任軍委會委員長西安行營參議兼總務處少將代處長。在這期間,他結識了一些進步人士,如
潘漢年、
車向忱等人。
西安事變時,劉震東是調解人,他奔走和平成了當時報紙的大標題。事變後,張學良被扣,他情緒消沉,常在家中寫字、作畫、學俄語。
1937年,“七·七”事變後,日本帝國主義侵華戰爭全面爆發,劉震東心繫國家安危、坐臥不安,致電
何應欽請戰,何不作答,遂掛冠經直到南京當局請纓抗日,在劉的多次堅決請求下,終被派到第五戰區(駐徐州)
李宗仁將軍麾下聽調,任命他為
第五戰區高參兼第二路抗日游擊縱隊司令,只撥給少量的手雷、飯盒,人員自己募集。為了抗日,劉毅然地擔當起了這一重任,立即在徐州張榜招募兵員,並迅速派人到
沂南老家招兵和籌集
軍餉。為此,他還給許多親友寫信求助,其中一封家信中寫到:“沒有國,就沒有家,國難當頭,先國後家。”為了抗日要“毀家紓國難”。同時致函給其三弟震亞(當時在西安),令他到西安
八路軍辦事處請求派政工幹部到第二路游擊隊工作。他寫信給
董必武要求派政工幹部的信,在“文革”之前還展在西安八路軍辦事處故址中。經過兩個來月的積極籌劃,這支游擊隊發展到四百餘人。
在第五戰區第二路游擊縱隊的成員中,有來自前五十一軍少校參謀
王再天(中共地下黨員)有來自平、津的學生(內有中共地下黨員和民先隊員),
楊士法、蕭方洲、
李向群、劉及武等人,有來自各界的進步人士徐眉生、
彭畏三、
耿光波、
路雨亭等人,有來自膠東、魯北、魯南和
蘇北等地的民眾武裝。以上幾部分人員是游擊隊的基本力量。但他們的武器彈藥嚴重不足,多數缺乏實戰經驗。另外,還有國民黨軍隊的散兵以及當地的青紅幫。大家為了抗日這一大目標,保衛自己的家鄉,匯集到一起來了。劉為指揮這樣一支真正的抗日隊伍而感到自豪和興奮。“游擊隊劉司令”的名字從此也就“威名遠震”了。
1938年初,該游擊隊從徐州等地匯集到江蘇的
新安鎮(今
新沂)經過短期整訓以後就向山東進發。劉震東偕同政治部副主任徐眉生和有關人員,先期到達魯東南的
莒縣。對當地的土頑進行了清理和收編,為後續部隊掃平了道路,對部隊給養和人員擴充又作了一番工作,同時對當地政府進行了爭取工作,莒縣縣長
許樹聲及他所領導的縣大隊,從開始不排斥、刁難劉震東,到後來也未公開干預,
游擊隊司令部就駐紮在縣政府的西鄰。
當時抗日游擊隊曾派青年師生徐子乾、
李福生等二十餘人分赴下鄉宣傳抗日,後來這些人多數成為抗日骨幹。
游擊隊要打仗,還要做許多細緻的工作,在第五戰區內軍統組織對這支游擊隊並不放心,遂派人到該隊進行監視和控制活動,由於劉震東等人與其巧妙的周旋,他們的算計未能如願。
劉震東在西安任職時常與進步人士和共產黨人接觸,對共產黨倡導的游擊戰術非常讚許,曾號召所部學習游擊隊戰術。後來由於突然變化的情況,他打游擊的願望未能付諸實踐。
壯烈殉國
1938年2月17日,日寇坂垣
第五師團一部配合漢奸武裝共五六千餘人南犯莒縣、沂水等地。劉震東奉命率部前往莒縣阻敵、擾敵。2月21日行悉,日寇精銳主力板垣師團田野支隊在飛機、大炮、裝甲車等重型火器的支援下,企圖當晚強占莒縣城,莒縣縣長許樹聲聞訊,已將縣大隊撤出城外,棄城南逃,方圓五六公里,人口二三十萬偌大的莒縣縣城幾乎已成一座空城,而奉令守土有責的四十軍還未能及時趕到,在這緊急關頭,
第五戰區命令劉震東部擔任短時間的守城任務,劉不畏強敵,欣然受命。2月21日傍晚,後繼部隊在
參謀長王再天帶領下,開進莒縣縣城。劉震東將軍毅然率部四百餘眾堅守
莒縣,劉親往各處察看地形和布防,進行
戰地動員,指出:莒縣戰役在
徐州會戰中的重要意義,關係到台兒莊決戰的成敗。提出了“誓與
莒城共存亡”的口號。當時城牆上崗位,約百公尺一人,而又無人再及時更換,被劉將軍戲稱:“是乃空城一計也”。天寒、腹肌、迎風孤立,政治委員蕭方洲擔心沒有辦法去安慰戰士,但是,戰士們的精神出人意外的興奮,原來他們曾經目睹日寇殺人放火,耳聽過同胞悲慘痛苦的呼叫,手中有武器,早就盼望奮勇殺敵!午夜,四十軍兩個團的兵力在旅長
朱家麟帶領下趕到莒城,二二九團進城防守,二三O團在城西外鉗制。許樹聲的縣大隊也被截回,同時
沈鴻烈率領
海軍陸戰隊一部集結莒縣。為協調全部兵力,劉震東將軍被推任為前敵總指揮,朱家麟旅長為副總指揮。此時,又重新部署了兵力,嚴陣以待,迎擊來犯之敵。
1938年2月22日凌晨,日軍板垣師團以重兵圍困莒縣縣城。劉震東將軍親上前線指揮作戰,用抗戰必勝、為國殺敵,捐軀光榮的道理,鼓舞將士,勉勵他們奮勇殺敵,報效祖國。他指導部隊避開敵人進攻前猛烈炮火的襲擊,狠狠打擊衝鋒的日寇。他囑咐戰士:“要注意!要沉著!不到一槍打一個的時候,決不發槍。”我抗日官兵見到將軍這樣英勇善戰,個個勇氣倍增,決心奮勇殺敵,誓與侵略者血戰到底,誓死堅守陣地。抗日將士冒著日寇重炮雨點似的狂轟和飛機猛烈的濫炸,堅守不退;日偽軍在炮火和機槍掩護下蜂擁攻城。劉將軍指揮若定,率部奮勇抵抗,專打近敵,使敵軍傷亡甚多,日寇多次進攻均被擊潰,陣地前躺滿了敵人的屍體。劉將軍見敵敗退,一面請上級增派援兵,一面組織兩個營的敢死隊,衝出南門,分東、西兩路迂迴到敵後,包抄敵南城外高地火炮陣地及潰逃的日軍,發起突然攻擊,予敵以重大殺傷。板垣見狀惱羞成怒,指揮日軍再次以更瘋狂猛烈炮火轟炸莒縣北城,用重炮集中轟炸城牆,不久,北城一段被敵炮火轟毀,敵一部登上北城牆,架機槍向守軍猛烈掃射。城西北角被敵人攻破,劉聞訊,跑步到現場指揮,率軍與日寇作近距離搏鬥,奮勇廝殺,反覆爭鬥,戰況之慘烈,驚心動魄,日寇又被我英勇的抗日將士打得落花流水,狼狽逃竄,我軍終將失守的陣地奪回。日軍大批增援部隊陸續趕到,與劉將軍的部隊發生激戰。我軍援兵因橋樑被破壞,無法趕到。劉將軍身陷危局,但他仍率部隊拚死抵抗,寧死不屈,奮勇殺敵。劉將軍在城牆上臨陣指揮,鼓舞士氣,置個人安危於不顧,日寇炮彈打在將軍身邊爆炸,不幸頭部、腹部中彈,壯烈殉國。時年四十五歲。守城部隊在劉震東將軍大無畏精神鼓舞下,更加奮勇殺敵,激戰兩日,終因力量過於懸殊,戰員損失過半,彈藥耗盡,在旅長和參謀長帶領下主動撤離。
人物評價
劉震東將軍為國捐軀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抗日宣傳隊在臨沂為他召開了追悼大會。同年3月9日,
第五戰區司令長官
李宗仁在徐州為劉震東將軍舉行了隆重的追悼大會,勉勵我軍
台兒莊將士向抗日英烈學習,英勇殺敵。1938年3月26日,重慶《新華日報》發表參戰人員蕭芳洲撰寫題為《劉震東殉國與莒城戰役》的長篇報導紀念抗日英雄劉震東將軍。同年12月,在重慶舉行
范築先、劉震東等21位抗日烈士追悼會,八路軍總司令
朱德、副總司令
彭德懷等人為烈士送了花圈和輓聯。輓辭為:“戰事方酣忍看多士喪亡顯其忠勇,吾儕尚在誓必長期抗戰還我山河。”
1938年3月9日國民革命政府追贈劉震東將軍陸軍中將。
1985年5月,為紀念抗日勝利四十周年,在
中國革命博物館研究室編寫的《抗日戰爭時期國民黨正面戰場重要戰役介紹》一書中,介紹了六十四名陣亡將領的生平,劉震東將軍就是其中的一位。
革命幹部
劉震東,原名長春,
灌雲縣侍莊鄉劉莊村人。幼年就讀私塾,後入國小,肄業於省立第八師範學校。40年代初,曾在革命先烈
吳辟初家任塾師,思想進步。
灌雲南崗鄉抗日民主政權建立後,投身革命,出任潘窪初級國小校長。民國32年(1943)8月,和民主政權教師一道參加秋訓營學習,後被縣教育科任命為南崗區中心國小副校長。解放戰爭期間,南崗劃歸東海縣,曾一度任民政股長。民國36年,蔣介石發動內戰,南崗地區被敵人占領28天,他隨地方武裝轉移到涵洋河一帶,同年參加中國共產黨。民國37年任灌雲縣文教科長,次年任伊山區區長。
1952年春,中共灌雲縣委責成他在縣城伊山他辦灌雲縣初級師範,初以
灌雲師訓班為基礎,招收國中班,後學校逐漸發展壯大為縣第一所完全中學——灌雲中學。他首任校長,在職15個春秋。他歷盡艱辛,使學校越辦越趨完善。1967年離休,1989年逝世,享年92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