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革命軍第十七路軍(西北軍(楊虎城的17路軍))

國民革命軍第十七路軍(楊虎城的17路軍)

西北軍(楊虎城的17路軍)一般指本詞條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國民革命軍第 十七路軍是由楊虎城組建的一支革命力量,西安事變後楊虎城被迫辭去十七路軍一應職務,1937年第17路軍編為陸軍第38軍,孫蔚如任軍長,第17路軍的番號也相應被撤銷。

解放戰爭時期,十七路軍起義各部會合改編為西北民主聯軍38軍,歸陳謝兵團指揮,十七路軍從此進入解放軍行列。1949年,西北民主聯軍38軍改編為解放軍第19軍的一部。沒有起義的原十七路軍部隊重建為國軍38軍直至1950年才在四川被殲滅。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國民革命軍第十七路軍
  • 屬性:一支革命力量
  • 首領楊虎城
  • 隸屬:國民革命軍第 十七路軍
軍隊簡介,歷史沿革,駐軍陝西,改編情況,概況,具體編制,遭逢大變,大分裂,慘澹抗戰,孫蔚如部,馮欽哉部,王勁哉部,走向“新生”,孫蔚如部,王勁哉和馮欽哉部,

軍隊簡介

十七路軍是由楊虎城組建的,楊虎城從殺富濟貧起家開始拉桿子,拉起了一支部隊。參與過驅逐陸建章戰役。陳樹藩督陝時楊部被收編為陝軍一個營。後參加靖國軍,任支隊司令。在閻、馮督陝期間,靖國軍大部分投靠了直系(胡景翼就是這個時候投馮的),楊虎城堅決不投降,繼續追隨於右任,屬於比較堅定的國民黨人。後為了生存,暫時棲息於陝北軍閥井岳秀處(類似朱德南昌起義後棲息於范石生),並出席了國民黨一大。北京政變後,胡景翼任命老靖國軍戰友井岳秀為陝北國民軍總司令,楊虎城為前敵總指揮。國民三軍孫岳擔任陝西督軍後,楊虎城部被改編為國民三軍第三師。
17路軍總指揮楊虎城17路軍總指揮楊虎城
1926年,國民軍大部被討賊聯軍打垮,鎮嵩軍劉鎮華吳佩孚指派,進軍陝西,攻打西安。楊虎城應守城的陝西督軍李虎臣邀請,協守西安,堅守古城八個月,終於等到了馮玉祥的援陝部隊,把劉鎮華徹底打垮,解了西安之圍,楊虎城一戰成名。1927年,楊部改編為馮玉祥第二集團軍第10軍,歸鹿鐘麟指揮,參加北伐。第一戰就消滅了奉軍萬福麟(現全國政協副主席萬國權之父)部兩萬餘人。北伐勝利後,全國裁軍,楊部被縮編為暫21師,歸孫良誠指揮。1929年蔣馮決裂,由於不滿馮排斥異己行為,楊虎城改投蔣介石,部隊改稱新14師。蔣唐戰爭期間,楊虎城以馮欽哉部第一旅為主力突襲駐馬店,擊敗唐生智,立了大功,被蔣擢升為7軍長兼17師長。中原大戰時,楊虎城趁機將7軍擴編為三個師。打下洛陽後,楊虎城率部西返,蔣無奈之下只好將楊部升格為17路軍,楊為總指揮兼陝西省主席。從此,17路軍被稱為西北軍,隊伍達到6萬多人。
馮欽哉馮欽哉
1932年楊虎城任西安綏署主任。西安事變後,楊虎城將軍被迫辭去西安綏靖公署主任及第17路軍總指揮職務。
1937年6月,蔣介石令其“出洋考察”。楊虎城率領的第17路軍,西安事變前,共有兩個軍,即第38軍和第7軍,軍長分別是孫蔚如馮欽哉,轄兩個整編師第17師和第42師(師長分別由孫蔚如和馮欽哉兼),三個警備旅,再加上直屬部隊,總計28個團,6萬餘人。從西安事變開始到楊虎城離開西安出國為止,第17路軍在蔣介石分化收買之下發生了大的分裂。首先是第7軍軍長兼第42師師長馮欽哉等一些右派軍官,率部投蔣(後被蔣介石擴編為第27路軍,下轄第42師、第169師,師長分別是柳彥彪武士敏),接著警備第一旅王俊部、警備第二旅沈璽亭和唐得楹兩個團(後被編為獨立第19旅,但不久後就被撤銷番號,部隊分散編入其他師)、第17師49旅旅長王勁哉部(後被編為獨立第20旅)先後投向南京,計有14個團,2萬餘人。第17路軍所余不到4萬人,編為陸軍第38軍,孫蔚如任軍長,轄兩個整編師17師和177師(師長分別是趙壽山李興中),兩個警備旅,兩個直屬團──教導團和騎兵團,第17路軍的番號也相應被撤銷。1938年孫蔚如升任31軍團長,轄38軍(趙壽山)和96軍(李興中),不久,改稱第四集團軍。
孫蔚如孫蔚如
1945年38軍和96軍合併為38軍。1945年6月17日,38軍之17師在河南洛寧起義投奔八路軍,1946年5月15日,整編38師(原38軍)副師長孔從周率38軍一部整編55旅5千多人在河南鞏縣起義,投奔晉冀魯豫軍區
1946年9月先後起義的38軍各部會合改編為西北民主聯軍38軍,歸陳謝兵團指揮。十七路軍從此進入解放軍行列。
1949年,西北民主聯軍38軍改編為解放軍第19軍的一部。沒有起義的38軍部隊重建為國軍38軍,軍長先後是黃埔系的張耀明和李振西,直至1950年才在四川被殲滅。

歷史沿革

十七路軍楊虎城部,本非西北軍嫡系,楊虎城起自綠林刀客,早年參加過護法戰爭,任陝西靖國軍第三路司令,護法戰爭失敗後北走陝北,暫時依附於陝北鎮守使井岳秀,編為鎮守使署補充第10團,北京政變後參加國民軍,改編為陝軍第三師又改國民三軍第三師,與李雲龍部共同進行著名的西安保衛戰。西安解圍後編為第二集團軍第10軍。1929年上半年,與韓復榘、石友三、馬鴻逵等人一齊率先背馮投蔣。投蔣之後的楊虎城部被編為第七軍,該軍番號原屬桂系,蔣桂戰爭後,蔣介石為表示對桂系部隊合法性的否認,將該番號轉給楊虎城。
武士敏、楊虎城、馮欽哉、孫蔚如武士敏、楊虎城、馮欽哉、孫蔚如
第七軍下轄17師,中原大戰中編入何成浚討逆第三軍團中央軍,實有兵力八個旅,具體編成如下:
49旅(馮欽哉)、50旅(馬青苑)、51旅(孫蔚如)、補充1旅(曹釋文)、補充2旅(待查)、補充3旅(姚丹峰)、補充4旅(王乃文)、補充5旅(待查)。

駐軍陝西

中原大戰以後,楊虎城率部追擊西北軍進入陝西,成為地方實力派。蔣介石原本答應楊任陝西省主席,可是後來蔣卻另外任命邵力子任陝西省主席,只任命楊虎城為西安綏靖公署主任,由此楊、蔣產生矛盾。
楊虎城部在陝西期間,參加了堵截紅四方面軍和圍剿紅25軍鄂豫陝根據地的作戰行動,結果在圍剿紅25軍作戰中於蔡窯裕、九間房、桃花嶺、華陽鎮翟喚斗中,陝西警備第1、2、3旅和42師柳彥彪旅的兩個團先後受殲滅性打擊,原任旅長的張漢民(中共地下黨員)被俘後遭誤殺,張鴻遠受傷,唐嗣桐(黃埔一期生)被俘。1935年除夕,紅四方面軍進攻陝南,克寧強縣城,守軍楊竹蓀團被殲,團長陣亡,劉文伯、王勁哉部退走,勉縣也被紅軍攻占,紅軍又繼續進攻漢中、褒城,時駐守漢中的是38軍軍長孫蔚如所率段象武旅,褒城為耿景惠團,紅軍攻城數日未克,又退回川北去了。幾度於紅軍作戰,楊虎城所部迭受打擊,楊本人也被蔣介石斥責,使得楊蔣矛盾加深,也使楊對紅軍看法發生變化。

改編情況

概況

到陝西後,楊虎城所部由第7軍擴編為第17路軍編成如下
十七路軍 楊虎城
第7軍(馮欽哉
42師(馮欽哉兼)
第38軍(孫蔚如
17師(孫蔚如兼)
除上述兩師外,楊部在陝西還增編了警備師等部隊,警備師後又改為警備第1、2、3旅,此外還有西安綏署特務第1、2、3團,十七路軍總部騎兵團、特務營、教導營、衛士隊等。

具體編制

十七路軍具體編制如下:(基準時間為1936年10月)
總指揮楊虎城 參謀長韓光琦(字威西)
第38軍 軍長孫蔚如
第17師 師長孫蔚如兼
49旅王毅武
97團任雲章、98團李俊彥、99團張之因
100團李維民、101團張駿京、102團張世俊
補充旅耿志介
補1團程鵬九、補2團孫子坤、補3團陳際春
第7軍 軍長馮欽哉
第42師 師長馮欽哉兼 副師長郭仰汾
124旅武士敏
247團行海亭(占鰲)、248團景行、249團王宏業
126旅柳彥彪
250團王克敬、251團薛如蘭、252團楚憲曾
師直屬補充團李文澄
師直屬第4團王明欽
陝西警備第1旅王俊
1團申及智、2團李家驥、3團劉威誠
陝西警備第2旅張鴻元(字飛生)
4團沈璽亭、魯秦俠、5團韓子芳、6團唐德楹、沈璽亭
陝西警備第3旅孫友仁
7團張英三、8團楊復震、9團王鎮華
綏署特務1團(孔從周、孫輔丞)
綏署特務2團(閻揆要)
綏署特務3團(劉子潛)
騎兵團(孟慶鵬、張廷祥)
教導營(李振西)
特務營(宋文梅)
衛士隊(白士彬)
其間各部主官人事曾有變化,未及詳述。

遭逢大變

紅軍主力長徵到陝北後,蔣介石命令楊虎城會同東北軍進攻陝北紅軍,東北軍在進攻中被紅軍消滅了牛元鋒師、何立中師等部,加之以前陝南剿共的經歷,楊虎城認識到,進攻紅軍很可能讓他輸光老本,而這也是蔣介石一箭雙鵰,消除異己的一貫作法。因此,楊虎城在剿共問題上,比張學良要消極得多。另外,楊虎城在西北軍時期增和共產黨有過接觸,在西北軍中活動的著名共產儻人宣俠父,曾任楊的秘書長的共產儻員南漢宸,都曾在十七路軍做過大量的工作(有關這方面的情況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看一看《丹心素裹——十七路軍中供黨史資料》,中國文史出版社),地下黨員張漢民、閻揆要甚至在十七路軍擔任了旅、團長。因此,在促使張學良發動西安事變方面,楊虎城的作用是可想而知的。在西安事變中,東北軍主要負責臨潼捉蔣,十七路軍主要負責西安市內,事前楊虎城親自部署趙壽山以演習為名,讓部隊熟悉行動路線,因而事變中十七路軍部隊一舉將在西安的所有中央系部隊和機關全部占領繳械,將在西安的中央大員全部扣壓。
西安事變後,十七路軍被蔣介石分化,馮欽哉率42師隨蔣,被蔣介石擴編為第二十七路軍,下轄第42師(柳彥彪)、169師(武士敏)。楊虎城被逼出國後,十七路軍被取消,陝西警備各旅等之一部編為177師,由原綏署參謀長李興中任師長,隸屬第38軍。此外,還有西安事變其間投蔣,並東出潼關,參與進逼西安的49旅王勁哉部,被編為獨立第20旅。從此,十七路軍系統部隊由地方實力派變成中央軍旁系雜牌部隊,走上了一條被蔣介石逐步削弱、肢解、消滅的道路。

大分裂

楊虎城率領的第17路軍,西安事變前,共有兩個軍,即第7軍和第38軍,軍長分別是馮欽哉孫蔚如,轄兩個整編師第42師和第17師(師長分別由馮欽哉和孫蔚如兼),三個警備旅,再加上直屬部隊,總計28個團,6萬餘人。從西安事變開始到楊虎城離開西安出國為止,第17路軍在蔣介石“分化收買”之下發生了大的分裂。首先是第7軍軍長兼第42師師長馮欽哉等一些右派軍官,率部隨蔣(後被蔣介石擴編為第27路軍,下轄第42師、第169師,師長分別是柳彥彪和武士敏),接著警備第一旅王俊部、警備第二旅沈璽亭和唐得楹兩個團(後被編為獨立第19旅,但不久後就被撤銷番號,部隊分散編入其他師)、第17師49旅旅長王勁哉部(後被編為獨立第20旅)先後投向“南京”,計有14個團,2萬餘人。第17路軍所余不到4萬人,編為陸軍第38軍,孫蔚如任軍長,轄兩個整編師17師和177師(師長分別是趙壽山李興中),兩個警備旅,兩個直屬團-教導團和騎兵團,第17路軍的番號也相應被撤銷。

慘澹抗戰

孫蔚如部

抗日戰爭開始後,1937年7月下旬第38軍趙壽山的第17師、第177師的529旅(旅長許權中)、教導團(團長李振西)開赴前線,參加了保定、娘子關、忻口諸戰役。其中,第17師與教導團在娘子關戰役中,與敵血戰九晝夜,予敵以重大殺傷,教導團也付出了重大犧牲,全團傷亡官兵1800多人。529旅在忻口戰役正面防守14天,全旅3000多人,傷亡2000多人,其中以共產黨員閻揆要為團長的1057團原有200多名共產黨員,忻口戰役後就只剩下60多名黨員了。
1938年7月,38軍擴編為第31軍團。11月,第31軍團又改編為第4集團軍,孫蔚如任總司令。下轄第38軍和第96軍。第38軍軍長趙壽山,下轄第17師和第55師。第96軍軍長李興中,下轄第177師和新編第14師。
1938年7月,孫蔚如部全部開赴晉南中條山抗日前線。這支軍隊在中條山堅持抗戰近三年,先後粉碎了日軍的11次大掃蕩,其中,以“血戰永濟”、“六六戰役”、“望原會戰”最為慘烈悲壯!血戰永濟中,17師補充團102團團副楊法震、教導團團副魏鴻紀犧牲,教導團三營營長張希文和該營全部殉國。“六六戰役”中,177師新兵團有800多名壯士因彈盡糧絕,被日軍逼上黃河崖邊,高呼口號,集體跳崖,全部壯烈犧牲,無一人投降被俘,譜寫了一曲感天動地、氣吞山河的生命絕唱。第4集團軍有2.1萬人犧牲在中條山下、黃河岸邊,而日軍也始終未能越過黃河,進入西北。
1940年8月,第4集團軍為策應八路軍發動的百團大戰,派出部隊在同蒲鐵路南段沿線,深入敵後破壞鐵路公路。部隊出擊在安邑、運城、聞喜、夏縣一帶,先後數十次,打得敵人縮守據點,不敢妄動。
1940年10月,第4集團軍離開中條山,調防河南,守備鞏縣、汜水滎陽、廣武百餘里防線。10月2日,黃河北岸日軍強渡黃河,進占鄭州,第4集團軍在滎陽、廣武地區與敵展開鏖戰,配合友軍收復了鄭州。在3個月的廣武戰役中,第17師擔任主要作戰任務,全師傷亡官兵2280餘名。其中102團損失了1個營, 有些連隊僅餘二三十人,但部隊士氣依然如故。
1944年4月中旬,日軍發動河南戰役。第4集團軍在鞏縣以東奮勇阻擊,530團堅守虎牢關據點7晝夜。虎牢關之役共斃傷日軍2500餘名,177師傷亡400餘官兵。另外在登汜和韓城鎮兩次大戰中,均予日軍以重創。1945年5月,在豫西戰役中,96軍與日軍血戰官道口,在交戰中,共產黨員連長張國華指揮全連向山頭衝擊,身負重傷,排長余得水帶領全排戰士與敵衝殺,不幸陣亡,但終將日軍擊退,保障了關中的安全。
日本投降時,孫蔚如任武漢戰區總受降官。在19天中,他負責解除日軍武裝21萬人,接受工廠、倉庫等300餘所,遣編偽軍3個軍9萬餘人。

馮欽哉部

第27路軍於1937年9月改稱第98軍,編入第14集團軍。1939年10月,原169師師長武士敏接任軍長。此後馮欽哉升任第1戰區副司令長官,第98軍被改為第2戰區東路軍(東路軍總指揮為朱德)直轄,駐防於中條山
1939年,國民黨“頑固派”掀起了第一次“反共高潮”,閻錫山密令其部隊消滅山西新軍,還派人“拉攏”武士敏夾擊山西新軍,被武士敏“義正辭嚴”地拒絕了。他表示堅決與八路軍合作,以國家民族利益為重,共同抗日,不把日軍趕出中國決不罷休。
1939年下半年,由於日軍的殘酷進攻和國民黨內“投降妥協空氣”的影響,國民黨朱懷冰等部隊都離開了艱苦的山西根據地,而武士敏則堅決與中共合作,在官兵中經常宣傳“抗日高於一切,堅持抗戰到底”的道理。在武士敏的領導下,98軍與八路軍密切配合,打退了日軍對抗日根據地的多次猖狂進攻,堅持了山西的抗日戰爭,為穩定全國抗日戰爭的局勢,支持正面戰場作戰,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1941年5月,日軍集結臨汾、長治、晉城10萬多人向中條山進攻。國民黨駐守中條山的部隊約20萬人。由於無充分準備,龐大的後勤機關不能疏散,部隊無法展開戰鬥,結果受到嚴重損失,國民黨2萬多人“投降”,4萬多人被俘,1萬多人犧牲,其餘10萬多則奉命退過黃河,唯武士敏率領的第98軍轉戰各地,堅決與八路軍一起在山西抗擊日軍。日軍多次派人勸武士敏投降,但均遭拒絕。一次,日軍派一個認識武士敏的叛徒來勸降,武士敏大怒:“我是一個軍人,我應該死在抗日的戰場!”遂將叛徒扣壓。9月下旬,日軍集中主力3萬餘人,將98軍合圍在沁水縣東峪、西峪。武士敏臨危不懼,親臨馬頭山前線,指揮部隊頑強抵抗,浴血奮戰,並多次組織突圍,終因敵人封鎖嚴密,受到嚴重挫折。在突圍中,武士敏被敵人子彈擊中下齶時,他高呼:“拼到底,不成功,便成仁!”爾後壯烈犧牲,時年49歲。
武士敏殉國後,國民黨軍委會調黃埔一期生劉希程繼任該軍軍長。98軍此後在蔣介石的改造下,逐步演變為國民黨中央軍嫡系部隊。1944年98軍被裁撤,所部整編為169師,被調往西南地區,歸入遠征軍,駐守滇西。馮欽哉部的歷史至此結束。

王勁哉部

抗戰爆發後,王勁哉率獨立第20旅開赴中條山,和日軍共進行了大小戰役20餘次,王勁哉逢戰必身先士卒、赤膊上陣,斬敵首百餘。不久,獨立第20旅被擴編為新編第35師和獨立第20旅,王勁哉任新編第35師師長兼開封警備司令,編入湯恩伯的第20軍團;20旅由蔣介石的嫡系將領鐘松任旅長,劃入第9集團軍參加了淞滬會戰,該部從此成為國民黨中央軍嫡系部隊。
在1938年春天的徐州會戰中,王勁哉率數千將士,馳援台兒莊外圍的曹州,阻擊追殺李宗仁部的日軍,終使李宗仁將軍安全脫險。王勁哉因功被授予一枚特別頒授的紀念1932年“一·二八”淞滬抗戰大勳章,新編第35師也被改編為中央陸軍第128師,成為國民黨200個正規師之一,王勁哉任中將師長。隨後,這支部隊立即投入到空前絕後的武漢大會戰中,與日軍展開了浴血奮戰,128師損失慘重。
武漢會戰後,湯恩伯將128師化整為零。128師尚有戰鬥力的第382旅,在副師長兼旅長李俊彥帶領下,被調往河南充實其他部隊。李俊彥後來曾兼任洛陽警備司令,率382旅苦守洛陽,直到洛陽淪陷。128師剩下的兵員連同輕、重傷兵總計不足200人,受令開到湖北鹹寧、蒲圻一帶自行休整補充,從此名義上歸入第29集團軍。1938年年底至1942年先後參加了隨棗會戰、1939年冬季攻勢作戰、棗宜會戰和豫南會戰。駐防中,該師與襄北新四軍友好相處,對抗日軍的掃蕩,整治地方治安,消滅了為害民眾的土匪,部隊逐漸擴大到3個正規旅1萬餘人。
1943年,王勁哉制定出收復漢口的冒險計畫,不料部下有人叛變,將部隊駐防圖拍成膠捲偷送給日軍,日偽軍集中五路部隊共10萬兵力,對其進行“圍剿”。王勁哉不幸兵敗被俘。由於種種原因,王勁哉暫時委曲投敵,該部被汪偽國民政府改編為暫編第6師、43師,師長由金亦吾、王勁哉分任。暫編第43師成立不久,王勁哉便率部反正,於敵後開展游擊戰,一直堅持到抗戰勝利。暫編第6師於1945年9月被國民政府收編。

走向“新生”

孫蔚如部

蔣介石為了消滅孫蔚如部,於1944年3月以假提升的方式,調趙壽山為第3集團軍空頭總司令。1945年7月又以同樣方式調孫蔚如為第6戰區司令長官(戰區實權掌握在陳誠嫡系郭仟手裡),把原38軍、96軍合併為38軍,蔣介石的嫡系張耀明為軍長,轄17、55、177三個師,取消了新編第14師,使部隊由14個團並為9個團。
張耀明任第38軍軍長後,首先向第17師開刀,擬撤免共產黨員劉威誠17師51團團長的職務和梁厲生的營長職務。形勢所迫,部隊黨委遂決定,由劉威誠、徐又彬、梁厲生、雷展如負責領導,率17師50、51兩個團及49團一個營共二千三百餘人,於1945年7月17日在河南洛寧之故縣鎮起義,18日即與解放軍豫西二分區韓均司令員所部會合。
第17師起義後,國民黨當局進一步加緊了對第55師的“迫害”和“控制”。1946年5月,在國民黨中央軍的四面包圍下,蔣介石對第4集團軍又一次下達整編命令,把第38軍改編為整編第38師,55師和177師改為整編第55旅和整編第177旅,將原55師師長孔從洲調任整編第38師副師長,整編第55旅旅長由孫子坤擔任,並令整編第55旅從鞏縣開往新鄉“剿匪”,途中準備全部繳械,解散。迫於形勢,孔從洲率整編第55旅毅然於1946年5月15日在河南鞏縣起義。由於起義倉促,準備不足,部隊被打散,孫子坤和中共黨員孫乃華被俘後犧牲。孔從洲、楊健等人突圍後於8月輾轉到達晉冀魯豫邊區首府邯鄲,受到劉伯承、鄧小平等首長的親切接見和慰問。
1946年6月胡宗南又調整編第177旅李振西部在輝縣前線向解放區進攻。中共黨員、整編第177旅530 團1 營2連連長呂元璧、3連連長薛生榮於8月8日凌晨2時在輝縣率部起義。黎明時分,起義部隊安全抵達解放軍太行第3軍分區駐地林縣楊柳川。在這同時,第529 團的一個機槍排也相機起義,進入解放區。
1946年9月13日,中共中央以原17路軍起義部隊為基礎,組建了西北民主聯軍第38軍,任命孔從洲為軍長,劉威誠、陳先瑞為副軍長,轄17師、55師,師長分別是張復振和楊健。西北民主聯軍第38軍在鄧小平、劉伯承的直接領導下,先後參與了上黨自衛戰、平漢戰役、白晉線戰役、輝縣戰役、湯西戰役、豫北戰役;強渡黃河後,參與了豫西戰役,豫西、陝南根據地的堅持與鞏固、豫西“剿匪”等,為解放全中國立下了卓著功勳。
孫蔚如調任第6戰區司令長官時,由第4集團軍的第17師帶去張鏡白一個團,作為第6戰區長官部的警衛團。1946年第6戰區撤銷後,該團劃歸武漢行轅主任程潛節制。1948年該團隨程潛到了長沙,擴編為第232師,以原17路軍幹部後任第6戰區參謀處長的康朴為師長,張鏡白為副師長。1949年8月,該師隨程潛起義,光榮地迎接了長沙解放,並對白崇禧殘部作戰,解放了湘潭。以後該師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康朴以解放軍某軍副軍長兼該師師長。康朴轉業後,張鏡白任該師師長,參加了解放大西南的戰役。
至此,孫蔚如部只剩下整編177旅李振西部這一絲血脈還留在國民黨軍隊中。該部隨整編38師轉戰晉南、陝中,屢受打擊。在1949年的扶眉戰役中,38軍損失慘重,軍長姚國俊被免職,李振西接任軍長。此後該部隨胡宗南退入西南,在西南戰役中,李振西拒絕隨裴昌會起義,將部隊帶到四川安縣以西,最終還是被迫向解放軍投誠。孫蔚如部的歷史至此全部結束。
另外,被調離38軍的高級將領也先後走向了“新生”。
抗戰勝利後,1945年12月孫蔚如任武漢行營副主任。1948年8月任戰略顧問委員會委員。1949年春潛居上海,拒赴台灣,並授意部下參加湖南和平起義。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歷任陝西省副省長、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委員、國防委員會委員等職。
趙壽山,1942年秘密加入中國共產黨。1944年被調到甘肅武威任第3集團軍總司令後,完全被架空,只能指揮一個衛士一個勤務兵,要求出國蔣介石也不同意,於是在1947年3月進入解放區,7月通電起義。1948年1月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野戰軍副司令員。建國後歷任青海省政府主席、陝西省委常委兼省長、全國人大常委、國防委員會委員等職。
李興中,1945年升任第4集團軍總司令。1947年第4集團軍被撤銷,李興中不願打內戰,在上海閒居,並積極策動原17路軍將領起義。建國後任河北省政協副主席等職。

王勁哉和馮欽哉部

抗戰勝利後,胡宗南將王勁哉誘至西安,投入大雁塔監獄。1945年冬,胡宗南押解王勁哉去南京,在戶縣機場登機時,機場旋風大作,飛沙走石,飛機無法起飛。王勁哉趁上廁所之機越牆逃脫,北去延安。中共中央任命王勁哉為陝西自衛縱隊軍總司令。後來1948年,王勁哉被中共中央批准為中共特別黨員。1949年他隨軍到關中,任渭南軍分區副司令員。1952年調陝西省人民政府任參事室主任參事,曾任陝西省一、二屆政協委員、常委。
金亦吾,內戰時曾任第15綏靖區高參、第14兵團參謀等職。1949年10月向解放軍投誠。
馮欽哉在抗戰結束以後,擔任有職無權的第12戰區副司令長官,華北剿總副司令。1949年隨華北剿總司令傅作義起義。
非常可惜的是,楊虎城將軍沒能等到“新中國”成立的這一天。七七事變後,楊虎城欲返國“參戰”,但遭到蔣介石拒絕。他報國心切,仍然決定回國。但當他於1937年11月回國後,就被軍統特務逮捕,從此便失去了自由,先後被囚禁達12年之久。在“蔣家王朝滅亡”之際,1949年9月17日,楊虎城全家被殺害於重慶中美合作所監獄。
建國後,原17路軍將領中,有4位分別被授予中將或少將軍銜。1955年,孔從洲、閻揆要被授予中將軍銜,張希欽(1933年加入中國共產黨,西安事變時,任楊虎城警衛營連長)被授予少將軍銜。1961年杜瑜華(1933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在楊虎城部隊從事兵運工作)晉升為少將軍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