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
前身
清末的
新軍建設計畫在陝西成立第三十九混成協,由陝西督軍負責建立,
辛亥革命民國成立後,1912年,
袁世凱委任其親信
陸建章任左路統領兼北京總統府警衛軍參謀官(後升警衛軍統領),1914年陸以此部隊擴編為陸軍第七師師長,由北京政府任命討伐陝西民變首領
白朗的名義進軍陝西並取代原陝西都督兼民政長
張鳳翽的位置成為新的陝西都督(全名:威武將軍督理陝西軍務)。後來西北軍的首領馮玉祥為陸建章之女婿,陸委任其內侄女婿
馮玉祥任第七師左翼第一營
營長,此營後擴編為第14旅、混編第16旅,馮亦隨著部隊的擴編升任旅長並在西北募兵建軍,軍閥史中各路軍閥大多在出生地發跡,馮玉祥以安徽人身分在西北立足的根源由此開始。
1915年袁世凱稱帝,陸建章為擁護者之一,其隸下的混編第16旅在當時雖然效忠袁世凱政府,但是並未接受
北洋軍元老
王士珍呼應發電擁立袁世凱的要求,在北京政府的命令下混編第16旅開往四川準備討伐護國軍,途中與遭到護國軍擊潰的混編第4旅會合,當時混編第4旅第2團第2營營副為馮玉祥的舊友
鹿鐘麟,因此第2團接受改編加入混編第16旅,這批部隊因為之前立場未明確表態的遠因下與護國軍私下達成協定,實際上並未和護國軍直接作戰,這作法保全了馮玉祥日後興起的家底,這批部隊直到1920年後再度回到西北,這段空白時間則在北洋軍系的互斗間西北未有長時間的根據勢力。
1916年,陸建章旗下的陝北鎮守使
陳樹藩反對帝制,因此獨立自號陝西護國軍總司令,與
胡景翼合作擊潰了陸建章之子
陸承武率領的陝西第1混成旅,陸承武亦被俘虜。作為愛子安危的交換條件,陸建章主動將其權利讓渡給陳,陳樹藩由此創立“陝軍”,胡景翼則藉此取得陝西督軍之位,西北軍此時為雙頭領導之局。
1918年,國民黨元老、書法家
于右任在孫中山的指示下由胡景翼協助回到陝組織成立“靖國軍”,手下有
樊鐘秀、
楊虎城等將領。這導致身為安徽派卻與北京政府關係密切的陳樹藩不安,兩方多次發生衝突,為此1919年
皖系軍閥控制的
北洋政府派
徐樹錚出兵西北解決問題,其手下的軍隊改稱“西北邊防軍”。徐樹錚在1918年殺死陸建章。幾年之後徐樹錚被馮玉祥殺死。
成軍
在馮玉祥的
連襟陝西省長
閻相文給
直系軍閥的
曹錕、
吳佩孚的推薦下馮玉祥所部擴編為師。1921年閻相文因為工作壓力過大自殺。馮玉祥趁機接掌西北兵權,任陝西督軍、河南督軍。1922年,馮玉祥任陸軍檢閱使。
1924年,
第二次直奉戰爭中,吳佩孚任命馮玉祥為第三軍總司令,令其出
古北口進擊
開魯攻擊
奉系軍閥,但馮受奉系賄賂,和駐北京的
孫岳、
胡景翼聯合反戈占領北京,發動
北京政變,改名“國民軍”,造成直系兵敗。馮玉祥囚禁直系首領曹錕,但因為自己兵力不過4萬人,請出皖系段祺瑞執政,驅逐
溥儀出宮,邀請孫中山北上。孫到達北京後於1925年初病逝。1925年1月,馮玉祥就任西北邊防督辦,所部也就被稱之為“西北軍”。在蘇聯的支持下,馮的部隊達到15萬人。
1925年底,國民軍參加長江中游的吳佩孚和長江下游的
孫傳芳聯合發動的反奉戰爭。11月22日,奉系將領
郭松齡在馮玉祥的支持下,在
直隸灤州倒戈,將所部改稱東北國民軍,迅速回師占領
山海關、
錦州、
新民等地,直逼瀋陽。12月24日郭松齡兵敗被捕,次日被殺。
張作霖揮師南下入關,挺進京津。1926年1月直、奉聯合,攻擊國民軍。在其攻勢下馮玉祥
下野,去蘇聯考察,西北邊防督辦一職由
張之江代理。3月奉軍在
日軍的掩護下占領天津。
三·一八慘案之後,1926年4月9日國民軍驅逐
段祺瑞。隨後國民軍被直、奉聯合擊敗,撤出北京,1926年5月到8月在
南口大戰失敗後撤回至西北。
壯大
國民軍的主力是
馮玉祥、
胡景翼、
孫岳下屬的三個軍。胡景翼的手下多為靖國軍的舊部。胡景翼病死後,其手下部隊多投奔馮玉祥。另有奉系
郭松齡殘部由
魏益三率領加入國民軍的第四軍和脫離
張宗昌加入國民軍的
方振武部第五軍。
1926年8月馮玉祥回國。之前1月直系吳佩孚手下
劉鎮華的“
鎮嵩軍”進攻西安的楊虎城,圍城8個月,9月被馮玉祥派
鄧寶珊率
孫良誠和
吉鴻昌擊敗。劉鎮華投入馮玉祥門下。
北伐時期國民革命軍有四個集團軍,分別是
蔣介石的
第一集團軍、馮玉祥的第二集團軍、閻錫山的第三集團軍、和
桂系李宗仁
白崇禧的第四集團軍。
1927年馮玉祥所部渡過黃河,1928年參加第二期北伐,占領天津。1928年初,二次北伐結束,西北軍實行縮編,全軍縮編為十二個師,共22萬人。
瓦解
1929年北伐成功後,由於裁軍問題,馮玉祥與
蔣介石產生了矛盾,導致蔣馮戰爭,但由於
閻錫山軟禁馮玉祥和
韓復矩、石友三改投蔣介石西北軍很快失敗。
宋哲元的部隊被張學良改編為29軍,成為
東北軍作戰序列,是後來長城抗戰、
盧溝橋事變中的主力。在
喜峰口威震日軍的“大刀隊”就是建於1916年的馮玉祥的手槍隊[3]。在
國共內戰末期
淮海戰役中,這支部隊在第3綏靖區,其中的一部分在
張克俠、
何基灃的帶領下投奔解放軍。
韓復榘鎮守山東對日軍臨陣退縮被國民政府處決。
石友三則在包括日本人在內的各方勢力之間反水多次,最終被手下殺死。
番號沿革
北洋政府時期
1.左翼備補軍前營 北京,1913.4
2.京衛軍左翼1團 北京,1913.9
3.京衛軍左翼1旅 澠池,1914.5
4.中央陸軍7師14旅 潼關,1914.6
5.中央陸軍第16混成旅(成軍伊始) 西安,1914.9
6.中央陸軍11師(督陝時期) 西安,1921.7
7.中央陸軍第11師,7混成旅,8混成旅,25混成旅(陸軍檢閱使時期)北京,1922.11
8.國民軍第1軍(北京政變後) 北京,1924.10
9.西北軍(西北邊防督辦時期,非正式軍號.習慣稱呼至今) 張垣,1925.1
國民政府時期
10.國民革命軍聯軍第一軍(五原誓師後) 五原,1926.9.17
11.國民革命軍第二集團軍(北伐時期) 西安,1927.5.1
12.護黨救國軍第二集團軍(雙十反蔣) 潼關,1929.10
13.國民革命軍第二集團軍(鹿代總司令時期) 潼關,1930.1
14.中華民國軍第二集團軍(中原大戰時期) 潼關,1930.4
著名將領
“馮玉祥五虎將”是指出身於西北軍的五位將領,五位均與馮玉祥有所關係,依序為宋哲元、劉郁芬、
鹿鐘麟、
張之江、
李鳴鐘五人。
國民黨派
共產黨派
其他
楊虎城在1929年投蔣,在
蔣唐戰爭中擊敗
唐生智。1930年中原大戰之後西歸升格為17路軍,6萬多人,被稱為“小西北軍”。1936年於
西安事變之後縮編為38軍,由
孫蔚如率領。抗日戰爭期間38軍擴編為31軍團,由孫蔚如
任軍團長;下轄38軍(軍長
趙壽山)和96軍(軍長
李興中),在
中條山等地[4]。抗戰之後38軍和96軍合併為38軍。1946年
孔從周率38軍投奔共產黨的
晉冀魯豫軍區,被改編為西北民主聯軍38軍,歸陳謝兵團指揮,成為解放軍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