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李鳴鐘(1887年—1949年),字曉東,河南沈丘官會鎮人(今屬項城)。馮玉祥前期兩大主要助手之一。李鳴鐘與馮玉祥在第一
混成協時就相識,雖未參加武學研究會,但也是熱心反清分子,與馮、張、
韓復榘一道參加
灤州起義並因此被解職。1913年,馮玉祥任左路備補軍團長,李鳴鐘在他部下任連長,深受器重。馮玉祥升旅長後,為了培養幹部,成立了一個模範連,任命李鳴鐘為模範連連長,
石友三馮治安吉鴻昌等都是模範連士兵。隨著馮玉祥的步步高升,李鳴鐘也水漲船高,從16混成旅一團三營長、三團長、一團長、旅長、第八混成旅長直至升為國民一軍6師長,和
張之江一樣成為馮的左膀右臂。
北京政變後,李鳴鐘升為
綏遠都統兼國民軍西路總指揮,授陸軍上將銜。在任期間,修路種樹,創辦五族學院、包頭二中、職業學校、女子師範、全區圖書館、古物陳列室、通俗講演所、平民學校等;建平民醫院、老幼救濟院、妓女濟良所。1926年任京師警察總監。1927年任
國民政府軍委委員。1928年任鄭州市長,第二集團軍總指揮。
中原大戰後,
西北軍解體,李鳴鐘被南京軍委任命為
鄂豫皖邊區
綏靖督辦。1931年吉鴻昌下野,李鳴鐘又兼任22路軍總指揮和30師師長。後任
軍事參議院參議。抗日戰爭期間,李鳴鐘雖然為當權者所忌,數次上書都未能復出帶兵,但他通過舊時的同袍戰友,從各個層面上積極參與抗戰,為抗日救國和反法西斯戰爭作出了積極貢獻。1948年任
監察院監察委員。1949年6月29日在上海病逝。
個人簡歷
1887年,河南沈丘人。
1909年畢業於陸軍隨營學堂,辛亥革命時在
馮玉祥營任排長。
灤州起義失敗後,隨馮到陝西。
1916年授步兵上校。
1917年任步兵3團長。
1918年6月任陸軍第16混成旅步兵第1團團長,7月授陸軍少將。
1921年8月任第11師第21旅旅長。
1922年9月兼任歸德鎮守使,11月晉授陸軍中將。
1923年10月任第8混成旅旅長,11月授將軍府剛威將軍。
1924年10月任國民軍第1軍第6師師長。
1925年1月至1926年1月任
綏遠都統、
善後會議議員,授陸軍上將銜,兼任西北國民軍西路總指揮。在任期間,選賢任能,嚴懲貪官污吏,整頓財政;修路種樹,創辦五族學院、包頭二中、職業學校、女子師範、全區圖書館、古物陳列室、通俗講演所、平民學校等;建平民醫院、老幼救濟院、妓女濟良所。
1926年任甘肅軍務督辦,未赴任。後任京師警備代理總司令兼警察總監。
1927年為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
1928年任鄭州市市長;3月,任第2集團軍總指揮,後又任西北政治工作委員會委員長;9月,任河南省政府委員,國軍編遣委員會委員兼遣置部主任。
1930年任鄂豫邊區綏靖督辦。
1931年任第22路總指揮,第30師師長,後任
軍事參議院參議。
1933年任29軍高等軍事顧問。
1935年12月任冀察政務委員會高等顧問。
1939年1月任第一戰區高等顧問,9月任河南省政府委員兼賑濟委員會主任。
1945年年底任黃河花園口堵口工程委員會副主任。
1948年2月,任監察院監察委員。
1949年5月,上海解放,李鳴鐘高興異常,6月,因病去世 。
1986年3月13日,經中共中央統戰部專件批覆後將李鳴鐘定為愛國民主人士。
生平事跡
不堪岳父白眼賭氣從軍
李鳴鐘出生於河南省
沈丘縣一個沒落的家族,7歲入私塾讀書。他的父親是一名鄉間醫生,父親去世後,年少的李鳴鐘一邊讀書一邊割草、乾農活,給財主打短工。雖然生活艱辛,但磨礪了他的性格,17歲時即已長成身材魁梧、濃眉大眼的男子漢。
李鳴鐘的父親在世時曾給他定過一門親,雖然姑娘後來嫁給了他,但岳父家的人見李家景況艱難,早已物是人非,不免瞧不起這個“打短工”的女婿,處處施以白眼。血氣方剛的李鳴鐘自然忍不下這口氣。當時,李的二哥李鳴鋁在北京當兵,於是李鳴鐘一氣之下,毅然辭別新婚妻子離家赴京,投靠二哥從軍。
入伍後,李鳴鐘被編入北洋新軍武衛右軍第三營左隊
右哨四棚,當時的正目(班長)是
馮玉祥。此後,隨著馮逐步被提為哨長(排長)、連長、營長,李鳴鐘也步步緊跟,先後由副目(副班長)升為哨長(排長)、連長、副營長。作為馮玉祥的直屬部下和助手,李鳴鐘的軍職也在不斷地升遷。
早在新軍二十鎮駐防關外
新民府時,熱心反封建的馮玉祥、
施從雲、
王金銘、李鳴鐘、
韓復榘、
張樹聲等人,就一道發起成立了反清的秘密組織“武學研究會”“
山東同鄉會”;1911年年底,又一道參加了
灤州起義。起義失敗後,王金銘、施從雲等人犧牲,馮玉祥和李鳴鐘則被
開除軍籍,押解回鄉。馮與李之所以能夠安然無恙,全賴
陸建章的保護。陸建章是北洋新軍的軍法處長,
袁世凱的嫡系,因欣賞
馮玉祥是個軍事人才,於是將自己的內侄女嫁給了馮。灤州起義失敗後,在陸建章的極力保護下,馮玉祥和他的親近部下李鳴鐘得以活命。
1912年春,陸建章負責組織左路備補軍,並任命馮玉祥為二營營長,李鳴鐘為二連連長。轉年,因見李鳴鐘長相英武且在軍事方面很有前途,原新軍
六鎮武術教官武俠公將自己唯一的女兒嫁給了他。從此,李鳴鐘在軍隊中站穩腳跟,一路追隨馮玉祥,成為馮最得力的“五虎將”之一。
天津“出白兵” “福將”顯威
據說李鳴鐘之所以受
馮玉祥的重用,是因為他很能打仗,而且常打勝仗,被人譽為“福將”。1925年冬,馮部
國民軍為支持郭松齡反奉,攻打直隸督軍
李景林時,李鳴鐘曾在天津指揮了一場“神兵天降”的攻堅戰,可以說是他軍旅生涯中最精彩的一筆。
1925年12月8日,馮玉祥下令全線討伐李景林。當時的國民軍中,馮是上將,李為中將加上將軍銜。國民軍分三路攻打天津,
張之江為總司令,率部從
廊坊攻打
楊村;
鄧寶珊、
徐永昌分別率部攻打
任丘、大城和馬廠;李鳴鐘則率領五萬部下屯兵天津西北的
王慶坨、
楊柳青和
韓家墅等處。
為了守住天津,李景林請來
德國軍事顧問做參謀,構築了鋼筋混凝土的防禦工事,架設電網、埋設地雷;並由日本軍事顧問指揮,打起了防禦戰。張之江率三個混成旅攻打楊村、
北倉和王慶坨,均遭到猛烈炮火的阻擊,從12月10日打到15日,僅楊村就遺屍4000人。
馮玉祥聞訊在電話中痛哭,將張之江撤職。
16日,馮玉祥任命李鳴鐘接替張之江任總司令,調動騎兵、警衛旅和鋼甲車隊前往支援,繼續攻打天津。
19日,天降大雪,將津城變成白茫茫一片。李鳴鐘緊急召集軍事會議,命令部隊當晚夜間至次日拂曉時分“出白兵”進行偷襲。
當天夜裡,一片死寂。馮系兵士全部反穿羊皮筒,在雪地上匍匐前進。白色的羊皮筒與白雪混在一起,肉眼難辨,幾萬兵士悄無聲息地到達了前沿陣地,同時燃放起過節使用的焰火。敵軍此時方從夢中驚醒,只見到處流星遍布、烈火騰空,夜空中升起道道白光,不知發生何事,霎時亂作一團。
這時,舉著大刀、端著刺刀的馮系部隊如天兵降臨一般沖了進來,騎兵、炮兵、裝甲兵緊隨其後,在一片喊殺聲與槍炮聲中,國民軍攻進了
楊村。
幾日後,馮系部隊全面占領了天津城,
李景林倉皇逃走。
此役,李鳴鐘聲威大震,堪稱他戎馬生涯中最輝煌的時刻。此後,他的人生就開始出現轉折。
大戰長辛店
1922年,直系與奉系張作霖開戰。直系分三路迎敵,西路主要是為了控制保定以北的京漢線。這對決定整個戰局至關重要,所以
吳佩孚自兼西路司令,全力以赴迎戰
奉軍。但長辛店一戰,吳軍接連失利,奉軍乘勝步步緊逼,戰況很激烈。吳佩孚急調駐守河南的
馮玉祥部增援。馮派李鳴鐘旅火速北上,開赴保定,接受吳佩孚的直接指揮。吳佩孚命李鳴鐘三日內繞道佗里、戒台寺,出大灰廠,攻擊奉軍後路,解救被奉軍包圍的吳軍。李鳴鐘率領三個團繞道途經山區,艱難行軍約300里,用一天一夜提前到達大灰廠。此時奉軍正緊緊包圍吳部,毫無防後戒備。李鳴鐘按照全旅合力總攻,務求一舉奏捷的戰略方針,在奉軍的左側和後方發動總攻擊。
奉軍猝不及防,全軍潰亂。被圍的吳軍乘機反攻,奉軍前後受敵,死傷累累。兩日後,奉軍總撤退。李鳴鐘率兵乘勝占領
長辛店,追擊逃敵。李鳴鐘旅抄襲奉軍,對扭轉整個戰局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戰後,
吳佩孚和直魯豫
巡閱使曹錕都親自接見李鳴鐘,對李鳴鐘神速馳援和指揮有術極表讚揚。吳佩孚當面提出:留該旅駐防北京,升李鳴鐘為師長。李鳴鐘婉言謝絕,毅然率兵返回河南。北京政府授予他“剛威將軍”稱號,獎“一等
嘉禾勳章”。李鳴鐘凱旋時,
馮玉祥親率文武官員在開封車站迎接,軍樂大作,如迎貴賓。這是馮軍將領從未享受過的風光。
文韜武略
李鳴鐘不但是個武將,還是個儒將,他有文化,很懂得謀略策劃,會愛兵,會用人。尤其在
綏遠任都統時,把
西北軍中一些有本事的人,都拉到都統署任要職,給他出了不少力。
吉鴻昌原在
韓復榘手下任個營長,因反對韓復榘的獨斷專行受到懲罰。他憤而辭職,恰好這時李鳴鐘受命在郾城招模範連學兵,吉鴻昌應招。李鳴鐘很了解吉的人品和才幹,當即收留。並連提3級,委任他為
都統署的副官長,不久又改任為警務處長。吉鴻昌感激銘心,為李鳴鐘治理綏遠起到很大作用。
馮玉祥“
首都革命”後,受到
段祺瑞、張作霖的排擠。1925年,由於陸軍總長吳光新(皖系)的極力主張,
國民軍稱號被取消。此前已發表馮玉祥為西北邊防督辦,將
察哈爾、
綏遠這貧瘠的西北地區讓給馮玉祥,故馮部被人稱為“
西北軍”。1926年4月,馮玉祥的國民軍在反奉戰爭中失利,為轉移軍閥目標,馮玉祥毅然下野去了蘇聯。他一走,張作霖、
吳佩孚、張宗昌等認為西北軍群龍無首,猖狂向西北軍進攻。西北軍不得不於4月15日從
北京城撤退至北京西北郊區
昌平縣南口鎮。這裡是通往綏遠的交通要道,燕山山脈的一個山口,地勢險惡,易守難攻。5月18日,張作霖和吳佩孚聯合發動對南口的進攻。西北軍在南口苦守3個月,於8月15日向包頭五原一帶撤退。就在
南口大戰時,李鳴鐘與國民一軍參謀長
劉驥一道,也去了蘇聯。
馮玉祥對此很不滿意,但他沒有批評李鳴鐘,而讓他擔任自己和
馮軍的全權代表,回國去廣東與蔣介石的
國民革命軍聯繫,共同北伐。
新中國成立前 遺憾病逝
1929年蔣桂、蔣馮戰爭之後,一場更大規模的蔣、馮、閻
中原大戰即將爆發。李鳴鐘既忠於馮,又附了蔣,更不贊成蔣、馮對戰,遂向各方遊走勸阻,但各方首領皆不相讓。無奈之下,他選擇了自費出國,赴美國考察農業水利,之後又轉道赴英法德意等國訪問。
1930年冬,李鳴鐘歸國後,被南京軍委任命為豫鄂皖邊區
綏靖督辦。蔣介石為了利用李鳴鐘,把他奉為上賓,優禮相加。蔣與
宋美齡結婚時,請李參加婚禮,請
馮玉祥做
證婚人。蔣介石還個別宴請過李鳴鐘,與宋美齡一起與李合過影。他要李鳴鐘率22路軍進攻大別山區紅軍,李不願再打內戰,就以患肺病為藉口長住上海療養。
1931年冬,李鳴鐘也因極度厭煩宦海險惡和政客們相互之間的傾軋,棄官從商,先後在北平、天津、鄭州、開封、西安等地入股合辦了謙生銀號、
久大鹽業公司、塘沽
永利鹼廠、秦隴實業公司、福豫麵粉公司、中原煤礦公司等,走實業救國之路。
1937年“
七七事變”後,北平淪陷,李鳴鐘的北平住宅被日偽查封。北平日偽
維持會會長沙爾和,親訪李鳴鐘,請他參加漢奸政權,承諾歸還查封財產。李鳴鐘斷然回答:“亡國奴不如喪家犬。我決不給日本人幹事!”他毀家紓難,化裝成商人從天津塘沽乘船轉道煙臺返回
河南老家。1938年日寇西侵,開封失守,豫東失陷。李鳴鐘上書國民黨中央政府,請纓再赴沙場,但是如石沉大海,毫無回音。
9月,李鳴鐘攜夫人關淑德至內鄉居住。當時,駐軍南陽的第二集團軍司令
孫連仲得知這一訊息,忙驅車前去拜訪,當場聘李鳴鐘為第二集團軍高級軍事顧問。後來孫連仲又協同
張自忠,再三向蔣介石力薦,李鳴鐘才被
國民政府委任為河南省政府委員,不久又委中央軍事委員會委員、河南省賑濟委員會主任委員。
開封淪陷後,蔣介石為阻日寇西侵,炸開
黃河花園口大堤,結果淹豫、皖、蘇三省44個縣市,淹死同胞87萬。兼任賑濟委員會主任委員的李鳴鐘,終年為救濟災民操勞,在省府會議上經常為民請命,力爭賑款,甚至不惜與
省主席激烈爭辯。他還採用發動商戶富戶,捐募寒衣、捐獻糧食物品與款錢的辦法,盡力減輕災民凍餒之苦。
1943年秋,重慶國民黨政府水利部,委派原
西北軍將領
趙守鈺任黃河水利委員會委員長,成立“整修黃河防泛西堤工程委員會”,李鳴鐘任副主任。他採用
以工代賑辦法,組織災民加固堤防。1945年底,河南省政府與黃委會聯合組成“黃河花園口堵口工程委員會”,趙守鈺任主任,李鳴鐘任顧問兼副主任。在整個施工過程,李鳴鐘與趙守鈺經常吃住在施工現場,日夜操勞。他曾兩次因公往返開封,都沒有回家過一次。
解放前夕,李鳴鐘攜家人遷居上海五馬路、英華里(櫻花里)一帶。蔣介石派人送給他去台灣的飛機票,要他到台灣去。他拒絕了,決定留住上海等待解放的到來。並與舊部密議,待上海解放後,聯袂北上參加革命事業。遺憾的是, 1949年5月上海解放,李鳴鐘卻因食道癌暴發,於6月29日病逝於上海虹橋中西療養院,終年63歲。原
綏遠都統府的參謀長、建國後任河北省副省長的
李興中,悼念李鳴鐘的輓聯是:
為政以德,有勇知方,緬懷儒將風流,精神不死;
起義灤州,歸真滬上,歷數終身行誼,大節無虧。
上個世紀50年代初,周恩來總理接見李鳴鐘的朋友
張之江時問:“李鳴鐘先生現在哪裡?”張說:“他在上海,已經病故”。總理不勝惋惜地連聲說:“可惜、可惜”! 1961年10月,辛亥革命50周年之際,李鳴鐘的骨灰被安葬在蘇州靈岩山麓民族英雄
韓世忠墓旁。1992年,其長孫李鴻程夫婦自美專程返里修墳祭祖,將其祖父衣冠與祖母合葬,並立碑紀念。9月2日,李鳴鐘在京子女與鴻程夫婦等,同返項城
蔡莊故土,參加在家鄉舉行的樹碑典禮。
李鳴鐘舊居
特點:建於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屬於磚木結構的二層樓房,
折中主義風格。帶地下室,建築面積1221平方米。外
檐牆水泥飾面,平頂。入口坡式台階,上築方形小門廳,首層右側為外凸弧形客廳,其上築金屬護欄陽台。院牆設半封閉金屬護欄,內裝修考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