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鎮華

劉鎮華

劉鎮華(1883年—1956年11月18日),原名茂業,字雪亞,河南鞏義市人,原鎮嵩軍統領。曾授將軍府阜威將軍,辛亥革命後,他憑藉這支號稱十萬之眾的地方武裝,依違於各大軍閥之間,先後投靠孫中山袁世凱段祺瑞吳佩孚馮玉祥閻錫山,最後歸附於國民黨蔣介石。曾任陝西督軍兼省長、安徽省主席等職。1949年逃往台灣。1956年11月18日在台北家中病逝。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劉鎮華
  • 別名:劉雪亞,劉茂業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河南省鞏義市
  • 出生日期:1883年
  • 逝世日期:1956年11月18日
  • 職業:軍人
  • 畢業院校:北洋優級師範學堂
  • 信仰:三民主義
  • 政黨:中國國民黨
  • 服役軍隊中華民國陸軍
  • 服役時間:1925年——1955年
  • 軍銜二級上將
  • 類型:地方軍閥
  • 主要事件:致使西安死傷軍民有5萬多人
  • 出身:土匪
  • 職務:安徽省主席
  • 性別:男
人物生平,人物軼事,

人物生平

早期經歷
劉鎮華,本名茂業,河南鞏義縣河洛鎮人,1883年生於一個小商家庭。劉鎮華幼年時,家道中落,由父親教授《四書》、《五經》,考中秀才。後入保定北洋優級師範學堂、保定法政專門學堂監獄科學習,畢業後在開封中州公學任庶務長。
劉鎮華劉鎮華
1908年,劉鎮華加入了同盟會,開始在豫西一帶從事反清革命活動。1911年辛亥革命前夕,劉鎮華到嵩縣羊山,動員那裡由王天縱率領的一支“刀客”武裝參加反清鬥爭。這支武裝後來成了他發跡的資本。
勢力壯大
1911年11月,王天縱率眾隨劉鎮華下羊山打洛陽,但遭到挫折。12月,劉鎮華動員王天縱轉戰陝西。於是,這支武裝西出潼關,投入陝西軍政府秦隴復漢軍東路大都督張鍅部,參與反清戰爭。張鍅任王天縱為東征先鋒官,張治公、柴雲升、憨玉昆為標統,劉鎮華被任為書記官,後提升參議。
民國成立後,陝西軍政府實行裁軍,張鍅部亦要裁員四五千。河南都督張鎮芳因豫西一帶社會動盪不安,且鞭長莫及,經與陝西軍政府張鳳翽、張鍅協商,王天縱這部分軍隊開回豫西,分駐河南府、陝州、汝州等二十二個縣,幫助當地維持社會治安。因這一帶靠近嵩山,故這支軍隊稱為“鎮嵩軍”。由於王天縱袁世凱調往北京,任京畿一帶稽查長,經張鍅舉薦,袁世凱任命劉鎮華為鎮嵩軍協統兼豫西觀察使及豫西剿匪總司令,統領三標一營:第一標分統柴雲升,第二標分統張治公,第三標分統憨玉昆,炮兵營長武衍周。就這樣,劉鎮華掌握了鎮嵩軍,又有豫西一塊地盤,開始了他的軍閥生涯。
鎮嵩軍官兵多為“刀客”出身,且與豫西土匪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因此,鎮嵩軍備受豫督張鎮芳以及其他派系將領的歧視和打擊。為了改變這種處境,劉鎮華決心整頓軍紀,下狠心進行剿匪,張治公、憨玉昆、柴雲升等都“大義滅親”,很快把伊川、洛寧、嵩縣、宜陽一帶的匪患剿平,鎮嵩軍內部因株連也被殺二三千人。這樣,鎮嵩軍總算得到張鎮芳的讚賞,在豫西站住了腳跟。
1913年“二次革命”爆發,國民黨首領黃興派代表攜密信由南京到豫陝,聯絡劉鎮華、張鳳翽、張鍅反袁。劉鎮華不但不敢反袁,反而趁機巴結奉承袁世凱。他先收到黃興的信後,即派人在赴陝的路上將信使殺害,把黃興給張鳳翽、張鍅的信密告袁世凱,從而獲得袁世凱的信任。同一年,河南寶豐縣農民白朗領導了規模頗大的農民起義,活躍在豫西,與袁軍作戰,劉鎮華也奉命率鎮嵩軍前往鎮壓。1914年8月,白朗寶豐魯山作戰陣亡。劉鎮華得知白朗的埋葬處後,即派人割下白朗的頭,並捏造“擊斃白朗的經過”,向袁世凱“報捷”,得賞銀十萬元,被袁世凱授予陸軍中將,獲勛五位獎章。此後數年,劉鎮華更加靠攏袁世凱,苦心經營鎮嵩軍,勢力不斷壯大。
1916年6月袁世凱死後,劉鎮華很快投靠了皖系段祺瑞。
1917年冬,陝西革命黨人郭堅、耿直、高峻等回響孫中山護法反皖號召,率靖國軍圍攻西安,討伐投靠皖系的陝西督軍兼省長陳樹藩。陳樹藩兵力單薄,急電劉鎮華求援。劉鎮華正苦於糧餉不足,有這個可以向陝西發展的機會,當然喜出望外,即率部赴陝。但是,劉鎮華抵達潼關時,又停止行軍,派人往見陳樹藩,說明自己“在陝西沒有什麼名義,不便深入”。陳樹藩知道他的心意,為解燃眉之急,便許以省長之職。這樣,劉鎮華才率軍前進,擊退靖國軍,解西安之圍。1918年3月,劉鎮華由北京政府正式任命為陝西省省長。
劉鎮華進入陝西以後,表面上和陳樹藩合作,如開放煙禁區、販賣鴉片等,但暗中,劉鎮華也在發展自己的勢力。他利用圍剿靖國軍之機,將郭堅部收編為省長的直屬部隊,還相機兼併了關中西部諸縣。劉鎮華初到陝西時,兵不過三路,槍不過兩千,兩年多時間便發展到幾萬人。
由於陝西人民掀起了持續不斷的驅陳鬥爭,陳樹藩的處境艱難,作為客居陝西的劉鎮華,很明白自己與陳樹藩同坐一條船,也不希望陳樹藩倒台,但是,到了關鍵的時刻,他又不能不為自己打算。
1920年7月,直皖戰爭爆發,幾天之內,皖系戰敗,段祺瑞下台,直、奉軍閥控制了北京政權。這樣,屬於皖系的陳樹藩、劉鎮華失去了靠山,為了保住地位,他們又派親信攜重禮奔走張作霖曹錕吳佩孚王占元等直奉將領門下,暫時還能維持住對陝西的統治。但是,陝西人民痛恨陳樹藩,掀起了持續的驅陳運動,陝、京、滬等地遙相回響,陳樹藩已經失盡民心,下台只是遲早的事。
1921年5月,直、奉軍閥決定,以閻相文取代陳樹藩出任陝西督軍。
劉鎮華知道,陳樹藩倒台,自己也完蛋,為了保存自己,他玩弄兩面手法,一方面,在陳樹藩面前,他故作慷慨激昂,表示願與陳樹藩共進退,另一方面,他暗中指使心腹楚子襄、馬蓮樵與直系勾結,投靠曹錕、吳佩孚。
在劉鎮華的煽動下,陳樹藩拒不接受北洋政府的任免令,曹錕、吳佩孚以此為由,加上有劉鎮華作內應,於是調閻相文、吳新田兩師人馬入陝驅逐陳樹藩。
在此之前,陳樹藩為消滅陝西靖國軍,請北洋政府調來了張錫元第四混成旅和王錫三第十五混成旅,張旅駐華陰、華縣,王旅駐寶雞、鳳翔。劉鎮華向陳樹藩“獻策”說,直軍進犯,張、王二旅必為內應,不可不除。陳樹藩深以為然,派劉鎮華去監視張錫元旅。劉鎮華正中下懷,很快將部隊調往臨潼、渭南布防。這樣,他的部隊既脫離了陳樹藩的控制,又與張錫元旅連成一線。劉鎮華還把陳樹藩的作戰計畫密電駐洛陽的吳佩孚。
1921年7月初,直軍攻陝,劉鎮華電令駐紫荊關的憨玉昆不作抵抗。憨玉昆十分氣惱,連夜趕回西安,斥責劉鎮華不應背叛陳樹藩,但劉鎮華並不聽從。
直軍到達潼關,劉鎮華即夥同張錫元為內應,引導直軍暢通無阻,直逼西安,企圖活捉陳樹藩張治公不忍心,向陳樹藩露了底,陳樹藩才如夢初梧,連忙攜帶眷屬逃離西安。1921年7月5日,直軍進入西安。
由於劉鎮華背叛陳樹藩,投靠直系,取得吳佩孚的信任,不僅穩住了省長的寶座,而且兼併了陳樹藩的殘部,擴充了鎮嵩軍。閻相文任陝西督軍後,劉鎮華極力靠攏閻相文,並對其部屬請客送禮,稱兄道弟,很快與直軍密切了關係。
8月23日,閻相文在督署內突然吞服鴉片煙自殺,直軍第十一師師長馮玉祥接任陝西督軍。馮玉祥本人士兵出身,保持著艱苦樸素的作風,而且治軍嚴謹。劉鎮華根據馮玉祥的特點,投其所好,脫掉長袍馬褂,換上灰布軍裝,紮上裹腿,與部隊一起操練。每當馮玉祥舉行講演會或向部隊訓話時,劉鎮華總是恭敬地跟隨在側。馮玉祥信仰基督教,故有“基督將軍”之稱,劉鎮華也經常到教學去做禮拜,並把基督教牧師請到鎮嵩軍里來,布道傳教。由於這些所為,劉鎮華很快取得了馮玉祥的好感,與馮結拜為弟兄。
第一次直奉戰爭
1922年4月,第一次直奉戰爭爆發,馮玉祥奉命率部東進河南與趙倜作戰,讓劉鎮華代理陝西督軍。不久,馮玉祥出任河南督軍,保薦劉鎮華任陝西督軍。7月,北京政府授劉鎮華為將軍府阜威將軍。
劉鎮華掌握陝西軍政大權後,利用一切機會,大力擴充兵員,先後收編了綠林馬河清、王振、萬選才孫殿英等部,使鎮嵩軍進入極盛時期,兵力擴充到十萬之眾,被吳佩孚視為“西北長城”。與此同時,劉鎮華繼承陳樹藩的治陝政策,勒民種煙,橫徵暴斂,縱兵殃民,摧殘教育,使陝西人民痛苦不堪。陝西人民發動驅陳運動,趕走陳樹藩後,又發動了聲勢浩大的持續不斷的驅劉運動。
在1921年底,陝西旅京進步青年就在創辦的《共進》半月刊連載文章,系統揭露劉氏禍陝罪行,指出,“挽救陝西人的唯一出路是驅逐劉鎮華”。1922年3月,陝西教育界因劉鎮華剋扣教育經費,發起驅劉運動,派代表赴京控告,受到旅京學生的大力支持。6月,陝西旅京學生聯合會起而反對劉鎮華兼任陝西督軍、省長兩職,上書北京政府,列舉劉鎮在陝西勒民種煙、勾結土匪、縱兵殃民、摧殘教育、濫發紙幣等五大罪行,要求罷免其本兼各職,飭令鎮嵩軍即速離陝。8月,陝西各界團體在西安召開公民大會,推舉代表五人赴京,聯合旅京陝西議員、商民、學生向北京政府控告劉鎮華,要求罷免其職。11月,陝西各界人士共3875人聯名致電北京政府,陳述劉鎮華禍陝罪行,再次要求罷免其職。1923年1月,鎮安縣人民不堪鎮嵩軍肆虐,聚眾數千,解除了駐軍武裝,但很快遭到劉鎮華的殘酷鎮壓。2月,陝西旅京學生一百三十餘人聚集宣外大街關中會館,召開驅劉大會,抗議劉鎮華包辦會議會選舉,向各地發出六道驅劉通電,並決定派代表向北京政府請願,要求查辦。11月,渭南東西塬和渭北固市一帶數萬農民,不堪忍受苛捐雜稅,發起大規模“交農”運動(手持各種農具向反動當局示威抗議和一種激烈鬥爭方式),趕走地方武裝,打死惡霸劣紳,包圍縣城,迫使當局豁免捐稅。由於上述鬥爭都出於自發,且多取合法途徑,而劉鎮華掌握有強大的鎮嵩軍,又有直系軍閥的支持,所以均未能動搖他的統治地位。
第二次直奉戰爭
1924年9月,第二次直奉戰爭爆發,劉鎮華奉吳佩孚之命,派張治公師前往山海關助戰。10月,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直系政府垮台,段祺瑞被推為執政。馮玉祥與胡景翼、孫岳成立國民軍。胡景翼原為陝軍將領,出任國民軍副總司令兼第二軍軍長,1925年1月,率國民二軍進入河南,擊敗吳佩孚軍,占據開封。
劉鎮華看局勢已變,亦急忙搖身一變,通電擁護段祺瑞,即命令駐守豫西的鎮嵩軍大將憨玉昆迅速向河南擴充地盤。憨玉昆自稱國民豫軍總司令,率部襲擊洛陽,逼吳佩孚逃往鄭州。
為爭奪河南的軍政大權,胡景翼與憨玉昆矛盾激化,只有付諸武力,1925年2月底,胡憨之戰便爆發。
劉鎮華認為這是一個奪了河南,使豫陝連成一片的好機會,決定孤注一擲,把軍政職務交給吳新田,以出巡為名,率領陝境的鎮嵩軍赴豫援憨,在洛陽親自督戰。鎮嵩軍與國民二軍在黑石關、虎牢關等地展開激戰,結果,鎮嵩軍一敗再敗。憨玉昆逃回嵩縣,羞憤交加,於1925年4月2日服毒自殺。
劉鎮華兵敗後,段祺瑞仍企圖使劉繼續督陝,但遭到陝西各地人民憤怒抗議,京、滬、漢各地陝西同鄉會、學生會亦同聲譴責。原胡景翼部將領馮子明田玉潔等部在華陰、華縣起義倒劉;陝北鎮守使井岳秀派軍襲擊潼關斷劉歸路;楊虎城等部則把守韓城朝邑一帶黃河渡口阻劉入陝。劉鎮華無奈,只得率殘部逃往山西投靠閻錫山,結束了他在陝西長達八年的統治。
1925年秋,直奉軍閥聯合進攻國民軍,劉鎮華看到時機已到,即趕往天津會晤張作霖,後又往岳陽會見吳佩孚,重新投靠直奉軍閥,被任為豫陝剿匪總司令。他召集鎮嵩軍舊部及民間武裝,得數萬人,沿隴海線西段東進,攻擊國民二軍岳維峻李虎臣部。
1926年初,劉鎮華在陝州靈寶一帶,聯合直、奉、閻部,將國民二軍擊敗。劉鎮華乘勝率七萬大軍,迅速通過潼關,於4月15日進抵西安東郊,準備入城,重溫舊夢。
守衛西安的陝西軍務督辦、國民二軍第十師師長李虎臣和陝西陸軍第四師師長衛定一等部,兵力不過三四千人,士氣萎靡,處境危殆,西安城中一些士紳已準備迎劉入城。
1926年4月16日,國民三軍第三師師長楊虎城率所部主力馳援西安,擊退劉軍前鋒,與李、衛等部共約一萬人,守衛西安。
1926年4月17日,劉鎮華下令包圍西安。到5月15日,劉軍攻占城西三橋,完成四面包圍,西安攻防戰接連出現激戰,尤其在東關地區,雙方鏖戰慘烈,常常短兵相接,白刃拼殺,反覆搏鬥。8月以後,城內彈缺糧盡,已陷危境,但陝軍仍在堅守。8月下旬開始,劉鎮華也指揮鎮嵩軍圍攻渭北三原,亦遭陝軍奮力抗擊。
9月,馮玉祥回響廣州國民政府北伐,在綏遠五原誓師,隨即任命孫良誠為援陝總指揮,率部經寧、甘進軍陝西。10月中旬,首解三原之圍,馮軍隨即向鹹陽和西安外圍展開總攻。11月,馮軍攻擊西安以東的十里舖劉鎮華大本營。西安城內守軍也乘機出擊。在內外夾攻之下,劉鎮華倉惶逃到豫西陝州。1926年11月28日,西安解圍。一場經歷了八個月,軍民死傷近五萬人的西安圍城戰遂告結束。
劉茂恩劉茂恩
劉鎮華西安敗陣,重新統治陝西的美夢破滅,當時吳佩孚已垮台,閻錫山在搖擺之中,是投靠馮玉祥還是投靠張作霖,鎮嵩軍內爭論不休。劉鎮華認為,奉系勢力遙遠,而馮玉祥就在身邊,不投馮就會被消滅,於是決定投馮。
1927年夏,劉鎮華經張鍅疏通,前往開封向馮玉祥請罪,取得馮的諒解。但是,其部屬柴雲升、王振等不願投馮,與劉鎮華脫離關係,率部往濟南投張宗昌張治公則率其部投靠奉系,盤踞洛陽。這樣,建立了十五年之久的鎮嵩軍解體,劉鎮華率餘部歸附馮玉祥,被改編為第八方面軍,轄劉茂恩(劉鎮華五弟)和萬選才兩個軍。1928年二次北伐結束後,劉部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十一路軍,所轄兩軍壓縮為兩師,歸閻錫山節制。
民國17年(1928年)3月15日,北伐軍劉鎮華部到邱縣,縣知事貪官劉綏忠帶民團避七方村,擬棄職潛逃,是日晨被追獲,扭送駐邱城北伐軍司令部懲處。
1929年,馮玉祥、閻錫山醞釀反蔣,劉鎮華不想附和,苦勸閻錫山無效,於1930年4月蔣馮閻大戰(中原大戰)爆發後,以考察為名,前往日本、德國遊歷。
臨走時,劉鎮華把第十一路軍指揮權交給劉茂恩,引起萬選才的不滿。萬選才投靠馮閻,當上了河南省省長。劉茂恩對此極為不滿,將萬選才誘捕,率部投靠蔣介石,被委為第十五軍軍長,不久,萬選才在南京被蔣介石槍斃。1930年秋,馮閻敗局已定,劉鎮華回國,即到南京謁拜蔣介石,被任為豫陝晉邊區綏靖督辦,駐新鄉。1932年,調任豫鄂陝邊區綏靖督辦,移駐南陽。1933年5月,經南昌行營秘書長楊永泰推薦,劉鎮華出任安徽省主席,其基本部隊劉茂恩的第十五軍也移調安徽,參與進攻江西紅軍。
劉鎮華莊園劉鎮華莊園
精神失常
1936年10月,楊永泰在武漢被刺身亡,劉鎮華聽到這訊息異常驚駭,從此神經失常。1937年5月被免去省長之職,從此脫離政治舞台。
抗日戰爭時期,劉鎮華居住陝西城固;抗戰勝利後,移居開封。1948年7月,遷居上海。1949年,劉鎮華去台灣,1956年11月18日(一說1952年3月,另說1955年11月18日)在台北家中病逝。
劉鎮華之弟劉茂恩,1898年生,早年起隨兄在鎮嵩軍任職,歷任營長、團長、師長等。1927年後,歷任國民革命軍第二十六軍軍長、第十五軍軍長、第十三軍團軍團長、第十四集團軍總司令、河南省政府主席兼省保全總司令等。1949年底到台灣,曾作台灣總統府國策顧問等。1981年4月在台北病逝。

人物軼事

西安革命公園革命亭東西兩側,各有一座土冢,四周花草婆娑,蜂蝶飛舞,蒼松翠柏,濃陰幽郁,人們在亭前廣場上跳舞唱歌,散步談天,一派平和安詳的氣氛。其實,兩座土冢下埋著數萬西安人的屍骨。這與臭名昭著的軍閥劉鎮華有關。
革命公園革命公園
劉鎮華,字雪亞,清光緒九年(1883年)生於河南鞏縣。他畢業於直隸(河北省)保定府法政學堂,早年反清,對陝西的革命活動有過一臂之功。
劉鎮華之禍
1918年,他率鎮嵩軍入陝,見風使舵,投機鑽營,先後竊取省長、督軍寶座,集軍政大權於一身,搖身成了陝西土皇帝。他亂殺無辜,曾在藍田鎮安山陽等地血屠數千人,連十來歲的幼童都難於倖免,達數百之多,有的孩子兩腿被劈開,慘不忍睹。許多青年女子被掠往河南販賣。苛捐雜稅多如牛毛,橫徵暴斂,還開放煙禁,強迫農民種植鴉片,增派煙款。當時陝西社會衰敗,生活凋敝,民不聊生。
1924年9月,第二次直奉戰爭爆發。次年初,劉鎮華出陝去洛陽督戰國民革命軍,結果大敗而逃。他往山西投靠閻錫山。不久,他以陝甘總司令的旗號,收羅鎮嵩軍殘部和豫西土匪,號稱十萬兵馬,進攻陝西,企圖重溫土皇帝舊夢。1926年4月,兵臨西安。但在楊虎城、李虎臣殊死堅守之下,西安久攻不破。於是劉鎮華分兵攻鹹陽、三原、涇陽、高陵諸縣,燒殺搶奪,奸淫擄掠,拉丁征夫,無惡不作,所到之處,十室九空,十數萬民眾流離失所。被困在西安城內的軍民更是饑寒交迫,以麩糠、油渣、樹皮,甚至將牛皮製品煮了充腹,前後長達八九個月之久。其間,餓、病、凍、戰死的軍民有五萬多人。由於不得出城安葬,只好在皇城東北角空地上掘兩個大坑,草草掩埋。幾乎每天都有死屍抬來,有時成十上百,沒有棺槨,坑小屍多,不得不層層疊壓,其情狀極為悽慘。
劉鎮華故居劉鎮華故居
劉鎮華的暴行,激起陝西民眾極大憤慨。于右任以在陝國民二三軍臨時總司令的名義通電全國,怒斥劉鎮華為“殘忍暴酷慘無人道之人”。隨後,馮玉祥率聯軍馳救西安。1926年11月27日,劉鎮華見大事不妙,慌忙從西安撤退,狼奔豕突一般逃出潼關
劉鎮華是個反覆無常的小人,他在河南也罪行累累,殺戮百姓兩萬多人,人們稱其“劉屠夫”。
1936年,劉鎮華一度精神失常,1949年逃往台灣,三年後病死。鄉人找不到劉鎮華報仇,挖其父母墳墓暴屍以泄憤恨。
慘狀
西安解圍之後,古城內外破壞嚴重,昔日還算繁華的街道一片瓦礫,滿目瘡痍。而死亡的五萬之眾,幾乎占當時城內人口的一半,可謂萬戶蕭疏,人影零落。西安各界,人人背土,填平萬人坑,堆起兩個墓冢,名為“負土冢”。兩冢之間,建“革命亭”一座,並將該處闢為公園。第二年春,西安市民在此舉行大祭,追悼在此次守城之戰中死難的軍民。楊虎城將軍含悲手書一聯:生也千古,死也千古;功滿三秦,怨滿三秦。此聯道出楊將軍內心的痛苦與矛盾:慶幸守城成功,西安未遭屠城之災;自責軍力單薄,未將來犯之敵擊潰,招致軍民死傷慘重,城池毀壞,民怨滿天。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