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背景,經歷,
背景
“九一八”事變日本帝國主義侵占東北時,所屬19萬東北軍,除部分愛國官兵參加抗日義勇軍外,一部退入關內,一部投敵,致使日軍僅用不足半年時間,迅速占領東北三省省會及主要城鎮。在民族危亡之際,中國共產黨號召民眾進行武裝抗日。東北各階層民眾和東北軍、警察部隊的部分官兵紛紛組成義勇軍、救國軍、自衛軍、大刀會、紅槍會等抗日武裝,統稱為東北抗日義勇軍。這些武裝部隊無統一領導和編制,各自具有相當獨立性;軍費靠自籌或全國人民捐助;主要用輕武器乃至大刀長矛,以游擊戰為主要作戰樣式打擊敵人。義勇軍高舉“誓死抗日救國”、“還我河山”的旗幟,在極端艱苦的條件下,同日本侵略軍展開英勇的武裝鬥爭。
經歷
1、東北軍民奮起抗日(1931.9~1932.2)
“九一八”事變發生時,遼寧省警務處處長黃顯聲先率領部分警察部隊抗擊日軍,後往遼西地區將民團和地方保全部隊組成民眾抗日義勇軍。10月初,曾任鳳城縣警察署署長的鄧鐵梅在該縣建立東北民眾自衛軍。此時,遼寧義勇軍遍及各地。11月,由在北平(今北京)的東北社會名流組織的東北民眾抗日救國會,將遼寧各地及熱東、蒙邊地區的義勇軍,以路軍和支隊為基本建制單位,統一改稱東北民眾自衛義勇軍。到12月末,共編成22路共7萬餘人。吉林省義勇軍主力由東北軍部分愛國官兵組成。首先是團長馮占海率部抗日,隨後旅長李杜、邢占清、趙毅等人也宣布抗日,在五常、拉林、雙城(今均屬黑龍江)和榆樹等地抗擊日軍。1932年1月31日李杜等在哈爾濱(今屬黑龍江)成立吉林自衛軍。該部在哈爾濱保衛戰中與日軍激戰五日後撤出,轉移至巴彥、賓縣,吸收哈爾濱以東各縣抗日武裝,使總數達5萬餘人。2月,東北軍營長王德林建立中國國民救國軍,接連攻克敦化、蛟河等縣城,部隊發展到近2萬人。黑龍江省義勇軍創建於江橋抗戰之後。11月,東北軍將領馬占山率部在齊齊哈爾以南嫩江橋一帶奮戰月余,抗擊日偽軍進攻。爾後撤至海倫地區,吸收各抗日武裝組成義勇軍約5萬人。至1932年2月底,東北抗日義勇軍發展到近20萬人,在各地開展游擊戰,打擊日偽軍。
2、抗日鬥爭蓬勃發展(1932.3~1932.10)
偽滿洲國建立後,日本帝國主義為穩定其殖民統治,不斷對義勇軍進行“討伐”。義勇軍主動出擊,部隊迅速發展壯大,是年夏秋達鼎盛時期,總人數約50萬(一說30萬)。其中:遼寧省義勇軍發展到58路、幾十個支隊約25萬人。5月,東北民眾抗日救國會將遼寧義勇軍劃分為5個軍區,彭振國、王化一、唐聚五、劉振東、高文彬分任各軍區總指揮,在60餘縣開展抗日鬥爭。各路義勇軍頻繁出擊,破鐵路,炸橋樑,先後攻克錦西(今葫蘆島市)、通遼(今屬內蒙古)、岫巖、新賓、撫順等數十座縣城,控制了廣大地區。8月下旬,第21、第24路義勇軍多次襲擊奉天(今瀋陽)城,一度占領東塔機場,震驚了日偽當局;吉林省義勇軍發展到15萬人。其中,以李杜為總司令的吉林自衛軍,3月份在夾信子、桶子溝(今均屬黑龍江)等地抗擊日軍。4月初,該部5萬餘人從依蘭(今屬黑龍江)出發,分兵三路反攻哈爾濱,戰鬥月余。因依蘭失守,部隊減員到2萬人,遂轉至梨樹(今屬雞西市)一帶開展游擊戰。此時,馮占海部改稱吉林救國軍,在反攻吉林、攻占拉林等戰鬥中,部隊發展到7萬餘人。以王德林為總司令的中國國民救國軍於3月在鏡泊湖地區連續組織四次伏擊戰,並取得寧安、敦化等戰鬥的勝利,部隊擴展到6萬餘人;黑龍江省民眾抗日救國義勇軍總司令部於5月在海倫成立,馬占山任總司令,共8萬餘人。該部於呼海鐵路(呼蘭—海倫)、齊克鐵路(齊齊哈爾—克山)沿線頻頻出擊,在松浦鎮、安達、海倫等戰鬥中取得很大勝利。9月,海(拉爾)滿(洲里)護路軍總司令蘇炳文宣布抗日,建立東北民眾救國軍,所部3萬餘人在富拉爾基一帶抗擊日軍。10月,馬占山率部反攻齊齊哈爾,使日偽軍驚慌失措。在此期間,三省義勇軍在103個縣的廣大地區進行數千次戰鬥,給日偽軍以沉重打擊。
3、散而復聚,堅持戰鬥(1932.11~1940)
日軍為消除蓬勃發展的東北抗日義勇軍對自己的威脅,於1932年秋冬先後動用共近20萬日偽軍警,分別對各地義勇軍進行大“討伐”。在強敵進攻下,東北義勇軍由於自身存在的許多弱點,加之得不到國民黨政府的支援,致被各個擊破,大多數主要領導人脫走,部隊大部瓦解。計有14萬餘人傷亡,4萬餘人投降、被俘,6萬餘人脫走;萬餘人隨馬占山、蘇炳文、李杜、王德林等人退至蘇聯境內,後赴新疆;近5萬人轉入熱河參加抗戰;還有15萬餘人在東北堅持鬥爭。義勇軍在日軍“討伐”時分散潛伏各地。1933年春夏,日偽軍暫停“討伐”後,義勇軍又重新聚集起來,恢復活動,繼續戰鬥。其中保持原組織系統的7萬餘人,分散各地山林的義勇軍6萬餘人,另重新組成的義勇軍2萬人。此時的東北抗日義勇軍積極參加中國共產黨提出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主動接受中共的領導,一部加入東北抗日聯軍,一部與抗日聯軍聯合戰鬥,一部繼續獨立戰鬥。遼寧省義勇軍5萬餘人,多次打破日偽軍“討伐”,一部分堅持到1936年,爾後加入共產黨領導的抗日聯軍第1、第2軍。另千餘人戰鬥至1938年冬。吉林省義勇軍6萬餘人,英勇戰鬥數年,後餘部改編為抗聯第4、第5、第7、第8、第9、第10軍。另數千人戰鬥到1940年。黑龍江省義勇軍2萬餘人堅持鬥爭數年後,餘部加入抗聯第3、第6軍和改編為第11軍,還有少部分戰至1940年。熱河省義勇軍2萬餘人,在熱河淪陷後繼續戰鬥,有近千人堅持到1940年前後。
東北抗日義勇軍堅持抗日鬥爭十年,戰鬥2萬餘次,斃傷俘日軍5萬餘人、偽軍6萬餘人,給日偽軍以沉重打擊;義勇軍也遭受了嚴重的損失。東北義勇軍的英勇戰鬥,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敢於抵禦外侮的大無畏的愛國主義精神;為建立東北抗日武裝統一戰線和創建東北抗日聯軍提供了條件和經驗;推動了東北抗日鬥爭的發展,對中國抗日戰爭的勝利做出了重要貢獻。
1932年1月28日至3月3日的淞滬抗戰,有兩支上海民眾義勇軍真槍實彈上了戰場。一支是退職軍人義勇軍,成員都是上海本地的退伍兵,有作戰經驗,“九一八”事變爆發後,便聚在一起。在閘北保衛戰中,他們傷亡4人,打死20多個日本兵,繳獲槍枝40餘支。
另一支,就是王屏南的上海市民義勇軍,此時他們已經入編,成為十九路軍義勇軍第二大隊。“一·二八事變”爆發後,日軍強攻吳淞口,第十九路軍七十八師第一五六旅旅長翁照垣命令市民義勇軍防守寶山,留給他們8箱手榴彈,總計400顆。王屏南如獲至寶,立即帶領義勇軍用重量與手榴彈相仿的鐵球訓練投擲。
戰事發展瞬息萬變,3月1日,日軍突然改變方向,7艘日艦的艦首都對準寶山,同時排成一字長蛇陣,將炮口對準了陣地前沿。仰視天空,黑壓壓的日機蜂擁而至。下午4時,日艦炮擊、日機轟炸幾乎同時開始,日軍用機槍向岸上掃射。而王屏南率領市民義勇軍藏身掩體,一彈未發,他在等待日軍進入有效射程。隨著一聲“打”,市民義勇軍的手榴彈刷刷地落進日軍陣營,日軍猝不及防,紛紛落水。最終,日軍的軍艦隻能掉頭退出。
日軍從寶山登入的企圖失敗,敗在一支業餘軍隊手上。
第十九路軍總指揮蔣光鼐說過,“上海工人、學生、婦女紛紛成立抗日義勇軍、戰地服務團和救護隊,他們深入前線,協同部隊作戰,使淞滬抗戰成為一場轟轟烈烈的民眾抗日運動,第十九路軍才能以劣勢裝備與日本部隊交戰一個月零二天之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