沽源縣(沽源)

沽源縣

沽源一般指本詞條

沽源縣,大約6000年以前新石器時代沽源縣就開始有人類居住,沽源縣地處河北省北部,閃電河上游,鄰內蒙古自治區。隸屬於張家口市,東鄰承德市豐寧縣,南與張家口市赤城、崇禮縣接壤,西與張北康保兩縣相連,北與內蒙古太僕寺旗、正蘭旗、多倫縣毗鄰。2004年調查結果,土地總面積3601平方千米,總人口23萬人,縣政府駐平定堡鎮。2012年上半年,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72352萬元,占年計畫的39.3%,同比增長12.0%。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沽源縣
  • 外文名稱:Guyuan
  • 行政區類別:縣
  • 所屬地區:河北省張家口市
  • 下轄地區:平定堡鎮、小廠鎮、黃蓋淖鎮
  • 政府駐地:平定堡鎮
  • 電話區號:0313
  • 郵政區碼:076550
  • 地理位置:河北省北部
  • 面積:3601平方公里
  • 人口:23萬人(2004年)
  • 方言:晉語
  • 氣候條件:溫帶大陸性氣候
  • 著名景點:元代親王古墓群
  • 車牌代碼:冀G
  • 建立時間:1915年
  • 行政區劃代碼:130724 
歷史沿革,行政區劃,地理環境,位置,氣候,地形,自然資源,礦產,水資源,生物,風能,太陽能,經濟概況,概況,林業,農業,工業,交通,旅遊,梳妝樓,五花草甸,塞外莊園,名優產品,

歷史沿革

新石器時代
沽源縣開始有人類居住。據梁東細石器遺址在平定堡鄉距沽源縣城偏東7.3里,出土的部分石器表明,距今大約6000年以前,人類祖先已涉足沽源這一廣闊地帶。出土的部分石器表明,距今大約在6000年以前,人類祖先已經涉及沽源這一廣闊地帶。
被稱為鬼方之地,鬼方即戎狄,周稱獫狁,殷謂鬼方。
春秋戰國
沽源屬燕國北境地。
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建立中央集權制,推行郡縣制度,沽源隸屬上谷郡。
西漢
承秦制,沽源仍屬上谷郡。前122年漢武帝擊敗匈奴左部,遷烏桓於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五郡(今河北北部及遼寧西部)塞外,設護烏桓校尉管轄,沽源屬烏桓地。
東漢
建武二十五年(公元49年)烏桓降漢,均轉居塞內沿邊各郡。後北匈奴遠徙大西北,鮮卑人西居匈奴故地,同殘留的十萬匈奴人相融合。沽源屬鮮卑人遊牧地。
三國
根據“西北諸郡,皆為戎居”(《晉書·江統傳》)以及《中國歷史地圖集》所標註方位,可知沽源屬東部鮮卑地,晉沽源仍屬鮮卑地。
北魏
初為防止北方柔然的入侵,捍衛首都平城(今大同),在其沿邊附近,設六軍鎮,後又增設三鎮。沽源為御夷鎮,治所今大宏城子。後南徙至獨石口。
東魏
沽源屬燕州北境地。
沽源位於涿郡北,為奚遊牧地。
沽源位於河北道南部,隸屬饒樂都督府統轄,為突厥、契丹族雜居遊牧區。
沽源冰山樑沽源冰山樑
沽源被契丹占據為遊牧,狩獵地區。
沽源隸屬西京道奉聖州望雲縣所轄。907年到1127年,沽源在契丹族統轄之下。遼初,沽源境內開始出現聚落地名。
公元1126年,金滅北宋,金原襲宋制,分統轄區為十九路。沽源隸西京路,分屬桓州(平定堡以北)、宣德州(平定堡以南)。
公元1279年,元滅宋,完成統一。沽源隸中書省,今白土窯鄉以西地區屬興和路(今張北)、寶昌州(今九連城);以東地區屬上都路(今藍旗昭蘇乃木遺址)、桓州(今藍旗)。從忽必烈定製起,各代皇帝遵循定期巡幸兩都制度(大都一北京,上都藍旗東昭蘇乃木)。沽源閃電河一帶,為元代皇帝經常駐蹕和遊獵的地方,是大都至上都的必經之路。根據忽必列的旨意,在此建一行宮,即察罕腦兒行宮,亦稱元世祖忽必烈行宮,(今小宏城遺址),此宮當時與大都、上都和林齊名。
洪武九年(1376年),改中書省為承宣布政使司,其地方政府為府、縣二級,軍隊建置,取府兵制建衛所。為防禦蒙古侵擾,在北部和西北,先後設定九邊邊防重鎮,大寧衛(熱河寧城東北)、開平衛(內蒙多倫西北)、東勝衛(內蒙呼和浩特附近)等。沽源屬開平衛,為明軍事戍守重地。宣德三年(1428年)”徙衛於獨石堡”(今赤城縣獨石口)。
邊陲要塞之地設廳,直隸於省,另外還有道。道為省派出的督察機構。明代蒙古汗直轄察哈爾部(又作插汗兒)於1634年為清所破,被安置於義州邊外。1675年(康熙十四年)叛,失敗,餘眾被遷至宣化、大同邊外駐牧。沽源屬正白、鑲白旗駐牧地。
雍正元年(1723年),獨石口外始招民墾種。沽源東北部為御馬廠亦名上都牧場。雍正十二年(1734年)9月,設獨石口理事同知廳,管理察哈爾東翼四旗錢糧刑名等事。光緒七年(1881年)改稱撫民同知廳。沽源屬獨石口廳,隸屬直隸省口北道。獨石口廳即沽源縣前身。中華民國據《察哈爾省通志》記載,潔源縣原系獨石口廳,屬宣化府。民國3年,改廳設縣。廢宣化府,直屬察哈爾特別區。
民國
民國3年(1914年),設察哈爾特別區。沽源為興和道獨石縣。獨石縣即沽源縣,因僑治赤城縣獨石口,名獨石縣。
民國4年(1915年)改稱沽源縣。因沽河(今赤城縣白河)源於縣境南部救龍泉,取沽河之源意而得名。
民國7年(1918年)縣政府駐地由獨石口遷駐小河子。
民國17年(1928年),改察哈爾特別區為察哈爾省,沽源屬察哈爾省。
民國22年(1933年)5月,盤踞多倫的日本侵略軍入侵沽源。同年6月被抗日同盟軍擊退。
民國24年(1935年)12月,日本關東軍協同偽滿州國蒙古軍侵占察東6縣(寶昌康保、沽源、多倫商都化德)。
民國25年(1936年)2月1日,蒙奸德王竊用“蒙政會”名義在張北成立偽察哈爾盟公署。5月20日,德王將化德縣改為德化市。成立“蒙古軍政府”。沽源隸屬蒙古軍政府察哈爾盟,是時沽源淪陷。
民國26年(1937年)7月廢沽源縣和寶昌縣合併,建偽寶源縣,治所移寶昌鎮。10月,日本侵略軍與蒙古軍進占綏遠,成立“蒙古聯盟自治政府”。11月日本侵略軍又將“蒙古聯盟自治政府”、“察南自治政府”、“晉北自治政府”3個偽政權拼湊為偽“蒙疆聯合委員會”。
民國28年(1939年)9月成立偽“蒙疆聯合自治政府”。沽源縣境內西北部偽蒙疆自治政府察哈爾盟寶源縣,東南部列人偽滿州國豐寧縣
建國前
1944年10月,晉察冀解放區平北地委將龍(關)崇(禮)赤(城)聯合縣,分建二個聯合縣,沽源蓮花灘、西辛營部分地區屬赤源縣,其餘皆屬偽寶源縣。
1945年6月,中共平北地委將赤源縣劃為赤城、沽源、張北三個縣,但未組織具體辦事機構,縣政府駐地,區劃界線未定。8月抗戰勝利,l 1月解放平定堡,13日解放寶昌城,廢偽寶源縣。中共寶源縣委和寶源縣人民政府正式成立,治所寶昌鎮(現內蒙古太僕寺旗),仍沿用寶源縣名。
1946年,國民黨挑起全面內戰,向解放區大舉進攻。10月寶源縣黨政機關奉命戰略撤城,轉入農村。11月國民黨占領沽源,設沽源縣,治所平定堡,屬察哈爾省。
1947年2月,察北地委決定將張北、寶源二縣組成張寶聯合縣,縣政府駐地先後在蓮花灘、丁莊灣、缸房窯子一帶。同年7月,恢復寶源縣。
1948年9月13日,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平定堡,國民黨政權結束,12月28日寶源全境解放。縣政府駐地由丁莊灣、缸房窯子一帶遷回寶昌鎮。
建國後
1950年7月27日,察哈爾省人民政府經中央人民政府內務部批准,重新劃定察北與內蒙邊界,將寶源縣張多公路以南地區與多倫縣二區合併,另設沽源縣,隸屬察哈爾省察北專署,治所平定堡。1952年11月撤銷察哈爾省,屬河北省張家口專區。1958年秋併入張北縣。1961年5月和張北分開,恢復沽源縣,治所平定堡,仍屬河北省張家口專區。1970年張家口專區改稱張家口地區,1982年改稱張家口地區行政公署,沽源縣屬之至2014年。

行政區劃

沽源縣下轄4個鎮、9個鄉和1個民族鄉,即平定堡鎮小廠鎮黃蓋淖鎮九連城鎮高山堡鄉小河子鄉二道渠鄉閃電河鄉長梁鄉豐源店鄉西辛營鄉蓮花灘鄉白土窯鄉大二號回族鄉。總計8個社區委員會、233個村委會。

地理環境

位置

沽源縣位於河北省西北部的壩上地區,東經114°50′38″-116°04′09″、北緯41°14′33″-41°56′55″。東與承德市豐寧縣接壤,南與赤城崇禮兩縣連線,西與張北縣、康保縣毗鄰,北與內蒙古自治區太僕寺旗、正藍旗、多倫縣為界。縣城駐地平定堡鎮距北京市270公里,距張家口市167公里,距省會石家莊600公里。
沽源縣

氣候

沽源全縣地處內蒙古高原南緣,氣候屬溫帶大陸性草原氣候。年平均氣溫+1.6℃,年日照時數最長3246小時,最短2616小時,年降水量426毫米,無霜期日數117天。汛期主要反映在6、7、8三個月,期間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53%。由於森林覆被率增加,小氣候改善,降雨期延長,氣溫提高,出現暖冬現象,積雪減少,氣候呈現為“冬無嚴寒、夏無酷熱”之態。

地形

沽源縣位於河北省西北部,內蒙古高原南緣,古長城外側。全縣最高海拔2123米,最低海拔1356米,平均海拔1536米。

自然資源

礦產

礦產資源種類多、儲量大。共發現礦種20個,2009年已探明儲量的16種,金屬有金、、鈾、鐵、鉛、鋅6種,非金屬礦有煤、瑩石、沸石、芒銷、彭潤土、松脂岩黑曜岩、凝灰石10種,其中鉛、鋅儲量分別為109和65萬噸;鉬、鈾、鉛鋅品位分別達到0.3%、0.5%、1.2%、2.5%;煤、大理石、沸石、黑曜岩儲量分別為3.3億噸、64萬噸、14.3億立方米、3億立方米;瑩石品位達80%以上,鉀長石、氧化鉀含量都在14.5%以上。

水資源

沽源境內有潮白河灤河、葫蘆河三大水系,地表水資源總量為7381萬立方米,可利用量2419萬立方米,地下水資源總量達1.3億立方米,可開採量為4949萬立方米。現地表水開發利用率僅為5.25%,地下水開採僅占可開採量的15%,水資源開發利用具有潛力。全縣有大小河流15條、水庫5座、淖泊12處,總水域面積達6.1萬畝,適宜於多種魚類繁衍生長。

生物

野生動物有豹子、狍子、狐狸、黃羊、野兔、鶴、山雞、等60餘種。

風能

2009年經初步測風,年均有效風時數達7200小時,平均風功率密度在220W/m以上。境內適合建風電場的面積達1800餘平方公里,沽源縣風能可開發容量為345萬千瓦。

太陽能

在全國太陽能分類中,沽源縣太陽能日照時數屬一級區,平均可照時數為4438.2小時,平均日照時數3052小時;太陽能輻射總量屬二級區,年太陽能總輻射量為139.52千卡/平方厘米。

經濟概況

概況

2012年上半年,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72352萬元,占年計畫的39.3%,同比增長12.0%。其中城鄉建設項目投資158043萬元,同比增長16.1%。其中,城鎮投資同比增長6.8%,農村非農戶投資增長156.5%。在城鄉建設項目中,工業投資89038萬元,同比增長13%,完成年計畫26.2%,技改投資63825萬元,同比下降34%,完成年計畫27.8%;房地產開發投資14309萬元,同比下降19.4%。2012年上半年,全部財政收入完成14747萬元,完成年初預算任務的67.0%,同比增長41.6%;其中縣級一般預算收入完成11000萬元,完成年初預算任務的70.5%,同比增長41.5%。一般預算支出27067萬元,同比增長4.0%。上半年增速在20個縣區中始終保持前三位。截止2012年6月底,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290910萬元,同比增長24.5%,其中,單位存款124885萬元,同比增長35.3%,儲蓄存款餘額153467萬元,同比增長12.6%;各項目貸款餘額119659萬元,同比增長10.1%

林業

2008年宜林地128萬畝,現有林70萬畝,林木總蓄積量達到72萬立方米,“三北”防護林、防沙治沙和“一退雙還”等生態建設工程的實施,形成南北兩條帶(沿壩防護林帶、沿邊防護林帶),中間一片網(農田林網)的林業綠化格局。到2008年底,全縣有林面積126萬畝,其中原始次森林50萬畝,林木覆蓋率達到23%。

農業

沽源縣2012年在冊耕地166萬畝,主要農作物有燕麥、馬鈴薯、亞麻、雜豆、蔬菜等,是華北最大的脫毒薯基地。2012年上半年,農林牧漁業預計實現總產值35672萬元,同比增長4.7%。河北省局反饋數據,奶牛存欄30728頭,豬存欄41443頭,羊存欄86830隻(鄉鎮上報匯總125700隻),家禽存欄16.29萬隻,同比分別增長13.6%、3.5%、0.2%(鄉鎮上報匯總45.0%)和0.4%。鄉鎮種植意向調查資料顯示,菜蔬、莜麥、甜菜、玉米、雜豆等農作物種植面積增長,零星種植的馬鈴薯、小麥、油料等種植面積有所下降。
金蓮山莊金蓮山莊

工業

2012年上半年,工業增加值實現26531萬元,同比增長55.3%。其中7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工業總產值32910萬元,同比增長122%,工業增加值25279萬元,完成年計畫的45.9%,同比增長82.6%。實現利稅總額13671萬元,同比增長134.4%,實現利潤總額萬元,同比增長134.4%。

交通

沽源縣東鄰承德,南接京津,西通山西,北接內蒙,縣城距北京市260公里,從北京到沽源需3個小時。207線、半虎、沙寶、張沽等國省公路幹線於此集聚輻射,是連線河北、內蒙古的重要經濟交通樞紐和環京、津經濟圈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正在興建的張石、張承高速,以及即將啟動的藍張鐵路,將大大縮短沽源與外界的相對空間距離。

旅遊

梳妝樓

梳妝樓古墓群位於沽源縣城東5公里,平定堡鎮南溝婁底自然村西150米處。梳妝樓作為沽源縣古老的建築之一,本身保存完好。形如一蒙古包,全部用青磚砌築。平面為正方形,邊長9.3米,是一般常見之喇嘛塔座形制。南面偏東辟拱形門,東西兩面為拱形窗,上為闌額,再上砌出稜角攻子兩層收分成頂。從南門進入中間,樓下為四角,上為八角。角間為圓滿柱,上托闌額、普柏枋,再上為單抄四鋪斗拱這上層層疊疊而成穹窿頂,高約15米,頂中空,以磚覆蓋有,北面尚存圍牆和建築基礎。

五花草甸

五花草甸位於沽源縣縣城南7.5公里處,赤寶公路西側,金蓮川草原腹地的石頭城水庫和青年水庫之間,赤寶公路沿線西側,總面積約10萬畝,南北縱橫10多公里。五花草甸內平均植被覆蓋率90%以上,野生植物達300餘種,生存著野生動物30餘種,花卉170多種,牧草平均高度0.6—0.8米。

塞外莊園

河北沽源塞外莊園地處錫林郭勒國家級草原自然保護區南緣,距河北省沽源縣城6.5公里處,屬於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東依大馬群山,南傍閃電河水庫。

名優產品

莜麵
莜麵,含蛋白質高、熱量高,含糖分很低,降糖降壓,補氣健脾。
土豆
壩上土豆,學名馬鈴薯,俗稱“地蛋”、“山藥蛋”。系多年生地下莖草本作物,現多為一年一季或一年兩季栽培。土豆原產南美洲,中國各地均有栽培,性喜涼冷,適宜疏鬆肥沃的沙土。由於口外壩上獨特的氣候和土壤條件,加之晝夜溫差很大,使這裡種植的土豆肉質沙性強,含澱粉量級高。
黃花菜
黃花,又名萱草、黃花菜、金針菜。為百合科,萱草屬,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黃花因色而稱,金針因蕊而得。有“晚上醉落了太陽,白天醉落了月亮”美稱。黃花為傳統名菜,《詩經》有讚譽黃花的詩歌;三國時的《養生經》有“萱草忘憂亦食之”的記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