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語概念
基本信息
詞目:塞外
拼音:sài wài
注音:ㄙㄞˋ ㄨㄞˋ
反義詞: 塞內
基本解釋
[beyond the Great Wall]中國古代指長城以北的地區。包括寧夏、內蒙古、遼寧、吉林、黑龍江以及蒙古高原等長城以北的廣大地區 也叫“塞北”
孫樞輔滯塞外,久請
陛見,中外洶洶,以為志在
君側。——明 黃道周《節寰袁公(
袁可立)傳》
我們都想從鐵道兩旁看到一些塞外風光。——
翦伯贊《內蒙訪古》
引證解釋
1.要塞之外。
2.邊塞之外。泛指中國北邊地區。
《
漢書·武帝紀》:“遣因杅將軍
公孫敖築塞外 受降城。”《
後漢書·南匈奴傳》:“其諸新降 胡 初在塞外,數為 師子 所驅掠,皆多怨之。” 南朝 宋
顏延之《陽給事誄》:“涼冬
氣勁,塞外草衰。” 明 王鐸《送袁環中(袁可立子)郎中奉使寧遠餉軍序》:“夫軍士之疲頓塞外也,於關內諸郡縣,異記憶體節鉞之馭,又有山谷邊塹之險。”
艾青《
駱駝》詩:“你來自塞外的生客啊--披著無光茸亂的乾毛。”
相關詞語
基本含義
塞外指山西北部、河北北部長城以外。“塞”指長城要塞,塞外指今內蒙古中部和西部一帶。塞外指的是長城以北的廣大地區。不過呢,一般從古至今 說法也是不一的。還有的人是說:狹義地講。塞外是指西域的東部、
河套地區、寧夏一帶。主要有隴西。內蒙古、東北應該不在範圍。
塞外歷史
先說說趙武靈王,春秋戰國時
趙國國君肅侯之子。當時,他在抗擊
胡人入侵的戰鬥中,發現胡人身穿短衣,騎著快馬射箭,遠比趙國軍隊身穿盔甲、駕馭戰車的戰鬥力強。於是,他召集大臣議論國事,想實行胡服騎射,加強軍隊戰鬥力。但是,群臣以
中原文明不應效法野蠻胡人為由紛紛反對。但他堅持認為衣服是為了使用方便,禮教是為了行事方便。聖人審時度勢而制定禮法,其目的是為了
富國強民。在國家生死危亡時刻,必須適應形勢發展需要。他克服重重阻力向全國頒發詔諭,命令百姓穿起胡服,學習騎馬射箭。不久,趙國便訓練出一支強大的軍隊,用武力把疆土一直擴展到河北省北部、山西北部和內蒙古托縣一帶地區,成為春秋戰國七大強國。
古人說,
識時務者為俊傑。同趙武靈王一樣,北魏
孝文帝拓跋宏也是一位敢於改革的君主。他親政後,為了擺脫鮮卑保守勢力的影響,加強對中原地區的控制,作出了一個向文明先進的漢人學習、百萬鮮卑人從
大同遷都洛陽的重大決定。但是,這個決定卻遭到了很多王公大臣的反對,連太子都謀反。孝文帝不愧為一代明主,以
血的代價完成了改革宏願。
遷都洛陽後,他頒旨規定,遷來的人一律改為洛陽籍貫,死後要葬在洛陽北邙山,以漢服代替
鮮卑服,朝中禁用鮮卑語,改鮮卑姓為漢姓,提倡鮮卑貴族同漢人士族通婚。他自己就娶了崔、盧、鄭、王四姓的女子做正妻,並把幾個公主都嫁給漢族大姓。他的一系列改革,推動了北魏王朝政治和經濟的向前發展,促進了
鮮卑族同漢族的融合,使鮮卑族進一步漢化,成了中國著名的歷史人物。
塞上江南
在
大西北的高山荒漠旁邊,還有江南風光般的肥沃土地,這就是著名的“
塞上江南”。這裡的對比是強烈的,大漠
金沙、黃土丘陵,
水鄉綠稻、
林翠花紅,在這裡不僅都可以領略到,而且你還會驚奇地發現,這兩種不同的景色,融合的竟是那么巧妙,交織出一幅“塞上江南美好畫”的五彩畫卷。去寧夏的遊客都讚美說:“寧夏,就像一個剛剛揭開面紗的回族少女,內在美和外在美融集一身,太美了!” 在農業方面,
寧夏平原為中國水稻集中產區之一,且河湖眾多,頗似江南風光,所以叫做塞上江南。
塞外江南
例句:我們都想從鐵道兩旁看到一些塞外風光。——翦伯贊《內蒙訪古》
地緣價值
王惲《秋澗集·總管范君和林遠行圖詩序》:“國家興王地,據上游而建瓴中夏,控右臂而扼西域,盤盤鬱郁,為朔土一都會。”虞集《道園錄·送蘇子寧北行詩序》:“控制要害,北邊重藩。”“又嘗有大臣鎮撫經理之,富庶比於都會。士有不次之擢,賈有不資之獲,而僥倖之民爭趨之。”柳貫《柳待制文集·蘇志道墓碑文》:自予游京竊從廷臣知邊事者一二言:“和林其地沃衍,河流左右灌輸,宜雜植黍麥,故時屯田遺蹟,及居人井臼,往往而在。蓋陰山大漠,益南數千里,控扼形勢,此為雄要。”朱思本《貞一齋稿·和寧釋》:“和寧即哈刺禾林,乃聖武始都之地,今嶺北行省治所,常以勛舊重臣為之,外則諸王星布棋列,於以藩朔方,控制西域,實一巨鎮雲”
國中地理上講過亞歐大陸由於帕米爾山結的存在極大阻礙東西方的交流。中原想要到達歐洲,只能通過絲綢之路翻越帕米爾高原,但北方情景就截然不同,隨著緯度半徑不斷減小地貌也越平整,是北大西洋暖流以北受到北冰洋濕潤氣流影響的區域,騎兵可以一路從漠北杭愛山快速機動到喀山汗國境內,僅僅只有3000多公里,遠不如東漢首都洛陽到西域喀什的距離。所以歷史匈奴遠遁歐洲、蒙古西征歐洲看似很遠,其實難度和漠北機動到杭州是一樣的,任何勢力從漠北右臂打歐洲,據上攻中原是相當方便。
從漠北出土的遺蹟以及突厥碑文證實漢唐曾在這裡設定過統治機構,但漢唐都以為這地方不適合耕種,忽必烈卻建五衛,每衛萬人,其中屯田者2000 人,屯田軍與其他軍人為二與八之比。京師六衛,每軍抽兵士二人屯田,以供兵士八人之食。這就告訴我們,十分之二屯田, 即滿足其餘十分之八的糧食需要。之後,其他各衛抽調的屯田軍有多有少,都與2000 戶相去不遠,雖然中原有的地方屯田軍人數要高出,但還是少數。歷史上中原軍民不斷打走一波總會有另一波不知名的遊牧民族從蒙古高原淵源不斷的涌下,為此元朝從漠北扼守北方成為重中之重。元朝百年來通過農牧互補把和林打造成“生殖殷富埒內地”的大元雄關,朱元璋與他的謀臣武將正是深知利害毅然北伐但在嶺北之戰遭遇失敗。而自土木堡之後更是少有出塞之軍,自此嶺北行省成為明朝唯一沒有拿下的元朝實土行省。史達林亦有這樣的思想。向東可抄東北戰區的後路,向南直接壓迫京畿重地,向西矛頭指向河西走廊,威脅通往新疆的後勤補給線,用一個蒙古壓迫中國的三個“北”,冷戰時期的蒙古是蘇聯的寵兒,是蘇聯面向東方的戰略前進基地,它使蘇聯獲得了巨大的戰略優勢。
平明尋白羽,沒在石稜中。
月黑雁飛高,單于夜遁逃。
征 人 怨
歲歲金河復玉關,
雁門太守行
李 賀
角聲滿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
報君黃金台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
隴 西 行
陳 陶
可憐無定河邊骨,
猶是春閨夢裡人。
己 亥 歲
曹 松
生民何計樂樵蘇。
憑君莫話封侯事,
逢入京使
故園東望路漫漫,
雙袖龍鐘淚不乾。
馬上相逢無紙筆,
憑君傳語報平安。
簡析
在路上遇見回京的使者,請他捎句話給家人不要掛念,這是人之常情,但通過詩人表達出來就深了一層,結句尤讓人覺得似含有無數悲辛。
誓掃匈奴不顧身,五千
貂錦喪胡塵。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裡人。
【簡析】這首詩是對戰爭所造成的不幸的控訴,人人讀了都感到沉痛!
【簡析】
武則天萬歲通天元年(696),契丹
李盡忠反叛,武則天命建安
王武攸宜率軍討伐,陳子昂隨軍參謀,到了東北邊地。武攸宜根本不懂軍事,陳子昂進諫,不僅沒被採納,反而被貶斥,因此登幽州台抒發失意的感慨。全詩以廣闊的胸襟,慷慨悲涼的情調,感時傷事,弔古悲今,不假修飾,其立意、氣勢和思想、感情,千百年來一直引起人們強烈的共鳴。
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
漢下白登道,胡窺青海灣。由來征戰地,不見有人還。
戍客望邊邑,思歸多苦顏。高樓當此夜,嘆息未應閒。
【注】關山月:樂府《橫吹曲》調名。白登:今山西大同市東有
白登山。漢高祖劉邦曾親率大軍與匈奴交戰,被困七日。
【簡析】這首詩描繪了邊塞的風光,戍卒的遭遇,更深一層轉入戍卒與思婦兩地相思的痛苦。開頭的描繪都是為後面作渲染和鋪墊,而側重寫望月引起的情思。
回樂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征人盡望鄉。
【注】受降城:貞觀二十年,
唐太宗親臨靈州接受突厥一部的投降,“受降城”之名即由此而來。但此詩的受降城所在地說法不一。回樂:縣名,故址在今寧夏回族自治區
靈武縣西南。回樂峰:回樂縣附近的山峰。
【簡析】這首七絕是歷來傳誦的名篇。霜月、
蘆笛、鄉思,構成一幅思鄉圖,意境感人。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
【簡析】該詩表現了征戰的殘酷,又表現了征人視死如歸的樂觀曠達精神,使人覺得悲愴而又豪壯,是痛苦,也是自我解嘲
【注】涼州詞:又名《涼州歌》。《樂苑》稱,開元年間,西涼都督郭知運進獻宮調《涼州》。涼州:唐屬隴右道,州治在今甘肅省
武威縣。詩題又作《出塞》。首句一作“黃沙直上白雲間”,末句一作“春光不度玉門關。”羌笛:中國古代西方羌人所吹的笛子。楊柳:指羌笛吹奏的《折楊柳》曲。
北朝樂府《鼓角橫吹曲·折
楊柳枝》:“上馬不捉鞭,反拗楊柳枝。下馬吹橫笛,愁殺行客兒。”其音悽苦。
近代的塞外:
泛指長城以北的地區
如:東北,內蒙,西北以北地區。
《塞外》
作者:無名
塞外北風今捲起,今昔,今昔,霜滿地。
輕騎路遙回明月,明兮,何兮,戀故人。
塞外寫作
塞外牧曲
笳互動,牧馬悲鳴,吟嘯成群,邊聲四起。
漢·李陵《重報蘇武書》笳:流行於邊地的管樂器。互動:交替發響。
邊聲:邊塞的各種聲音。以各種聲音表現邊塞的悽愴,倍感悲涼。
●天雲如地陣,漢月帶胡秋。
南朝·陳·徐陵《出自
薊北門行》天上的雲和地上的戰陣一樣,漢地的月色帶上
胡地的秋光。描寫塞外的景色,渲染一片緊張而蒼涼的氣氛。
唐·王維《
使至塞上》孤煙:燧煙,古時邊塞報平安或報警的信號。廣大的沙漠孤直的烽煙,長長的黃河,圓圓的落日,交相輝映。兩句意境壯美,對仗工整。
●雪暗凋旗畫,風多雜鼓聲。
唐·楊炯《從軍行》凋:凋落。大雪天暗,軍旗上的彩畫顯得黯淡模糊,象凋落一樣,風聲和鼓聲混雜在一起。它描寫了邊塞的惡劣天氣,側面反映了將士的苦寒。
●野雲萬里無城郭,雨雪紛紛連大漠。
唐·李頎《古從軍行》郭:外城。極寫西北邊塞的一片荒涼。
唐·李白《北風行》燕山:在今河北省
薊縣東南。大如席:用誇張手法比喻大雪。軒轅台:遺址在今河北省
懷來縣喬山上。兩句極寫大雪彌天,北地酷寒。
●五月天山雪,無花只有寒。笛中聞折柳,春色未曾看。
唐·李白《塞下曲》天山:此指
祁連山,終年積雪。折柳:即《折楊柳》,古樂曲名。用“聞折柳”來表現無春色,可謂
高人一著,與“
望梅止渴”有異曲同工之妙。
●江間波浪兼天涌,塞上風雲接地陰。
唐·杜甫《秋興八首》兼天:連天。因見
長江的波浪連天涌,想到邊塞上瀰漫著陰森的戰爭風雲。
●無風雲出塞,不夜月臨關。
唐·杜甫《
秦州雜詩》不夜:不到夜晚,指黃昏前後。無風雲自舒捲出塞,不到夜晚
明月早已照明關塞。詩極寫秦州地處邊防,地勢高峻的險要形勢。
●一去紫台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
唐·杜甫《詠懷古蹟》去:離開。紫台:即紫宮,帝王所居。
朔漠:北方大漠。青冢:
王昭君墓,在今內蒙。相傳塞外草白,惟昭君墓草獨青。兩句寫昭君生為異域,死葬
胡沙,同情她的遭遇,亦喻人才被埋沒。
●
輪台九月風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隨風滿地石亂走。
唐岑參《過酒泉憶杜陵別業》酒泉:今甘肅酒泉縣。
杜陵別業:今西安市東南杜陵之別墅。中國西部古海乾涸,變為大片沙漠,黃沙茫茫渺無邊際。
●蒸沙爍石燃虜雲,沸浪炎波煎漢月。
●九月天山風似刀,城南獵馬縮寒毛。
唐·岑參《趙將軍歌》縮寒毛:收縮起全身的皮毛。獵馬:出獵的軍馬。生動地寫出天山一帶寒風剌骨的景象,使人如臨其境,毛骨悚然。
唐·高適《塞上聽吹笛》隨風飄揚的《
梅花落》之聲,不禁勾起征人的鄉愁;故鄉的梅花,好似一夜之間落滿久戍的邊關。《梅花落》本為曲調名,這裡把調名拆開來用,語意雙關,含意雋永。
●山南山北雪晴,千里萬里月明。
明月,明月,
胡笳一聲愁絕。
唐·戴叔倫《轉應曲》胡笳:少數民族的樂器。寫邊塞的遼闊明朗,最後卻是一聲愁絕,情感跌宕,反映出詩人的愛國情懷。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鉤。
唐·李賀《馬詩二十三首》燕山:在
河北平原北側,由
潮白河河谷直到
山海關。把塞外沙漠夜景寫成一個銀白色的曠闊寥寂的迷人境界。
●角聲滿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唐·李賀《雁門太守行》角:號角。燕脂:即
胭脂,深紅色,此指血跡。凝夜紫:秋日的邊塞,暮色蒼茫,煙雲密集,血跡凝聚,呈現一片紫色。兩句描寫血染沙場的激戰景象。
●燕歌未斷塞鴻飛,牧馬群嘶邊草綠。
唐·李益《塞下曲》燕歌:
胡歌。塞鴻:塞外的大雁。邊:邊地。寫邊塞春意,使戰士
懷鄉的心情為之頓暢。
唐·張仲素《從軍行》海:此指今新疆巴里湖。描繪了邊塞惡劣的行軍天氣,一“裂”一“折”,使人心寒。
●邊城暮雨雁飛低,蘆筍初生漸欲齊。無數鈴聲搖過磧,應馱
白練到安西。
唐·張籍《涼州詞》蘆筍:蘆葦春天所萌發的嫩芽。磧:沙漠地帶。白練:高級絲織物。安西:西域重鎮之一。在今新疆
龜茲、疏勒、
于闐、焉耆一帶。詩句描寫唐代時
絲帛源源從絲綢之路運往
吐蕃的情景。
●金河秋半虜弦開,雲外驚飛四散哀。
唐·杜牧《早雁》金河:在今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南。秋半:指
中秋八月。描寫回紇人開弓襲射,群雁驚飛四散的情景。“虜弦開”雙關,既表現回紇貴族的挽弓射獵,也暗示他們的軍事騷擾擄掠,“哀”則表現邊地人民四處流散之苦。詩句詠物抒情,
愛憎分明。從情態、動作到聲音寫出一連串的情景,真切、生動。
唐·盧汝弼《
和李秀才邊庭四時怨》朔:北。透刀瘢:風雪穿擦刀劍,出現瘢痕。用誇張和擬人手法寫風雪,刻畫入微,境界雄渾。
●沙翻痕似浪,風急響疑雷。
唐·張蠙《登單于台》痕:沙壘起的痕跡。疑:疑是。寫塞外風沙的奇異景象逼真生動。
宋·汪夢斗《南鄉子》幽燕:在今河北、山西一帶。絕塞:極遠的邊疆。窮荒:極荒涼的邊地。這是南宋亡後作者北游時所寫。“休愁”、“未是”均是相反語義,故意用來寬慰自己、抒發心頭上的興亡之感。
宋·柳開《塞上》鳴骹(xiāo):響箭。乾:形容聲音清脆宏亮。碧眼胡兒:形容塞外少數民族戰士。金勒:帶金屬嚼子的馬籠頭。前兩句寫響箭劃破長空,後兩句狀胡騎矯健英姿。“提”字寫勒馬而注視的神情,甚為傳神。
明·陳子龍《遼事雜詩》漠漠:密布貌。渾河:即小遼河,在今遼寧省東部,注入
渤海。水落:水退。離離:剝裂下垂貌。兩句描寫戰爭的慘烈,戰場的淒涼。
●塞外悲風切,交河冰已結。
唐·李世民《飲馬長城窟行》切:淒切。交河:北方河名。句意為:塞外,寒風悲鳴,十分淒切,交河上,嚴冰封凍了河道。詩中所描寫的悲壯之景當是詩人親眼所見,想必此詩亦是濡筆馬上而作。
塞外戀歌
《塞外戀歌》
多年來,塞漢一直用自己的雙眼眺望著群山,用自己的樂曲詠嘆著草原,用自己的心靈感知著這片神奇的土地。
塞漢筆下的世界,不是單純的風景或人物,而是滲透了詩人獨立思考,蘊含了作者生命體驗的天地。這大概就是
王國維提出的“有我之境”。這絕對不是花拳繡腿的假把式、閉門造車的書呆子可以比擬的。謂予不信,請看《霜天曉角·塞上雪》:
玉龍弄作,塞上寒光雪。冰浪群山起舞,風搖木,
梨花落。一色,飛鳥絕,四野行蹤滅。千里冰清
霜潔,似夢幻,如
仙覺。
“玉龍弄作”把靜態山雪化為動態的飛龍,“冰浪群山起舞”呼應前句中的“
玉龍”,為詩歌賦予了神話色彩,
北國風雪飄然紙上。“風搖木,梨花落”、“一色,飛鳥絕,四野行蹤滅”兩句,格調清奇,自成一家。最後一句“千里冰清霜潔,似夢幻,如仙覺”更是將
冬雪中詩人的視覺感受化為一種迷離、悽美的藝術境界,冷而高傲,潔而不俗。
如果說《霜天曉角·塞上雪》將塞外的苦寒、淒冷之美展現得淋漓盡致,那么《尉遲懷·田園戀》則更顯塞漢之情懷。
阡陌染,
百色漫,勝紫閣
蘭苑。擰笛斷草相娛,螽唱蝶飛圍伴。天香野色,說不盡、如溪水鳴濺。醉朦朧,
玉樹瓊枝,倚斜凝目羞看。蒼茫任遠無疆,
何能畏、山隔路險多變。墜網增勇渾無懼,拚卻了、搏雷斗電。因情苦、焉能是苦,為情難、雖亡亦不怨。化蝶悲,願世人間、永休別再重演。
這闕詞聲律和諧,自不必多言,而作者起伏多變的思緒,更是引人入勝、扣人心弦。“
阡陌染,百色漫……倚斜凝目羞看。”這一部分以酣暢的筆墨,渲染了田園生活的閒適,表現了詩人
寧靜致遠的心靈追求。尤其是“擰笛斷草相娛,螽唱蝶飛圍伴”一句,不由得讓人想起了
晏殊的《破陣子》:“巧笑東鄰女伴,採桑徑里逢迎。疑怪昨宵春夢好,無是今朝鬥草贏,笑從
雙臉生。”“女伴”、“蝶飛”也罷,“擰笛”、“
鬥草”也好,都映襯出生活的美好,都顯示了生命的活力。當一種情緒表現到極致之時,心情往往會走向另一個極端。
“蒼茫任遠無疆,何能畏、山隔路險多變”,樂極而悲,詩人的平和心態忽然發生了變化,一種對前途的擔憂,一種對未來的責任,瞬間占據了作者的心,這陡然而至的心理重負同崎嶇的山路一樣考驗著詩人的意志。值得欣慰的是,詩人良好的祝願慢慢撫平了內心的驚懼。“因情苦、焉能是苦,為情難、雖亡亦不怨。”沒錯,人間的悲劇往往難以預料,難以避免,決不是一時的安逸、一時的溫馨可以彌補的,但是只要有真情在,悲劇也是一種美,付出一點是值得的,是心甘情願的,這不正是人生的真諦嗎?不過,“化蝶悲,願世人間、永休別再重演”。在經過反覆的深思後,詩人還是把“美滿”還給了人間!作者“悠閒溫馨———情緒突變———感悟人生———美好祝願”的心路歷程,實在令人難忘。從容,閒適,狂想,深沉,無畏,釋懷,最後歸於博大。塞漢以他真實壯闊的精神歷史,展示了塞外熱土的深沉博大。是的,的確深沉博大———這既是詩人的氣質,又是民族的氣魄。
再看下面這首《木蘭花·中都草原》:“平野烏輪猶不落,去遠芳風傳
敕勒。草原曾現
碧霄宮,直教
汴梁通大漠。輝煌一度猶風過,帝廈瞬間因火墮。天驕地下若能知,當嘆長河來勢闊。”這首詩以
元中都遺址為描寫對象,區區幾筆就把蒙古帝國由盛轉衰的史實勾勒出來。斗轉星移,時過境遷,物是人非,風雲莫測,在歷史的長河中,我們能做的仿佛只有慨嘆,但永遠不變的是塞外人民的豪邁性格。
七律《草原狼》:“萬世奇迷草原狼,
神出鬼沒變無常。勇能為獵無韁馬,智可網開帶羔羊。守潛蟄伏僵四體,追擊拚鬥瀉九腸。師出圖騰征歐亞,可嘆漢人不識狼。”不要認為這是對征服者的讚美,這其實是為了喚起中華民族拼搏進取、團結奮鬥的精神。狼的團結,狼的野性,狼的智慧,狼的勇武,都是上古時代中華民族的象徵,但是在後來的歷史發展中,以漢族為主體的中華民族卻在慢慢遺失這些風範。塞漢在張家口這片熱血激盪的土地上,真切地感受到了中華民族氣質的壯美,並且用詩歌的形式來提醒大家應該將其發揚光大。赤子之心,拳拳之意,
日月可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