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馬(詞語)

塞馬(詞語)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塞上的馬;或喻世事多變,得失無常,吉凶莫測。塞翁失馬比喻一時雖然受到損失,也許反而因此能得到好處。也指壞事在一定條件下可變為好事。同“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塞馬
  • 注音:ㄙㄞ ㄇㄚˇ
  • 拼音:sāi mǎ
  • 釋義:塞上的馬
詞語,簡介,釋義,塞翁失馬,簡介,原文,注釋,譯文,寓意,用法,示例,近義詞,

詞語

簡介

詞目:塞馬(塞馬)
讀音:sāi mǎ
注音:ㄙㄞ ㄇㄚˇ

釋義

(1).塞上的馬。 北周 庾信 《和趙王送峽中軍》詩:“胡笳遙驚夜,塞馬暗嘶羣。” 唐 元稹 《塞馬》詩:“塞馬倦江渚,今朝神彩生。” 明 馬鑾 《雨中偕友人過度來親家小飲即事》詩:“薄暮城烏息,頻年塞馬驕。”
(2).喻世事多變,得失無常,吉凶莫測。亦用以表示超然於得失禍福之外。 唐 杜牧 《贈李侍御》詩:“冥鴻不下非無意,塞馬歸來是偶然。” 宋 司馬光 《自嘲》詩:“有心齊塞馬,無意羨川魚。” 明 許自昌 《水滸記·效款》:“塞馬去無憑準, 楚 弓喪何須問。”

塞翁失馬

簡介

塞翁失馬(拼音:sài wēng shī mǎ),比喻一時雖然受到損失,也許反而因此能得到好處。也指壞事在一定條件下可變為好事。同“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出處
出處:節選自《淮南子·人間訓》

原文

近塞上之人有善術者,馬無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為福乎?”居數月,其馬將胡駿馬而歸。人皆賀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為禍乎?”家富良馬,其子好騎,墮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壯者引弦而戰。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獨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注釋

1、塞:邊塞,平原。塞上:這裡指邊塞一帶。
2、善術者:精通易學術數的人。術,術數,推測人事吉凶禍福的一種易學技術。常見的術數有鐵板神數,梅花易數,紫微斗數等。是迷信活動.
3、翁(wēng):老者。
4、亡:逃跑。
5、吊:對其不幸表示安慰。
6、之:他。
7、何遽(jù)):怎么就,表示反問,為什麼。
8、居:這裡是經過的意思。
9、將(jiàng):帶領,帶著。
10、髀(bì):大腿。
11、丁壯:壯年男子。
12、 引弦而戰:拿起弓箭去打仗。引弦,拉開弓箭。弦,拉。
13、十九:十分之九,意思是絕大部分,大多數。
14、此:此人,這個人。
15 、以:因為。
16 、跛:瘸腿。
17 、保:保全。
18、折其髀(bì):摔斷了大腿。
19、引:拉。
20、故:緣故、原因。
21、掉下:落下。

譯文

靠近邊塞一帶的人中,有一個精通術數的人,他的馬無緣無故逃跑到了胡人的領地。人們都來安慰他,這位老人說:“這怎么就不能是福氣呢?”經過幾個月,他的馬帶領著胡人的駿馬回來了。人們都來恭喜他,這位老人說:“這怎么就不能是禍患呢?”家裡又多了一匹好馬,他的兒子很喜歡騎,有一次,從馬上掉下來折斷了大腿。人們都來安慰他,這位老人說:“這怎么就不能是福氣呢?”過了一年,胡人大舉入侵,壯年男子都拿起弓箭去打仗。靠近邊塞一帶的人,十分之九,絕大部分的人都戰死了。唯獨這個人的兒子因為瘸腿的緣故,父子都保全了性命。

寓意

它說明人世間的好事與壞事都不是絕對的,在一定的條件下,壞事可以引出好的結果,好事也可能會引出壞的結果。
福與禍的轉化,需要一定的條件,不能誤解成福與禍的轉化是必然的.如,家庭突遭打擊,變故,陷入困境,這是禍,但如果能從容,鎮靜,在困境中拼搏,奮起,那么,這又不失為一種寶貴的精神財富.當然,在困境中一蹶不振,喪失信心,甚至失去生活勇氣,那么,這禍就只能是禍了.所以,要注意把握好轉化的條件.

用法

作賓語、定語、分句;用於安慰語。

示例

1. 處士有志未遂,甚為可惜,然“~,焉知非福”。(清·李汝珍《鏡花緣》第七回)
2.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你這次沒考好,只要從中吸取教訓,下次一定可以成功。

近義詞

失馬塞翁(shī mǎ sài wēng),比喻因禍得福的人
塞翁之馬(sài wēng zhī mǎ),比喻得失無常,禍福相倚。
二胡名曲 《賽馬》
《賽馬》這首樂曲是根據中國北方少數民族蒙古族音樂創作而成。樂曲將蒙古風格的音階和節奏同漢族音樂中常用的裝飾音巧妙地結合使用,使樂曲即有歡快奔騰的場景,又有抒情般地歌唱景象。同時,撥奏和連奏的技巧運用,使樂曲顯得更加生動活潑。具有“二胡歌手”稱號的朱昌耀運用自己紮實的深感技巧將這首樂曲表現的栩栩如生。 《賽馬》是由著名作曲家黃懷海在1964年創作的。樂曲表現的是我國內蒙古人民在傳統節日“那達慕”盛會上進行賽馬比賽時的背景。 《賽馬》的旋律簡單,主題是蒙古族民歌《紅旗歌》。黃懷海先生從這首民歌中得到創作靈感憑藉自己嫻熟的二胡演奏技巧,把一首僅有四句十六小節的民歌,升華為一首風靡全國,響徹海內外的傳世之作。 樂曲開始時描寫了奔騰激越縱橫馳騁的駿馬,來刻畫蒙古族人民節日賽馬的熱烈場面,接著完整地引用民歌的全曲旋律,通過對民歌錦上添花地變奏,創造性地運用大段落的撥弦技巧,使樂曲別開生面,獨樹一幟,隨後自然地引出了華彩樂段,這是模仿馬頭琴演奏手法的一段“獨白”式的音樂。它把草原的遼闊美麗和牧民們的喜悅心情表現得酣暢淋漓,同時把二胡的演奏技巧提到了新的高難度水平。樂曲的最後,以第一段旋律的變化再現結束全曲。 《賽馬》黃海懷先生創作以後,經由閔惠芬大師訪問蒙古時候,即興改編,後經過沈立群同志改編,演繹成今天的更為短小精悍的版本,舞台效果更為強烈。 【曲調特點明快,詮釋了奔馬馳騁於千里草原的壯闊景象,要駕馭這首曲子,需要有極強的表現張力,極強的表現力,再加上極強的表現欲望。尤其是此曲最後,用胡琴所表現出的奔馬嘶鳴的那段音樂,是整首曲調的高潮......... 直至樂曲聲戛然而止.....具有藏族風格,然人聯想到蒙古人民的那達慕大會的盛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