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全鎮面積322平方公里,轄30個行政村、69個自然村,人口2.17萬,其中農業人口2.13萬,貧困人口15294人。長期外出務工人員7830人。黨委下設31個支部,黨員1181名,村兩委幹部117名。有耕地15.45萬畝(其中退耕還林地4.9萬畝、匹配4.9萬畝),可利用耕地5.65萬畝(其中水澆地1萬畝),草地11.5萬畝,林地4.77萬畝。土地瘠薄,鹽鹼含量高,地下水匱乏,是全縣立地條件最差的鄉鎮之一。傳統主導產業以奶牛養殖、勞務經濟、蔬菜種植為主,食用菌種植、特色養殖等新興產業逐步形成。
九連城境內儲有多種礦藏,鉛鋅、石英、瑩石、鉀長石、金及其他伴生稀有金屬儲量豐富。張油坊、新路、石門溝、南窪等村正在積極探明儲量。這些礦藏開採利用前景很好。
轄三號地、米林、蔡腦包、大崖灣、
九連城、張油坊、半拉山、高家地、白沿溝、友聯、新路、
石門溝、馬鬃山、丁家梁、高家營、建國、南營子、向陽、綠園、冰河營子、紅圪塄、河子、稍代營、平原、南窪、榆林溝、新勝、利民、大其梁、席家卜30個行政村。
歷史沿革
“歷史九連城,文明交匯點;綠色九連城,生態好家園”。九連城鎮有文字記載的歷史達1千餘年,是草原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歷史上的九連城一帶湖泊星布、水草豐美,是蒙古族著名的夏季營盤。隨著人口的增加及氣候的變化,這裡湖泊乾涸、草原蛻化,土地日益貧瘠。
到上個世紀80年代,九連城一度成為沽源縣最貧困的鄉鎮之一。2000年5月13日,時任
國務院總理
朱鎔基同志視察了九連城鎮丁家梁沙化區。幾年來,全鎮人民牢記總理囑託,克服重重困難,一舉退耕8.5萬畝,成林後全鎮森林覆被率達到31%,古老的九連城鎮正在逐步恢復其生機。
行政沿革
新中國成立以來,九連城鎮
行政區劃幾經變化。1994年九連城鄉政府駐地由三號地村南移5公里至半拉山村,1996年與原紅圪塄鄉合併。2002年10月經河北省民政廳批准撤鄉設鎮。
古遺址
“九連城遺址”建於金代,時稱昌州,與撫州、桓州並稱金代的塞外三重鎮,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撫州,今張北,是扼守草原南下中原的咽喉,桓州,今藍旗四郎城,是通往上京(赤峰)的要道,連線兩者的昌州,就是坐落在
沽源縣境內的九連城遺址。
九連城遺址位於九連城鄉北3公里,207國道西側。民國初年北方赫赫有名的"張庫古商道"就從這裡經過。古城遺址呈方形,南北長920米,東西長760米,城垣四周及城角每隔百米左右就有一個角樓和城台,從每個角度看都有9個,顧名九連城。占地近70多萬平方米。城牆寬20多米,辟東、西、南三門,門寬13米。城垣四周及城角共有角樓和城台殘墩28個,每隔百米左右1個。從每個角度看,都有8、9個,故名九連城。當年為什麼要這么建設,至今是個不解之迷。城內南北各有一座面積過千平米的大型建築遺址,城南有大片肆井作坊遺址。
遺址附近九連城淖(金代稱狗淖兒)曾盛產硝鹽,金代在這裡專設西京鹽司,元朝建立後這裡仍然設立鹽務,由於地理位置重要,又成為元朝皇帝北巡西路的重要驛站,元朝末年,九連城毀於戰火,僅餘城牆部分。因城牆是用土堆砌而成,近年來遭受風沙侵蝕,馬上面臨消失。以前城牆很高,城裡的建築遺址輪廓都能看清楚。由於年代久遠,風吹雨淋,冰雪凍融,農田耕作,裡邊的建築輪廓逐漸消失,城牆、馬面、瓮城、城門等城牆附屬建築也淹沒在風沙中,除依稀幾個土墩外已經無法領略其本來面貌了。
在九連城遺址內,這次考察發現遺址中有很多盜洞,還有大型的盜洞。各種灰瓦、白釉黑邊陶瓷碎片遍地皆是。蘭花、蛋青、兔毫、流彩等各式各樣的細瓷殘片,據考證都出自宋代定、鈞、磁等名窯。在此地出土的大量古幣中,祥符、景德、頤寧、至和等北宋錢最多,還有幾枚遼代的太平通寶。有一枚金世宗大定十八年在代州以工部郎中張大節、吏部員外郎麻圭監鑄的大定通寶,背面有“酉”字。出土的大量古幣中,北宋錢最多,還有遼代的太平通寶。元仁宗延祐六年,昌州更為寶昌州,隸興和路。但《元史.順宗本紀》載:"元朝末年,農民起義軍自山西出塞,連下大同、興和塞外諸城",一舉攻克占上都"焚宮闕"。就九連城遺址看來,很可能毀於一場大火。繁華富庶的昌州城至此灰飛煙滅了。
根據遺址的占地面積、城牆的布局、城內建築的布置以及出土的文物,結合金元史料,證明這裡曾經是一個集政治、軍事、貿易、手工業、農牧於一體的重鎮。
基礎建設
九連城鎮交通便利,鎮政府所在行政村半拉山村,是張石高速和省道S244的交匯地。同時,與其他行政村都有“村村通”的水泥路相連。鎮內郵電通訊發達,程控電話普及率99%。鎮電視站有線電視覆蓋率達85%。
九連城鎮境內林木蔥鬱,有林地23400畝,
森林覆蓋率達69%;水量充沛,將把九連城鎮水利資源有效利用起來。境內水域面積達7.2平方公里,有耕地21300畝,河灘8500畝。
以城鎮建設為中心,以產業發展為格局,全鎮到2020年規劃建設中心村15個。30個行政村通水泥路達100%。有中國小三所,全部規模辦學,寄宿制管理。鎮衛生院設施齊全已達標。22個村級衛生室接受縣驗收。30個村級活動場所和陣地建設符合標準。農家書屋全覆蓋。新農合參合率達到93.7%,新農保參保率達到76%。完成19個行政村廣播電視戶戶通安裝。民政救災、幸福院工程順利開展。
按照縣委、政府提出的“一主兩副”視窗鄉鎮要求,半拉山小區主街道拓寬、綠化、亮化、美化、淨化等綜合整治成效顯著。城鎮整體形象得到提升、功能不斷完善、公共服務能力不斷增強。啟動舊城改造,著力打造沽源西門戶視窗鄉鎮。
農業發展
2005--2008年新打各類機井1500餘眼,發展水澆地1.5萬畝。水澆地種植錯季
蔬菜8000畝,種青玉米7000畝。白菜花、蔥頭、西芹是蔬菜種植的主要品種。九連城鎮民眾素有養畜傳統,05--08年來畜牧業發展迅速,全鎮現有羊5萬隻,其中
小尾寒羊3.3萬隻,
奶牛6000頭。全鎮現有14個奶牛重點村,其中有5個村超過500頭,14個村超過300頭,2005年底奶牛總量在全市209個鄉鎮中排名第七。畜牧業收入占到農民人均純收入的80%以上。2005年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3000元以上,其中東達廟村人均純收入達到5000多元。
特色產業
九連城鎮在縣委、縣政府的堅強領導下,以科學發展觀為統攬,突出“發揮縣域特色、加快發展步伐、致力跨越趕超、實現綠色崛起”工作主基調,把握“確保三個不能降低、破除四個核心障礙、把握六個關鍵環節”工作著力點,突出“視窗”核心目標,堅持示範帶動、典型引領,調結構、促轉型,抓項目、保稅源,強班子、夯基礎,努力把九連城打造成為全縣扶貧攻堅的視窗,產業轉型的視窗,工業壯大的視窗,小城鎮建設的視窗,社會管理的視窗。
食用菌產業:按照“建立園區、抓好示範、全面推開”的工作思路,食用菌產業得到快速發展,全鎮栽培面積達到6.4萬平米,涉及8個行政村。其中九連城、三號地、友聯食用菌種植園區初具規模。重點打造大其梁食用菌綜合示範園區,園區分三期建設,規劃占地300畝,建500個大棚。該園區建成後,帶動農戶向高效設施農業轉變。
蔬菜種植業:通過發展節水灌溉和設施大棚,全鎮蔬菜種植面積達到6000畝,品種以芹菜和菜花為主。力促菜品由“大路菜”向“品種菜”、向高附加值、精品特色菜轉變。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推動蔬菜種植面積和種植效益不斷提高。
標準化養殖:由傳統的散戶養殖向舍飼化、規模化、標準化養殖轉變,全鎮共有標準化養殖園區19處,奶牛11處、肉羊8處,面積達8萬平米。以規模化園區或牧場為養殖平台,實現傳統養殖業向生態保護型養殖業轉變。
特色養殖業:堅持“做精做優、做出特色”的發展思路,捆綁各類項目資金,扶持生豬、柴雞、獺兔等特色養殖,同時扶持平原村鳳源特種養殖場的鵪鶉養殖。以園區企業為龍頭,養殖輻射帶動本村及周邊村農戶養殖,使特色養殖儘快成為禁牧後散牧人群的替代產業。
經濟建設
堅持把項目建設作為發展鎮域經濟的重要舉措,突出項目帶動作用。九連城鎮劃入沽源縣省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功能區,富安礦業投資4000萬元完成技改擴模;玉晶集團紙業有限公司投資1800萬元,新上小型製漿生產線和造紙生產線;綜合物流中心一期投資1000萬元,完成辦公配套設施、養殖場、農機配件車間等建設工程;九連城建材有限公司年產20萬噸礦渣複合粉生產項目投入生產;總投資2500萬元,年處理礦石12萬噸、生產瑩石精粉3萬噸的沽源縣金盛礦業有限公司建成投產;投資2000萬元的沽源縣冀蒙煤棧有限公司投產;投資1500萬元的源億綜合服務區集加油、餐飲、住宿於一體,建成運營;石門溝村、南窪村正在進行石英、瑩石探礦。這些企業解決300—500人就業,進一步壯大鄉鎮實力,拉動鎮域經濟發展。
教育衛生
九連城鎮2003、2004年新投資200萬元,實現了兩所中學的合併,現九連城
中學有1000人,校舍6600平方米,是全縣條件最好的鄉鎮中學。2005年中考總成績名列全縣第一。全鎮教育布局調整已經結束。現有鎮
衛生院一所:具備初級醫療條件;城建:已由縣城建局進行了整體規劃,小城鎮建設項目已報省計委項目庫。已通自來水;交通:除國、省幹道外,18個村通了水泥路,其餘各村已通沙石路;電力:有35KM變電站一所;通訊:有28個村通過了程控電話,
無線通訊覆蓋全鎮。08年以農民為幫扶對象,以縣(市)、鄉(鎮)、村衛生院為主要實施單位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在解決廣大農民看病難、看病貴的同時,也給各級農村衛生醫療機構提供了新的發展機遇。分批投入大量資金為部分鄉鎮衛生院購買了先進的醫療設備,培訓了大批醫生,使鄉鎮衛生院的醫療條件和醫療水平有了明顯改善。現在醫院平均每天接診40人,住院患者10人左右,而以前,每天接診量不超過10人,根本沒有住院的患者。這些都要歸功於去年政府給該院添置的總價值40萬元的心電圖機、黑白B超機、生化分析儀、X光機等儀器。這些先進的儀器使醫院的診病斷症能力大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