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連城

九連城

位於距離市中心東北12公里處的振安區九連城鎮。北依鎮東山,地勢險要,是古代貢道的必由之處。九連城始建於金代,元朝時是婆娑府巡檢司治所。明朝始稱九聯城,後改稱九連城,並增建鎮江城。明清兩代,成為中朝兩國通商要地,開設了互換市場,並且駐兵戍。今僅保留瞭望台數處,還有明代鎮江城的遺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九連城
  • 所屬區域:中國遼寧
  • 開放時間:09:00-17:00
  • 旅遊級別: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古蹟簡介,建築結構,歷史沿革,相關詩句,歷史事件,

古蹟簡介

九連城始建於金代,元朝時是婆娑府巡檢司治所。明朝始稱九聯城,後改稱九連城,並增建鎮江城。九連城位於美麗江城丹東市東北二十五里的鴨綠江畔,因為當地有相連的九座古代城址,所以從明代開始,就叫它為“九連城”了。九連城的歷史很久,與它隔靉河相望中江島上靉河上尖村漢“西安平縣”故城,不到五里,這裡很早就被開發起來了。到了金代,九連城有了行政建置,成為婆娑府路的治所;元代,是婆娑府路巡檢司的駐地;明代,於此地增築鎮江城,並將長奠堡游擊移來這裡,是遼東東南部邊境上的軍事要地,也是明、清兩代中國與朝鮮通商的要道,同時,還是兩國使節往來的必經之地。

建築結構

九連城古城址,在九連城村北與村西,大小九城相連,東面有靉河與鴨綠江,後面有鎮東山,形勢十分險要。清代光緒年間,陳本植曾對古城址進行過調查,描繪九連城的情狀:“細辨圍壕界址,其勢乃長短方圓相環,總計營圍有九,與貢道旁之土城三面分峙”。現在城址尚存四處、瞭望台五處。一座在九連城村西,城址近方形,有東西兩門,南牆長二百二十五米,夯土牆存高約四米,抗日戰爭後城內建有蘇式營房一座,建國後改為當地駐軍家屬院,原有家屬房三棟,為中間走廊式樣,並有側翼分出,房屋呈E型和F型,每棟有五個進出口,80年代拆除改為肆棟樓房,1978年建有駐軍家屬工廠一座。在城內出土遼、金、元時期的各類瓷片、琉璃珠、殘碎磚瓦和大石臼與宋“崇寧重寶”錢等,說明此城是經歷了遼、金、元三個時期的古城址。

歷史沿革

自元代以來,九連城和朝鮮進行通商貿易往來,成為“互市”之所。清代貿易在中江島上進行。島上的馬市台,也稱“中江台”,即今馬市台村。當時貿易是在每年春二月和秋八月十五以後,雙方都到馬市台進行物資交流。清代博明在《鳳城瑣錄》中記載了貿易情況:每年“春秋仲月望後,朝鮮役以牛貨濟,陳於江乾,駐防兵於台役夫以布七千五百十四段,易牛二百、鹽二百九十九包、海菜萬五千八百斤、海參二千二百斤、大小紙十萬八千張、綿麻布四百九十九段、鐵犁二百具。以京畿、平壤、黃海三道商各一人承辦,義州知州率員役領之”。清末,又將“互市”地點遷往九連城。明朝時期,日本倭寇屢次侵犯朝鮮,也不斷侵擾中國,明政府給以堅決回擊,同時為了援助朝鮮抗擊倭寇,明朝將士多次渡過鴨綠江,協助高麗,擊退倭寇的侵犯。1894年10月26日,日軍入侵中國九連城和安東。這是中日甲午戰爭期間日軍侵入中國領土的第一次戰役。10月20日,日軍攻陷朝鮮義州。24日,渡鴨綠江。25日,進犯九連城東北之虎山。清軍前路總兵馬金敘率部與敵鏖戰,無援而敗;26日後路總兵聶士成繼起抗擊,亦敗。26日,日軍入侵中朝交通要道九連城,陷安東等城,進逼遼陽。當時,主將宋慶總統70餘營清軍駐防東北,但諸將不服節制,散漫無紀,戰鬥力差,又未作周密布置,故遭失利。
1904-1905年間(清朝光緒三十年至三十一年),日本與沙皇俄國為了侵占中國東北和朝鮮,在中國東北的土地上進行了一場帝國主義戰爭。以沙皇俄國的失敗而告終。戰後在九連城鎮東山上日本人修建了戰爭紀念碑,當地人將此山叫“日本山”,俄國人在鎮東山西側小山上修建了戰死者墳墓,當地人叫“俄國墳”,兩處遺址均保存完好。這是帝國主義侵略我國的鐵證,也是國弱國貧清政府無能的恥辱的象徵。現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相關詩句

附:明朝王之誥巡視鴨綠江時,曾寫詩以抒胸臆:
“九連城畔草芊綿,鴨綠津頭生暮煙。
對岸鳥鳴分異域,隔江人語戴同天。
皇仁本自無私覆,海國從來奉朔虔。
分付邊人慎封守,莫教樵牧擾東田。”
註: 圖為九連城地區的中國大門----萬里長城最東端虎山長城。
告: 可乘坐丹東市內213路公車直達

歷史事件

1904年,日本和沙俄兩個帝國主義國家為爭奪朝鮮和我國東北的利益,在中國領土上進行了一場罪惡的戰爭,史稱“日俄戰爭”。直到如今,在我市振安區九連城鎮還遺留著當年的罪證。
在九連城鎮九連城村鎮東山山頂,聳立著一塊高7米的日本碑,花崗岩砌築,正面刻有“鴨綠江戰績”五個大字,背面刻有日軍第一軍司令官黑木為楨大將用日文所撰寫的戰爭經過碑文。主要是講述“日俄戰爭”的第一仗九連城戰役。
1903年夏秋季節,沙俄軍隊開始在我九連城一帶布防,兵員近2萬人,由沙俄原陸軍大臣庫羅巴特金指揮。日軍則在朝鮮義州和白馬山一帶集合,兵員達3萬人,由日軍第一軍大將黑木為楨指揮。1904年4月18日,日軍為渡江分三路向俄軍陣地進攻,遭到俄軍頑強抵抗,渡江受阻。當年4月29日,日軍重新組織兵力,組成敢死隊,在炮兵和海軍艦艇的掩護下,強行渡江成功。5月1日,黑木為楨大將來到虎山,親自指揮第二師團、第十二師團、近衛師團,對俄軍展開了更大規模的進攻,幾經血戰,九連城最終被日軍占領。日軍繼續對俄軍進行追擊,俄軍最後敗退吉林四平一帶。其後又經幾次戰役,直到1905年8月,經過一年多的時間,日本打敗了沙俄,戰爭結束。
1906年,日本軍隊為“紀念”九連城戰役而於鎮東山的半山腰修建了日本碑。1916年,石碑被“日本滿洲戰線保存會”移建現址,保存至今。這也成為日本帝國主義侵略我國留下的鐵證。“日俄戰爭”使沙俄的政治、軍事元氣大傷,不僅使其在我國東北的一切特權轉讓給了日本,而且由於其主要兵力都用於這場戰爭,導致國內空虛,為工人革命創造了條件,從而對十月革命的勝利起到了催化作用。
由於當時清政府的腐敗無能,導致了日俄戰火燃燒到了中國的土地上,給安東人民尤其是九連城一帶的居民帶來了沉重的災難。房屋被拆當柴燒,莊稼被割當馬料。戰爭中,九連城大片土地被毀,房屋農舍被燒,無數平民百姓死於戰火之中。繁榮的“六朝重鎮”,從此變得冷落、蕭條。帝國主義在中國犯下的滔天大罪,罄竹難書!
撫往追昔,歷史的硝煙已經離我們遠去,丹東也正以勃勃英姿向世人展示它建設東北東部現代化沿海港口城市的豪邁氣魄。保留日本碑不僅旨在讓我們了解歷史,更主要的是讓我們“以史為鏡”,提高自己的民族使命感和光榮感,時刻提醒和鞭策自己“勿忘國恥、振興中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