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慶(清末將領)

宋慶(清末將領)

宋慶(1820年—1902年),字祝三,山東蓬萊人。參與鎮壓太平天國捻軍以及平定陝甘回亂、甲午戰爭庚子之變等。獲賜“毅勇巴圖魯””格洪額巴圖魯“是勇號,累官至湖南提督,加封太子少保

1902年(光緒二十八年),病逝于軍中,以尚書銜賜恤,封三等男爵,入祀賢良祠,諡號忠勤,歸葬於蓬萊城東南龍山之陽。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宋慶
  • 別名:宋祝三
  • 國籍:清朝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山東省蓬萊市泊子宋家村
  • 出生日期:1820年
  • 逝世日期:1902年
  • 職業:將領
  • 官職:湖南提督、四川提督
  • 封爵:三等男爵
  • 諡號:忠勤公
  • 封號:毅勇巴圖魯、格洪額巴圖魯
人物生平,行伍出身,駐防旅順,抗擊日軍,武衛左軍,歷史評價,軼事典故,子嗣,史書記載,

人物生平

行伍出身

宋慶幼年家境貧寒,1853年(鹹豐三年),時年24歲的宋慶赴防安徽投靠同鄉亳州知州宮國勛,助其鎮壓捻軍有功,擢為參將
1861年(鹹豐十一年)宋慶因同太平軍和捻軍作戰有功,晉升記名總兵,賜“毅勇巴圖魯”勇號。
1862年(同治元年),安徽巡撫唐訓方裁整淮軍,以三營歸記名總兵宋慶所統。因宋慶勇號毅勇巴圖魯,故稱毅軍
毅軍成立後仍立功頻頻,1864年(同治三年),宋慶協助僧格林沁擊滅苗沛霖,擢為南陽鎮總兵。
1865(同治四年)至1868年(同治七年)間縱橫於豫、皖、直(冀)、鄂、魯五省,專剿捻軍。其間宋慶實授了南陽鎮總兵,毅軍自此也成為由河南協餉的軍隊。平捻之後,勇營大量裁撤,毅軍因戰功得以保留,並發展至十營左右,成為河南的兩大留防勇營之一。
1867年(同治六年),敕賜黃袍馬褂,更勇號為“格洪額巴圖魯”。
1868年(同治七年)。隨李鴻章戰於直隸,賞二等輕車都尉,授湖南提督。
1869年(同治八年),陝甘回亂,宋慶隨左宗棠西征,連戰皆捷。
1872年(同治十一年),賞戴雙眼花翎,移授四川提督。
1875年(光緒元年),奉詔會辦奉天軍務,駐錦州營口

駐防旅順

光緒六年(1880年),中俄關係緊張。清政府開始經營旅順軍港,毅軍奉調填防旅順,直接受北洋大臣節制。
光緒八年(1882),宋慶正式移軍旅順口,駐守12年,修築炮台,訓練士兵,所部軍容整肅,設防不怠,為諸軍之首,至甲午戰前毅軍有九營一哨兵力,毅軍雖非李鴻章嫡系淮軍,但受命專守北洋要港旅順,足見其名聲、戰力不容小覷。
1890年(光緒十六年),加封太子少保
1894年(光緒二十年),加封尚書銜。

抗擊日軍

1894年(光緒二十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後,宋慶受命幫辦北洋軍務,率部赴九連城,節制各軍。他聲言:“此行如不能奏攘倭之功,唯一死以報國。”
10月8日,宋慶率所部毅軍五營2000人,到達鳳凰城。10日抵九連城,與黑龍江將軍依克唐阿會商協守鴨綠江防務。時清軍集結於鴨綠江下游九連城一帶兵力,計毅軍、銘軍、盛軍、奉軍、蘆榆防軍、黑龍江鎮邊軍等新舊達70餘營,共4萬餘人。除依克唐阿所部鎮邊軍外,其餘各軍均歸宋慶節制。
恩佑(左)與宋慶(右)恩佑(左)與宋慶(右)
10月下旬,日軍第一軍和第二軍,分兩路進犯中國東北。10月24日晚,日軍在九連城江面乘黑夜偷架浮橋兩座,終夜而成。25日凌晨,日軍以炮兵掩護陸軍渡河,全力進攻虎山清軍陣地。聶士成守虎山力戰不支,宋慶令銘軍出援,劉盛休觀望不前,並率軍退走。其他各軍也隨之潰退。宋慶亦向西北退保鳳凰城。26日,日軍占領九連城。29日,宋慶又棄守鳳凰城,退保摩天嶺一線。至11月下旬,東邊道全境幾乎全被日軍侵占。
當日軍第一軍從鴨綠江入侵東邊道地區的同時,第二軍也由遼東半島花園口登入,進犯金州和旅大。時金旅地區兵力空虛,清政府急電宋慶率兵回援。11月8日,宋慶率軍由摩天嶺南援金旅,20日到達金州城下,時金州、大連已失,日軍正全力進犯旅順。21日,宋慶率軍反攻金州失敗,旅順也在當天失守,宋慶退軍蓋平。
12月13日,日本第一軍第三師團占領海城。宋慶由蓋平北上援海。20日與日軍戰於海城西南的馬圈子、感王寨。此役,日軍傷亡慘重,毅軍傷亡也很大,最後失敗,退往田莊台
12月28日,清廷授湘軍宿將劉坤一為欽差大臣,督辦東征軍務。命宋慶幫辦軍務。1895年2月21日,宋慶與湘軍統帥吳大瀓、黑龍江將軍依克唐阿、吉林將軍長順等發動第四次反攻海城。宋慶負責指揮毅軍、銘軍進攻大平山,以鉗制由蓋平北上援救海城的日軍。21日,宋慶派部將馬玉昆等馳抵大平山,對占據大平山附近的日軍發動進攻。激戰4小時,“將大平山奪回”。次日,日軍以小股來犯,被擊退。23日,天降大雪,積雪深逾2尺。24日,日軍分三路從大平山東、南、北三面撲來,並搶登大平山頂。在各山頂分設快炮數十尊,連環轟發,清軍不屈,奮力抵抗,自卯至申,進行了一天的激戰。戰場上屍體“堆積成山,血流如注”。日軍援軍大至,將清軍包圍,宋慶下令且戰且退。馬玉昆率親兵闖出重圍,見宋慶仍在圍中,便“重複殺入,沖開一路”,護宋慶而出。其“戰馬三易,均被炮斃”,"親兵百人兩次衝殺,僅剩二十餘人"。宋慶坐騎也被炮擊,墜馬“傾跌傷腰”。日軍也傷亡慘重。
宋慶於大平山戰敗後,率軍退紮營門。時進犯山東半島的日軍,已於2月17日占領威海衛,全殲北洋水師,打開了山東半島門戶,為入侵京津地區創造了條件。這時,盤據在東北地區的日軍也極力想在冰雪解凍前,發動進攻,打敗遼南地區的清軍,攻占遼河下游的牛莊營口田莊台諸城後,越過遼河進軍山海關,實現大本營關於在直隸平原與清軍主力決戰的“作戰大方針”第二期作戰計畫。
3月5日,日軍攻陷牛莊。6日,向營口發起攻擊。在日軍進攻營口之前,駐守營口附近的有宋慶指揮下的毅軍、銘軍、嵩武軍、親慶軍等50餘營,2萬餘人。但5日晨,宋慶因駐守牛莊一帶的幫辦東征軍務、湖南巡撫吳大瀓,迭次告急求援,乃率大軍趕赴田莊台,守營口清軍寡不敵眾,7日,日軍占領營口。
之後,日軍向田莊台發動進攻。當時隨宋慶駐守田莊台的清軍有毅軍、銘軍、嵩武軍、親慶軍、鳳字軍等樓層9營,亦2萬餘人。但宋慶“既不西南扼河曲,東北扼赴牛莊大道以截倭人前後來路,又不北顧石山站大道,以通後路聲援,而擁數十營盡屯田莊台附近民舍,無斥候”,坐待日軍來攻。
3月9日,日軍分三路向田莊台發起進攻。兩軍激戰終日,由於宋慶調度無方和炮火劣,清軍戰敗,當天田莊台淪陷。田莊台失守後,宋慶率軍向西退走雙台子、石山站。從此清軍在遼南戰場全部瓦解,遼、錦聲援梗塞,畿輔危逼,戰事益不可為。
3月25日,清廷以“宋慶統軍剿寇屢經失利,此次回救田莊台,又未能力扼狂氛,以致營口被襲,田莊台亦復不守”等罪,予以革職留任處分。

武衛左軍

1898年(光緒二十四年),解除處分,保留豫軍30營歸宋慶統領,賜名“武衛左軍”,駐旅順。是年,俄國借旅順屯駐海軍,清廷許之,命宋慶移守山海關。俄官杜巴索福拜謁宋慶,願以白金18萬兩買其營壘。宋慶正色拒之:“吾以故壘獲資,是賣國也,吾不為。‘盡拆營壘而去。
1900年(光緒二十六年),宋慶再次幫辦北洋軍務,參與鎮壓義和團。八國聯軍攻天津,宋慶奉命在天津堵御不力,撤往楊村。是年冬,移駐通州。
1902年(光緒二十八年),病逝于軍中,終年83歲,清廷照尚書銜賜恤,封三等男爵,入祀賢良祠。謚“忠勤公”,歸葬於蓬萊城東南龍山之陽。宋慶死後,毅軍由他的親信薑桂題接管。
宋慶生前對家鄉修學宮、葺試院、捐義倉、施粥廠、修橋、築路、疏浚河流、續修史志等公益事業多有資助。鄉民勒石紀念。他晚年酷好書法,其遒勁雄健的“虎字碑”,現存於蓬萊閣天后宮。

歷史評價

《清史稿》:”慶從戎久,年幾八十,短衣帕首,躞蹀冰雪中,與士卒同甘苦,人以為難雲。“
”中日之戰,淮軍既覆,湘軍隨之,唯豫軍強起支搘。慶與玉昆先後失利,亦不復能自振焉。東三省練軍自成軍後,終未當大敵,而依克唐阿、長順一奮其氣,遂保遼陽而無失,中外稱之。喪師辱國者數矣,此固差強人意者哉。“
劉體仁:“湘淮軍外,豫尚有宋忠勤之毅軍、張勤果之嵩武軍,皖則自鄶以下矣。英果敏部下,如史繩之中丞、程從周軍門、牛師韓總鎮,皆著稱於時,論其功績,尚在若有若無之間。軍營習氣,賊去則虛報戰事。果敏所當者捻匪,行蹤飄忽無定,其擊走與自走本五分別。幸未逢勁敵,得以功名終,亦云幸矣。”

軼事典故

民國風雲人物曹錕和張作霖都曾是宋慶麾下。
  • 1890年,曹錕從天津武備學堂畢業,入宋慶的毅軍當哨官。1895年,到天津小站投奔袁世凱的新建陸軍。
  • 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張作霖在營口應募投清朝宋慶毅軍,當過宋慶的衛兵。 1895年3月甲午戰爭清軍敗,離部隊回家鄉。

子嗣

宋天傑,五品京堂,襲爵。

史書記載

清史稿·列傳二百四十八》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