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子國變(庚子之變)

庚子國變(清朝末期歷史事件)

庚子之變一般指本詞條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清朝末期,由於列強欺凌過甚,激起中國百姓普遍的憤恨,造成義和團的興起,以“扶清滅洋”為號召,拔電桿、毀鐵路、燒教堂、殺洋人和教民。清政府聽信義和團能夠刀槍不入,殺光洋人,便於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五月二十五日對八國宣戰。為撲滅義和團的反帝鬥爭,擴大對中國的侵略,英、美、法、俄、德、日、意、奧八國組成的侵略聯軍,於1900年6月,由英國海軍中將西摩爾率領,從天津租界出發,向北京進犯。最後導致中國陷入空前災難,險遭瓜分。1900年,是中國農曆庚子年,這場100多年前爆發的動盪也被中國人稱為“庚子國變”、“庚子國難”。

基本介紹

  • 名稱:庚子國變
  • 地點:中國北京天津直隸地區
  • 時間:1900年–1901年9月7日
  • 參戰方:清朝,義和團八國聯軍
  • 結果:八國聯軍獲勝,簽訂《辛丑條約
  • 參戰方兵力:80000人清軍,10-30萬義和團
    50,255人(聯軍)50艘軍艦
  • 傷亡情況:15000-20000人(清軍)
    600-2500人(聯軍)
  • 主要指揮官慈禧聶士成西摩爾瓦德西
  • 其它名稱:庚子國難、庚子事變
背景,原因,發展,問題激化,局面失控,克林德事件,對外宣戰,形勢轉變,聯軍的爭吵,向北京進發,北京危機,議和,清廷頒布《罪己詔》,議和簽約,和談,《辛丑條約》,學者,評價,

背景

義和團起於山東,初以拜神練拳為主,後因發生教案,逐漸演變為仇教團體,自詡有神助,能避炮火,有紅燈照、藍燈照等法術。戊戌政變後,慈禧以外人偏袒光緒,保護康有為梁啓超等維新分子,仇外情緒更烈,山東巡撫毓賢揣摩慈禧懿旨,暗中鼓勵拳民,後毓賢調京,袁世凱署魯撫,壓制拳民活動,拳民遂轉往直隸發展。直隸總督裕祿最初反對義和團,認為拳民乃恃眾戕官之亂賊,應嚴行剿捕,以免致巨患。然而慈禧不允,裕祿逢迎上意,改變態度,招拳民“大師兄”張德成、曹福田等人,待以上賓之禮,並向清廷保薦拳民可用,時義和團大批人馬在涿洲、保定一帶拆鐵路、毀鐵路,局勢嚴重。慈禧密召拳民入京,旬日之間,竟有十萬之眾入京,太后召見拳民首領,言多獎勵,從此親貴爭相信從,廟宇府第,遍設壇場,拳民出入宮禁,橫行無忌,大肆燒殺,北京陷入瘋狂混亂中。
全副武裝的義和團成員全副武裝的義和團成員

原因

1898年夏天,慈禧太后廢除了光緒皇帝嘗試推行了103天的新政,再次剝奪了光緒的權力,並將他幽禁在了瀛台。
光緒被幽禁後不久,慈禧便開始考慮要廢黜他,但這遭到各國一致拒絕,皇帝的“廢立”也是舉國震驚的大事,慈禧的決定在清政府內部也遭到了反對。最後,在大多數人的反對下,“廢帝”一事不得不擱置了下來。 慈禧想用大阿哥取代光緒是想繼續控制政權,但外國人的干涉導致廢帝計畫流產,使得慈禧認為外國人干涉了她的家務,這加深了他們和慈禧的矛盾。外國公使們在拒絕承認中國新皇帝的同時,向慈禧提出了一個他們更加關心的問題,他們聯合照會清政府,要求其馬上宣布鎮壓兩個反對外國人的秘密社團, “義和拳”和“大刀會”。
晚清中國的最高統治者慈禧太后乘轎出巡晚清中國的最高統治者慈禧太后乘轎出巡
19世紀下半葉,西方主要強國通過同清政府簽訂條約,使西方宗教獲得了在中國內地建立教堂和傳教的權力,大批傳教士自由地進入了中國。可是,大部分傳教士利用各種手段在傳教地侵占田地、聚斂錢財,甚至越俎代庖干涉中國地方政府的政令;一些入教的中國教民也在傳教士的庇護下橫行鄉里。這種的情況下,以義和拳、大刀會為首的諸多民間組織開始在山東直隸等地率領百姓攻打教堂、驅逐傳教士和懲處不法教民。這一類活動被清政府稱為教案,八國聯軍侵華前的40年間,全國共發生了各類教案800多起。
隨著列強對中國侵略的不斷深入,“反洋教”運動愈演愈烈,到1900年,義和拳等組織逐漸有了統一的名字“義和團”,並且提出了“扶清滅洋”的統一口號。針對如何處理同外國人的關係和其最為關心的義和團問題,清政府內部出現了完全不同的兩派意見:從清政府的最高統治者慈禧來講,對於是否嚴厲鎮壓義和團,也一直是一種矛盾心理。她對義和團採取了剿殺和安撫並用的策略。
在1900年戰爭爆發以前的數年間,清政府對義和團的態度一直是模稜兩可的,但是外國人卻無法接受這種騎牆的政策,於是,各國此時強烈要求清政府馬上明確表態。

發展

問題激化

1900年初,義和團運動擴展到京津地區,兩地的外國人更加緊張。在第一次照會清政府過去了近兩個月還沒有結果後,各國公使第二次開會並聲明:一旦中國不發布上諭,他們就要進行海軍聯合示威。
在等待了二十多天仍舊沒有結果後,各國公使於1900年4月6日再次發表聯合照會,限令清政府在兩個月以內,剿滅義和團,否則將代為剿平。一周后,天津大沽口外的海面上就出現了、俄等國前來“示威”的軍艦,事態開始擴大。
1900年5月20日到31日期間列強召開了兩次會議,提出如果中國政府不立即採取行動,各國使節應馬上調來衛隊。在最後關頭,慈禧退縮了。5月31日,慈禧讓總理衙門致函各國公使,撤回反對意見,同意各國派兵進京,但規定每個國家來京軍事人員不得超過30名,一旦京都恢復平靜,應馬上撤退。從此,外國軍隊開始堂而皇之地向北京開進。從5月31日晚到6月8日,攜帶新式武器的各國軍隊已有接近1000人進入了北京,其人數遠遠超過了規定的限制。
北京的城防工事北京的城防工事
此時,剿殺義和團的命令已經發布,外國士兵也已經開始自行保護使館和教堂,清政府完全在按照列強的要求行事,但是局勢並沒有因此而緩和下來。

局面失控

從1900年6月11日開始,大批的義和團團民開始湧進北京,很快就達到了數萬人。從慈禧對義和團的態度來看,慈禧此時對義和團的政策並沒有改變。默許義和團進京的並不是慈禧,而是朝中的主戰派王公大臣,正是他們打開了京城九門,造成了義和團蜂擁入京的事實。到6月12日,進城後的義和團團民們只是在北京各處建立壇口,聚眾練拳,外國人所擔心的恐怖事件一直也沒有發生。直到12日這一天在北京出現了義和團焚燒教堂和部分洋行的情況後,外國人才開始受到攻擊。
6月9日,也就是大批義和團進入北京的兩天前,各國公使開會做出決定,調遣大部隊進京;10日,大沽口外各國軍艦的指揮官們便派出了英國遠東艦隊司令西摩爾中將率領的2053名聯軍,從塘沽登入趕往天津租界,並於當天乘火車向北京進發。西摩爾率領大隊聯軍向北京開進的訊息傳到北京城後引起恐慌,京城內中國人和外國人的矛盾開始升級。在得知大部隊即將趕到後,外國使館的衛隊開始主動出擊尋釁,與義和團和部分清軍發生衝突。面對日益混亂的局面和可能爆發的戰爭,從6月13日開始,慈禧發布了一連串的上諭,一方面慈禧做好最壞打算,進行備戰;一方面為了求得列強的諒解,堅決鎮壓義和團
義和團運動1900年義和團運動1900年
14日,西摩爾率領的聯軍在天津、廊坊一帶受到數千名義和團與負責京津鐵路防務的清軍聶士成部的阻擊,與外界的聯繫中斷。從北京到天津,不再有人知道這支聯軍的情況,人們開始分別按照自己的邏輯,來針對這段暫時的空白而採取行動。在北京,14日這天,使館衛隊繼續主動外出挑釁,殺死數十名團民。慈禧連發八道上諭,要求加緊鎮壓義和團。
16日,慈禧緊急召開了“御前會議”,會上決定,派兵到京郊馬家堡一帶阻攔西摩爾聯軍,如果“不服阻,則決戰”。慈禧此時要阻止聯軍大部隊入京的態度仍非常堅決。由於清政府已經按照列強的要求,把天津海防前線的大批部隊調去鎮壓義和團,所以造成京津一帶兵力嚴重不足,而從外省調遣勤王軍隊短期內也無法到達。在這種危急情況下,慈禧對義和團的態度開始出現了變化。 “御前會議”這一天,慈禧下令對義和團暫停鎮壓,要求將其中年輕力壯的團民編入部隊。這一切表明,正是在戰爭迫在眉睫、自身統治地位受到威脅的情況下,慈禧才不得不開始考慮聯合義和團抵抗洋人的可行性,而並不是列強認為的從一開始便想“聯拳抗洋。” 還是在這一天,雙方的敵對行為進一步升級。義和團開始圍攻西什庫教堂。天津大沽口外聯軍的軍艦已經做好了登入準備,此刻,已經不再有人能夠阻止這場戰爭的到來了。
16日夜裡10點左右,聯軍艦隊向大沽炮台的清軍陣地派出了一名俄國海軍中尉, 向63歲的炮台守將羅榮光宣讀了一份聯軍的最後通牒,通牒限令:中國守軍在次日凌晨2點之前必須讓出南北炮台以便聯軍進駐,否則將開炮奪取。羅榮光當即拒絕了最後通牒,並將訊息上報了在天津的直隸總督裕祿,要求增援。
攻擊直隸總督守衛的天津大沽炮台攻擊直隸總督守衛的天津大沽炮台
17日0點50分,在距最後通牒限定的時間還有70分鐘的時候,大沽口外海面上的22艘聯軍軍艦開始向大沽炮台開炮,清軍立即開炮還擊,戰爭正式爆發。由於彈藥庫被炸和天津的援兵沒有如約前來,炮台守軍在抵抗了6個小時後,南北炮台相繼陷落,守軍大部陣亡。就在聯軍進攻大沽炮台的時候,北京還不知道戰爭已經爆發。同日,慈禧召集了第二次“御前會議”。
18日,大沽炮台陷落的第二天,慈禧收到了直隸總督裕祿在第一時間派人送來的那份最後通牒。由於不知道大沽口已經開戰,慈禧馬上召集了第三次“御前會議”商討對策。 就在中國最高當局還在為是否與各國交戰而爭執的時候,戰爭已經在天津開始了。 戰爭爆發第3天的6月19日,大沽口已經開戰的訊息傳到了北京城內,京城上下群情激憤,義和團出現了要進攻東交民巷的跡象。慈禧急忙召集了第四次“御前會議”。
在這次會議上,主戰派的意見最終占據了上風。6月19日下午3點,慈禧派人照會各國公使,要求他們在24小時之內離開北京前往天津,當晚,公使們復函清政府,請求延期赴津,並希望能夠在第二天上午9點前得到答覆。

克林德事件

1900年6月20日,德國公使克林德離開東交民巷,前往清政府總理衙門交涉公使撤離之事,在途中恰好遇上端郡王載漪的虎神營官兵巡邏,克林德被清軍擊斃,這就是著名的“克林德事件”。
克林德是在八國聯軍侵華這段歷史中被打死的級別最高的外國人,西方世界認為,享有外交豁免權的克林德被殺,是當年八國聯合出兵中國的直接理由。但事實上,聯軍在事件發生的四天前就已經向清政府發出了最後通牒,三天前就已經攻占了大沽炮台。在大沽炮台失守 當日,慈禧才下令起草了被史學界稱之為《宣戰詔書》的上諭,但儘管如此,慈禧仍不願冒險開戰。在克林德被殺的當天下午4點,大批的中國人開始圍攻東交民巷的外國使館,這種行為一直持續到八國聯軍進入北京。
克林德紀念碑克林德紀念碑
其實,早在義和團開始圍攻北京的教堂時,慈禧為了保障使館的安全,便派遣了自己的心腹大臣榮祿,率領他的武衛軍中軍前往東交民巷實施保護。東交民巷的內層防禦有護館洋兵,外層有中國政府軍,手持大刀長矛的義和團很難發動真正的進攻,因此,進攻使館的主力不是義和團。
此外,除了榮祿的武衛中軍,由董福祥率領的武衛後軍也加入了進攻使館的戰鬥。6月20日下午4時整,清軍從北面和東面開火,於是開始了中國政府軍隊對北京使館有組織的進攻。
21日,慈禧終於接到了裕祿派人送來的奏摺,奏摺證實了大沽和天津已經開戰的傳聞,這表明八個國家對中國的軍事行動已經開始。

對外宣戰

1900年6月21日,慈禧下令頒布《宣戰詔書》,這份詔書實際上是一份對國內發布的戰爭動員令,值得一提的是,這份《宣戰詔書》對交戰對象卻沒有明確交代,而是採用了一個略帶蔑視的詞“彼等”。
由於慈禧意識到列強對其統治的威脅已經遠遠超過了義和團,因此她要藉助義和團的力量來抵禦外國入侵。在這種背景下,京津地區的義和團迅速發展,義和團的反洋教運動和抵抗侵略的行動結合了起來,得到了清政府的支持。為了不傷害到大多數公使的人身安全,清軍的進攻刻意避開了公使們聚集的英國使館。顯然,慈禧給自己留下了後路。但是,慈禧的這一策略卻始終受到了外界因素的干擾。
29日,慈禧給清政府在八國的駐外使節們發去了電報,要求他們針對“宣戰”一事向駐在國進行解釋。從電文中可以看出,慈禧並沒有下定決心與八國誓死一戰。四天后,慈禧又以光緒皇帝的名義給出兵最多的英、日、俄三3國元首發出了國書。
這些國書表明,清政府非正式地向列強表示了求和的願望。可是,從6月下旬到7月初,不但這三個國家相繼增兵,而且德國也做出了大舉增兵的計畫。

形勢轉變

在天津,從1900年6月23日晚開始,戰爭的形勢就開始向有利於列強的方向發展。1900年7月初,租界的聯軍決定,集中優勢兵力主攻一個方向,將戰場引向租界以外。7月9日,清軍聶士成部與聯軍在八里台展開了激戰。八里台之戰失敗後,天津城外的眾多戰略據點均被聯軍占領,聯軍逐步完成了對天津城的包圍。
1900年6月,八國聯軍在天津登入1900年6月,八國聯軍在天津登入
北京方面,攻打東交民巷的行動已經持續了近20天。7月8日,慈禧第三次致電李鴻章要求其馬上來京,任命他為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清政府已經開始在為日後和談大臣的政治身份進行準備。
7月13日,當時的聯軍總指揮,俄軍中將阿列克謝耶夫下達了總攻天津的命令,天津軍民奮起反擊,14日下午,八國聯軍完全占領了天津。訊息傳到北京後,慈禧急忙下達了暫停對東交民巷進攻的命令。慈禧害怕了,她的“聯拳抗洋”、“以戰促和”的決心愈發動搖。
7月16日,清軍停止了肅王府和法國使館的進攻。這是清軍第2次主動停火。使清政府驚惶失措的正是天津戰局的急劇惡化。慈禧顯然被這些完全背離她“以戰促和”策略的訊息所震驚,對眼下進攻使館的行動再次產生了動搖。
16日,就在清政府再次下令停止進攻東交民巷的當天,身在廣州兩廣總督李鴻章接到了慈禧對他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的任命。在1900年的這場動盪中,李鴻章從一開始就向朝廷表達了要堅決鎮壓義和團的態度,但沒有引起重視。隨著北京時局的惡化,慈禧數次電召他進京,他雖然回復“立刻遵旨北上”,但卻沒有離開廣州一步。
《宣戰詔書》發布後,慈禧再度催他北上勤王,李鴻章的聲音竟是“此亂命也,粵不奉詔”。他認為,在國家實力十分脆弱的情況下,如果魯莽開戰,那么大清帝國將遭到滅頂之災。兩江總督劉坤一、湖廣總督張之洞等南方大臣,在獲悉了李鴻章的態度後,確定了共同抗旨以求東南互保的原則。南方的大臣們還不斷上書慈禧,希望朝廷能夠儘快開始和談,與此同時,李鴻章也在等待機會。此刻,對他的這份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的任命書讓他判斷,自己的主張有了實現的可能;再加上天津如此迅速地陷落給他帶來得震動促使他決定馬上北上。第二天,77歲的李鴻章從廣州登船沿海北上。五天后,李鴻章到達上海,但他卻突然停下不走了。有兩個因素促使李鴻章留在了上海,一個是他擔心慈禧的態度出現反覆,再一個就是他向各國發出的和談請求還沒有任何回音。
攻破天津海光門(南營門)後的聯軍攻破天津海光門(南營門)後的聯軍
此外,在慈禧第二次下令停止進攻使館之後,北京城內的局勢出現了緩和。紫禁城和東交民巷間談判書信的往來日趨頻繁,聯軍也沒有再向北京進軍的跡象。可是就是在這期間,長江巡閱水師大臣李秉衡的出現使得慈禧的態度又重新強硬了起來。
7月27日,慈禧召見了李秉衡,在詢問他對時局的看法時,李秉衡回答:“既已開戰,不能言和。” 慈禧在召見完李秉衡的當天便下旨,令其幫辦武衛軍軍務,並將外省趕來的幾支勤王部隊劃歸他來節制。並在8月1日下令恢復對東交民巷的炮擊。

聯軍的爭吵

7月25日,聯軍已經占領天津11天,各國仍沒有就兵力對比問題達成一致。此時,聯軍再次收到美國公使在停火前從北京送來的密信,密信說“已經不能支持多久了,希望迅速前來救援”。迫在眉睫的威脅需要列強達成暫時妥協。無奈之下,各國同意日本增兵。幾天后,日軍第5師團趕到天津。7月底,日軍在華兵力達到1萬3千人,超過俄軍,躍居聯軍之首。
八國聯軍指揮官八國聯軍指揮官
各國為壯大自己的勢力也都儘可能擴充了兵力的同時。在究竟由哪個國家軍隊的指揮官來擔任八國聯軍總司令的問題,各國吵得更是不可開交,從而使聯軍的進軍計畫一拖再拖。

向北京進發

1900年8月1日,聯軍終於確定將於3天后向北京進軍。因為德國堅持要等到自己的遠征軍到達後再前進,所以此時向北京進發的實為“七國聯軍”。
4日下午,聯軍部隊從天津開拔,沿運河兩岸向北京挺進。為了阻止聯軍北進,清政府在京津之間構築了兩道防線,並派遣了裝備精良的武衛軍在兩處駐防。此時還沒有卸任的直隸總督裕祿領銜京郊防禦戰的總指揮,親自到前沿坐鎮督戰。
1900年法國遠征軍跨過盧溝橋1900年法國遠征軍跨過盧溝橋
5日凌晨,8000名日軍率先向北倉防線發起攻擊,與駐防清軍接火。 隨著英、美軍隊炮火的加入,戰局逐漸明朗。清軍傷亡慘重,被迫撤出陣地退守楊村
6日上午的楊村阻擊戰只進行了90分鐘,清軍的防線就全面崩潰了。戰鬥持續時間之短,超乎所有人的想像。 面對兵敗如山倒的局面,裕祿舉槍自殺了。 裕祿死後的第二天,慈禧授命李鴻章為全權大臣,讓他“即日電商各國外部,先行停戰。”就在慈禧給李鴻章發去電報的同時,李秉衡的隊伍也開出了北京城迎敵。
9日,這支南下禦敵的部隊還沒有來得及在楊村以北的河西務布防,便與北上的聯軍遭遇,很快陷入被動。部隊四散潰逃。兩日後,在潰退到通州附近的張家灣時,自感無望的李秉衡服藥自殺。
12日,聯軍不費一槍一炮占領了北京的門戶通州。當天晚上,聯軍召開了會議,商討如何進攻北京的計畫。

北京危機

聯軍的逼近,北京城危在旦夕。1900年8月12日,慈禧開始頻繁地召見大臣。她一面下令大臣們迅速商定防禦作戰的計畫,一面讓攻打東交民巷的清軍開始猛攻使館。13日,她再次給南方各省發出急電,要求他們火速北上勤王救駕。此時的北京城也仿佛成了一個大軍營,經過一晝夜的軍事調動,清政府各種軍隊約7、8萬人被倉促地部署在了北京城的各個角落。
攻打朝陽門、西直門和安定門的日軍攻打朝陽門、西直門和安定門的日軍
14日凌晨,聯軍在獲悉俄軍已經提前發起對北京的進攻後,日、美、英三國軍隊也隨後投入了戰鬥。總攻開始後,戰鬥在北京城牆的東段相繼展開,聯軍遭到了進入中國以來最為激烈的抵抗。到晚上9點,4支外國軍隊相繼攻入北京的外圍城牆,開始向東交民巷推進。英軍占盡了先機,得到了第一個進入使館區的榮耀。 此後,美軍、俄軍、日軍陸續攻入使館區,東交民巷在緊張了近2個月後被聯軍解圍。當晚,法、奧、意三國軍隊從通州進入北京,至此,北京外城、內城攻防戰結束,聯軍把進攻的矛頭轉向了皇城和紫禁城。
15日凌晨,美軍率先對皇城發動進攻,隨後,聯軍其他部隊一擁而上。但就在守城清軍與聯軍在城牆上激戰的時候,慈禧卻已經跑了。
當其它各國軍隊的指揮官們得知美軍將很有可能首先進入皇宮的訊息後,便立即召開了緊急會議,會議一致認為“繼續進攻皇宮,會激怒中國人”,同時決定,為防止一國獨占或先占皇宮,暫停對中國皇宮的一切軍事行動。顯然,真正促使列強緊急下達停火命令的原因是後者,所有人都知道,一旦皇宮的城門被攻破,那么中華帝國的寶庫大門就完全地敞開了。
八國聯軍進入紫禁城八國聯軍進入紫禁城
8月16日,清軍在京城各處與聯軍展開巷戰,清軍死傷慘重,經過一天的激烈戰鬥,聯軍漸漸地將剩餘的清軍驅逐到了西北兩方。戰至晚間,聯軍占領了北京全城。當天,各國軍隊指揮官下令“特許軍隊公開搶劫三日”,北京城陷入了空前的痛苦之中。
聯軍攻入北京之後,作戰行為演變成了一場復仇行動,按照當時在京外國人的說法就是,“此刻復仇女神來索取不可避免的報應也是常識分內的事情”。 聯軍貼出告示,要求平民在3日之內出城,可實際上,從破城之日起,聯軍肆無忌憚的大屠殺就開始了。攻克北京的聯軍還開始強姦婦女,他們不分老少地去姦淫女性甚至逼良為娼。 伴隨屠殺的是搶劫,進城後,聯軍特許軍隊公開搶劫3日,這種被認為合法的搶劫活動在德軍到來後繼續擴大,持續了至少8天。
紫禁城內的八國聯軍紫禁城內的八國聯軍
中國皇宮也沒能逃脫厄運,聯軍儘管下達了不準進攻紫禁城的命令,但卻允許各國軍隊以“參觀”名義進入,只不過這些參觀者都在夏天穿上了便於藏匿物品的冬衣,他們把目光盯在了那些便於攜帶的珍寶上。聯軍在北京還燒毀了大量建築,北京城遭到嚴重地破壞。

議和

清廷頒布《罪己詔》

1900年8月19日,在逃出北京後的第五天,慈禧發出了兩道上諭,第一道發給了軍機大臣榮祿和大學士戶部尚書崇綺,明令他們留在北京向洋人求和,但在城破不久,榮祿已經跑到了保定,而那兩位大臣也相繼上吊身亡了。她的第二道上諭發給了身在上海的李鴻章,要求他火速北上,與慶親王奕劻一起主持議和。
聯軍血腥殺戮中國人的場面聯軍血腥殺戮中國人的場面
20日,在北京城西北方向100公里處的一個小縣城,急於求和的清政府以光緒皇帝的名義向世人發布了這樣一份官方檔案——《罪己詔》。
《罪己詔》實際上是在向外國人回答,到底應該由誰來承擔中外開戰的責任這一問題。起碼從內容上看,只有義和團和那些地方官僚、軍隊以及無知的王公大臣們才應該成為清算的對象。

議和簽約

8月23日,慈禧起駕,繼續西行準備前往山西。第二天,她再次給李鴻章發去電報,告訴他可以“便宜行事”,朝廷“不為遙制”。
列強中最先答應議和的是俄國。俄國是想要東三省,俄國在這兒談判的一個重要的意圖,就是要解決1896年中俄密約所沒有能夠解決的東三省的國境問題。所以當時一聽說李鴻章要來談判,俄國人第一個支持。俄國準備率先同中國議和的訊息披露後,過去潛伏在各國之間的複雜矛盾又重新暴露了出來。一番協調後,各國最終確定了先議和後停戰的策略,而不是清政府希望的先停戰後議和的辦法。
同意議和的大前提確定後,各國開始圍繞自己的國家利益,首先在如何對戰敗國的前途進行安排的問題上展開了新的較量。
屠殺結束之後洋人在刑場合影屠殺結束之後洋人在刑場合影
俄國人對中國東北的領土野心讓英國和德國走到了一起,英、德兩國經過緊急磋商達成了一個原則協定,協定中最重要的兩點內容是:第一,各國不得瓜分中國的領土,第二,中國的沿海、沿岸全部向各國的貿易和經濟活動自由開放。
由於俄國人感到自己不具備瓜分中國的實力,法國、日本、美國等國均附和了英、德兩國的建議。在確定對中國不採用瓜分的政策後,各國圍繞是否接受李鴻章為清政府全權議和大臣的問題再次爭論。
在得知列強對自己的議和全權大臣的身份產生爭議後,身在上海的李鴻章給慈禧發去了一封電報,要求朝廷添派奕劻、榮祿和兩江總督劉坤一、湖廣總督張之洞為全權議和大臣。李鴻章此舉顯然是想藉助朝廷對上述大臣的任命,來平衡列強對自己的爭議。
後來慈禧授予奕劻“便宜行事”的全權,添派劉坤一、張之洞為議和大臣。但即便如此,除了俄國和美國明確表示願接受李鴻章為全權議和大臣外,其他的國家依舊沒有表態。
一些外國軍官坐在中國皇帝的御用龍椅上拍照一些外國軍官坐在中國皇帝的御用龍椅上拍照
在各國的最高當局還沒有就議和的若干問題達成一致意見之前,各國的軍人們依舊按照自己的意志在繼續著戰爭。從1900年9月初開始,聯軍打著討伐和清剿義和團的旗號開始對京郊和直隸各地進行掃蕩。
9月7日,慈禧發出了嚴加剿滅義和團的上諭,慈禧第一次明確宣布開始鎮壓義和團。
10日,慈禧一行到達太原。至此,慈禧出逃後那種居無定所、食無定時的日子告一段落。
15日,逃出已經整整一個月的慈禧再次致電李鴻章,敦促他馬上北上。認為時機成熟的李鴻章便沒有再等,在接到電報的當天他乘船北上,並於三天后到達了天津。
20日,慈禧太后再次頒布了一道加力“剿滅”義和團的上諭,同時慈禧也收到了李鴻章等求懲處載漪等人的密折。25日,她宣布懲處載漪、載勛等身居高位的主戰派王公大臣,26日,又下令將山西巡撫毓賢以義和團事件禍首之罪革職。
30日,惶惶不可終日的慈禧下令,離開太原前往西安。從8月下旬到9月中旬,李鴻章疏通外交渠道的工作有了進展,議和之事中關於列強是否承認李鴻章為清政府全權議和大臣的問題有了突破。
9月底,英國政府承認了清政府提出的議和人選。繼英國之後,法國也對議和人選的問題表示了贊同。在英、法、美、俄都已經答應由奕劻、李鴻章來擔任中方的議和的選後,其他國家也先後表示了認同。

和談

這樣一來,在戰爭正式爆發了近4個月後,戰勝國與戰敗國準備開始和談了。
幾天后,兩位議和大臣聯合照會各國,提出了5條議和綱領:
1.承認圍攻使館違反國際公法,保證今後不再出現類似事件;2.願意協商賠款問題;3.同意修改有關條約,側重中外商務;4.收回被占衙署,與各國分別締約;5.先行停戰。
這是清政府第一次正式開出自己的談判條件,算是對之前各國原則上都同意的那6條談判基礎的回應,由法國出面提出的那6條意見包括:
被八國聯軍炮火擊毀的北京民房被八國聯軍炮火擊毀的北京民房
1.懲處各國公使指定的罪犯;2.禁止軍火進口;3.賠款;4.建立永久性的使館衛隊;5.拆毀大沽炮台;6.允許各國在大沽至北京一線駐兵。
對照一下雙方的談判條件後就會發現,中方提出的條件離列強的基本要求相去甚遠。
中方提出議和大綱2天后,聯軍的最高統帥瓦德西終於趕到北京,此時聯軍占領北京的時間已經超過了1個月。對中國人提出的議和大綱,瓦德西的態度是,“不給予任何的理睬”。
瓦德西鼓動各國,堅決拒絕中方先停戰後議和的要求,並且各國還一致提出,只有清政府在如何懲辦禍首等問題上有明確的表態後,才可能開始考慮議和的問題。
瓦德西到達北京後不久,兩宮的鑾駕也趕到了自己的目的地西安,住進了陝西省衙門。安頓下來的慈禧天天盼著李鴻章的“好”訊息,但是壞訊息卻接踵而來,前方發回的電報說,聯軍已經打下了保定。這個訊息讓她再度驚慌。 還有傳聞說,京城裡的洋人已經開具了一張需要“懲辦”的名單,洋人警告,這些人都是從犯,為了中國的體面,首犯的名字沒有提及,如果這些從犯得不到懲辦,那么他們將自己去尋找首犯算賬。慈禧很清楚,“首犯”指的就是她自己。
李鴻章得到了榮祿轉達的只要保住慈禧就什麼都可以商量的“示意”,於是便更加積極地賄賂俄國出面斡旋此事。在這種情況下,各國開始權衡利弊。
外國人開出了除慈禧之外其他禍首的名字,李鴻章給慈禧去電,要求朝廷儘快從重懲辦這些洋人心中的“禍首”,以阻止聯軍西進和為談判創造條件。慈禧被迫連續兩次發布“懲辦禍首”的諭旨,但都早到了列強的拒絕,聯軍司令瓦德西甚至說,如果中國再不提出令各國滿意的決定,聯軍就要進攻陝西,去捉拿真正的禍首。
英軍在北京菜市口監斬清廷官員英軍在北京菜市口監斬清廷官員
除了要求懲辦禍首,列強還糾纏著“兩宮何時迴鑾”的問題。各國公使一致要求,只有中國的皇帝和太后回到北京後才可以開始談判。而慈禧壓根就沒有此時回京的想法。
正當李鴻章、奕劻左右為難之際,突然傳來俄國準備監理東三省的訊息,這引起日、英、美等國極大的不安,再加上李鴻章年邁體衰,因過度勞累而病倒,這使得各國沉不住氣了,他們不再堅持把“嚴懲禍首”和“兩宮迴鑾”作為和談的先決條件,而是轉向急於開始討論議和的具體內容。
就這樣,在西方聖誕節的前一天,八國和西班牙比利時荷蘭等11國公使將《議和大綱》交給了奕劻,列強要求清政府迅速答覆。

《辛丑條約》

這份《議和大綱》共有12款主要內容:
十一國公使--組成聯軍的八國加上西、比、荷三國,在共同商討對中國的議和大綱,這個議和大綱是《辛丑條約》的藍本:
1. 中國派親王專使就克林德被殺一事前往德國謝罪,並在遇害之處樹立銘志的牌坊。
2. 嚴懲禍首,殺害凌辱外國人的城鎮停止科考5年。
3. 中國必須用優榮之典就日本書記官被害一事向日本政府謝罪。
4. 中國必須在各國人民墳墓遭到褻瀆之處建立墓碑。
5. 軍火及製造軍火的器材不準運入中國。
6. 公平補償外國人身價財產損失。
7. 各國駐兵護衛使館並劃定使館區。
8. 削平大沽炮台。
9. 京師至海邊由各國留兵駐守。
10. 永遠禁止軍民等加入仇視各國的團體。
11. 修改通商行船各條約。
12. 改革總理衙門和各國公使覲見禮節。
1901年1月15日,李鴻章和奕劻在得到慈禧批准的情況下,在《議和大綱》上籤字畫押。知道自己已經時日不多的李鴻章想儘快結束談判。他代表清政府要求各國早日撤軍,但各國的態度是,必須親眼看到禍首的懲辦,必須把賠款的數額定下來,否則決不撤兵。被逼進牆角的慈禧只得第四次發布了懲辦禍首的諭旨,並於農曆辛丑年正月初三開始執行。此次懲辦基本上滿足了各國的要求。慈禧一口氣像切瓜一樣地殺了自己120多個大臣後,各國關於懲辦禍首的風波才逐步平息。接下來,賠款的問題便成了中外議和的關鍵,這才是各國關心的最終核心。俄國率先提出要求賠償白銀1.3億兩。
德國是一個後起的帝國主義國家,他企圖要建立一支和英國抗衡的海上艦隊,所以他提出了大概是4億馬克。 此外,法國要求的賠款也多達7千多萬兩。以上這三個國家還要求賠款以現金的方式一次付清。而另外一些在華商業利益較多的國家,諸如英、美、日等國則害怕過多的賠款壓力會削弱中國市場的購買力,從而損害自己的商業利益,因此他們在報價的同時主張將賠款數額保持在一個限度之內。
但是不管怎樣,所有國家的最終報價都遠遠超過了它們實際的花費和損失。
經過數月的反覆磋商,雙方就賠款總額最終被確定了下來:清政府共需向列強賠款白銀4億5千萬兩,分39年還清,年息4厘,以海關稅、鹽稅和常關收入作抵押擔保。列強說,4億5千萬中國人,“人均一兩,以示侮辱”。
《辛丑條約》簽訂現場《辛丑條約》簽訂現場
1901年5月26日,百般無奈的慈禧終於回電:各國賠款共四百五十兆,四厘息,著即照準。至此,議和大局已經基本形成。當年清政府全年的財政收入不到9千萬兩,9.8億兩是整箇中國11年財政收入的總和。最終確定的賠款數額之高讓列強也不敢相信,他們說,這個數字“遠遠超過了聯軍的損失”。
同年9月7日,李鴻章、奕劻代表清政府與11國代表正式簽訂了《議和大綱》的“最後議定書”。因為這一年是中國農曆辛丑年,所以該議定書被稱為《辛丑各國和約》,簡稱《辛丑條約》。條約簽訂後,國人即刻指責道:“賣國者秦檜,誤國者李鴻章!”
《辛丑條約》的簽訂使中國在政治上進一步淪入了殖民地化,在經濟上則陷入了難以自拔的地步,最終加速了滿清王朝的滅亡。

學者

寸開泰,字曉亭,號心丹,洞坪人,生於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光緒六年(公元1880年)16歲中秀才,十二年(公元1886年)食凜餼。十四年(公元1886年)戊子科赴省鄉試未售,次年中第四十五名舉人,光緒二十一年乙未科(公元1895年)中進士。留京任刑部六品主事,簽分山東司行走。庚子變起,聯軍犯闕,慈禧、光緒偕百官西逃,同官勸其南行,寸開泰不為避難全身,堅留京城。待和議成,朝廷為表彰其忠節,以刑部主事加五級,授予正四品中憲大夫銜。《庚子際變詩》表達了詩人面對庚子事變,憤慨、憂慮、昂越。

評價

庚子國變後中國主權徹底淪喪。庚子國變為中國人不堪外國人壓迫之民族排外運動,不惜以血肉之軀與敵人炮火相抗,愛國精神可嘉,行動卻愚昧。李大釗在其《東西文明根本之異點》中說:“時至近日,吾人所當努力者,惟在如何吸取西洋文明之長,以濟吾東洋文明之窮。斷不許以義和團的思想,欲以吾陳死寂滅之氣象腐化世界。”
反映清末局面的《時局圖》反映清末局面的《時局圖》
經此事變,清廷已成風中殘燭,中國人則在受盡屈辱之後,更迫切地追尋振興國家之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