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沽

大沽,解放前為天津縣大沽鎮,為天津市七十二沽的最後一沽,海河入海口,“地當九河津要,路通七省舟車”,有京津門戶、海陸咽喉之稱。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大沽
  • 所屬地區天津縣大沽鎮
  • 特點:天津市七十二沽的最後一沽
  • 評價:海陸咽喉
簡介,歷史,梗概,史實,

簡介

現在是天津市塘沽區的一個街道,位於塘沽區海河南岸,包括東大沽和西大沽,現在大沽街還包括了驢駒河

歷史

梗概

在明代,大沽口開始設防,炮台初建於明代嘉靖年間,鴉片戰爭前後更加大規模擴建,鹹豐八年(1858年)為加強海防,確保京城安全,清朝政府在南、北兩岸修築“威”、“鎮”、“海”、“門”、“高”
座大炮台和20多座小炮台,防務不斷加強。近代隨著國外列強對華侵略,大沽地區更成為北方戰略要地。 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提督史榮椿率部堅守炮台,與英軍激戰,大部分愛國官兵壯烈殉國,史稱第一次大沽口保衛戰。1901年“辛丑條約”簽訂後,帝國主義列強為確保他們在中國橫行,強行拆去了大多數炮台,後來只殘留有南岸的“威”字和“海”字炮台以及北岸的“方”炮台。
1988年大沽口炮台遺址被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7年6月整修後向公眾開放。已經成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解放後,大沽口炮台遺址被國務院正式確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又以“海門古塞”之譽評為“津門十景”之一,並確定為天津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為了不斷改造升級基礎設施服務功能,大沽口炮台遺址博物館先後投資500餘萬元,新建3D影院,升級改造服務中心,擴建遺址紀念廣場,開闢遊客休息區域,增設多媒體影視播放、觸控螢幕歷史資料展示以及臨時展覽等,並為遊客提供飲用水、報紙、雜誌等服務。
2013年2月16日,大沽口炮台遺址日前正式通過全國旅遊景區質量評定委員會評定,被國家旅遊局授予國家AAAA級景區稱號。

史實

《辛丑條約》
拆炮台、駐軍隊。拆除大沽及有礙北京至海通道的所有炮台,帝國主義列強可在自北京至山海關沿鐵路重要地區的12個地方駐紮軍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