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大沽口之戰
- 別稱:白河口
- 用途:天津重要的軍事要塞
- 事件:清軍在此三次抗擊英法聯軍的侵略
- 參戰我方:清軍
- 敵方:英、法、美、八國聯軍
- 時間:1858-1900
- 結果:清軍敗撤,大沽口落入聯軍控制
- 地點:天津塘沽區
兩次戰鬥,重要戰役,
兩次戰鬥
第二次鴉片戰爭中發生在大沽口的三次戰鬥。
1858年 英法聯軍攻占大沽口,迫使清政府簽訂《天津條約》;
1859年6月,英、法、美三國公使赴京換約,在大沽口蓄意挑釁,遭到清軍還擊,損失慘重。
1860年8月1日,英法聯軍出動軍艦30多艘和陸戰隊5000人在北塘附近順利登入展開第三次大沽口之戰。之後英法聯軍從陸續攻下新河、塘沽,接著從大沽炮台北側進攻,清軍在奮戰後潰敗,北炮台被聯軍攻下。之後僧格林沁以鹹豐命令放棄南炮台,剩餘清軍撤退到天津。自此大沽口完全落入聯軍控制。
重要戰役
(1)1858年(鹹豐八年)4月,英國全權代表額爾金和法國全權專使葛羅率英法聯軍2700餘人、艦船26艘到達大沽口外,提出公使駐北京,增開口岸,內地遊歷、傳教自由,賠償軍費等侵略要求,鹹豐帝派直隸總督譚廷襄為欽差大臣與之談判。侵略者無理挑剔譚的談判資格,拒絕談判。5月20日,侵略者做好戰爭準備,限令清軍兩小時內交出炮台。上午10時,悍然向大沽炮台發動猛烈攻擊。守台將士英勇還擊,譚廷襄和直隸提督張殿元等高級官員率先逃跑,軍心動搖,大沽炮台失陷。26日,侵略軍攻入津郊。
(2)1859年為《天津條約》批准書互換期,英、法、美公使拒絕清政府在上海換約的要求,率2000餘人、大小艦隻21艘於6月20日到達大沽口外,又拒絕清政府北塘登入換約的通知,蠻橫堅持經白河入天津進京換約,並要求清政府限期撤除白河防禦。25日,英軍司令賀布率艦隊向大沽炮台發動突然襲擊。但自上年以來清軍已加強了防務,僧格林沁指揮清軍英勇反擊,激戰一晝夜,斃敵93人,傷敵355人,擊沉敵艦4艘,賀布受重傷,終於豎白旗狼狽逃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