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經歷
1963年6月出生於北京,祖籍信陽市羅山,
山西陽泉長大。
1985年10月參加工作,後于山西娘子關電廠任計算機工程師。
1999年6月,在《科幻世界》首次發表兩篇作品《
鯨歌》和《
微觀盡頭》,同年首次憑藉《
帶上她的眼睛》獲得1999年中國科幻銀河獎一等獎。
2006年5月,劉慈欣創作的長篇科幻小說《
三體》第一部開始在《科幻世界》上連載,一直持續了半年多,到年底結束。同年憑藉該作獲得中國科幻銀河獎特別獎。
2007年底完成系列續作《三體Ⅱ·黑暗森林》,於2008年5月出版。
2010年10月出版第三部《三體Ⅲ·死神永生》,再度獲得中國科幻銀河獎特別獎。
2011年憑藉《三體》獲
全球華語科幻星雲獎最佳長篇小說金獎、《當代》長篇小說2011年度五佳。2011年10月21日在陽泉市作協四屆一次理事會議上被選為陽泉市作協副主席。
2014年5月26日宣布《三體》三部曲的英文版將於2014年10月、2015年5月、2016年1月分三步在美國出版發行。7月任首屆“這篇小說超好看”類型文學獎評審。8月正式調入陽泉市文學藝術創作研究室,從事專門的文學創作和研究工作。11月宣布擔任電影《
三體》的監製。
2015年2月,劉慈欣憑藉《三體》獲得美國
星雲獎提名。3月,接任騰訊移動遊戲“想像力架構師”。4月,作品《
時間移民》獲得“2014中國好書”獎項。6月,獲2015騰訊書院文學獎“致敬小說家”。8月23日,劉慈欣憑藉科幻小說《三體》獲第73屆世界科幻大會頒發的
雨果獎最佳長篇小說獎,這是亞洲人首次獲得雨果獎,也是中國科幻走出國門走向世界的重要一步。9月12日,劉慈欣獲第26屆科幻銀河獎特別功勳獎。10月18日,劉慈欣憑藉《三體》獲得了第六屆全球華語科幻星雲獎組委會頒發的華語科幻文學最高成就獎,並被授予特級華語科幻星雲勳章,該等級勳章只有獲得國際最高科幻獎項雨果獎和星雲獎的作家有資格獲取。
2016年1月19日,被評為“2015中國科學年度新聞人物”。3月4日,在接受採訪時確認,自己已當選山西省作協副主席。6月15日,元力影業開拍青少年科幻動作系列電影《混沌之城》,劉慈欣為該系列影片擔綱監製。10月,劉慈欣成為中國"火星大使",為中國火星探測工程名稱和圖形標識全球徵集活動宣傳推廣工作代言。
2017年4月4日,
雨果獎候選小說名單揭曉,劉慈欣以《三體》第三部《死神永生》(英文翻譯:劉宇昆)再次入選雨果獎最佳長篇提名。6月25日,劉慈欣憑藉《三體Ⅲ·死神永生》獲得了世界級科幻獎軌跡獎最佳長篇科幻小說獎。
2018年7月12日,IDG資本宣布正式聘請著名科幻作家劉慈欣擔任IDG資本“首席暢想官”。11月8日晚,劉慈欣被授予2018年克拉克想像力服務社會獎(Clarke Award for Imagination in Service to Society),以表彰其在科幻小說創作領域做出的貢獻。
2019年4月14日,劉慈欣當選第七屆山西省作家協會副主席。
主要作品
文學作品
年份 | 月份 | 標題 | 出版單位 | 類型 | 創作時間 |
---|
1999年 | 6月 | 鯨歌 | | 短篇小說 | 1999年 |
微觀盡頭 | 《科幻世界》雜誌 | 短篇小說 | 1987年 |
7月 | 宇宙坍縮 | 《科幻世界》雜誌 | 短篇小說 | 1985年 |
10月 | 帶上她的眼睛 | 《科幻世界》雜誌 | 短篇小說 | 1999年 |
2000年 | 2月 | 地火 | 《科幻世界》雜誌 | 短篇小說 | 2000年 |
7月 | 流浪地球 | 《科幻世界》雜誌 | 短篇小說 | 2000年 |
2001年 | 1月 | 鄉村教師 | 《科幻世界》雜誌 | 短篇小說 | 2000年 |
4月 | 微紀元 | 《科幻世界》雜誌 | 短篇小說 | 1998年 |
8月 | 全頻帶阻塞干擾 | 《科幻世界》雜誌 | 短篇小說 | 2001年 |
纖維 | 《科幻世界·驚奇檔案·霹靂與玫瑰號》 | 短篇小說 | 2001年 |
11月 | 命運 | 《科幻世界·驚奇檔案·太陽舞號》 | 短篇小說 | 2001年 |
信使 | 《科幻大王》雜誌 | 短篇小說 | 2000年 |
2002年 | 1月 | 中國太陽 | 《科幻世界》雜誌 | 短篇小說 | 2001年 |
夢之海 | 《科幻世界》雜誌 | 短篇小說 | 1997年 |
朝聞道 | 《科幻世界》雜誌 | 短篇小說 | 2001年 |
混沌蝴蝶 | 《科幻大王》雜誌 | 短篇小說 | 1999年 |
6月 | 天使時代 | 《科幻世界》雜誌 | 短篇小說 | 1998年 |
9月 | 魔鬼積木 | | 長篇小說 | - |
11月 | 吞食者 | 《科幻世界》雜誌 | 短篇小說 | 2000年 |
12月 | 西洋 | | 短篇小說 | 1998年 |
2003年 | 1月 | 超新星紀元 | | 長篇小說 | 1991年 |
2月 | 文明的反向擴張 | 《科幻世界》雜誌 | 科幻專題文章 | - |
3月 | 詩云 | 《科幻世界》雜誌 | 短篇小說 | 1997年 |
5月 | 遠航!遠航! | 《科幻世界》雜誌 | 科幻專題文章 | - |
8月 | 光榮與夢想 | 《科幻世界》雜誌 | 短篇小說 | 1998年 |
9月 | 地球大炮 | 《科幻世界》雜誌 | 短篇小說 | 1998年 |
12月 | 思想者 | 《科幻世界》雜誌 | 短篇小說 | 2002年 |
超新星紀元 | | 長篇小說 | 1991年 |
不詳 | 愛因斯坦赤道 | | 作品集 | - |
2004年 | 3月 | 圓圓的肥皂泡 | 《科幻世界》雜誌 | 短篇小說 | 2004年 |
4月 | 當恐龍遇上螞蟻 | | 長篇小說 | - |
6月 | | 《科幻世界·星雲2》 | 長篇小說 | 2001年 |
帶上她的眼睛 | | 作品集 | - |
10月 | 帶上她的眼睛 | | 作品集 | - |
12月 | 鏡子 | 《科幻世界》雜誌 | 短篇小說 | 2004年 |
2005年 | 1月 | 贍養上帝 | 《科幻世界》雜誌 | 短篇小說 | 2005年 |
6月 | 球狀閃電 | 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 | 長篇小說 | 2001年 |
8月 | 歡樂頌 | | 短篇小說 | 1997年 |
11月 | 贍養人類 | 《科幻世界》雜誌 | 短篇小說 | 2005年 |
2006年 | 1月 | 山 | 《科幻世界》雜誌 | 短篇小說 | - |
5月-12月 | | 《科幻世界》雜誌 | 長篇小說,連載 | 2005年 |
2008年 | 1月 | | | 長篇小說 | 2005年 |
5月 | 三體II:黑暗森林 | | 長篇小說 | 2007年 |
11月 | 流浪地球 | | 作品集 | - |
魔鬼積木·白堊紀往事 | 長江文藝出版社 | 作品集 | - |
2009年 | 1月 | 太原之戀 | 《九州幻想·賁書鐵卷》 | 短篇小說 | - |
2010年 | 11月 | 三體III:死神永生 | | 長篇小說 | 2010年9月 |
2014年 | 11月 | | | 作品集 | 1997-2005 |
2014年 | 11月 | | | 作品集 | 1997-2005 |
2018年 | 8月 | 黃金原野 | | 短篇小說 | - |
影視作品
年份 | 作品名 | 類型 | 職務 |
---|
2019 | | 電影 | 原著、演員 |
2019 | | 電影 | 原著 |
創作特點
敘事特徵
劉慈欣承襲了古典主義科幻小說中節奏緊張,情節生動的特徵,並且在看似平實拙樸的語言中,濃墨重彩地渲染了科學和自然的偉大力量。劉慈欣擅長將工業化過程和科學技術塑造成某種強大的力量,作品中洋溢著英雄主義的情懷。例如小說《
流浪地球》,該作品綜合了自然災害、技術進步和人類生存的宇宙困境等宏大的主題,地球因為太陽的毀滅而必須進行逃離太陽系的悲壯遠征。
劉慈欣還擅長使用“密集敘事”和“時間跳躍”的手法,在作品中無限加快敘事的步伐,使讀者的思維無法趕超作者的思維,並在敘事過程中留下大量的時間空缺,將未來發展呈現到讀者面前的機會,產生一種獨特的“沉舟側畔千帆過”的歷史感。如在《
地火》、《
吞噬者》和《
夢之海》等小說中,密集化的敘事提高了作品的可讀性,還增加讀者對大自然瞬息萬變的感受,增加了讀者對科學技術應付危機的信心。
人物與情感
劉慈欣的小說繼承了古典科幻小說中的人物塑造規律,即無論是技術專家還是普通人,他們一定要在社會的變革中被推向改變世界的精英舞台。如在《
光榮與夢想》中,主人公辛妮用生命的代價點燃了光榮和夢想。作品中最為動人的部分是最後的馬拉松比賽,作者運用回憶和現實交叉進行的方式,將主人公的精神力量推到極致。
在情感線索方面,劉慈欣與其他新生代作家的主要區別是,他從未將男女關係置於情感的中心位置(雖然他的男女情感寫的細膩而成熟)。當愛情與理想、國家發生衝突時,許多人物都選擇了後者。同時,帶有強烈為科學獻身的古典主義思想的情節,在多部作品中都有突出的體現。如《帶上她的眼睛》中,女主人公雖然面對永遠被封閉在地心深處的殘酷現實,仍然展示出動人心魄的大義和大勇。
劉慈欣還對科幻小說中以描述美好的愛情襯託故事的基本程式進行了全面改變。在他的小說中,愛情永遠和無奈聯繫著。《思想者》中的有情人,在相隔幾十年的人生旅途中,不斷地回到同一個地點,尋找同一種夢幻中的感情。然而,在現實世界,他們各自卻無奈地生活於各自的天地之中。時間給這個愛情故事一種強烈的滄桑感,而兩個人所心心相印的那種宇宙的智慧,卻以無限的長程反襯出人生的渺小。這樣複雜的“情感—主題交叉設計”,在過去的科幻作品中,還相當少見。劉慈欣不但更新了男女關係,還挖掘出一個古典科幻小說中最重要的人物關聯,並將它賦予新的價值。
描寫與創意
在描寫手法方面,劉慈欣的作品常常具有英美“太空歌劇”或蘇聯經典科幻那樣的文學特徵,作品場面宏大,描寫細膩,甚至令人感受到托爾斯泰式的史詩氣息:對於大場面的正面描寫、對善惡的終極追問、直面世界的複雜性、但同時保存對簡潔真理的追求等。在《
死神永生》中,劉慈欣這樣描繪太陽系的末日:一個狀如小紙條的儀器“二向箔”更改了時空的基本結構,整個太陽系開始從三維跌落到二維平面之中,逐漸變成一幅巨細靡遺的圖畫。這段描述在令人感到宏大輝煌、難以把握的同時,又有著在邏輯和細節上的認真,令讀者感到無比的震撼。
劉慈欣作品中的許多科幻形象富有人文主義和理想主義的色彩。小說《
詩云》中,有著超級技術能力、視人類為蟲子的外星人,在毀滅地球文明之際,意外地迷戀上中國人的舊體詩,於是化身為“李白”,窮盡太陽系的能量來創作、儲存由所有漢字排列組合而成的一切“詩歌”。小說中的宇宙形象在展現超人類的巨大尺度的同時,也包含著濃郁的人文色彩,它兼有著人類不可企及的宇宙的崇高感,與憑藉藝術方式本身傳達出來的人文主義信念。這一形象在科學和人文兩方面,都是超越現實的想像力產物,它既令我們對頭頂的星空產生無限敬畏,也對人類文明自身保持理想主義的信念。
劉慈欣常常傳達給作品一種強烈而獨特的懷舊感,其作品中科幻形象的設定常常帶有強烈工業色彩。巨大的地心空洞、宏偉的地球發動機、壯烈的月球粉碎,這些具有濃郁工業化色彩形成獨特的粗野的美,在他的小說中被強烈地渲染著。除了對經典技術的懷戀,過往的生活的也在劉慈欣的作品中刻下了痕跡。在他的一些作品中,蘇聯歌曲、凡爾納小說、《
動腦筋爺爺》、五彩卡通片與“核能”“導體”這些現代味道濃厚的辭彙熔於一爐;而冷凍身體、向時間移民等經典的科幻主題與把地球人當成“菜人”(意為可食用的人類)這樣的奇思妙想並行不悖。
獲獎記錄
獲獎時間 | 屆次 | 獎項名稱 | 獲獎作品 | 備註 |
---|
2015 | 第二十六屆 | 特別功勳獎 | ---- | 獲獎 |
2010 | 第二十二屆 | 銀河獎特別獎 | 三體Ⅲ:死神永生 | 獲獎 |
2006 | 第十八屆 | 銀河獎特別獎 | 三體 | 獲獎 |
2005 | 第十七屆 | 銀河獎 | 贍養人類 | 獲獎 |
2004 | 第十六屆 | 讀者提名獎 | 圓圓的肥皂泡 | 獲獎 |
2004 | 第十六屆 | 銀河獎 | 鏡子 | 獲獎 |
2003 | 第十五屆 | 銀河獎 | 地球大炮 | 獲獎 |
2003 | 第十五屆 | 讀者提名獎 | 詩云 | 獲獎 |
2003 | 第十五屆 | 讀者提名獎 | 思想者 | 獲獎 |
2002 | 第十四屆 | 讀者提名獎 | 吞食者 | 獲獎 |
2002 | 第十四屆 | 銀河獎 | 中國太陽 | 獲獎 |
2002 | 第十四屆 | 讀者提名獎 | 朝聞道 | 獲獎 |
2001 | 第十三屆 | 銀河獎
| 全頻帶阻塞干擾 | 獲獎 |
2001 | 第十三屆 | 讀者提名獎 | 鄉村教師 | 獲獎 |
2000 | 第十二屆 | 特等獎 | 流浪地球 | 獲獎 |
1999 | 第十一屆 | 一等獎 | 帶上她的眼睛 | 獲獎 |
獲獎時間 | 屆次 | 獎項名稱 | 獲獎作品 | 備註 |
---|
2015 | 第六屆 | 最高成就獎 | 三體 | 獲獎 |
2011 | 第二屆 | 最佳長篇科幻小說獎金獎 | 三體Ⅲ·死神永生 | 獲獎 |
2011 | 第二屆 | 最佳科幻作家獎金獎 | ---- | 獲獎 |
2010 | 第一屆 | 最佳科幻/奇幻作家獎 | ---- | 獲獎 |
獲獎時間 | 屆次 | 獎項名稱 | 獲獎作品 | 備註 |
---|
2010 | 2007-2009年度 | 兒童文學獎 | 超新星紀元 | 獲獎 |
獲獎時間 | 屆次 | 獎項名稱 | 獲獎作品 | 備註 |
---|
2012 | 第一屆 | 短篇小說金獎 | 贍養上帝 | 獲獎 |
獲獎時間 | 屆次 | 獎項名稱 | 獲獎作品 | 備註 |
---|
2013 | 第一屆 | 金獎 | 三體 | 獲獎 |
獲獎時間 | 屆次 | 獎項名稱 | 獲獎作品 | 備註 |
---|
2013 | 第九屆 | 科幻文學獎 | 三體Ⅲ·死神永生 | 獲獎 |
獲獎時間 | 獎項名稱 | 獲獎作品 | 備註 |
---|
2011 | 2011年度五佳 | 三體 | 獲獎 |
獲獎時間 | 獎項名稱 | 獲獎作品 | 備註 |
---|
2015 | 最佳長篇小說 | 三體 | 提名 |
獲獎時間 | 獎項名稱 | 獲獎作品 | 備註 |
---|
2015 | 坎貝爾獎最佳小說 | 三體1 | 提名 |
獲獎時間 | 獎項名稱 | 備註 |
---|
2017 | 最佳長篇科幻小說獎 | 獲獎 |
人物影響
劉慈欣已發表作品約400萬字,並榮獲國內多個文學大獎。他的代表作《三體》三部曲,即《三體》《三體Ⅱ·黑暗森林》《三體Ⅲ·死神永生》被普遍認為是中國科幻文學的里程碑之作,不僅備受讀者與媒體的讚譽、獲得了眾多獎項的肯定,其超過100萬冊的國內銷量也表明它經過了市場的檢驗,“將中國科幻文學提升至世界級水平”。2013年,劉慈欣以370萬元的年度版稅收入第一次登上了中國作家富豪榜,這也是國內科幻作家零的突破。
作為新中國輸出到美國的第一篇長篇科幻小說,《三體》英文版在美國的出版發行令劉慈欣聲名鵲起,並成為首部入圍“星雲獎”和“雨果獎”兩項國際科幻大獎的作家,劉慈欣也因此被許多科幻迷和文學評論家冠以“中國科幻第一人”的美譽。
人物評價
劉慈欣是一個冷漠的宇宙觀察者,冷酷的道德評判者,再加上一個冷靜的思想者。(
科幻作家何夕評)
劉慈欣用旺盛的精力建成了一個光年尺度上的展覽館,裡面藏滿了宇宙文明史中科學與技術創造出來的超越常人想像的神跡。進入劉慈欣的世界,你立刻會感受到如粒子風暴般撲面而來的澎湃的激情——對科學,對技術的激情。正是這種激情,使他的世界燦爛銀河之心。這激情不僅體現在他建構宏大場景的行為上,也體現在他筆下人物的命運抉擇中。那些被宏大世界反襯得孤獨而弱小的生命的這種抉擇從另一個角度給人震撼,增加了作品的厚重感。(
《科幻世界》副主編姚海軍評)
劉慈欣的世界,涵蓋了從奇點到宇宙邊際的所有尺度,跨越了從白堊紀到未來千年的漫長時光,其思想的速度和廣度,早已超越了“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 的傳統境界。但是劉慈欣的意義,遠不限於想像的宏大瑰麗。在飛翔和超越之際,劉慈欣從來沒有停止關注現實問題,人類的困境和人性的極限。在讀過劉慈欣幾乎所有作品以後,我毫不懷疑,這個人單槍匹馬,把
中國科幻文學提升到了世界級的水平。(
復旦大學中文系副教授嚴鋒評)
這位今年51歲的作家不久前還是山西一家水電站的軟體工程師,迄今已出版13本小說集。劉慈欣在中國的知名程度好比威廉·吉布森(美國—加拿大籍科幻小說家);人們常將他比作中國的阿瑟·查爾斯·克拉克爵士,劉慈欣也將克拉克爵士列為影響自己的作家之一。(
美國《紐約客》編輯兼撰稿人喬舒亞·羅斯曼評)
人們被劉慈欣帶到一個嶄新的世界,這個世界是中國的文字從未創造過的。人們被他帶到一個嶄新的世界,這是中國的文字從未創造過的、一個恢弘而邏輯自洽的世界。在這個世界裡,地球如海中一片樹葉,微不足道,朝不保夕。(
《南方周末》評)